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被英國殖民統治了200多年,為何印度不恨反而卻對英國感恩?

李翔


一般來說,但凡提起任何一個國家曾經被侵略過的歷史,那麼他們的子民對於侵略者其實是十分痛恨的。就像我們一般提起日本人,潛意識的會有些反感,除此之外,要是提起一些侵略者在八國聯軍侵華時期所表現出來的一些事情,大部分人內心當中也會表現出來憤恨的情緒,這主要原因在於我們對於他們,當時在我國所做的事情有一定的瞭解,並且感受到了深深的傷害,這種國恥我們也永遠不會忘記。然而這並不是所有國家在面對自己之前的殖民者都是這樣的痛恨,甚至有可能表現出來比較感激的情緒,今天我們所說的,就是英國以及印度之間的事情。

英國現在在世界上也佔有一席之地,不管是經濟、政治還是其他各個方面都有著自己的特色,所以也能在世界之上有自己的立足之地。而相比於印度,可能那部分人內心當中就沒有比較好的評判。實際上確實也是這樣,面對一個發達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它們之間的差距確實比我們想象中的還要多,而在幾百年前其實印度還曾被英國殖民化,甚至出現了很多的問題。

18世紀,最為著名的就是工業革命,而在工業革命之後,英國一躍成為世界上較為成功的國家,它們在各個方面的統治也讓一些國家感到了壓力。加之本身能力變強,殖民化的想法也就越來越明顯。試想一下,如果面對一個武力比較強勁、任何武器裝備都較為先進、領導人的才幹也比較強勁,不管是軍事力量還是其他方面都比自己要厲害,那麼在打仗的時候必然會失敗。最重要的是,當時很多國家相爭主要原因在於想要搶奪殖民地,而印度就成為了英國和法國競爭之下的產物。因為英國本身國力的強勁,最後的結果就是印度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

不管是提起任何一段殖民生活,我們首先想到的絕對是恥辱。但是對於印度人民來說,他們現在在面對英國人民的時候,表現出來的不是一種憤恨的情緒,而是非常的感激,甚至在這200多年的殖民化過程之中,他們還認為給自己國家帶來了更大的進步。或許在這200多年的時間內,印度人民也進行了一定的抗爭,但是就是因為本身所出現的一些問題,快速的解決也讓他們看到了這種殖民化之下帶來的後果。

正所謂“優點的另一面是缺點,缺點的另一面是優點”,我們也相信印度人民現在對於英國人民保持一種比較感激的心情,也是因為他們在殖民化的過程中,感覺各方面都有進步。根據一些史學家進行研究,他們發現印度在被殖民化這段過程之中,這些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印度人之所以對英國心存感激,無外乎這三點因素;

首先是國家領土從分散變為統一。在任何時代都是存在著一定的紛爭,當紛爭比較明顯的時候一個國家就有可能被分成很多塊,而這些領導者之間相互殘殺。對於印度在沒有被統治之前確實也是這樣的狀態,但是自從英國的到來,他們以一種比較迅猛的姿態快速的將印度統一,所以他們成為了一個整體,最後也有資格被稱之為是國家,這其實就是英國給他們帶來的一種變化。

其次是經濟發展迅猛。我們現在提起印度,大部分情況下首先想到的是他們的人口。實際上在被殖民統治的這段過程之中,因為英國本身的經濟體制以及生產資料等各個方面的能力也比較強勁,他們在帶領印度的過程之中,也促使印度本土產業不斷的發展。加之提供一些就業機會,致使經濟發展越來越迅猛,這可以促使印度少走很多的彎路。

最後是政治體制越來越文明。英國本身所實現的一種政治體制狀態是對於發達國家來說比較有利的一種,而對於印度來說,其實他們在接受了這種比較系統的政治體制文明之後,就會進行一定的思考研究,我們也無法去磨滅英國對於印度本身的作用。

相信大部分的印度人也可以認識到殖民統治階段,印度從英國得到了什麼,所以他們必然以一種較為感激的狀態去應對。


貓眼觀史


跟咱們中國一提及“殖民”、“殖民地”,就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樣子不同,主流上看,還真是這樣,比如現任印度總理莫迪,就多次公開表示,感謝英國給印度創建的現代教育體系、修築的鐵路網(2萬多公里的鐵路,現在還用著)、打下的工業基礎,還有英語這一寶貴的文化財富等等....

雖然咖喱英語很難懂,但必須承認,沒有英國的殖民經歷就沒有當今統一的印度。

實際上,“印度”這個稱呼,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大多數只是個地區概念,並不是正式的國家名稱。

與咱們中國的大一統不同,印度是一個“分裂的多民族地區”。幾千年來,一直處於是邦國割據的狀態,所以才有了遍及各地的印度王公。比如,下圖,著名的莫臥兒王朝最強盛時期的印度版圖——可以看出,印度南部還是諸多分散邦國,加上宗教民族成非常分紛雜,團結一致,抵禦外敵的能力非常有限,國家認同感也不強。長期以來,莫臥兒王朝的國王只是個空殼,基本沒實權,說了也沒人聽。

這片熱土上,存在著160多個民族,200多種語言,印度教、錫克教、伊斯蘭教、佛教四大主要宗教和深入人心的種姓制度,各邦國派系錯綜複雜,卻沒有一個實力強大到足以掌握全局的民族。這種局面下,印度要成為現在這種統一的南亞大國,靠他們自己完成”大一統”,基本上沒戲。

從17末世紀開始,英國殖民者趁莫臥兒王朝衰敗,各邦國內訌之機,成功在這片大陸上建立起殖民統治。

此時,英國人基本上沒怎麼動粗和浪費槍炮,而是選擇利用邦國之間的矛盾,逐一攻破。用幾句空洞的許諾,幾紙瞞天過海的契約,幾份羊毛出在羊身上的薄禮就收買了印度的王公、將軍,順利的把歷代印度本土王朝都不能順利統治的區域全納入了行政區劃,

到了19世紀,“英屬印度”版圖到達了印度版圖的“巔峰"。

所以,英國早期的殖民並沒遭到過大規模的反抗,沒留下什麼冤仇。

到了19世紀,從未去過印度的維多利亞女王直接成了印度女皇,畫像掛滿了南亞次大陸的各種場所,印度人提及女王也是一臉的尊崇,沒說一個“不”字。印度中上層人士會也以說英語,上英國人辦的學校,給英國人做事兒,去英國開眼為榮。

下圖,2017年電影《維多利亞與阿卜杜勒》就描述了一個忠心耿耿侍奉維多利亞女王的印度男僕形象,大讚女王和印度僕人的深厚友誼。電影中的阿卜杜勒,可比女王的兒孫們孝順多了。

歷史原型與電影劇照

這期間,雖然大多數印度人都是乖乖的順民,但英國的殖民統治也不是一帆風順的。

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爆發,導火索是英國給印度僱傭軍發的子彈用了豬油、牛油來包裹,結果大家都受不了了——國家可以亡,皇帝和王公們可以被囚禁、流放,但是神靈和信仰絕不能被褻瀆。雖然起義很快被鎮壓,但是英國方面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許多婦女兒童死於暴亂中的仇殺。

英國殖民者鎮壓完起義後,開始認真總結教訓。

此種情形,如果換成俄羅斯來面對,肯定是要花點時間,殺光原住民,然後大量遷入俄羅斯族人,搞個居民大換血活動,來個徹底解決。

當然,這麼整不是英國的菜,從鎮壓起義以後,英國的統治,表面上,貌似開始變“溫和”。

從導火索上就可以看出,印度人對“神”的認同感要遠遠高於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九十年後的印巴分治,再次證明)。要想再相處下去,就不能影響他們“拜神”。所以,從此印度的宗教信仰和各種民風民俗基本都得到了充分保證。

然而,早前英國人大力譴責和堅決取締的印度陋俗,如寡婦殉葬、溺殺女嬰、童養媳制度等等,某種程度上又被默許,深得印度人心,儘管這些都是英國人深惡痛絕的。為了安撫印度上層人士,女王詔書宣佈:“要像尊重我們自己一樣尊重王公們的權利、尊嚴和榮譽。我們將堅持尊重和維護世襲土地所有權利的堅定意志。”書面上,讓那些印度王公找回來滿滿的自尊。

英國也的確做信守了承諾,從1858年到1947年英國撤離次大陸的90年時間裡,沒有一個土邦因某種原因被取消或被兼併。在英國政府新推行的控制加拉攏甚至庇護的政策下,印度王公們“幾乎無一例外地都死心塌地效忠於英國”,印度各土邦從此成為“不列顛印度統治權的基本支柱”。

(下圖,1926年,印度王公Alwar為英國客人組織的龐大獵虎隊伍,共有300多人和12頭大象。這接待規格,已經不能用“熱情”二字表達了)。

同時,在印度大興建設工程,發展教育醫療事業,興修水利系統,公路、鐵路網...打下了印度的工業基礎。

在這些領域,產生了最早的印度精英階層。上世紀的印度國大黨,一面領導著印度搞獨立運動;一面還對英國統治充滿了深情,多次表達了對英國的感謝和肯定。

不可否認的是,印度被殖民的過程中也不乏被壓榨、欺凌的“血淚史”。除了大起義被殘酷鎮壓,英國人日常作威作福欺壓印度人以外,還多次出現了毀滅式的“大饑荒”(英國人在收成減產的情況下堅持出口印度糧食,導致數百萬英屬印度原住民人餓死)。在印度獨立前的最後一次饑荒中(1946年),剛剛下臺的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竟輕蔑的說:“印度是殘忍的民族,有著野蠻的宗教。饑荒是他們自己的錯,有沒有饑荒,印度人都會像兔子一樣繁殖。”

然而,印度獨立後,印度歷屆的總統,總理等社會精英階層,基本上都是英式教育制度下培養出來。這些人對於英國的文化和觀念是十分的認同,對於英國帶著發自內心的感恩之情。因此,他們上臺後也沒有抹黑英國,反而表現出了明顯感激的意思。

這些精英階層代表了印度的主流社會,主流社又會影響價值觀、各種輿論和文化教育領域,帶動媒體選擇性的正面報道。這麼著幾代人教育影響下去,現代印度自然就對英國充滿了感激;有仇恨的早就在大饑荒中給餓死了,或者世代都是刷廁所的低種姓群體,本身又是文盲,根本沒有話語權。

還有一點,個人覺得,那就是印度種姓文化影響。種姓制度把印度人分成三六九等(4個種姓,外加一個等外品——賤民)區分種姓,除了看姓氏和職業外,最明顯的特徵就是——膚色越淺,種姓越高 。不過,一般情況下,再高貴的婆羅門也白不過英國人(畢竟印度天天暴曬,英國整日陰天)。 是不是印度人對白皮莫名的情愫也給英國人增添了一份好感?

本人文章一律原創,拒絕他人抄襲、任意轉載,如遇到類似“白鹿野史”這種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訴到底!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一個貼近比喻: 中國被蒙古人殖民統治近一百年。蒙人曾侵佔中國攻城掠地更屠殺漢男無數。盡佔漢婦為廣佈基因。中國人大都不反感蒙人更認成吉思汗作祖先而引以為傲。

對比英人殖民統治印度人二百年,當中的確曾殺傷過〈幾百印度人〉看英國人事實曾教化留給印度人有:英文+英式生活文化+英式民主制度+社會管理+鐵路建設+醫療醫藥+科技+....,印度人對此心懷感激,自然吧!?

對比蒙古人教化了中國人的:

~多家多戶共用一套廚刀農具鐵器;

~推廣蒙式生活大毀農田改牧場好作蒙騎狩獵;

~推廣蒙古文化- 漢女初夜權全歸蒙人;

~建立蒙古新制度-分4等人-南逃的正宗漢人排尾最劣等;

~全面推廣蒙古傳統審美,以濃豔的紅黃藍綠七彩再混金色雜匯為美,宋代美學殘存無幾。

~廣佈基因以改造中原農耕民族因吃米的苗條小臉體型,以頭大臉寬粗腰凸肚短腿為傲。

中國人對蒙古國人並不反感,甚至有人感謝並以之為傲的,題主覺得自然嗎?


眾人皆醒他未醉Jim


印度在近代史上是英國在海外的殖民地之一,被稱為“英屬印度”。一直到1947年時,英國人才承認印度的獨立。不過由於《蒙巴頓條約》的作用,英屬印度分裂為了今天的巴基斯坦、印度兩國。雖然有過被英國殖民統治的歷史,但印度似乎並不仇視英國,這是怎麼回事呢?

1858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消滅了印度的莫臥爾帝國,正式對印度建立起殖民統治。從那以後,一直到1947年印度獨立為止,英國國王不僅是統治英國本土的君主,而且還兼任著印度的皇帝。

在這段時期裡,英國殖民者們在印度瘋狂掠奪黃金、香料和大量的珍貴資源,同時也給印度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和工業基礎。因此印度1947年獨立後,尼赫魯政府非但不憎恨英國當局,還理所應當認為自己應該繼承大英帝國過去在南亞的全部勢力範圍和霸權。所以近十年來,印度吞併了錫金王國,干涉尼泊爾、不丹內政,並與我國爆發過邊境衝突。

第一、這是因為英國殖民者間接性幫助印度統一了全境,在此之前,印度從未真正統一過印度半島。在印度歷史上,最為強大的時代是孔雀王朝統治時期和莫臥爾帝國統治時期。

在英國殖民者征服印度之前,統治印度本土的就是莫臥爾帝國。可不論是孔雀王朝時代還是莫臥爾帝國時代,印度都沒有像中國一樣完全統一過全國。英國殖民者到來後,用槍炮和殖民主義摧毀了眾多的割據土邦和少數民族首領,間接性幫印度人統一了半島。同時,由於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擴張,間接性給印度人帶去了更先進的西方文明,推動了印度社會的發展。

第二、印度想繼承英國在南亞的勢力範圍

在印度莫臥爾帝國內亂時,英國人打了進來征服了印度,就如《世界通史》所說:“莫臥爾帝國皇帝的權力被分裂的總督們打倒了,總督們的權力被入侵的馬拉塔人打倒了,馬拉塔人的權力被入侵的阿富汗人打倒了,而在大家打的不可開交的時候,不列顛人(英國人)闖了進來,把他們全部都征服了。”

英國在征服了印度半島後,同時佔據了周邊的緬甸、孟加拉國,建立了“英屬印度”殖民地。在英屬印度殖民地最大時,範圍一度包括了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緬甸(20世紀30年代才變成單獨的英屬緬甸)、孟加拉國,面積十分遼闊。

因此,印度在1947年獨立建國以後,一直渴望能夠自己繼承大英帝國過去在南亞的各種特權和勢力範圍,但這顯然不現實的,所以印度不斷插手周邊國家的內政,引發邊境摩擦。

不過,雖然有過這一段被殖民統治的不光彩歷史,但印度至今仍嚮往英國殖民時代的勢力版圖和榮光,因此並不仇視英國,這一點也算是非常奇葩了。


歷史的荒野


印度是一個文明古國,但印度也是一個沒有歷史的國家。印度的歷史文化,除了印度教的傳承,其他部分基本上已經損失殆盡,歷史斷層非常嚴重。而英國對印度的殖民,重新讓印度找回了大國自信。

歷史上,印度是一個很容易被征服的國家,自從古印度滅亡以後,後來的印度人幾乎再也沒有能夠建立一個強大的印度王朝。反而是來自西北方向的威脅,屢次攻入印度,並建立起一個個異族王朝。千百年來,印度就這麼過來的。在英國人到達印度之前,印度整體上處於突厥化的蒙古人的統治之中;此外,來自西方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以及荷蘭人,也在蠶食印度。

因此,英國殖民者統治印度之前,印度的局面是基本上被蒙古人統治,同時西方列強也在試圖瓜分印度。但是這些勢力中,唯一沒有印度人自己的勢力範圍或割據王朝。而僅有一些王公控制的小片土地,零星地掌握在印度人手中。

所以,英國人最終殖民印度,打敗的不是印度人,而是蒙古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等各方勢力。對於印度人而言,打敗誰、誰被打敗,其實都是一樣的。甚至是新來的英國,打敗舊有的傳統勢力,對於印度而言還有一種被解放的意味。畢竟,英國人殖民印度以後,改變了印度的勢力格局。尤其是長期被蒙古人統治的印度人,很大程度上獲得了翻身的機會。

此外,英國進入印度的時候,印度文化已經衰微,而同時期的英國文化強勢。在英國殖民者的影響下,部分印度人開始英國化,或者西化。這種文化變更的結果,導致一百多年以後的現在,印度人更加認可英國,甚至視英國傳承為印度正統了。

當然,英國殖民印度,還有對印度最直接的貢獻。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英國為印度保留了現在這樣的疆域,以及給印度帶來了現在的國家形態。因此,印度人在一定程度上是感謝英國人的。


蘇綻


沒有英國的殖民統治就不會有現代的印度。

在印度的歷史上,只有莫臥兒王朝建立了統一的國家。雖說這個莫臥兒王朝從建立到滅亡期間共有三百年左右,但他真正統一印度的時間卻只有一百年左右。換句話說,在印度的歷史上,只有一百年左右的時間處於統一狀態,其他的時間都處於分裂之中,就類似於我國的春秋戰國、五代十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那樣。也正是由於統一的時間短,印度人並沒有形成大統一的意識,他們對政權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最多隻到邦這一級。正因如此,所以就有一些歷史學家認為,對古代印度,與其說他是個國家,不如說他是個地理名詞更合適。

那是誰讓印度人有了大一統的意識呢?是英國殖民者。正是英國殖民統治印度的兩百多年,讓印度人有了大一統的意識。從這個意義上說,英國殖民統治者才是印度的國父。

另外,英國殖民者在統治印度的時候,不但教給了印度人大一統的意識,還為印度的現代化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為了更好的掠奪印度的資源,英國殖民者就在印度修鐵路,修公路,修港口,建立配套的工廠、企業。另外,為了便於管理印度,英國殖民者還給印度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手段,建立健全了印度殖民政府組織,制訂了相關的法律法規。如今印度還在享受著英國殖民者帶來的好處。

另外,英國在殖民印度的時候,培養了一批親西方的政治精英,並將英語作為印度的官方語言之一。如今印度能在美俄歐之間左右逢迎,到處都吃得開,這與印度國內的親西方勢力是分不開的。

所以,對於英國殖民者,印度還是挺感激的。


血染戰旗紅


世界上大多數血腥戰爭,背後都有宗教的影子。——題記

印度和中國同為亞洲的兩大文明古國,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先從地理上來看。

每當西方國家崛起,試圖向東擴進時,通過中東,跨過印度河,就進入到現在的印度地區。這之間既沒有大的地理阻隔,也沒有比較險要的關口可以守禦。

而反觀中國,由於喜馬拉雅山脈的阻隔,在古代是很少有軍隊能越過這樣的世界屋脊,而進而騷擾中國的。而在中國的北方,常年盤踞著戰鬥力彪悍的遊牧民族(如匈奴、鮮卑、契丹和蒙古等遊牧部落)。他們在給中原百姓帶來慘痛遭遇的同時,也遏制了西方東擴的腳步。

正是在地理和民主的阻隔下,使得中國與印度走向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在歷史上幾乎每次西方東擴,以及伊斯蘭崛起,印度都淪為附屬國或殖民地。這其中最早的記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22年的亞歷山大東征。緊接著在公元前二世紀。從中國西北遷徙而來的大月氏人(見註釋1)在印度北方建立了強大的貴霜帝國。在度過了近1000年的平靜歲月後,公元7世紀,崛起的歐洲遊牧民族再比東擴到印度地區。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緊接著崛起的伊斯蘭文明也來到了印度。國家與國家的矛盾,宗教與宗教的紛爭,讓印度地區陷入了長時間的戰亂。也正是這一時期埋下了,如今巴基斯坦和印度宗教紛爭的種子。在這場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的本土紛爭中,伊斯蘭教取得了最終勝利,並建立了德里蘇丹國(見註釋2)。

然後便來到了我們熟悉的近代史,首先來到印度的,是葡萄牙人,緊接著是荷蘭人,法國人和英國人。結果我們都很熟悉,最終取得勝利的是英國人,並在印度建立了後來在鴉片戰爭中,臭名昭著的東印度公司。

所以說幾千年來印度就不斷重複著佔領與重建,侵略與同化的過程。如果單單是統治上的更迭還好一些,因為中國也經歷了多個王朝的不斷更迭。

但印度在經歷王朝更迭同時,文化上也經歷了多次變更,從傳統的佛陀門教到後來興起的印度教以及佛教,再到後來湧入的伊斯蘭教和基督教文明。長時間的文明斷檔,導致沒有一個很好的本土文明去同化這些極具衝突性的外來文明,衝突在所難免。

而在強大的宗教衝突面前,像英國這樣的外來殖民者對印度所造成的破壞,在印度人的心中的所造成的仇恨,遠遠不及宗教衝突所帶來的仇恨,兩者相較之下,便極大地降低了印度人對英國殖民者的反感。

而英國人在對印度進行殖民統治的同時,也帶來的近代工業文明,這對近代印度的發展無疑起到了促進作用。以至於如今英語仍然是印度的官方語言之一,而且是印度精英階級的標配。所以我們會發現,印度人對英國的觀感,其實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牴觸,甚至於對英國有些好感。反倒是對曾經是同胞的巴基斯坦視若仇敵。

【可悲可嘆,真是造化弄人】

註釋1:大月氏人,也有稱為月支的。他們原本生活在中國的西北草原上,但隨著匈奴冒頓單于帶領部落的崛起,大月氏最被打敗並不得不遷徙他方。

註釋2:德里蘇丹國(1206~1526),國祚共計320年,因其建都德里得名。王朝的建立者是突厥人和阿富汗人,宗教為伊斯蘭教。1526年,德里蘇丹國被莫臥兒王朝取代。


船伕聊名著


二十一天養成一種習慣,何況印度被英國人殖民了二百年,足矣讓印度養成對英國宗主國充足的卑躬屈體的奴性,跪著跪著就習慣了,繼續跪著就覺得榮耀了,印度人不但不對英國反感,相反的印度人還非常仰慕英國人。



從印度近些年進入國際市場上的一些影視作品來看,對英國的仰慕還是根深蒂固的,甚至已經滲入印度人的骨子裡。例如:比較熱播的印度影片《摔跤吧爸爸》,印度人就非常重視英聯邦內的賽事為榮。



印度對英國的仰慕,根本不能用反感或者感謝那麼簡單的情緒形容詞描述,印度現代社會的精神核心,就是以英國殖民文化為主幹,以印度地區傳統的文化為枝葉,甚至印度現在的大國雄心,有非常大的一部分都認為是繼承自當年的大英帝國,從某種意義上說,印度覺得自己才是繼承日不落帝國衣缽的國家。



印度從英國殖民地獨立出來後,自認為繼承了曾經的大英國帝國在南亞次大陸的所有權益,這也是印度頻繁與巴基斯坦爆發戰爭的一部分重要的原因,印巴可不僅僅是對克什米爾地區的主權爭議,真正讓印度多年來對巴基斯坦耿耿於懷的是,印度覺得印度才是繼承英國在南亞次大陸霸權的繼承者。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印度的野心是非常赤裸裸的外露,對鄰國的欺凌幾乎是發自內心的,吞併錫金、控制尼泊爾、威懾緬甸、顛覆東巴成為孟加拉,干涉斯里蘭卡等,最為野心勃勃的是宣稱印度洋是印度的大洋。



這就是如我們今天看到的印度,雖然被英國殖民剝削了二百年,既不反感英國的殖民統治,相反的還以此為榮。


涇水書生


學過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印度獨立之前叫做英屬印度,是被英國統治了幾百年,按道理來說被殖民會被認為是恥辱。那麼為什麼印度人對英國不反感,反而感謝英國呢?下面我根據在印度生活以及和印度人的交流為大家講解下原因。

其實如果沒有英國的殖民,現在的印度估計還是四分五裂,根本就不是一個完整的國家。在印度存在上百個名族和兩千多種語言,除了溝通有障礙外,各個名族的風俗習慣差異很大,甚至相互衝突。英國將印度的語言統一了,現在大部分印度學校都是英語教學,電視臺也大部分採用英語,很大程度幫助印度國際化的發展。

英國殖民印度期間,對印度人進行了大量的洗腦教育,讓印度接觸西方文化和價值觀。大家都管印度人叫阿三,這也是因為印度人開口閉口就是a sir ,慢慢演變而來。英國殖民印度有別於日本殖民菲律賓等國家,他們並沒有對印度進行燒殺搶掠之類的行為,而是通過文化宣傳和管理統治。從這點上來看,印度人長期在英國的教育和文化宣傳薰陶之下,他們完全不覺得自己是被英國殖民。我們之前和印度同事討論過,他們聽到我們講英國殖民印度的歷史非常不高興,也不認同,他們認為英國是解救他們,把他們帶到現代化社會,為他們造福利。

印度人還在孟買海邊修建了印度門,紀念英國女皇從該處登陸進入印度,由此可見印度非常崇拜英國。所以總的來說,印度完全被英國的殖民統治奴化,不論是教育還是文化,他們不反感英國人,甚至抱著一顆感恩的心對待英國統治者。


小明觀世界


印度之所以對英國的態度比較好,其實是有現實與歷史很多方面的因素共同決定的。下面不妨稍微分析一下:

第一、印度擔心脫離英聯邦將使巴基斯坦得到英國和其他英聯邦國家的支持。

印巴分治後,雙方由於邊界衝突和土邦歸屬問題發生了激烈衝突,特別是克什米爾問題,直接導致了1948年初印巴第一次戰爭的爆發。巴基斯坦領導人一直希望藉助英國和英聯邦的力量平衡與印度對抗中的不利局面,且一直希望印度脫離英聯邦組織。

而印度對這一點十分清楚,1948年4月尼赫魯就十分贊同這樣的觀點,即“如果印度完全切斷與英國的聯繫,而巴基斯坦繼續作為一個自治領留在英聯邦內,將來一旦印度斯坦和巴基斯坦出現麻煩,英國公開給予巴基斯坦軍事幫助,那麼印度依據什麼責備英國?

為了防止在與巴基斯坦的衝突中,英聯邦受巴基斯坦的影響做出不利於印度的舉動發生,與英國維持友好關係是印度的最佳選擇。據此可知,印巴的矛盾問題是印度與英國維持友好關係的一個重要原因。第二.印度獨立後,經濟上需要與英國和英聯邦國家合作。首先,“獨立之初的印度是一個農業國,工業比重很小,只佔國內生產的15%。”即便是農業,印度的糧食也不能自給,常出現糧食危機,而英聯邦中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都是糧食出口國,印度和這些國家建立良好關係,有利於緩解印度的糧食危機。

第三,處理好與英國的關係,特別是保留在英聯邦內,有利於印度解決與英國的英鎊結存問題。所謂“英鎊結存廣義上講是指英國欠殖民地、英聯邦國家和其他一些國家的英鎊債務。”特別是“二戰期間,英國政府從殖民地輸入大量的物資,不付現款,也不輸出貨物去償付,而以英鎊結存的形式把欠款凍結起來。”

到1947年12月末,英國欠整個英鎊區的債務為2297百萬英鎊,其中欠印度的為1188百萬英鎊,佔英國債務的一半。這筆資金對於剛剛獨立的印度發展經濟十分重要。

所以印度不能也無法與英國撕破臉,正在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