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強盛穩定的吳越國,為何沒有任何抵抗就投降北宋?

郭洪陽


吳越國是五代十國時期的一個割據政權,同時也是這個動盪的歷史時期中難得的一片淨土,它可以說是同時期戰亂最少、經濟最繁榮的政權,但是由於地域狹小,其兵力無法與同時期的中原正統政權相比。

錢鏐在唐朝末期被封為吳王,唐朝滅亡之後,與吳國相鄰的前蜀、南吳和南漢等割據勢力相繼稱帝建國,但是錢鏐卻依然奉後梁和後唐的正朔,低調地稱王而不稱帝,也正因如此,錢鏐、錢元瓘、錢佐等多人吳王(吳越王)才得以守住這一片淨土。

但是,對敵對勢力的一再忍讓而不注重武力的發展或擴張,不是保土安民的正確方法。從後梁一直到後周,吳越國始終呈現一種“小國寡民、與世無爭”的狀態,這雖然讓中原王朝對它消除了一定的敵對態度,但同時也產生了很濃的輕視態度。而宋朝建立之後,吳越國為了自保、避免宋朝的大軍征伐而常年入貢,吳越王錢俶甚至多次前往汴京朝覲。

《宋史·太祖本紀》有這麼一段記載:“吳越錢俶來朝,自宰相以下鹹請留俶而取其地,帝不聽,遣俶歸國。及辭,取群臣留俶章疏數十軸,封識遺俶,戒以途中密觀,俶屆途啟視,皆留己不遣之章也。俶自是感懼,江南平,遂乞納土。”即在宋太祖趙匡胤在位之時(尤其是消滅了南唐之後),很多大臣就已經建議趙匡胤扣押吳越國王錢俶,逼迫吳越國納土歸降了,但是趙匡胤寬宏大量,不願意以這種手段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趙匡胤之所以做出這樣的選擇,主要還是因為南方尚未徹底平定,同時北方的北漢與契丹與宋朝長期軍事對峙,對吳越保持友好的雙邊關係,能夠讓宋朝避免南北受敵的被動狀態。

而宋太宗趙光義即位之後,南方的割據勢力已經基本消除,此時趙光義才扣押了在汴京朝覲的清源軍節度使(割據漳、泉二州)陳洪進,迫使他納土歸降,而同時被扣留的吳越國王錢弘俶自知沒有與宋朝抵抗的資本,隨即也為了自保以及避免戰亂而選擇主動歸降。

“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以尺寸與人”,吳越國王錢俶雖然沒有做到這一點,但是他的納土歸降對整個中國歷史來說都是一種幸運,他避免了吳越國的生靈塗炭,促進了宋朝以更平穩的步伐向前發展。


國史通論


五代十國之一的吳越國地盤並不大,只佔據浙江一省和周邊部分地區。但在那個天崩地裂的大亂世,錢鏐能打下這片基業,已屬不易。

錢鏐是杭州人,是五代十國少有的本土帝王(以本政權都城出生地為準)。錢鏐出身寒微,剛開始是土霸董昌的舊部,董昌想攻下浙東,和錢鏐做一筆交易。董昌對錢鏐說:“你幫我拿下越州(浙江紹興),我把杭州給你”。錢鏐當然願意,率領軍隊開山路五百里,最終拿下越州。董昌沒有食言,把杭州讓給了錢鏐。光啟三年(887年),錢鏐出任杭州刺史,這意味著錢鏐有了第一塊根據地。

有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錢鏐就可以壯大自己,實力越來越強。景福二年(893年),錢鏐升鎮海軍節度使,可他的地盤依然侷限杭州附近。兩年後,董昌自立為帝,得罪了唐朝,唐昭宗封錢鏐為浙江東道招討使,討伐董昌。董昌很快被滅掉了,董昌割據的越州自然就落入錢鏐的口袋。

錢鏐東有越,西有杭,底氣更足了。經過多年征戰,錢鏐建立的吳越國,家底如下:

國都杭州,也稱為西府,鎮海節度使駐地。

越州為東府,鎮東節度使駐地。

二府之外,吳越國還佔有湖州、明州(寧波)、睦州(建德)、婺州(金華)、衢州、處州(麗水)、溫州、台州。當然,還少不了事實上堪稱吳越國北府的蘇州,為中吳節度使駐地。唐昭宗乾寧四年(897年),錢鏐從吳王楊行密手下奪下重鎮蘇州,成為杭州北線的戰略屏障。除了十一州,吳越國還有一個衣錦軍,這是錢鏐的家鄉,出於政治目的抬高的。衣錦軍就是現在的杭州市臨安區,天目山東麓。

吳越國的疆域,包括整個浙江省,江蘇省的蘇州,以及現在的上海全市。

吳越國面積是不大,但錢鏐知足了。有人勸他當皇帝,他堅決不同意,告訴子孫:中原政權不管姓什麼,都要稱臣,用其年號,絕不出頭。錢鏐搞好與中原政權的關係,和梁太祖朱溫是鐵哥們。有了後梁這座靠山,錢鏐把重點放在吳越國的經濟建設上,成就斐然。

晉天福五年(940年),錢鏐第七子、吳越王錢元瓘在嘉興縣設置秀州。這樣一來,吳越就由十一個州變成十二個州。公元945年,吳越國南邊的鄰居閩國發生內亂,南唐皇帝李璟出兵消滅了閩國。如果坐視南唐滅閩,那就將對吳越國進行戰略包圍。年輕的吳越王錢弘佐當機立斷,出兵三萬,搶先一步控制閩國國都福州。等到李璟自認倒黴時,吳越國又多了一個福州。吳越國的福州包括現在的福州市、寧德市,南線與清源軍(泉州、漳州)接壤,堵死了南唐在福建的出海口,為吳越國掙到了一口“氣”。

之後,吳越國的疆域沒有什麼變化,直到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在位三十年的吳越王錢弘俶面臨生與死的抉擇:降宋,還是與宋決戰?錢弘俶最終的選擇符合吳越國百姓的歷史,吳越國以和平的方式併入北宋,為歷史留下一段佳話。那麼,錢弘俶為什麼不與北宋決戰?很簡單:打不過。

吳越國只有十三州,據有今浙江一省(蘇南、上海、閩東北)。而北宋呢,在周世宗統一之勢的基礎上,除了佔有中原,還於963年收荊南、湖南,966年滅後蜀,971年滅南漢,975年滅南唐。北宋對吳越國已近完全包圍之勢,清源軍比吳越國還要弱好幾倍,根本不足以成為吳越國的戰略犄角。

就算吳越國人都願意跟著錢弘椒與北宋開戰,地勢上也非常不利。吳越國北部是平原,不利於戰略防禦。宋軍拿下南唐的福建內地,吳越國已無武夷山地勢之險,福州也守不住。北宋要以武力滅吳越,時間應該要比滅後蜀和南唐更短,畢竟吳越國太小了,也無山川縱橫,縱深不夠。

錢弘俶的選擇無疑是明智的,吳越國根本沒有與北宋抗衡的本錢。而北方的北漢比吳越還小,又窮,敢於抗宋,是因為北漢有北宋非常忌憚的遼朝做靠山。

錢弘俶又能依靠誰呢?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首先,吳越國從錢鏐建國開始,就一直奉中原王朝為正朔,並受其冊封。除錢鏐短暫自立年號外,一直使用中原王朝的年號。吳越末代國王錢弘俶遵循了其祖先的傳統,北宋建立後奉北宋為正朔。

其次,吳越國篤信“民本”思想,錢鏐有言:“民為社稷之本,民為貴,社稷次之,免動干戈即所以愛民也。”同時他還告誡子孫,“善事中國,勿以易姓廢事大之禮”,“要度德量力而識時務,如遇真主,宜速歸附”。正因如此,吳越國才有十國中少有的繁榮。而祖宗遺訓在上,錢弘俶生性溫良,必定不肯違背祖訓。

最後,歷史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此時北宋已經統一各方,十國中僅剩吳越一國,以吳越之富庶對抗強大的北宋,不過是苟延殘喘幾日而已。聰明的錢弘俶自然明白這個道理。

當然歸根結底,還是靠錢弘俶的自我覺悟和寬大胸懷。他即位初就勵精圖治,愛民如子,凡事以祖訓為準。此外他還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著名的雷峰塔就是他建造的。最終他審時度勢,以天下蒼生安危為念,毅然納土歸宋,可以說是他一貫的行事作風。而他這種顧全大局,促進統一的做法,也歷來為人所稱道。


耕讀閒話


有兩方面原因: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所致。具體是哪些原因,接下來我就一一道來。

先說說內因

  • “民貴君輕”的思想

吳越國最後一位執政者叫錢弘俶(chu),是被部將擁立為王。吳越國從錢鏐開始就一直注重內修外和政策,在周邊政權屢屢發生王(帝)位更替的動亂情況下,吳越國依然保持境內一片和諧,政權穩定。到錢弘倧執政時情況發生了變化,錢弘倧在剷除權臣問題上猶豫不決,導致權臣胡思進搶先一步,軟禁錢弘倧,迎立錢弘俶登位。這是吳越國內唯一一次君主被廢事件,正好被錢弘俶遇上,多少對他的內心產生了陰影。在同期鄰國中,不少君主因為政變喪命,錢弘倧也逃不過這個“魔咒”。胡思進屢次進言要錢弘俶殺掉錢弘倧,以免後患。但是錢弘俶深年骨肉親情,遲遲不肯殺害自己兄弟,並派親兵薛溫去保護弘倧。胡思進知道錢弘俶不肯下手,就派刺客來暗殺,結果被薛溫攔住,沒有刺殺成功。

錢弘倧因政變下臺,卻未遭殺身之禍,完全得益於錢弘俶的善念和親情。其實弘俶能念及骨肉親情,不忍殘害兄弟,還得歸功於錢鏐的家教。

錢鏐常說:“民為社稷之本。民為貴,社稷次之,免動干戈即所以愛民也。
又在他的《八訓》中再次提及這個思想,並對兄弟之情也做了一個規定:“戒聽婦言而傷骨肉。古云:妻妾如衣服,兄弟如手足,衣服破猶可新,手足斷難再續。”

所以,錢弘俶的善念是他對錢氏家規尊重的表現。不止如此,錢弘俶最後納土歸降上的態度,也是和這個家規有著莫大的聯繫。“民貴君輕”的思想一直貫徹在錢氏一朝,尤其是在錢弘俶的任期上,更是體現的淋漓盡致。

至於為何不抵抗就投降北宋,我想這一點是錢弘俶考慮的原因之一。

接下來說外因

  • 俶勢益孤

從周世宗柴榮繼位後,就定下了十年計劃:

“十年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

第一個十年計劃,周世宗定下了先南後北的策略。南邊最大的目標就是南唐,周世宗先後三次進攻南唐,將南唐打的毫無還手之力,南唐更是由此國力大衰,只能苟延殘喘。周世宗病逝後沒多久,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大宋國。仍然跟隨周世宗的步伐南征,先後奪取了南漢、荊楚等地,最後南唐國主李煜迫於壓力,舉國投降。

南唐歸降後,除了北漢以外,十國基本都已被納入宋境。南方就僅剩吳越國勢單力孤。

及世宗平淮南,宋興,荊、楚諸國相次歸命,俶勢益孤,始傾其國以事貢獻。《新五代史·吳越世家》

  • 禳中之物

趙匡胤建立北宋後,錢弘俶依然堅持“奉大政策”,按時向北宋進貢。為了表達對新朝的友好和尊敬,錢弘俶進貢了珍寶古玩無數,本以為趙匡胤會對他有所表示,但卻來了一句:“

此吾帑中物爾,何用獻為!”錢弘俶聽後,是心灰意冷。不出三年,錢弘俶果然乖乖納土歸降,吳越之地的寶物盡歸趙匡胤所有。

杭州的雷峰塔,據說是錢弘俶修建

總結

錢弘俶之所以放棄抵抗歸降北宋,還是出於他的審時度勢,一來吳越境內很少遭受戰火侵擾饒,國內一片祥和,百姓安居樂業,如果因為抵抗破壞了這份安寧,想必也是錢鏐不願看到的。而作為錢氏家訓的遵守著錢弘俶來說,違背祖父錢鏐的遺願,也非他本意。


另外,吳越本已處於劣勢,四周已無盟友,若要和北宋相抗,即使和遠在北方的北漢、契丹結盟,也只能和北宋斗的兩敗俱傷,這肯定也不是錢弘俶想看到的!

所以說,錢弘俶最終選擇不抵抗政策,也不失為一種上策!


孫郎談古


“五代十國”時期的吳越國建立者名叫錢鏐,杭州臨安人,錢鏐年輕時不喜耕田,就愛舞刀弄槍,在他24歲那年,臨安石鏡鎮守將董昌招兵買馬,錢鏐和幾個小夥伴應徵入伍,從此開始一生的軍事生涯。錢鏐武藝高強,智勇雙全,作戰勇猛,深受董昌賞識,很快脫穎而出,因抗擊入浙的黃巢起義軍有功,擢升為杭州兵馬都指揮使,初步掌握杭州兵權。不久以後,董昌與越州(今浙江紹興)的義勝軍節度使劉漢宏決裂,錢鏐奉命出兵,攻佔越州,大敗劉漢宏,董昌決定進入越州代替劉漢宏的職位,錢鏐則留在杭州成為杭州刺史。

公元893年2月,董昌見唐朝衰落,各地藩鎮勢力紛紛自立門戶,於是野心膨脹,自稱皇帝,國號“大越”。錢鏐見昔日伯樂叛唐稱帝,於是寫信勸告,但董昌不聽,錢鏐只好向唐廷舉報董昌叛亂,唐昭宗立即罷黜董昌,封錢鏐為彭城郡王,命他出兵討伐董昌。幾年後,錢鏐擊敗董昌,兼併越州等地。自此,錢鏐不但享有鎮海、鎮東兩軍節度使、越王、吳王的頭銜,還佔據了浙東、浙西13州的土地,基本奠定了吳越國的疆域範圍,他還手握免死鐵券,成為“笑到最後”的大贏家。

錢鏐作為吳越地區的統治者是非常稱職的,他對內鼓勵百姓墾荒耕田,廣泛興修水利,發展地區經濟,使百姓的生活安定富足;他對外沒有盲目自大,錢鏐意識到吳越地小國弱,自身實力有限,根本不是周圍強敵的對手,為了保持吳越地區穩定,不受戰亂侵擾,必須要與中原勢力聯合,於是錢鏐在政治上採取主動向中原政權稱臣的策略,以此作為和周圍割據勢力抗衡的資本。錢鏐堅持認為不管中原由誰主政,他都主動納貢稱臣,求得庇護與封號,從而保持本地的基本安定。在唐朝滅亡之前,錢鏐效忠於唐朝;在朱溫篡唐建後梁以後,他又效忠於後梁,作為回報,後梁給予錢鏐吳越王和淮南節度使的封號;後唐滅後梁以後,錢鏐又主動向後唐上表稱臣,作為回報,後唐賜予錢鏐吳越國王的封號和玉冊金印。

錢鏐在臨終前囑託子孫們也要堅守“保境安民、善事中原”的國策,不要因為中原王朝更迭,就改變和中原王朝的友好關係。錢鏐去世後,繼任者無論是兒子錢元瓘還是他的孫子錢弘佐、錢弘俶都自主遵從錢鏐“保境安民、善事中原”的遺命,採用中原大國年號,先後臣服於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以及之後的北宋。因為這一遺訓被子孫們堅守,所以錢氏吳越政權在五代十國中存在時間最為長久,吳越地區的老百姓更是受益者,沒有戰亂的侵擾,日子過得相當滋潤,不得不承認錢鏐真的是一個目光長遠、非常英明的吳越國王。

直到公元978年3月,當時的大環境是宋太祖趙匡胤已經平定了割據南方的南平、湖南、後蜀、南漢和南唐,太祖去世後,弟弟宋太宗趙光義繼位,錢弘俶奉宋太宗之命入朝覲見,太宗收下了錢弘俶所帶來的各種貢品後,就把他晾在一邊,既不讓他走,又不將他扣留,正當錢弘俶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突然收到消息,說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迫於壓力,已經獻土歸宋了。錢弘俶見大勢已去,因為整個南方,除了自己所管轄的吳越地區,目前都歸大宋所有,錢弘俶明白吳越就那麼點土地和兵力,根本不是北宋的對手,假如跟北宋打起來,就等於螞蟻跟大象打仗,根本就是白費。所以儘管錢弘俶心理不願意,但統一趨勢不可避免,為了吳越百姓考慮,他也就無話可說,獻地稱臣,將兩浙13州的土地交給大宋,並削去吳越國號。


大衛聊古今


五代十國那些割據勢力裡面吳越確實是表現最穩定的,也就是題主所說的繁榮富強什麼的,從錢鏐開始幾個君主都不錯。

之所以不戰而降,也是大勢所趨,明擺的不是宋的對手,何不早降,可以在老趙面前撈個好前程或者說好下場。事實上錢家也是那些投降的被滅的諸侯裡面下場最好的。

當然錢鏐去世時也是給他的後人留了話的,大意就是這個,不要與中原大國抗衡,早日歸降云云。


白露為霜65799235


吳越國是指的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之一,由鎮東軍節度使錢鏐在公元907年創建,定都杭州,最強盛時擁有兩浙十三個州的疆域。但即便如此,在當時的情形來看,也是比較弱小的一個政權。

在我看來,吳越國在亂世中能夠立國72年,原因有三點:

1:錢繆是個十分聰明和有政治遠見的人,他一方面在內政中修築海塘和疏浚內湖,使得自己制下的吳越境內經濟得到發展,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升,終於成了"錢塘富庶盛於東南"的局面。

2:另一方面他認為吳越國地域狹小,三面強敵環繞,只得始終依靠中原王朝,尊其為正朔,不斷遣使進貢以求庇護。於是,在中原王朝(唐朝、後梁、後唐)的不斷變更中,也逐步的被封為越王、吳王、吳越王、吳越國王等,用自己的隱忍換來了國家長期的基本安寧。同時也不主動對外發動戰爭,老百姓幾乎一代人都沒見過戰爭,這在當時五代十國的亂世也是極為罕見的。

3:在南唐出兵攻打閩國時,第三位君王錢佐更是敏銳的認識到了一旦閩國淪陷,吳越必定將直面南唐的進攻,因此他不顧部下的反對,堅決出兵援助了閩國。此舉不僅使得吳越與閩國交好,更重要的是保住了吳越南部的安寧,使得吳越無需直面南唐的威脅,也就較好的保護了自己。

到了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五月,第五位君王錢弘俶遵從祖訓,納土歸宋,將所部十三州,一軍、八十六縣、五十五萬六百八十戶、十一萬五千一十六卒,悉數獻給宋朝,成就了一段顧全大局、中華一統的歷史佳話。我認為原因有三:

1:開創政權的錢鏐具有大智慧,當時吳越政權周邊勢力紛紛稱帝,錢鏐卻堅持以中原勢力為正朔,拒不稱帝。因此實際上的吳越國曆任君主都一直沒有稱帝,只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割據政權存在。這樣做從一開始就向中原朝廷表明了心跡,也為將來的歸順做好了鋪墊。

2:錢鏐在留給子孫後代的遺訓中,也要求後代要以中原為正朔,當遇到真正的明主時,要順應中國統一的潮流。"善事中國,勿以易姓廢事大之禮"。"要度德量力而識時務,如遇真主,宜速歸附。"。而他的後代君王均謹記教誨,克己復禮,以這個遺訓為宗旨,所以最後才會遵循詔命,保得一方平安。



3:在錢弘俶歸順之時,北宋國力強盛,遠超吳越。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宋太宗趙光義由於得位不正,急於需要一些政治上的成就來證明自己,於是先以政治和軍事壓力逼迫割據漳泉的陳洪進納土歸降,吳越國就成了整個中國南方唯一尚存的割據政權了。這時,吳越王錢弘俶清楚地知道南方中國僅剩下自己一家,根本無法和大宋抗衡,甚至不如北方的北漢有契丹撐腰,加上自己已經被扣在汴京達兩月之久,無可奈何,只得把整個吳越國獻給了大宋,以保全自己的性命。但在客觀上也促成和鞏固了中國和平統一的政治局面,留下了一個千古美名。



所以儘管當時的吳越國還有一定的實力,但仍然一仗沒打的主動向宋朝投降了。


湘水浩湯


第一,打贏了又怎樣?是要移民去北方居住還是生活呢?

第二,社會普遍富裕,社會關係也比宋要複雜,組織一場必勝的戰爭機器是非常不容易的。

第一個問題:為什麼偏遠地區的房價那麼低,還是有更多的人願意擁入珠三角,長三角地區居住生活呢?正如現在的新疆、西藏、青海、甘肅等地區鄉鎮的房價應該不會人很多人感受到壓力吧。

第二個問題:社會關係複雜的社會,有誰願意出力,甚至犧牲自己去保護別人的財產呢?

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就是,學習如今借鑑鄰國日本或者學習美國的國家管理方法,當然,對於古代的吳越,這是不現實的。所以精明的吳越人做出了非常明智的選擇:加入大宋。



宋得多


中原地區大部分時期,一直是中國正統王朝和首都所在地,而一些大仗惡仗多發生在中原地區。一旦征戰過了長江,基本上是呈現順風平推的摧枯拉朽的態勢。

我們再看看,在南方建散的王朝,也大多衰微沒落,甚至亡朝滅國。因為南人多有扶強抑弱的民風 習慣和天性,遇強扶強,遇強而萎。而北人變故,多是因作戰失利而痛失疆土疆域,少有非背叛逆的普遍民風。

南人的普遍的一一私心大,不顧及情面 救渡,少顧大義,而極認現實 認財富 認財產 認享受的思想分不開的。故大多王都居南而多亡,居北而多能昌盛。

故由北而南征易,由南向北征多敗北。


初心穩立


提問有點小缺陷。吳越雖然繁榮、富裕,卻並不強大。政治上,中原地區除五胡亂華時期外一直是中國正統王朝和首都所在地,擁有傳統的聲望,南方在心理上是仰視的。軍事上,南唐遠強於吳越,北宋(後周)連南唐都滅了,吳越更不用說了。此外,主動投降尚可得保首領、世代富貴,(當然,君臨一方,高高在上,一呼百諾,為所欲為、萬民俯首的威風就別想了。),如果被武力擊滅的,下場堪憂,最壞的結果抄家滅族都有可能。一家註定要在競爭中破產倒閉的公司,何必要硬撐呢?現在具有壓倒性優勢的競爭對手願急給合理價格收購,又何樂而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