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趙構真的是一個昏君嗎?除了殺岳飛這件事,他還做了什麼?

who看who說史


說趙構是昏君倒不致於,他只是個懦弱、怕死的皇帝罷了。我們設身處地想一想,他這個皇帝也當得挺難的,極度沒有安全感。他做的事多了去了,這裡我說幾件壞的,也說幾件好的。

第一,貶黜李綱

南宋開國後,曾經一度被貶的名臣李綱東山再起,被任命為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實際上就是宰相之職。李綱的上臺,可謂是眾望所歸,大家看到了光復河山的希望。

宋高宗儘管起用李綱為相,實際上他對抗戰並不熱衷,仍然幻想著以投降妥協的方法,來換取與金國的和平。

李綱寄厚望於宋高宗,希望這位年輕的皇帝能發憤圖強、臥薪嚐膽,收復河山。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宋高宗的最高目標,就是能使自己的小朝廷苟且偷安,除非金國一意要徹底滅掉大宋,否則的話,總有迴旋的餘地。

表面上看,李綱在朝中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實際則不然。李綱忠正耿直,講原則,不怕頂撞皇帝,時間一長,宋高宗對他越發冷淡。這不是一個好兆頭。此時真正掌控著朝中大權者,卻是兩位主和派人物:黃潛善與汪伯彥。

很快,李綱便遭到暗算。

黃潛善等人唆使殿中侍御史張浚彈劾李綱,羅列罪名,比如私殺侍從、典刑不當、杜絕言路、獨擅朝政等。李綱遭到無端攻擊,又事事受到阻撓排擠,遂上書求辭。宋高宗竟然罷李綱為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洞霄宮。

此時距李綱就相位僅僅七十五天。

第二,殺陳東、歐陽澈

李綱深孚眾望,公忠體國,他被罷相的消息傳開後,朝野譁然。太學生陳東挺身而出,上書力請朝廷挽留李綱,罷免黃潛善、汪伯彥,併力主皇帝返回開封,率師親征。與此同時,進士歐陽澈也上書痛罵朝廷中用事的投降派。

宋高宗勃然大怒,黃潛善又在一旁煽風點火,宋高宗竟然下令將陳東、歐陽澈兩人斬首於東市。自大宋開國以後,歷代皇帝都恪守太祖趙匡胤立下的“不以言罪人”的祖訓,可是宋高宗卻把祖訓拋到一邊,大開殺戒。

第三,晚年的高宗有所變化

除了廢黜李綱、殺陳東、歐陽澈外,高宗最讓人指責的事,當然是重用秦檜與金議和,殺岳飛。我們把高宗乾的壞事總結起來,其實就是一件事,他是真不想打仗,他不是雄才偉略的開國君主,他有懦弱的本性。他目的就是想談和,過幾天安心的日子。

到了晚年,隨著金人撕毀二十年的紹興和約,悍然以舉國之兵南征,高宗還是避不開戰爭。這場戰爭南宋十分僥倖,海軍名將李寶在唐島海戰中取得空前勝利,大破金國水師;緊接著虞允文也在采石之戰大勝。更重要的是,金國內部爆發政變,金帝完顏亮身亡,南宋得以保全。

戰後,高宗任命虞允文為川陝宣諭使,虞允文趁機向皇帝進言:“金亮既誅,新主初立,彼國方亂,天相我恢復也。和則海內氣沮,戰則海內氣伸。”

令人驚訝的是,宋高宗竟然一反過去投降的立場,對虞允文所說的表示贊同。

不過,人的性格真的很難改變。儘管宋高宗意識到自己過去對金政策的失誤,但是他畢竟是個懦弱之人,恢復中原的大業,他是做不來的。因此,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當了三十六年皇帝的宋高宗出人意料地宣佈退位,由太子趙眘繼位,是為宋孝宗。他以遜位的方式,把恢復中原的大事交給新皇帝去解決吧,他不想再為此勞思費神了。

第四,退位後為虞允文辯護

宋高宗退位不到一個月,新上臺的宋孝宗就為岳飛平反昭雪,下詔追復岳飛原官職,隆重改葬,並尋覓岳飛後人,加以錄用。宋孝宗這麼做,無疑是得到宋高宗的默認。其實對於岳飛的枉死,宋高宗比誰都清楚,只是當初自己一味求和,不得不犧牲掉岳飛。當然,皇帝自己要認錯是比較沒面子的,所以他讓新皇帝去為岳飛平反昭雪。雖說他遜位了,但大權尚在握,因而實際上為岳飛平反的人,可以說就是宋高宗。他是個懦弱的人,但本質很難說是壞的。

還有一件事,可以看出高宗晚年思想變化,就是為虞允文辯護。

在宋孝宗時,虞允文出任宰相。當時有個吹毛求疵的御史,名叫蕭之敏,找茬攻擊虞允文,上書彈劾。這時,早已遜位的宋高宗實在看不下去,忍無可忍,竟一反常態出面干涉,出來為虞允文辯護,並說:“採石之功,之敏在何許?毋聽其去。”就是說,當年虞允文在采石之戰中拯救了大宋,立下奇功,你蕭之敏人在哪呢?

虞允文與岳飛一樣都是抗金名將,岳飛被高宗所殺,而虞允文則讓高宗親自辯護。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高宗到了晚年,思想上是有比較大變化的。


君山話史


你應該問問,趙構除了殺了岳飛,還殺了哪個武將?好像你沒聽過了吧?為什麼獨獨殺岳飛?

他之所以被某些人稱為昏君,主要原因就是殺了岳飛,岳飛的粉絲自然攻擊他了。

當時南宋六大軍隊,岳家軍只是其中之一,駐地在鄂州,其他還有劉琦、吳玠、韓世忠、張俊、劉光世,唯獨岳飛被殺,沒有原因麼?

趙構是南宋開國皇帝,他遇到的困難,並不比其他開國帝王少,他能得到的助力,也僅僅只是南宋的文官系統,和一支幾千人的軍隊,這個很有優勢嗎?他就靠這幾千人的軍隊,打下了半壁江山,這能是昏君做到的?


南朝居士


非但不是昏君,而且是明君。

趙構在商丘得到了北宋遺臣的擁戴稱帝,在人們的眼裡趙構是膽小鬼,是怕死鬼 ,事實決不是如此。我暫不說趙構在金兵包圍開封時唯一的一個徽宗的站出來敢去金營談判的兒子 ,當時是冒了極大的風險去的,除他以外還有何人?

在商丘稱帝之後,金朝得知立下派十萬金兵南下妄圖擒獲趙構,對金朝而言別人稱帝可以,但唯獨宋皇室之子決不能稱帝,為什麼?因為如趙構稱帝說明宋未亡,所以他們挾“靖康之貹”之餘威來攻擊南宋的,來勢洶洶然,對趙構而言如何對抗金兵就擺到自己的面前。首先他不知道自己的這些將領戰鬥力如何?怎麼辦?趙構熟讀兵書,知道兵法雲“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什麼意思?難道兵聖就教人“逃”?實際上這叫“誘敵深入,圍而殲之”,雖說金朝把宋二位皇帝擄走北方,但南方並未遭患,兵力尚存,如果把金兵引過長江,南方江河縱橫,水田密佈,他金兵失去了戰馬的優勢,南宋集中幾十萬多兵力可以把他全殲了,這難道不是妙策在胸嗎?一定要硬拼才是英雄。如果這樣的話那在江西瑞金的紅軍應該把那外國人李德奉為“戰神”了,毛主席為什麼講“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在南宋那個時候誰能保證能打敗金兵?所以趙構的“走”並沒有錯。從某種意義說金兀朮是中計的將領,應該可以把他全軍覆滅的,可是這南宋的將領們這也名將,那也名將只在長江邊把金兀朮趕來趕去,最後還是讓他帶領金兵渡過長江,這難道也是趙構之過?

對岳飛的問題,這岳飛說白了有些“剛愎自用”的性格,似乎樣樣事趙構都得順著他,在“朱仙鎮大捷”之後就自行喊出了“直搗黃龍迎二聖”的口號,在這裡有二個問題,一你岳飛有沒有請示過皇帝,皇帝有沒有同意你這樣做。二是你要和金朝直接拼一死戰有沒有把握?自古戰爭中先貹後負的例子可以說“不貹枚舉”,這戰爭誰買單?是岳飛嗎?他買不起,是趙構嗎?也不行,說白了這買單的人就是全國人民。按戰前的實力對比,南宋最好的結果就是“慘貹”,慘貹說白了就是二敗俱傷,弄得不好宋、金俱亡,蒙元提前一百多年登場,就再也沒有南宋的繁華和在世界歷史上的光輝一頁了。

在南宋歷史上岳飛之後和金打過二次大仗,而且多是南宋發動突襲,結果多是先貹後敗,,這難道不是說明趙構分析得沒錯。在歷史上富國弱兵的例子也是很多的,人民富了自然不喜歡冒險了,所以戰鬥力就下降。還有的是不得不提在那時冷兵器時代,戰馬可以說是戰略物資,這馬匹可是宋朝的弱項,所以整個宋朝是一個國富兵弱的朝代,宋高宗趙構已經盡力了,如果他的後代們堅持他的宋金共享天下的策略,不幫元滅金,金不亡宋也不會亡。

既使在我們現在的大國戰略中我也常常看到趙構的影子。


秦三鳳璧


先講一段往事,再評價趙構是不是昏君。

公元1161年4月,即南宋與金國紹興和議之後的第20年,金國照例遣使前往臨安,向宋高宗趙構祝壽。

但是這一次祝壽,情況不同於往年。

金使見了趙構後,沒說客套話,而是當著趙構的面,直接就是一頓罵。罵完後,又公然威嚇趙構,提出割地要求,聲稱趙構如果不答應要求,金國大軍立時踏平江南!

當時54歲的宋高宗趙構嚇得當場崩潰,居然從大殿上退到屏風後面躲了起來,而當值半衛士劉炎在屏風後面找到他時,驚人的發現年過半百的趙構居然哭得像個孩子。

使人猶在殿中,班皆未退,帶御器械劉炎告宰相陳康伯曰:“使人在廷未退,有茶酒之禮,宜奏聞免之。”康伯曰:“公自奏聞。”炎遂轉屏風而入,見上哭泣,炎奏其事,上然之。——《三朝北盟會編》

趙構為什麼哭,原因不知道。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這件事情對他打擊很大,讓他產生了深深的挫敗感

當年紹興和議,趙構為了議和,答應了金國四項苛刻條件。

第一,向金國稱臣,趙構的皇帝稱號必須要由金國冊封才能作數。是的,你沒看錯。趙構為了議和,連原則都放棄了。

第二,割地。割讓唐(河南唐河)、鄧(河南鄧州)二州及商(今陝西商縣)、秦(今甘肅天水)二州之大半予金國。

第三,納貢。南宋每年向金國納貢銀、絹各二十五萬兩、匹。

第四,殺岳飛,罷韓世忠。自廢武功。

如此屈辱的條件,趙構全盤答應了。並且事後每當有主戰派提出收復中原時,趙構都會予以彈壓,表示議和是自己的意思。今後南宋任何人不準再提此事,宋軍馬放南山,世世代代與金國劃地而治。

然而,趙構如此卑躬屈膝,換來的結果卻是被金人當頭一棒和。金國的翻臉不認人,等於是打了趙構的臉面,讓他先前為達成和議支付的種種巨大代價,到頭來全部成了空。

此時此刻,趙構變成了天下人的笑柄。所以他哭了,哭的很傷心。

眼見金使還在大殿上等回話,而趙構卻不知道在幹什麼。於是時任宰相陳康伯也去到屏風後面找到趙構,並把趙構攙扶回了寢宮。

趙構回到寢宮後,拉著陳康伯的手就說:看來情況沒救了,我們趕緊跑吧

看到皇帝是這幅尿性,陳康伯當時差點沒暈死過去。他極力勸住趙構,說你是皇帝,江山是你的,如果連你都跑了,誰還會為你賣命?你不能跑啊!

(陳康伯)聞有勸陛下幸越及閩者,誠用其言,大事去矣。——《三朝北盟會編》

趙構聽完這話,覺得言之有理,就勉強答應先不跑,表示自己可以先看看再說。但到了當天晚上,趙構又後悔了,他還是想跑。於是他就給陳康伯下了一道諭旨,說再等一天看看,如果還沒有收到金軍退軍的消息,就通知各級衙署趕緊跑路

如更一日虜騎未退,且令放散百官——《三朝北盟會編》

趙構打的主意,大概是怕臣子再勸誡,不讓他跑路,所以他乾脆慫恿百官先跑,然後他自己再開溜。這樣一來就沒人能再攔他了。

然而他沒想到,陳康伯收到諭旨後,心裡那個恨鐵不成鋼的心態簡直要炸了,他在沒告訴任何人的前提下,直接燒了趙構的諭旨。

到了第二天,沒有金軍退兵的消息,宋朝各級衙署也沒有遣散,趙構納悶了,就找來陳康伯問情況,到底什麼情況。怎麼都不跑?

陳康伯便說,是我燒了你的諭旨,把你的旨意壓了下來。趙構一聽,他居然還厚顏無恥的對陳康伯發了一通脾氣,說你憑什麼燒掉我的諭旨。罵完後,趙構立即派人把當時的太尉楊存中叫來,讓他負責徵集百艘航海大船,保護自己向海上跑路。生怕自己會錯過跑路的最佳時機。

帝命楊存中就陳康伯議,欲航海避敵。——《識斷卷十二》


楊存中是個主戰派,他一開始不知道趙構要跑的消息,因此他聽到趙構的口諭後,也是暈菜了。然後他就跟陳康伯一起勸趙構,兩個人苦口婆心的勸了半天,才算是再次勉強止住了趙構逃跑的想法這個念頭。

之後,楊存中仿效當年北宋宰相寇準逼宋真宗前往檀州督戰之舊事,也逼迫趙構親赴前線鼓舞宋軍士氣。趙構當時很怕,一開始死活不想去,但後來經不住滿朝文武的勸,最後還是去了。

去到前線後,趙構屢次想跑。只不過由於宋軍在虞允文的率領下取得采石磯大捷,再加上金軍內部發生火拼,金主完顏亮被殺。因而金國的這次滅宋之戰才不了了之。趙構的皇位也算是保住了。

但是由於趙構在這整個事件當中被金人嚇破了膽子。所以他在事件後,立即退位,把皇位交給太子趙眘。

至於退位的原因,趙構雖然沒明說,但從此前他的行動也能看出端倪:如果趙構繼續擔任皇帝,他就不能隨便跑路。滿朝文武都希望他君王死社稷,希望他去前線督戰。而他最怕的就是去前線。雖然這次他又僥倖贏了金國,但是下一次呢?而如果他退位,那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到時候太子變成皇帝,下次宋金大戰就該是太子去前線督戰,君王死社稷了。至於他則毛事沒有,太上皇該跑路就跑路,沒人能管得著他跑路

之後,趙構躲在德壽宮長達二十五年,該吃就吃,該喝就喝,生活好不愜意,最終於公元1187年,以81高齡去世。

故事說完了,你們覺得趙構是昏君嗎?

我覺得,趙構不是昏君,因為從他的種種事蹟來看,他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也知道自己這麼幹的後果是什麼。他是一個心智正常的人。他做的每個決定都有他的盤算,並非是一個昏聵不明,搞不清自己到底在幹什麼的皇帝。

但是,趙構如果是這樣的一個人,那他的性質就更嚴重了!他雖不是昏聵之人,但他的所作所為比昏君更讓人感到不齒!罵他是國賊,都毫不過分。

很多人每次提到趙構,必要說岳飛,必要往岳飛頭上潑髒水,說他的死,是活該,是咎由自取,趙構殺岳飛殺得沒錯。而且趙構穩定江南有功,沒有使南宋像南明一樣。趙構是南宋第一明君。

行,咱不吵,不提岳飛。咱就說趙構動不動就跑路這件事。

天下是他趙家的,皇位是他趙構的,可趙構動輒就往海上跑,把社稷黎民通通拋棄,並且還不讓宋人宣傳抗金思想,禁止任何形式的抗金活動,這樣的人,說他是國賊,誰錯了嗎?他這種人,不是昏庸,而是太過自私了。他就跟小男人一樣,凡事就只想著自己能安逸,至於國家社稷,根本不在乎。

如果他這樣的人都能得到正面評價,那就是對當時每一個在前線冒死拼殺,拿命誓死保護趙構皇位的宋軍將士最大的侮辱了!


Mer86


趙構是個混蛋,但不是昏君。

趙構精的像猴一樣,一點也不昏!

能夠力挽狂瀾,保住大宋半壁江山,建立南宋。趙構絕對稱得上中興之主。這樣一個人,絕對不可能是個昏庸無能之人。

相反,根據史料記載,趙構精明強幹,善用權術,是一個狠辣隱忍的狠角色!

趙構善於籠絡人心。

靖康之變,北宋滅亡。天下大亂。宋朝的驕兵悍將各據一方,有的投敵叛變,有的流落為匪,哪一個都不是省油的燈。在這種混亂的情況下,趙構能夠把岳飛、韓世忠、劉琦、劉光世、吳玠等一眾悍將緊緊籠絡在自己身邊,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趙構對形勢判斷準確。

開封城破後,趙構清醒的認識到,守河南必須先堅守河北山西。宋朝丟掉了河北山東山西,河南門戶洞開,無險可守,以當時宋軍的戰鬥力,很難抵擋金兵對開封的侵襲。死守開封,風險太大,搞不好就要亡國滅種。

當務之急是退守江南,保存有生力量,確保江南半壁江山!站穩腳跟之後,力量壯大,才能徐圖發展,收復失地。

事實證明,趙構的判斷是正確的。

幾百年後,明朝崇禎皇帝不懂得這個道理,一味坐守京城,不肯退守南京,結果斷送大明兩百多年的基業。

趙構心狠手辣,但手段非常高明

當岳家軍不斷壯大。趙構認為岳家軍已經強大到對自己的皇位產生威脅,立即就下決心殺害岳飛,而且毫不動搖。

但是他雖然恨透了岳飛,卻沒有立即動手,他還要一再給岳飛加官進爵,假裝崇信岳飛,因為他要利用岳飛抗擊金兵。

當整個宋軍實力上升,基本能夠抗衡金兵。趙構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再也不需要岳飛了。於是先明升暗降,讓岳飛當了樞密使,解除了軍權。然後又與秦檜羅織罪名,殺害岳飛。一步步,都是精心算計!這哪裡是昏君!這是狗奸賊!


上將噯福斯


宋高宗雖然不是一位英明睿哲不惑之主,蛋也並不昏庸無能。而他本人最厲害的,其實是馭臣之道,岳飛之死,實際上也是南宋政治迴歸的一種選擇。

公元1126年,靖康之恥,北宋滅亡,南逃的康王趙構於次年稱帝,這才延續了宋朝的歷史。但在最初的日子裡,這個權力中樞並沒有自己的安身之處。為了逃避金人的圍追堵截,宋高宗被迫不斷轉移行在,時而建康,時而平江,甚至逃到了海上避難。隨著“紹興和議”的簽訂,政局也隨之穩定下來。如果以時間來界定的話,宋高宗的:“時來運轉”當從1139年開始。從1127年到1139年這十多年,可以稱之為南宋王朝的開創時期。

從北宋崩潰到南宋站穩腳跟,是充滿了驚濤駭浪的。起艱難困苦的程度 並不亞於創建一個新的朝代。找噶偶表現得並不昏庸,也不怯懦,顯示了不錯的政治才能。歷史上在強敵面前欲求偏安而不可得的事例比比皆是,而做到的似乎也只有宋高宗一例。這或許也是趙構在南宋人的諸多記載中被稱為“中興之主”,受到相當推崇的原因所在。應該說,在這一點爽,此人做的並不是糟不可言,甚至可以說相當不錯。

建炎時,南宋草創,政局不穩,中樞跑來跑去,在這危急存亡之秋,宋高宗能夠清醒地認識到需要依仗主戰派,所以任用李綱為相,當時朝中有怕金怕得要死的朝臣,比如御史中丞顏歧言就曾建言:“張邦昌為金人所喜,雖已位列三公,宜增其禮;綱為金人所惡,宜置閒地。”

你看看,這說的是人話麼?李綱為此對皇帝表態,朝臣有這麼議論,不行就讓我回去種田好了。宋高宗說我當皇帝大概金人也是不喜歡的,我這麼說了,顏歧言就無話可說了。他的這句話,在當時確實起到到了安撫主戰派、穩定人心的作用。

南宋王朝重建後,面臨的首要問題仍然是對待南侵的金政權是抵抗還是投降。當年北宋王朝內部主戰與主和兩派之間的鬥爭,又在南宋朝廷內繼續上演。

宋高宗繼位後,面對國破家亡的慘景,位拉攏人心,不能不標榜“中興”。因而啟用抗戰派中德高望重的李綱做宰相,又令副元帥宗澤知事開封府,領兵進駐東京,李、宗二人成為抗戰派主要代表。

在啟用主戰派的同時,高宗也沒有忘記任用投降派,為平衡兩派勢力,他又任命副元帥黃潛善為中書侍郎,參與政務;汪伯顏同知樞密院事,執掌軍權。黃。汪二人是趙構繼位前當兵馬大元帥時元帥府的舊人,時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宋高宗之所以採取折中措施,時因為他有自己的如意算盤:當金兵大舉入侵、威脅他的皇帝寶座時,他就重用抗戰派;當金人入侵不能取勝二釋放出和談信號時,他就重用投降派。

當然,宋高宗想要達到的主要目的,是讓主戰派與主和派能夠做到互相牽制,形成力量的平衡,但這談何容易!,在當時險惡的環境下,無論哪一派佔上風,都不利於宋高宗統治地位的穩固。為防微杜漸,宋高宗不惜對祖宗家法破例,對個別冒尖的任務實行最嚴厲的制裁,當然這類懲罰有時表現得雷厲風行,有時則拖泥帶水。如對愛國志士陳東、歐陽徹痛下殺手,而對民族敗類張邦昌,幾經反覆,才把他賜死。

宋高宗一開始是優待張邦昌的,這是因為他認為張邦昌是有功於大宋王朝的,而且張邦昌在對金戰與降的問題上,是一貫主降的,可以和主戰派相抗衡。從這一層面來看,張邦昌有利用的價值,儘管他的節操不佳。但是高宗要中興大宋,不能不直面“靖康之變”後一些大臣變節投敵這一現實,對這些有前科的人如果不懲罰,就起不到凝聚人心的作用,納米中興大宋只能成為一句空話。在這一背景下,宋高宗懲治了一些敗類。然而宋高宗的舉措是“抓小放大”,如果不是李綱據理力爭,在汪、黃之流的蠱惑下,張邦昌是不會受到制裁的。

當宋高宗地位穩固後,他開始患得患失,猜疑心很重。他能夠當皇帝,是因為全家大小被一網打盡,一定程度上而言,並不是十分合法。所以他很懷疑有實力的人物取代他。當然宗室的可能性最大,其次便是握有軍權的武將。皇位問題自然也和宋高宗對武將的擔心交織在一起。本

本來就是沒有多少安全感的皇帝,遇到的恰是南宋武將勢力勢力陡然上升的現實,他不能不害怕武將會利用他的先天不足反叛。對他來說,苗劉兵變、淮西病變都是前車之鑑,岳飛就是在宋高宗這樣的心理下被殺的。

總而言之,宋高宗深諳祖宗家法,對大臣既充分利用,又猜忌防範;對主戰派與投降派,他善於製造均勢,適時打破平衡,讓他們既互相牽制又互相鬥爭,從而最大限度地維護自己統治的安定局面。這些都是宋高宗的馭臣之道。其中不乏高明果敢的措施,也不乏令人詬病的陰謀。它的好處是抑制了武將勢力的膨脹,避免了尾大不掉局面的形成,維護了皇權集中制,使南宋和北宋一樣沒有出現唐末。五代那樣軍閥割據的現象;壞處是使南宋只能偏安於東南,缺不能保證長期偏安,岳飛時候的宋金歷史演變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


江畔初見月


對於趙構是昏君還是明君這個事情上其實很難說的清楚,即便站在公正客觀的立場上,也難以理清楚其中的原有。這到底為什麼呢?個人認為,這其中的原因是趙構即為為皇帝的時候,是當時的南宋處於一個非常尷尬的時間節點。


1.趙構當皇帝時期,剛好經歷了“靖康之恥”,宋不僅失去了北方的大片領土,而且兩位皇帝和一眾皇妃也被金軍俘虜,而“金國”在當時的民族意識當中是為異族。2.趙構是南宋的開國皇帝,而大宋朝的發祥地是北邊,龜縮在南方的趙構被認為是沒有能力打回北方。

3.趙構殺了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飛,而岳飛的死,其實並不是史書中所寫的趙構軟弱無能只想求和,發十二道金牌召回了岳飛,最後讓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誣陷殺害於他。而是岳飛在不顧當時的南宋國力和金國抗爭,在加上岳飛干預了皇儲的冊立,還喊出了“迎回二聖”的口號,凡此種種,不僅讓趙構不滿,也讓皇帝限於了非常尷尬的境地。但整體來看,趙構建立南宋以後,南宋得以延續國運100餘年,在金和蒙古的夾擊之下,還能發展這麼久,不得不說的上是一個奇蹟。

但有兩個非常硬性的指標,趙構沒有完成,第一是趙構沒有收復被金國侵佔的領土,直到南宋滅亡還一直在南邊,二是不管何種原因,岳飛確實是因趙構而死,在抗擊異族這件事情上,趙構洗不乾淨。比較有意思的是,北宋時期,宋的宿敵一直是遼,金髮展起來以後,宋為了收復燕雲十六州和出一口惡氣,聯合金一起滅了遼,結果北宋被金滅亡。南宋以後為了能滅金,宋又聯合了蒙古去滅金,結果最後被蒙所滅。

所以,趙構我認為他一半時昏君,一半又是明君吧。


春秋亂舞


本人以為:宋高宗趙構60%概率是明君,40%概率是昏君,主要是由形勢所決定的。

首先:宋高宗趙構延續了宋朝的國祚,這說明他不是一個昏君。

趙構是徽宗趙佶的第九子,也是靖康之難的一條落網之魚。在北宋遺臣的支持下,趙構很快扛起了趙宋的大旗;在山河破碎之際,建立了南宋政權;以江南半壁江山,又延續了宋朝一百多年的國祚。

趙構成為南宋的開國君主,既是幸運也是不幸。幸運的是不可能做皇帝的他做了皇帝,不幸的是這是用家族的苦難換來的!

其次:宋高宗趙構選了一個不錯的接班人,這也說明他不是一個昏君。

趙構沒有子嗣,是趙構的不幸,卻又成了南宋的大幸。趙構在挑選接班人的時候,表現的十分有主見。他排除了韋太后和秦檜的干擾,選定了太祖系的趙昚作為自己的接班人。

之後,趙構早早的禪位給養子趙昚,自己當了二十多年的太上皇。事後證明他選的接班人沒有錯。

其三:證明趙構是昏君最主要的論點無非是因為他殺了岳飛。

①趙構殺害岳飛等人的目的就是為了向金人求和。所以他在憑弔岳飛時說:“非臣不忠,非朕不明。”

②岳飛提了一個口號叫做“直搗黃龍,迎回二聖”,將宋高宗趙構置於了尷尬境地。這也許是趙構殺岳飛的第二個原因。

其四:證明趙高是昏君的另一個論點是他膽小如鼠、畏敵如虎。

靖康之難使趙構的心理產生了大面積的陰影。譬時宋軍兵敗如山倒,嚇的趙構一路南逃。嚇的狠了,竟然被嚇得失去了生育能力,連他兩歲多的兒子也是被嚇死的。最後他被嚇得強化了一種規避風險的本能————逃跑!

綜上所述,宋高宗趙構既是明君也是昏君,是一個活得不夠瀟灑的君主!


羋祝融


作為宋徽宗的眾多兒子之一,高宗趙構能脫穎而出,在亂世浩劫中登基,開創南宋百年基業,成為宋朝“中興之主”,絕非評書中說的那個昏庸、無能、膽怯之人。

據《宋史》記載,宋高宗生於大觀元年五月(1107年6月),天資聰穎,博聞強記,從小是個聰明的孩子。青年時,喜歡騎射,愛好槍棒,而且力氣很大,能拉二百斤的弓。據《金史》記載,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春,金兵第一次包圍開封府,金軍下令宋朝的親王、大臣前去軍中議和。宋朝收到金軍命令後,決定割讓太原、河間、中山三地,並派親王、大臣前去交割土地。誰去哪?這時候朝廷亂成一鍋粥,親王個個託病不去,大臣也嚇得不敢,大家都害怕被金軍扣押成為人質。在這關鍵時刻,趙構不畏生死,自請前去。宋欽宗大喜,命少宰張邦昌為計議使,與趙構同去金營。金軍元帥斡離不扣留趙構在金營十餘日(當時就想扣留趙構作為人質),面對金將恐嚇,趙構毫不畏懼。二月,京畿宣撫司都統制姚平仲在夜裡襲擊金人的營壘,金人責備宋朝使臣,張邦昌十分恐懼,伏地痛哭,趙構不為之所動,斡離不對此感到詫異,這個小青年具有如此膽魄,是不是窩囊的宋朝皇子?於是便放趙構回去,讓宋朝派一個真正的皇子過來。這是金人做的記錄,應該比較公正,趙構當時只有19歲,作為一個出身溫室,錦衣玉食,沒經歷過風雨的貴族年輕人身處敵營、處亂不驚,確實膽識驚人。

建炎元年(1127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二十歲的趙構臨危即位。隨後的三年的皇帝生活,趙構是在金軍的追殺中度過的。當時,東京城破,父兄被擄,軍心渙散,群臣無能,接手的是一副渙散的爛攤子。隨後的3年,中原淪喪,山東淪喪,苗劉兵變,趙構帶著一幫殘兵敗將逃亡江南,與其說是做皇帝,不如說是亡命天涯,勉強維持殘局,這個時候,意志不強的人很容易就放棄了,但是趙構堅持下來。建炎四年,金軍渡江南侵。這期間,韓世忠組織了黃天蕩戰役、吳玠、吳璘兄弟倆指揮了和尚原戰役,兩次關鍵的戰役宋軍大獲全勝,阻止了金軍的鐵蹄,挽救了宋朝,趙構的皇位才得以保全。

趙構執政之時,正處內憂外患之時。對外,有金軍連年侵襲,咄咄逼人,政權隨時都有被異族顛覆的可能。對內,剛剛立足江南,這是一片陌生之地,可謂人生地不熟,連年戰事,軍費開支巨大,戰場上的經濟來源,只能從老百姓身上來,橫徵暴斂,農民不堪重負,爆發了農民起義。為了剿滅農民起義,又徵了練餉。面對土地兼併嚴重,貧富不均如此懸殊的局面,趙構判斷,如果對內不採取緩和政策,讓農民休養生息,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一旦爆發,南宋將失去統治權,金人趁機南下,宋連半壁江山也難以保全(明王朝就是如此滅亡的)。面對這樣的局勢,宋高宗決定向金議和。議和純屬無奈之舉,但也是務實之策。

公元1140年,金兵又一次大舉南侵,在順昌之戰中,宋軍擊敗了金軍。接著岳飛指導下宋軍又取得了郾城大捷,再次擊敗了金軍。

在勝利的情況下,宋金簽訂了紹興和議(如果沒有一系列的勝利,金也不會答應議和),和議的簽訂也奠定了南宋後期的和平局面。以現代的角度來看,和議的簽訂有些屈辱的味道,但從當時金強宋弱、金攻宋守的大環境看,不失為維持南宋偏安的長久良策。而這種局面,趙構功不可沒。

後來,《宋史》把趙構和劉秀相提並論,定為中興守成之明君。雖然後期的趙構親信小人,冤殺忠良,但是在主政伊始,幾個關鍵時期,他還是有所作為的,起到了主心骨的作用。如果沒有他,金兵可能早就攻打下了宋朝,歷史上也不會出現長達一百五十年的南宋了。對於宋王朝的延續來說,中興之主的說法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東園小牛


💐《趙構是昏君嗎?》


💐💐明君治天下,重賢臣而遠奸佞,之所以還有奸臣存在無非是君王之道中的【權力平衡】。那麼,經歷了“靖康之恥”後的高宗趙構有何作為呢?實事求是的說,趙構自立為高宗延續了宋家香火,不至於瞬間覆滅;但他被金國的“金戈鐵馬”嚇破了膽,一無明智大慧,二無賢德用人,只求保其皇冠不失,忘記父兄坐井觀天.母.妹遭金人蹂躪之恥,一味偷且苟安;非但不報仇雪恨(枉為男兒之軀),反而重用大奸賊(賣國賊)秦檜,殺害積極抗金的民族英雄岳飛,這樣的皇帝明在何處.賢在何方?本來歷史早已定論,人民早已入心,無乃總有那麼一小撮人枉費心機.信口開河.搬弄是非.為趙構.秦檜之流抹粉翻案,給英雄臉上抹黑,是可忍孰不可忍!逼著人說話,才有此一番議論!

💐💐明君視英雄如棟樑.開彊擴土,繁榮中華,振興家邦;而趙構為一己私利,忘國.家重恥奇辱,殺忠臣以圖苟安,毀長城以保皇冠,實在是昏庸至極,明君在哪裡!難道刮民脂民膏歲歲納貢與金人為明乎?難道於父兄姐妹黎民百姓之屈辱而不顧為孝為賢乎?中華民族之血牲安在?被昏君棄之精光,將中華民族文化推之懸崖盡頭,明君如是矣!

💐💐明君心中有大義,置民族大義於胸中,誰棄民族大義於不顧.都是歷史之罪人!嗚乎!為趙構塗脂抹粉者可以休矣!為秦檜翻案者不要再妄費心機,鐵案如山.天地自有公論,不是誰想翻就翻得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