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影子腔:方寸之間,他用皮影演繹千古興亡事

孫金牛,官名孫金福,49歲,通渭縣襄南鄉孫家班社的主唱和主演,通渭影子腔民間傳承人之一。通渭影子腔是一個有地方特色的劇種,2014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級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也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通渭影子腔:方寸之間,他用皮影演繹千古興亡事

已到天命之年的孫金牛從十一歲就跟隨爺爺學習影子腔,從一個鄉社輾轉到另一個鄉社,在多年的耳濡目染中,他已經深深“好”上了這種民間藝術。從18歲開始,他就可以獨立出演,成立了孫家班社,在影子腔演出的這三十年中,他獲獎無數。歲月悠悠,其間的悲涼與滄桑,歡快和離合,伴隨著他渾厚的嗓音在這片黃土地上綿延不絕。

通渭影子腔:方寸之間,他用皮影演繹千古興亡事

孫金牛是通渭縣藏有傳統影子腔戲本最多的藝人,最早的本子能夠追溯到清朝他太爺爺時代,有五、六十本不同劇目的戲本,其中十多本劇目也僅僅是孫家獨有,傳承至今,比如《馬踏賢官鎮》《無義圖》《平頂山》《無底洞》《坐月國》《忠孝圖》等。而現在他自己所用的戲本子是一筆一畫從古戲本上謄抄下來的。實際上,在每次演唱中,戲本是用不到的,因為唱了這麼多年,那些唱詞早就滾瓜爛熟,銘記於心了。

通渭影子腔:方寸之間,他用皮影演繹千古興亡事

孫金牛擁有的這些製作皮影所用的畫稿,也稱“樣譜”,為祖輩世代相傳,主要用於皮影造型。

通渭影子腔:方寸之間,他用皮影演繹千古興亡事

皮影,便是影子腔的主要道具,所以影子腔也稱“皮影戲”。皮影的製作工序複雜奇妙,通常要經過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敷彩、發汗熨平、綴結合成八道工序,前後需花費一個多月的時間,極其考驗藝人的耐心和製作雕刻技術。孫金牛的這箱皮影大約有上百件,一些是從祖上傳承下來的,已有上百年的歷史,色彩灰暗,極富歷史厚重感。每次談到他的皮影,孫金牛總是自豪地說:“這箱東西就是我的傳家寶。”

通渭影子腔:方寸之間,他用皮影演繹千古興亡事

說到皮影,孫金牛特地拿出這兩朵祥雲,這是從他太爺爺手上傳承下來的,斑駁的印記彷彿一下子能把人的思維拉回到中國皮影戲發展的鼎盛時期——清朝,也見證著皮影戲直至今天,它的傳承發展一刻也沒有停止。

通渭影子腔:方寸之間,他用皮影演繹千古興亡事

皮影的人物造型與戲曲人物一樣,生、旦、淨、丑角色齊全,充分吸收了秦腔臉譜、頭面裝飾、戲劇服飾的圖案特點,一般是半邊正臉。所以,民間有話:“一張牛皮記錄喜怒哀樂,半邊人臉收盡忠奸賢惡”。表演所需的道具,如桌、椅、馬、車、刀,甚至門、城池、山石都呈現縮微現實鏤刻而成,美觀真實、細膩精巧。

通渭影子腔:方寸之間,他用皮影演繹千古興亡事

據孫金牛介紹,皮影的人物頭像除了單臉,還有陰陽臉,一般面部形象有個別丑角、鬼怪之類的,主要用於小人物的出場。一張頭像可以交替使用,省去在表演中頻繁換頭像的麻煩。這種陰陽臉較為少見,孫金牛所持有的也是祖輩們傳承下來的。

通渭影子腔:方寸之間,他用皮影演繹千古興亡事

孫金牛和他的班社成員從每年正月初四就開始了演出,一直持續到農曆二月初七,他們都奔波在通渭縣境內的各個村社。這些藝人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把式,在這落後閉塞的黃土溝壑中,他們的出行工具一般是農用車或摩托車。

通渭影子腔:方寸之間,他用皮影演繹千古興亡事

每次演出,孫金牛會根據演出劇目提前整理相關的皮影物件。一個完整的人物形體,從頭到腳通常有頭顱、胸、腹、雙腿、雙臂、雙肘、雙手、共計十一個部件,人物皮影的頭部包括面、帽、須、頸,下端為鍥子、演出時用小竹竿插入胸上部的卡口內,不用時則卸下保管。同時,為了讓皮影動作靈活,裝置三根竹棍(籤子)操作,便於皮影人能做出跑、立、坐、臥、躺、滾、爬、打鬥等百般姿態。

孫金牛在準備演出的“亮子”。亮子,是投射影子的影窗,也是演出皮影戲的“舞臺”,一般用白紙做亮子,後來也有用經過魚油打磨後的白紗布做亮子。但是真正技藝高超的藝人都用白紙做亮子,因為白紙薄脆易損,這就要求表演藝人在操作影子時,手上功夫了得,正所謂“一口影子腔,兩手硬功夫”。

通渭影子腔:方寸之間,他用皮影演繹千古興亡事

東家會協助班社成員搭棚子、支影窗、掛皮影、晚上的皮影戲就在這方寸之間上演。

通渭影子腔:方寸之間,他用皮影演繹千古興亡事

通常,一場戲需要三個小時左右,主要的唱腔都由孫金牛一人完成,這就對嗓音的要求很高,如果唱法不對,三個小時很難支撐下來。孫金牛會在演出前含一藥片,潤潤嗓子,保證一晚上的嗓音都能夠渾厚響亮。

通渭影子腔:方寸之間,他用皮影演繹千古興亡事

所有準備工作完成後,全村人在鞭炮聲中請來“各路神仙”。這時藝人的表演就正式開始了,亮子上配合此景請求“各路神仙”落座。

通渭影子腔:方寸之間,他用皮影演繹千古興亡事

皮影戲表演融入秦腔的唱、念、做、打,演出時皮影緊貼亮子活動,人影和五彩繽紛的顏色真切動人。剎那間,千古興亡事都呈現在這六尺亮子上了。

通渭影子腔:方寸之間,他用皮影演繹千古興亡事

在通渭皮影戲中已形成了板腔體戲曲形式的地方劇種,主要唱腔”影子腔“特色鮮明、節奏明快、緊湊熱烈、帶有土生土長的地方音律。其中影子腔的打擊樂器全部採用秦腔的銅器鼓點,只是在唱腔和過門中以摔板子、碰鈴,掌握節奏,演唱道情用漁鼓敲擊節拍,所以形成了影子腔獨特的風格。

通渭影子腔:方寸之間,他用皮影演繹千古興亡事

在農村“空心化”的今天,加之影子唱腔的單調乏味,已經沒有幾個人喜愛這種民間藝術了,影子腔的發展已成沒落態勢,影子腔的傳承是亟待需要解決的問題。

通渭影子腔:方寸之間,他用皮影演繹千古興亡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