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支離破碎”和“溝壑縱橫”的成因是什麼?你怎麼看?

地理那些事


那麼,為什麼我國的黃土高原會形成這樣的地貌呢?黃土高原地處我國的第二級階梯,位於我國的北方地區,北起陰山山脈,西至天山、崑崙山山麓,南至渭河平原,東達太行山脈的廣大區域,總面積超過60萬平方千米。黃土地貌的形成和黃土高原的本身特徵有很大的關聯,黃土高原的形成主要是由於地殼的抬升,這沒有什麼奇怪的地方,奇特的是黃土高原表面覆蓋著厚厚的黃土層。

黃土高原的黃土層的平均厚度達到了100米左右,有的地方黃土厚度甚至達到了250米以上,這些黃土是不是黃土高原當地的風化殼呢?這種可能性不大,外力作用很難形成如此深厚的風化殼,這些黃土很有可能來源地並不在黃土高原當地,目前比較流行的說法是“風成說”,主要是是第四紀冰期乾冷氣候條件下的風力沉積物。位於黃土高原西部的亞歐大陸內部地區氣候更為乾旱,大片沙土裸露,在西北風的作用下,搬運大量沙塵至黃土高原地區,由於風力減弱而沉積,在長期的風力沉積下,最終形成了深厚的黃土層。

黃土高原的黃土層具有厚度大、疏鬆、垂直節理髮育的特徵,在水分較少相對乾旱的環境中,能夠較好地保持形態,但是一旦遇到降水,就很容易被流水沖刷而流失。隨著氣候變遷,黃土高原地區受到夏季東南季風的影響越來越明顯,降水特徵逐漸表現為“降水集中且多暴雨”的狀況,此時流水的侵蝕作用開始發揮威力,在長年累月的流水沖刷下,黃土不斷流失,最終形成了目前我們看到的“支離破碎、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


地理沙龍


黃土高原的“支離破碎”和“溝壑縱橫”經過我查找的資料結果,是因為自然原因和人為因素兩個方面所造成的後果。

一,1、自然原因: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極為嚴重,自然原因的降水造成的陡坡被雨水沖刷後,形成了千丘萬壑,坡度陡,長度大,雨量大,造成雨水流速快,對高原的沖刷力就大,久而久之就造成溝壑縱橫。

2、大風的原因:相信一部分人都聽過這麼一句歌詞:“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由於風力揚起土及沙粒,離開原來的位置,隨風飄浮到另外的地方降落。

二,人為因素:因為人類對土地不合理的利用,包括不合理的耕作、開礦等原因,破壞了地面植被和穩定的地形,以致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現在的黃土高原支離破碎。

綜上所說,我認為要保護好原生態的黃土高原就應該著重於環境治理,關閉一些破環環境的礦產礦業,還耕於林,達到一定鬱閉度的林草植被有保護土壤不被侵蝕的作用。鬱閉度越高,保持水土固定能力越強。只有林木植被茂盛才能有效的控制水土流失。


指尖的亮光


黃土高原是白堊紀隕石坑岩漿衝擊波層流裡高速流動的物質轉化的金屬態氫離子聚合形成的二氧化硅、硅氧四面體混合磁鐵礦形成的“逆瓦狀”堆積;黃土裡的紅土層是硅氧四面體混合氧化的磁鐵礦(鐵紅)形成的。由於隕石坑岩漿衝擊波的逆掩形成了大量“對沖構造”,“對沖構造”夾雜的疏鬆物質被流水衝擊流失,形成溝壑!



金童希瑞


因為它是土而不是石頭,所以容易受到沖刷。但它又不是普通的泥土,所以再大的雨水甚至山洪,也不會把它沖走殆盡,於是就形成了它這種極為特殊的形狀。


響箭6


人破壞了生態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