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是教書,父母是育人,所以決定孩子幸福的是父母,有道理嗎?

農在天涯


有些道理,但並不完全正確,因此不能作為教育孩子的一個原則。

從老師的角度說,雖然要傳道授業,但解惑更重要。解什麼惑?不光是文化知識,還有做人的觀點方式和方法。所以教師的職業是教書育人,是立體化、全方位的人生教導。現在有一種新的教育理念,那就是育人教書,雖然和教書育人顛倒了一下順序,但意思就大相徑庭了,它更看重對人的教育價值,即教會青少年先學會做人,再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才能成為社會發展的有益力量,否則,成為有文化的流氓更可怕,遺害會更大。所以,作為家長和社會,不僅要重視學校對孩子的教育作用,更要尊師重教。再說,學校教育是最專業化的,教師的方式方法不是外行可以代替的,政府為教育事業所做出的巨大投入為學生學習提供了極為完善的軟硬件設施,這肯定是家庭教育做不到的。所以說,孩子的幸福在更大程度上取決於他所接受的正規教育。

但是,若因此忽視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的作用,那就大錯特錯了。有些家長因為忙,經常把孩子一推二六五,認為教育就是學校的事;還有的家長認為老師就是服務人員,管好孩子沒事,管不好就是失職,然後不依不饒;另有些家長打內心瞧不起老師,認為金錢地位才是王道,三觀極其不正;最不可原諒的是少數家長從小就給孩子灌輸錯誤的思想行為,把學校教育抵消得一乾二淨。所有這些,都會極大影響孩子的成長之路,未來所謂幸福也就很懸。

曾國藩身為大清高官,位高權重,但從個人修養及家訓來看,無疑是一代清流。可見,身為家長不僅要注意自我修身,還要重視家風建設。雖然父母陪伴孩子的時日未必是最長的,但影響卻是原生態的。因此,孩子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父母給予的。



教書育人生活修身


記得在這個學期才開始一週,兒子回家透露,全班同學都在吐槽現在的語文老師。原來一向有威信的語文老師請了病假,學校臨時安排了一位代課女老師。

據說,這位女老師的身高跟學生差不多,課堂上的聲音完全被學生的打鬧聲淹沒了,每天沒有多少回家作業。這群熊孩子,就像看到老虎下了山的猴子,在教室裡肆無忌憚,甚至有些揚言要自學語文。

想到兒子描述的這些情節,我的內心不禁一陣緊張。拉著孩子一起坐下來,我語重心長地告訴他:這位代課老師,既然能被安排到這個教學崗位,毫無疑問是受過專業的培訓,她在語文方面的長處和優點,是我們還沒達到的水平。

從那天開始,我時常抽空陪孩子朗讀語文課本,直到原來的語文老師身體恢復返校上課。

很慶幸,因為我的及時出手,兒子對語文課的興趣沒有消減。

在教育這件事上,我一直認同一個理念:所謂“教育”,是分為“教”和“育”兩個部分,教書的是老師,育人的一定是父母,二者要相互配合。

兩年前的家委會上,兒子學校的校長這樣說: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永遠的底色。

是啊,如果把孩子的成長比作一棵樹,要想學習成績枝繁葉茂,離不開老師的傳道、授業、解惑,也需要經營家庭良好的環境和學習氛圍,這是孩子成長的根基。孩子良好的品德、習慣、興趣、個性,都是在家庭教育澆灌出來的。

教育部長陳寶生這樣說:“家庭教育不到位,不僅會抵消學校教育的效果,也會給孩子造成一定的消極影響。”

一個好的老師,可能會影響孩子三五年。但是,一對優秀的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一輩子的。

為了培養優秀的孩子,我們家長要與老師攜手同心,積極配合老師的工作。





父母薈


您好,我做為一名從事10年教育工作者,自己的創業辦培訓機構已經2年時間,我教授過不同階段的孩子,自己教授過,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學生,有豐富的經驗;

我不贊成這個看法,學校教書,父母育人,教書育人本來就是相輔相成,從知識中間來育人,來教育人;把兩個分開了,肯定會出問題;



針對這個朋友這個問題,我談談個人看法:

1、老師教書

教書,就是學習知識,影響孩子一輩子的基礎知識,但是互聯網時代發展,人獲取知識的途徑很多,很容易,學生獲取知識那個渴望已經慢慢減弱,因此很多知識,孩子也不願意學習,也不珍惜,從而不知道為什麼學習,不知道什麼自己將來幹什麼?老師說的也不聽;

最後老師基本的教書都沒法完成,也無法育人;

2、育人

信息時代的發展,孩子的正確價值觀也隨著環境變化,父母也需要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思想觀念和教育觀念,但是很多父母都是按照自己的原來的觀念去教育孩子,用自己那種感性來育人,孩子不能受批評,不能幹這個,不能幹那個,最後育人只能越來越不好;

因此我不這樣認為,還是需要專業人士


英樂思英語


教書育人,二者不可分離,根據自已從教幾十年的親身體驗,育人更重要,教書,育人二者相輔相承,教注重傳道,受業解惑,傳道其實就是思想品德的教育,育人就是教育人學成人,這裡成人比成才更重要,一名學生不論你學術水平多麼高,你才不正用,為害社會,那你就是廢品。反之,你水平一般,但一生充滿正能量,為家庭為社會不斷奉獻自已。這就是成才與成人誰更重要。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也不能分離開來,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母親良好的品質會對孩子一生的成長產生重要的影響,有位名人說過:一位好毌親勝過三所學校,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對孩子的教育,不能片面說,學校負責教,家庭負責育,對孩子的教育,學校,家庭,社會,缺一不可,只有這樣,每個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朋友你同意我的觀點嗎?請分享,謝謝閱讀!






逍遙故鄉客老李


其實,學校只是教授孩子知識,但是真正做人處事方式,其實都是父母潛移默化中教育的,就好比現在的社會人有很多大學生一樣,以前老一輩的大學生很少見到,而現在的大學生由於各大高校擴招導致一抓一大把,甚至研究生都已經不值錢了,畢業後出來工作依舊不好找,但是,依舊有人能瞬間找到好工作,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家庭背景不一樣,有些孩子的父母父輩們就比我們的父輩們要努力,所以過上了十分“優質”的生活,他們父輩努力的樣子很有可能會潛移默化的渲染到自己的孩子身上,給自己的後代做了很好的榜樣,周圍接觸的人的層次也比普通家庭要好很多,處事方式自然而然就能學會了。(這就好比你家父母是大學教授,接觸的叔叔阿姨等等自然也是跟你家父母同級別的層次,言行舉止以及做事方式自然而然的就會學習他們。而當你的父母只是個菜市場賣菜的,那麼,你接觸的叔叔阿姨等等也可能只是小商小販的菜農,而你就很可能學會了講話很大聲,大大咧咧的吆喝或者走路,不自覺的討價還價等等。)站在巨人肩膀上摘蘋果,不光能摘到蘋果,還能提高自己的眼界和內涵。

有些大學生認為只要考上了和那些優質家庭出來的兒女一樣的大學就算是成功了,就感覺自己好像已經踏入了“優質人生”的行列,其實不然,因為畢業後,人家很可能搖身一變成了大老闆,而你依舊是個可能連工作都找不到的窮屌絲,而人往往在這個時候會不甘心甚至抱怨不公,這時候很容易走極端,但是如果你從小受到了父母非常好的教育,就不會有這種思想。要知道,這個世界哪有什麼公平可言?人家父輩都比我們的父輩還要努力,又憑什麼要和你同一起跑線?

其次,就是父母的眼界和內涵。雖然俗話說“一個好老師便能改變一個孩子的一生。”這一點我不否認,但是,如果父母的眼界和內涵都不高,那老師再怎麼教他怎麼讀書怎麼做人,都是行不通的。(打個比方來說吧,就好比老師告訴你要好好學習不要沉迷遊戲和兼職打工,但是你的老爸卻反問:打遊戲有什麼不好?幫人代打還能掙錢,兼職打工掙來的錢還能補貼家用,又沒有偷搶別人的,有啥不好的?!)——你看,這就是眼界的不一樣,老師看的是學生的未來,而這裡的家長看的卻是眼前的利益。所以,當老師執拗不過這位家長的時候,學生會感覺自己的家長是正確的,日後也會在為人處事上就會潛移默化的去學習,久而久之,就很可能成為了和他的父輩一樣的人了。

所以,父母真的很重要。



雲末七


這個說法不對。教書必育人,育人必教書,不能把德育智育分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應把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抓起來。孩子長大了,能否成功,全在父母。孩子是以父母為榜樣長大的,父母是什麼樣,孩子就是什麼樣。父母愛讀書,孩子就愛讀書。父母品德好,孩子就品德好。父母特別要注意自我形象,使孩子健康成長。從讀書來說,教師是外因,家庭和孩子才是內因。內因才是起決定作用的。教師這個外因,是提供適合你的溫度,如果你是一塊貌似雞蛋的鵝卵石,再有好的條件,也變不成雞子的。所以家庭與孩子都應負起責任,孩子一定要努力學習。家庭和教師一定提供很好的教育。


鍾靈毓秀饒


我覺得這個說法不全面:

1、學校是教師教書育人的地方。教師在學校裡一邊教孩子學習科學校文化知識,拓寬孩子的視野,增長學生的見識,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另一方面,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對學生的思想進行教育,讓他們學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學會辨明是非、為人處事之道。如果老師只是教學生學習知識,不對他們的思想道德進行引導和教育,學校的規章制度和課堂紀律形同虛設,學生怎麼能安安靜靜的上課、學習呢?

2、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家長要通過言傳身教對孩子進行學習和為人處世的教育,配合學校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習慣進行約束和引導,才能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若家長只是對孩子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不管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家庭作業作業不聞不問,孩子不能及時的鞏固和預習,導致成績一塌糊塗,孩子的幸福又有哪裡可言呢?

總之,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是家長、學校聯手共同努力的結果,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是不行的。只有雙方攜起手來,共同對孩子進行教育和管理,孩子才能健康成長,找到自己的幸福!


雲朵兒老師


你好,農在天涯,針對您這個問題,我發表一下自己個人觀點,希望能夠互相借鑑共同成長。首先,學校是育人教書的一個公益性事業單位,可能有人說,不是教書育人嗎?為什麼是育人教書呢,育人教書是我自己的觀點,我認為各位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一方面不僅僅是學習知識,我認為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做人,為人處事,獨立生活,學會自己解決一些生活學習上的小問題。所以,我認為學校是育人教書的比方,我們小時候常常聽到老師是園丁,是蠟燭,為什麼這麼說,因為老師教的首先是傳授給孩子潔白心靈上從未有過撞擊,那是決定孩子一輩子財富,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班主任的性格為人從一定層面上會影響到他所帶班級的學生的性格等,然後再是知識的傳輸。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句話說的絕對沒錯,孩子的啟蒙老師就是父母,因為孩子小時候模仿能力超級強,父母做什麼怎麼樣的行為,那麼日積月累孩子就跟著學,所以,有句話說十個問題的孩子背後是十個有問題的家庭,特別是當今社會,生活壓力很大,為了生計,很多孩子從小根本就沒有見到父母,或者是很少和父母交流,就容易導致孩子性格內向,不善於交流,生長在家庭暴力環境中的孩子,性格容易衝動,偏激,容易發怒等。所以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在當今社會,我認為只有良好的家風,家教+家校良好的溝通+社會良好環境營造=才是孩子的康莊大道!


致力於職業教育


學校是教書,且是育人之地。若將教書與育人孤立並對立起來,未免失之偏頗。教書,言即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在此過程中,亦不可缺失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正確傳播,對真假、善惡、美醜、是非的鑑別和評價,對作為一個人當具備的起碼良知、道德與品格的適度引領。科學文化知識與上述各方面又豈能截然分割,正所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就此角度而言,教書的過程即育人的過程,教書育人是學校和教師的神聖職責與使命。 “教不嚴,師之惰” 。 人之髮膚,受之父母。父母孕育了孩子以生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當為父母。從孩子呱呱墜地,到成長成人,皆不能脫離父母的啟蒙教育,譬如對孩子的生活習慣、行為習慣等的初步引導和幫助。君不見,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孩子健康成長成才的典型知多少;反之,因此而毀掉孩子成長成才的亦不乏其例吧。故古人云“養不教,父之過” 。 綜上所述,切不可將教書與育人機械分割開來。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健康成長,立志成才,這是學校與家長的共同目標。也只有加強學校與家長的密切聯繫和配合,相輔相成,才能有效地促進孩子的成長進步,更好地實現孩子成人與成才的心願。


SONGJIANMINGYUE


沒聽過這種說法!

按祖師爺的說法,師者,傳道、授業、解惑。授業只是為師者的一部分工作。比這部分工作更重要的還有傳道和解惑。後二者都關乎育人。

按照現代教育理念和當今教育主管部門的說法,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書育人。而且這是兩個不可分割的任務。即育人貫穿於教書的整個過程。我們在制定教育目的的時候就不僅有知識技能方面的要求,還必須有思想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的具體目標。

當然,這並不是說教師是育人的唯一責任人,學生的成長及世界觀(幸福觀、價值觀等)的確立不能僅僅依賴教師的教育。家長、社會等學生接觸到的所有方面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實際上,學生在學校的時間往往少於在家庭和社會中時間之和。從這個角度看,家長和社會對於學生世界觀的確立,影響也確實不容小覷。但不能因此就說,學校是教書的,父母是育人的,云云。事實上,估計除了你,也沒什麼人這麼認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