高山蔬菜種植管理技術有哪些推薦?

趕驢去耕地


1.播種時期選擇

高山蔬菜栽培的目的主要是生產無公害的“伏缺”蔬菜。各地的“伏缺”時期有所不同,一般在7月底至8月底之間,因此各蔬菜的播期選擇應採取“反算倒安排”的方法,推算出蔬菜種類的季節茬口,確定各蔬菜品種的播期。         

2.地膜覆蓋定植 

高山地區雖然氣候較一般地區涼爽,但夏季氣溫仍較高,水分蒸發量大,梅雨季節暴雨較多,對土壤沖刷嚴重,團粒結構破壞也大,且一般高山地區的栽培較為粗放,雜草較多,因此在定植時採用地膜覆蓋可以起到保墒、防除雜草的功效。         3.採用遮陽網覆蓋度過梅雨期          

山區的梅雨季節雨量集中,且有一部分時間災害性天氣,時晴時雨,對蔬菜和生長影響較大。這時覆蓋遮陽網對高山蔬菜而言尤其重要。




南方小味


高山蔬菜種植特點及技術

  摘要 近年來,歙縣高山蔬菜穩步發展,種植農戶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結合歙縣種植高山蔬菜的特點,淺談茄果類蔬菜高山栽培技術,對全縣進一步發展高山蔬菜,讓種植農戶更好掌握高山蔬菜栽培技術,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選擇適宜品種,提高經濟效益。

  高山蔬菜栽培技術是一種反季節種植蔬菜新技術,它利用海拔600 m以上的部分可種植蔬菜的高程地帶,在城郊平原地區夏季酷熱季節難以種植蔬菜形成“伏缺”時,種植“度淡”蔬菜,供應城鄉居民,補缺堵淡。高山遠離城市,土壤、空氣、灌水均沒有工業汙染,氣候冷涼、病蟲害輕、農藥使用量不大,再加上以科學防治措施,生產出的蔬菜適口性好、品質優良、纖維少。因此,高山蔬菜又可稱之為高山無公害蔬菜。近年來,歙縣蔬菜生產有了很大發展,高山蔬菜在有關鄉鎮也做到穩步發展,如歙縣長陔鄉谷豐村、紹濂鄉黃毛村等地近幾年發展高山蔬菜就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現總結高山蔬菜種植特點,以茄果類蔬菜為例,介紹其栽培技術,以供參考。

  1 高山蔬菜種植特點

  1.1 播種時期的選擇

  高山蔬菜栽培的目的主要是生產無公害的“伏缺”蔬菜。各地的“伏缺”時期有所不同,一般在7月底至8月底之間,因此各蔬菜的播期選擇應採取“反算倒安排”的方法,推算出蔬菜種類的季節茬口,確定各蔬菜品種的播期。

  1.2 地膜覆蓋定植

  高山地區雖然氣候較一般地區涼爽,但夏季氣溫仍較高,水分蒸發量大,梅雨季節暴雨較多,對土壤沖刷嚴重,團粒結構破壞也大,且一般高山地區的栽培較為粗放,雜草較多,因此在定植時採用地膜覆蓋可以起到保墒、防除雜草的功效。

  1.3 採用遮陽網覆蓋度過梅雨期

  山區的梅雨季節雨量集中,且有一部分時間災害性天氣,時晴時雨,對蔬菜和生長影響較大。這時覆蓋遮陽網對高山蔬菜而言尤其重要。經試驗表明,覆蓋遮陽網的比未覆蓋遮陽網的蔬菜在梅雨過後,在恢復生長各性狀、開花結實等方面均有較大優勢。因此,提倡在梅雨季節推廣運用遮陽網覆蓋技術

  1.4 葉面施肥的廣泛應用

  高山蔬菜由於地勢高、土地貧瘠,施用農家肥不便,生產設施如滴灌等設備不全,因此對於需肥量較大的蔬菜而言,採取一次性施足底肥,加大、多次施用葉面噴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研究表明,葉面噴肥在高山蔬菜整個生產中各品種施用5~7次,比未施用的增產10%~30%,且省工、省時。可供使用的葉面肥主要有磷酸二氫鉀、硼砂和尿素以及其他商品性葉面肥。

  1.5 高山特有病蟲害的綜合防治

  高山蔬菜生長地區由於周圍山高林密,雜草叢生,除蔬菜上原有的病蟲害外還有一些特有的害蟲,如葉蟬、跳甲等,這類害蟲遷飛性強,難以控制。經幾年的觀察研究,採取綜合防治,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主要做法有:清潔田園,剷除雜草,消滅害蟲生長環境;加強農業防治,增施有機肥,儘量排開播種,提高蔬菜抗性,避開害蟲發生高峰;使用高效、特效無公害農藥,適時防治。

  2 茄果類蔬菜高山栽培技術

  2.1 海拔高度選擇

  海拔每升高1 000 m,氣溫下降0.6,不同海拔高山氣溫不同,適宜種植的作物不同。經過科學試驗,確定海拔600~650 m適宜種植較耐熱的四季豆、伏大白蘿蔔,海拔650~800 m宜種辣椒、黃瓜、西瓜,800 m以上適宜種植甘藍、番茄等

  2.2 品種選擇及處理

  適宜種植的高山蔬菜種類有茄果類(番茄、辣椒、黃瓜)、豆類(四季豆、豇豆、扁豆)、瓜類(佛手瓜、南瓜、西瓜)、白菜類(伏大白菜)、甘菜類(甘藍、青花菜)、根菜類(蘿蔔、胡蘿蔔)、野菜類(薺菜、馬齒莧、薇菜)、水生蔬菜(茭白),其他有生薑、百合。應注意選用耐熱、抗病毒病、耐蟲害、高產、優質的品種。如辣椒,一般選用湘研三號、十號,番茄則選用毛粉802、寶大903、霞粉等品種。播種前曬種,曬種後用0.5%高錳酸鉀或10%磷酸鈉溶液浸種消毒30 min,洗淨後浸種8~12 h,以利於種子吸水。

  2.3 培育壯苗

  根據經驗,一般應在5月上、中旬播種育苗。選用3年以上未種過茄果類作物的田塊,深翻整平,施足基肥。播種前將苗床澆透底水,將種子混土勻播,播後用敵克松或多菌靈拌種蓋1 cm厚,用水壺噴溼蓋土,上蓋草簾或遮陽網,注意保溫。幼苗出土後,中途一般不分苗,故只需10 d左右用藥防治蚜蟲1次即可。利用大棚和營養缽育苗效果更好。

  2.4 定植

  在6月上、中旬搶晴定植。因山高路遠,一般山下育苗澆足水,儘量多帶土,選早晨或傍晚定植。整地時施足基肥,一般施餅肥1 125~2 250 kg/hm2、進口複合肥375~600 kg/hm2。一般栽6.45萬株/hm2左右,定植前覆膜。

  2.5 田間管理

  緩苗後即梅雨季節,應用遮陽網覆蓋。追肥應結合補充水分進行,一般每次施用進口複合肥150 kg/hm2,輔以葉面噴肥

  2.6 病蟲害防治

  主要防治病毒病、蚜蟲、煙青蟲、番茄青枯病等。防治青枯病,可在定植後澆石灰水,發病初期施用農用鏈黴素、植病靈,每7~10 d噴1次。如有死株則需拔除病株,帶出田間,穴灑。使用農藥時要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藥劑,儘量使用生物農藥,同時注意農藥的安全間隔期,確保蔬菜產品無公害。



湛江看這裡


我們國家長江流域以南地區夏季炎熱天氣持續時間長,許多不耐熱的蔬菜和冷涼的秋冬蔬菜在七八月份不能正常生長,形成平原地區八九月份蔬菜淡季供應的局面。然而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夏季高山氣候與平原形成了明顯的季節差別,因此利用高山夏季涼爽的氣候優勢栽培蔬菜,有利於改善平原地區夏秋蔬菜淡季的供應,達到開發山區經濟的目的。

長期以來山區主要以種植紅薯、糯米、土豆、油菜、豆類等作物,經濟效益低。而南方大中城市卻因夏秋季高溫暴雨造成蔬菜供應不足,品種主要是小白菜、冬瓜、豇豆等,因此開發高山蔬菜有利於緩解城鎮居民的蔬菜供應,並通過開發高山蔬菜改變山區以往的傳統種植模式,使封閉式自然經濟向開放式商品市場經濟轉變。

下面介紹一下高山蔬菜栽培管理技術,以供大家參考。

一,品種造選擇

1,山區遠離城鎮,在品種上首先要選擇一些宜儲運的蔬菜,比如番茄、甜椒、茄子、豆類等。 2,按海拔高度和地形上的溫度差異,選擇相應的蔬菜種植,一般番茄,四季豆,碗豆宜在海拔600~1千米的高度的山地種植,而甜椒,黃瓜,早熟甘藍,大白菜,蘿蔔,花菜則宜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種植。 3,宜選擇生長勢強,抗病高產的品種及經濟效益較高的蔬菜種植。


二,合理選擇播種時間

高山蔬菜的栽培目的在於利用涼爽的夏季,栽培出平原地區還沒有生產供應的蔬菜,播種期與平原栽培有著顯著的差異,如番茄,茄子,甜椒一般在4月中下旬播種,黃瓜6月上旬,大白菜,6月上旬至7月上旬,甘藍5~6月,菜豆6月下旬7月上旬直播大田,盤菜可在8月下旬到9月上旬播種,水稻收割後進行定植大田。

三,田間管理

播種前應把把苗床用地翻耕曬白,澆一定量的糞水,一般每畝6~7擔左右,整平,撒上消毒過的種子,澆適量的水,上面覆蓋一層爐灰做基肥,再蓋上一層稻草,一般苗齡為40~45天為宜。定植地應選擇土層深厚,靠近水源灌溉方便的山地。同時由於南方山地土壤多為紅壤,土壤較為貧瘠,酸性強等特點,應多施基肥肥,加強土壤改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同時還應增施石灰以調節土壤的酸度,一般畝施石灰50~100公斤。依據山地的土壤與雨水的特點,追肥應掌握勤施、薄施少量多次的原則,在肥料的配比上,應多施磷鉀達到以磷鉀促氮的效果。



山地土壤保水肥能力差,易產生乾旱,造成蔬菜生長受阻,導致畸形果的發生,在定植時應採用行地面覆草栽培,以減少土壤水分的蒸發,雨水的地面徑流,避免土壤板結,並能保持土壤疏鬆,提高土壤有機質的含量,防止雜草滋生,鋪草宜在定植後乾旱來臨之前進行。

高山氣候溫和,既利於蔬菜的生長,又利於病蟲的繁衍,在選用抗病品種的基礎上,播種前應做好種子的消毒工作,採用水旱輪作避免連作,一旦發病應及時噴藥,對地老虎、蚜蟲、菜青蟲等害蟲應及時進行噴藥防治。在管理上對於茄瓜類蔬菜採收後應及時進行追肥,一般每畝用複合肥30公斤,並在採收期間及時摘除莖部老葉,以免營養消耗,促進生長,提高產量,同時做好中耕除草的工作。



四,適時採收

為保證高山蔬菜的品質,採收時間應根據不同蔬菜種類,不同季節掌握好成熟度,番茄一般以果實頂部有一點紅時採收為宜。而大白菜橄欖等應在葉球充實後才收,時間應在上午露水乾後,氣溫較低時進行,採收後產品應放在朝陽的陰涼處,以防水分蒸發,養分損耗變質腐爛。對於葉菜類的品種採收時應帶幾片蔓葉以保護新葉的鮮度,運銷中的包裝容器應力求通氣,保證蔬菜的新鮮度和品質。



總之,高山地區由於特殊的氣候環境條件,栽培蔬菜應因地制宜,選擇適宜生長的蔬菜品種,適時播種,因地制宜施肥澆水,科學的進行田間管理並適時採收,高山種植蔬菜才能產生較高的種植效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