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說兩晉:君子王渾,力戰滅吳功不可沒,養虎為患罪不容誅

公元280年,在抵抗了西晉四個月後,兵敗勢窮的吳主孫皓終於獻表乞降,龍爭虎鬥的三國時代至此結束。然而外戰方止又生內鬥,滅吳有功的兩位重臣竟勢成水火,都督揚州的王渾屢屢上奏,參劾西路統帥王濬作戰不利,這讓晉武帝很是惆悵。

原來,西晉伐吳的軍隊共有六支,其中從益州出發的王濬行程最遠,卻搶先攻入了吳都建業,這讓距離最近、擁兵最多的王渾很沒面子。其實王渾也確有委屈,他的十萬人馬久駐揚州,把吳軍主力牢牢地粘在了東線,雖說連戰連捷,卻也步履維艱。相比之下,王濬的運氣就好得過分了,一路上也沒遇到像樣的抵抗,最後兵不血刃地拿下了建業。


故事說兩晉:君子王渾,力戰滅吳功不可沒,養虎為患罪不容誅

王渾的彈劾引來了百官的嘲笑,都說他嫉妒王濬,可晉武帝不這麼看,因為他了解王渾,這不是一個心胸狹隘的人,參劾王濬也只為一時氣憤。

王渾是曹魏司空王昶的兒子,襲封京陵侯,為官公允虛懷綏納,以寬廣的胸襟入選魏晉八君子之列(北宋王溥)。要說王渾這輩子和人爭過什麼,恐怕只有三次,除了與王濬爭功,還為他人打抱不平。


故事說兩晉:君子王渾,力戰滅吳功不可沒,養虎為患罪不容誅

因為性格的緣故,王渾的社交極為廣泛,其中還有一個異族朋友,匈奴左部帥劉豹的兒子,揭開五胡亂華序幕的漢趙開國皇帝劉淵。劉淵是匈奴派來的人質,與王渾交情莫逆,可他卻不是西晉的朋友,一心想要恢復先祖冒頓的榮光。

劉淵是個文武全才,在匈奴有著強大的號召力,儘管質留期間韜光養晦,還是引起了西晉朝廷的戒心。“如果不除掉劉淵,恐怕此後再無寧日了。”這是齊王司馬攸的諫言,他是晉武帝的親弟弟,總攬朝政,此話的分量可想而知。

就在劉淵命懸一線的時候,好友王渾挺身而出,說對少數民族要以德服人,不能為無端的猜忌而濫殺無辜。在王渾的力爭下,劉淵保全了性命,最終成為西晉的掘墓者。


故事說兩晉:君子王渾,力戰滅吳功不可沒,養虎為患罪不容誅

雖說險些害死自己的朋友,可王渾並不記恨司馬攸,始終對這位賢王推崇倍至。由於太子司馬衷心智不全,很多人都推薦司馬攸作為新的皇儲,從而引發了晉武帝的猜忌,就想把司馬攸趕出朝廷。

王渾聽說以後,便上書晉武帝說:因為周公的輔佐,周成王才成就了大業,所以至親至賢者不可遠朝堂,現在齊王司馬攸賢名在外,又是陛下同母的兄弟,正是當代的周公。遺憾的是,晉武帝並沒有聽從王渾的建議,堅持讓司馬攸回到封國,從此朝政日非。


故事說兩晉:君子王渾,力戰滅吳功不可沒,養虎為患罪不容誅

晉惠帝即位後,加王渾為侍中,又想付與兵權,王渾卻說侍中是文官,兼領軍事不合理法,所以堅辭不受。王渾在朝期間專心政事,不參與任何權力爭鬥,最終以七十五歲高齡病逝,得以善終。

對於西晉,王渾戰功卓著政績斐然,為官又虛懷綏納,素有君子風度。只有在劉淵一事上,王渾可謂交友不慎,給國家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