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三子和雍正的關係有多好?十三爺的後代結局又是怎樣?

硃砂丄172cm


在整個大清王朝,能夠把兄弟情誼和君臣之義處理的最好的兩個人非十三爺胤祥和雍正胤禛莫屬。



十三爺胤祥的生母是地位地下的敏妃章佳氏,生下胤祥沒多久章佳氏就死了,康熙把胤祥送給了胤禛的母親烏雅氏扶養,因為烏雅氏地位卑微,胤禛剛滿月就送給了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扶養,佟佳氏死後,胤禛有意向烏雅氏靠攏,此時,又多了一位胤祥,然而,烏雅氏身邊早就有一位十四阿哥,她獨寵十四阿哥。於是胤禛和胤祥就只有同命相憐的份兒了。

由於十四阿哥胤禵太過驕橫,雖是一母同胞,胤禛更喜歡和胤祥相處,二人從小就是無話不談的好兄弟。

在《雍正王朝》中,胤祥對雍正最大的幫助有三次。

一次是在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廢之後,各位皇帝積極爭奪太子之位,由於太過積極,胤祥被康熙訓問,胤祥一人承擔了所有的過錯,結果,胤祥被康熙圈養十年,在這十年當中,胤祥得了腿疾,時常化膿。

至於為何圈養胤祥十年,康熙在臨終前第一個召見胤禛的時候說出了真相。康熙通過江南賑災和追繳國庫欠款這兩件事,已經決定把皇位傳給胤禛。當時他說,十四阿哥嫉惡如仇、領兵尚需謹慎,治理國家必然壞事;八阿哥太過虛偽,處處學康熙,又處處學得不像;十三阿哥胤祥有情有義,做事容易衝動,難免會把胤禛拖入危險當中。圈養十年,可以磨磨他的銳氣,出來之後可以更好的輔佐胤禛治理天下。

第二件事就是雍正繼位之際,雍正帝第一時間派張五哥找到鄔思道先生,鄔思道又急忙命令張五哥拿著康熙皇帝專用的金牌令箭放出了十三爺,十三爺迅速掌管豐臺大營,並且連夜率軍進駐暢春園,為雍正保駕護航,可以說,正是在十三爺的鼎力相助下,雍正得以順利登上皇帝寶座。


第三件事就是,八王議政、八阿哥率領眾阿哥逼宮,向雍正奪權的時候,十三爺不顧病重之軀,重新掌管豐臺大營,把一幫亂臣拿下,八爺黨從此徹底失勢,胤禩被雍正圈養宗人府,直到弘曆繼位之後,才把他放出來。

可以說,十三爺對雍正恩重如山,雍正繼位後,立馬提拔十三爺為四位總理大臣之一,封碩怡親王。

雍正還把十三爺的生母敏妃章佳氏連升兩級,封為敬敏皇貴妃,把章佳氏的遺體從棺內取出,按照皇貴妃的禮儀重新下葬,並且和康熙合葬在一起,這對胤祥來說,是莫大的榮耀。這也讓胤祥感激涕零,至死對雍正忠心耿耿。

康熙晚年,政治、軍事、賦稅、經濟各方面都危機四伏。雍正讓胤祥掌管會考府、造辦處、戶部三庫、參與西北對準格爾軍事運籌、還加議政大臣、佐領圓明園八旗禁軍,有時還要臨時審理一些棘手案件,代替雍正祭祀等等。

在雍正推行攤丁入畝、火耗歸公的改革中,胤祥更是忙的不可開交。可以說,胤祥真正成了雍正的二把手。

雖然位高權重,胤祥深知君臣之道,從不奢望太多。雍正元年,雍正按照冊封親王賜錢財的慣例,賜給胤祥銀子23萬兩,胤祥再三請辭,最終,只要了13萬兩。

雍正又按照康熙對待其兄福全的先例,准許胤祥支取官物六年,被胤祥辭謝。

最終,雍正給胤祥增加了三等護衛17名,又在其儀仗隊伍中,增加了豹尾槍和長桿刀各兩具,以顯示其與眾不同。

常年的忙於政務,加上本身就有的腿疾,胤祥在雍正八年病逝。胤祥病逝之後,雍正罷朝三日,賜胤祥諡號“賢”,入太廟享受供奉,並且把“允祥”改為“胤祥”,成為當時唯一一個不避諱皇帝名字的人。甚至兩年之後的端午,雍正還下令不準慶祝。由此可見,雍正和胤祥的感情有多深!


胤祥臨終前最後一件事是讓後人搬出親王府,把自己的官邸改成驛館,由初來京城的官員臨時居住。晚清時期的李鴻章初次入京時,由於在北京沒有房產,就臨時居住在由十三爺官邸改建的臨時驛館裡。

而雍正對其子孫也是恩寵有佳:胤祥的三子和六子因為早逝,雍正以貝勒禮制下葬;長子弘昌先是冊立貝子,後又晉升為貝勒;七子弘曉繼承怡親王爵位,世襲罔替。四子弘皎冊封為寧郡王。


品讀春秋001


十三爺胤祥死後,子孫一代不如一代,王府被迫搬了三次家

十三爺胤祥的一生可謂輝煌,四哥雍正對他極其寵愛,成為大清恩封的第一家鐵帽子王,可惜十三爺天不假年,早早地去世了,身後留下怡親王這個爵位傳於後世。而怡親王府這座曾經是京城的“第一王府”也命運多舛,竟然搬了三次家,最終也出現了三座王府,只不過一座不如一座。

第一座怡親王府在王府井帥府園,即今天新東安市場東側一帶。當年這座王府佔地面積很大,氣勢宏偉。不過,如此宏偉的王府卻只有十三爺胤祥一人居住過。因為在胤祥去世後,悲痛萬分的雍正為了紀念這位弟弟,下旨將其王府改為賢良寺,還親自書寫御製碑文。

賢良寺在清朝歷史上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由於該地臨近皇宮,因此便成了外省朝廷重臣進京朝見時的臨時住所,也就類似於國有招待所。特別是在晚晴時期,著名的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封疆大吏都曾經寄住於此。

1901年11月7日,一代權臣李鴻章正是在這裡懷著無盡的惆悵離開了人世。之後,在幾十年的歲月變遷中,原本肅靜的賢良寺逐漸淹沒在居民的大雜院中。到了上個世紀末的舊城改造中,賢良寺的大部分建築被拆毀,只剩下東邊的一進小院,深藏在高樓當中。

既然十三爺的怡親王府被改建成了賢良寺,朝廷便要為其繼承人安排新的住所,於是便有了第二座怡親王府。

這座新王府位於朝陽門內北小街,今為國家單位使用。當年這座新王府落成後,繼襲怡親王爵位的胤祥第七子弘曉便遷居於此,此後六代怡親王均居住在這裡。王府雖沒有十三爺時那麼恢宏氣派,卻也頗為壯觀。

此府佔地廣闊,堪稱清代王府的典型建築,其主體規模和構架至今保存相對比較完好,也是北京現存完整的王府之一。不過自從載垣獲罪以後,怡親王的鐵帽子和王府都被慈禧沒收。

1864年,該王府又被賜予道光帝第九子、孚郡王奕譓,後者於1871年晉爵為孚親王,因其排行第九,故孚王府又稱“九爺府”。

民國時期,孚王府先是被售予奉系軍閥張作霖的部下楊宇霆,後又曾相繼用作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校舍、國民黨勵志社總部等。

1864年,朝廷開恩恢復怡親王的鐵帽子爵位,於是又有了第三座怡親王府。

第三座怡親王府位於東單北極閣三條,此處原為寧良郡王府。由於當時朝廷決定改寧良郡王弘晈(胤祥次子)的四世孫。鎮國公載敦襲怡親王爵,並令其仍然居住在祖先留下來的寧郡王府,因此寧郡王府便搖身一變成為第三座怡親王府。

寧郡王府規模自然無法與前兩座怡親王府相比,況且末代怡親王一生窮困潦倒,家業敗落,如今這裡早已物是人非,成為某藝術院團的所在地了。

怡親王這個鐵帽子王的命運可以說是坎坷的,在近200年的歲月裡,命運極度反覆,甚至有怡親王被賜自盡者,真正意義上來說,怡親王這頂帽子其實只輝煌了十三爺胤祥這一代,後世再無位高權重者。


跪射俑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老十三?這不就是胤祥嗎?您要問他倆的關係?那不是親兄弟而勝過親兄弟。

大傢伙也清楚雍正這人,第一個摳門,第二個薄情,第三個寡義,總之這人給人感覺不好相處。但對於老十三,雍正那叫個大度,這些讓人詬病的性格缺陷,到了老十三這壓根就沒有。

最簡單的例子,大傢伙都知道擱過去,當皇帝的人都有一個避諱,自己的名就是自己的名,天下間其他人壓根就不能用自己名中的任何一個字。

雍正叫胤禛,作為同一輩的兄弟,他其他的哥們胤字必須改了,不然犯忌諱,所以一幫子兄弟咔咔咔胤字全整成了允字。可到了老十三這頭,這就不好使了。

“啥允祥不允祥的,給哥哥改回來,你呀還叫胤祥,咱爹給起的,咋能改了呢。”雍正嘴巴一咧咧,很不高興:“咱兄弟還講究這個,俺的後背丟給你都踏實,不就一個字的事嗎?”

得,您瞅見沒,這就是兩兄弟好的能穿一條褲子的表現。

那麼雍正為嘛獨獨對這老十三例外呢?

這事得從根子上講。

話說老十三的親媽,那叫章佳氏,開頭就是一宮女。後來康熙瞅著挺水靈的,這就拉到小黑屋了那個啥了。

這事弄的,這就中靶了,就有了老十三。老話說母以子貴,得咧,這章佳氏也就正式的成為了康熙龐大後宮中有那麼一小臉的一個人。

說道這裡有人要問了:“那麼康熙是不是特喜歡這章佳氏?”

咋說呢?喜歡是喜歡,但不能加個特字。為嘛呢?因為畢竟章佳氏給康熙生了三娃娃,一個大小子老十三,還有倆閨女,而且這倆閨女不僅是公主還都加了和碩二字,不可謂不尊貴。(滿清那爵位封號但凡加了和碩的那都是這一級別中的佼佼者)

所以喜歡二字沒跑,但不是特字,為嘛呢?因為康熙到死都沒有把章佳氏他們家包衣奴才的身份給剝離出來,在康熙的手上就封了個庶妃,這說的好聽,其實擱老百姓家裡就是個侍妾的地位。

也是因為這個身份的原因太低了,所以按照滿清那祖宗的規矩,老十三不能養在章佳氏的身邊,丟給了雍正的生母烏雅氏身邊養著。

正是因為有了這麼一層的關係,雍正和這老十三才有了交際。

因為雍正的母親烏雅氏他開頭的身份也是宮女,生了雍正這才破格成為了康熙的老婆中的一員,也是因為身份的原因,就把雍正丟給了當時身份顯貴的佟佳氏養著。

因為遭遇相同,而且他們還有一個交集人物烏雅氏,所以倆人就走的比較近。

再加上,雍正他有一個同父同母的親弟弟老十四。按說是親兄弟雍正應該和老十四走的近才對,但烏雅氏這人有點子偏心,對這沒有養育之恩的雍正橫挑眉毛豎挑眼壓根就是一陌生人,但對這老十四那叫個疼到了心尖上了,連帶著老十四也不待見這哥哥。(老十四是養在烏雅氏身邊的,那會烏雅氏的身份已經高了)

雍正這心裡就苦,有陰影,這事弄的。所以他是把對親弟弟的感情給了老十三。

老十三那數學還都是雍正手把手教的,從這一點您就能吧嗒出個味來。

咱也知道,外人除了老師教你,其他人都不願意,尤其是這數學,教的時候特招人恨,特招人煩。這家裡邊教的人不是爹就是媽,他們教你開頭還能和顏悅色,後頭恨不得拿大嘴巴抽你。教的最好的其實就是哥哥和姐姐,沒人整這差事。

老十三這人

話說這老十三他也聰明,不然十二歲的時候,康熙就把他帶到了身邊指導了很長一段時間。

反觀老十三這裡邊。人都說母以子貴,這話不假,但他還有半句是子憑母貴。

老十三他母親身份不高,孃家地位也不顯赫,這就造成了他受其他兄弟的排擠。雍正這人眼裡揉不得沙子,他其實想把這老十三當弟弟的看,所以小時候有個啥欺負的,雍正就站出來給老十三擋事,畢竟雍正的養母那是佟佳氏,雖然頂著個皇貴妃的頭銜,可人家是後宮之首。(後來的皇后封號是死的時候加封的)

所以雖然蹲在雍正身邊有點子冷,這是雍正的性格使然,但好歹有片可以曬太陽的好天氣,所以這倆人的心就算是栓在了一起,老十三願意給雍正擋槍。

咱說說擋槍的事。

當年康熙廢了皇太子,這事之後一幫子急紅了眼的兄弟這就開始對這那皇太子的位子發起了總攻,捎帶著就想弄死皇太子。

這事弄的太過激烈了,康熙惱了,哦,你們這幫子傢伙對自己個哥哥都能下狠手,那俺呢?有機會,你們是不是也要上手啊!

而這事上,大傢伙都擠兌雍正,隱隱的康熙感覺這事是雍正鬧騰的,這不老十三挺著個腦殼蹦出來,把這槍給擋下來了。

得咧,這老十三一傢伙就被康熙給圈禁起來了,這一圈禁老十三生病了,也就是在這段時間裡那腿就出了毛病,一傢伙就成了一瘸子。

就這事,您感覺雍正不會記在心裡,這才是能掏心的親兄弟。

但也因為這事,雖然康熙也喜歡這老十三,但也預示著老十三在康熙的晚年走不到前邊來了。

以後的事

回頭雍正登基,第二天就把這老十三提成了和碩怡親王,軍權政權都壓他肩膀上了。

而老十三他也對得起雍正對他的信任和器重,幹嘛事都很出色,這其實就是雍正朝的二把手。有些事您直接找雍正辦,他拿大腳丫子踹你,但你饒個彎去找老十三,讓老十三給搭個線,這事一準就成。

你比方說老十七胤禮的事,雍正最恨的就是他這幫子兄弟,壓根就不準備重用。可回頭老十三就說這胤禮心術不壞,怎麼怎麼滴,得咧,試試就試試唄,雍正根本就沒有懷疑,這一試確實好,後來也受到了雍正的重用。

咱就說了,一般人那有這面子。

你別看倆人好的都能穿一條褲子了,但老十三一直嚴守臣子的本分,不敢逾越一步,這也是雍正看重他的一點。

您比方說,這雍正登基,按照祖宗的規矩,這就要分家,這一分家就會有分家費。老十三一傢伙就得到了二十三萬兩。

咋說呢?那會雍正的國庫裡都能餓死耗子,滿打滿算就八百萬兩的碎銀子,這新朝一開,用銀子的地方海了去了。

所以老十三一開頭堅決不要,雍正那是說了好幾次,就要了十三萬兩,剩下的十萬兩退了回去。畢竟祖宗的規矩不能破,拿得少這也不成,這不打雍正的臉嗎?做的恰到好處。

這不,後來雍正又要賞老十三,讓他可以支配宮物六年,這其實也是按照康熙過去的例子整的,這事老十三又推遲了。這樣的好人不賞這不行,這是雍正自己個想法。

所以回頭,雍正又賞了老十三一頂郡王的帽子,讓老十三從自己個的兒子挑一個出來戴上。

老十三一聽,腦袋搖的像個撥浪鼓似的:“俺已經是怡親王了,家裡邊有一個兒子已經是郡王了,您再給俺的兒子來一個郡王,這使不得啊,這麼些年下來祖宗就沒這規矩。”

這不又推了,雍正說了好多次,老十三壓根就不接受。

其實這些個東西,雍正都給他留著呢,直到老十三死了,這些個東西又賜給了老十三的後人。

“這回閉嘴了吧!給你的東西能拿著了哇!”雍正邊說邊哭了。

最後再說一件事,這事叫吞土受陵。

話說,當年雍正要給自己選一塊吉地,死後好安葬,這差事他就交給老十三。

老十三找了大半天,找到了,雍正表示很滿意,回頭就把這萬年吉地附近的一塊所謂的“中吉”之地賜給老十三,讓他死後葬到這裡。

聽了這話老十三壓根就不要,說這種地方不是大富大貴之人,他壓根就不能享受,堅決不要。

回頭雍正非要給,老十三就說:“俺看上了你這萬年之地六十里之外的一塊地,雖然比不過您賜的那中吉之地,但很符合俺的身份,就那吧!”

得咧,皇帝一看這事就這麼定了,所以就下了旨意。老十三得到了旨意之後,就命令自己的侍衛,從那塊地去回了一塊土。而老十三就把這塊土吃了:“這樣的話,俺就心安了,子孫有福了!”

這事是真的,不是啥野史裡邊的,在《內務府檔》裡邊就有記載。

這不後來老十三下葬的禮都遠超一般王爺的規格,老十三死後多年雍正都還在作詩懷念這個弟弟。

在補充一句,老十三那怡親王那是鐵帽子王世襲罔替的,不是啥隔代就降級的水貨,真真的第九個鐵帽子王。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雍正與十三弟胤祥的關係在所有兄弟中是最好的,兩人之間可以用八個字來形容,那就是“手足情深,肝膽相照”。雍正將十三弟名字“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這在清代是絕無僅有的,足以可見感情之深。

胤祥從小就很聰慧,不僅文武雙全,還能吟詩作畫,得到康熙的極大恩寵。雍正比十三弟胤祥大八歲,胤祥小時候的數學就是雍正給教的。

胤祥十三歲時,生母敏妃章佳氏病逝,之後一直由雍正生母德妃烏雅氏撫養成人。胤祥長大後,跟隨雍正四處辦差得到歷練,感情也更加深厚。

因為太子允礽被廢事件,胤祥遭到康熙圈禁,之後徹底退出了太子爭奪戰,堅定的站在了雍正一邊,助其奪得大位。雍正即位第二天,便任命胤祥為總理事務大臣之一,同日晉升為和碩怡親王。

胤祥在被康熙冷落了十幾年後,得到了雍正的重用,給了他人生的第二個春天。胤祥成為雍正的左膀右臂,兩人感情愈發深厚。胤祥得到重用後,使自己的才幹得到發揮,為雍正穩定吏治發揮了巨大作用。

胤祥真心輔佐雍正

胤祥雖然在雍正朝僅有八年,但他憑藉自己的才華為雍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雍正初期施行的各項新政中,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

雍正初期,財政虧空嚴重,怡親王胤祥總理戶部,大力追繳虧空,革除弊政,使得虧空問題得到迅速扭轉,為雍正朝的改革打下了經濟基礎。

從雍正三年起,胤祥開始負責水利事宜,曾向雍正提出很多有益見解。使得京畿地區的水患得到抑制,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

胤祥還為雍正舉薦了很多賢能之人,如十七弟胤禮,雍正剛即位時對他有所懷疑並沒有得到重用。但胤祥向雍正進言,誇讚胤禮心術不壞,是個忠君明義之人。

雍正欣然接受了胤祥的建議,胤禮得到重用,他也沒有辜負胤祥的舉薦,為雍正朝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胤祥在執掌養心殿造辦處時,燒製的琺琅彩瓷,頗得雍正喜愛。

雍正即位後,胤祥就擔負起了為其尋找萬年吉地的重任。先後多次實地勘察選址,最終將雍正陵址選在易縣泰寧山太平峪,使其成為清西陵的首陵。

除此之外,胤祥還輔助軍機處處理西北戰事問題。總之,胤祥得到雍正的重用後,並沒有養尊處優,而是全力以赴輔助雍正,可以說是為雍正付出了所有的心血。

雍正傾力對待胤祥

在胤祥被封為和碩怡親王的同時,其長子弘昌就被雍正封為固山貝子。同年,雍正按照康熙朝皇子分家慣例,賞賜胤祥二十三萬兩白銀,胤祥是死活不要,最終在雍正的再三諭令下,胤祥僅要了十三萬兩。

雍正是變著法給胤祥賞賜,他又找到裕親王的例子,准許其支配官物六年,胤祥同樣是選擇了婉拒。據史料記載,雍正曾說:如胤祥這樣誠心效力者,若不加恩褒異,則將來之諸王為國效力之心,必至懈怠矣。

於是雍正決定再賞胤祥一個郡王爵位,讓胤祥從諸子中指名奏請受封。胤祥本就是和碩怡親王,其子又被封為郡王,這在清代也是史無前例的。胤祥對此堅持不受,在胤祥的多次懇請之下,雍正只能作罷。

在胤祥去世後,雍正還是將郡王的爵位賜給胤祥之子弘皎。雍正四年,雍正御書“忠敬誠直勤慎廉明”扁額賜給胤祥,當雍正還是覺得這八個字未能盡善盡美,不能完全表達他對胤祥的感激之情。

在雍正七年,胤祥的儀仗又被雍正增加一倍。次年,胤祥病逝,雍正極為悲慟,以致於食之無味,坐臥不安。雍正身穿素服一月,他認為自古無此忠公體國之賢王。雍正親自為臣子素服,史上罕見。

在胤祥病逝的當天,雍正就交代了自己的後事,他下旨將孝莊太后賜的數珠,康熙賜的數珠,及胤祥所進鼻菸壺歸於一處,在其萬年之後放於梓宮之中。由此可見,雍正對這位十三弟的感情是至深的。

雍正賜胤祥諡號為“賢”,並以淚研磨而書之。還將“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加於其諡號之前,又將在胤祥葬禮上遲到的三哥允祉革爵圈禁。允祉因胤祥喪禮而被革爵,足見雍正對胤祥的感情。

雍正登基後,為避諱聖諱,將所有兄弟改胤為允,胤祥病逝後,雍正准許其恢復原名胤祥,開創大清之先例。雍正曾欲將中吉之地賜給胤祥為吉地,最後胤祥在病重時多次婉拒,雍正不得已才同意。

雍正如何對待胤祥子嗣?

胤祥生母章佳氏去世後,康熙給她的諡號為敏妃,只是普通嬪妃,雍正繼位後將其連升兩級,進封為敬敏皇貴妃,並附葬景陵,開創大清妃子附葬的先例。

對於胤祥的子女,雍正同樣是眷顧有加。三子弘暾、六子弘昑早逝,雍正皆按貝勒禮制下葬。長子弘昌初被封為貝子,後來晉封為貝勒。七子弘曉承襲怡親王爵位,四子弘晈晉封寧郡王,世襲罔替。

據清實錄記載,雍正規定胤祥七子弘曉承襲的怡親王爵位,世世相承,永遠弗替。凡是他加與胤祥的恩典,後代子孫不可任意稍減。雍正不僅封弘曉為世襲罔替的怡親王,而且封弘晈也為世襲罔替的郡王。

這份殊榮亙古未見,胤祥成為大清第九位鐵帽子王,也是第一位恩封的鐵帽子王。雍正對胤祥的恩寵,終其一朝有增無減。胤祥去世後,雍正帝久久不能釋懷,多次寫祭文詩詞表達思念之情。

胤祥病逝兩年後,雍正仍然不能釋懷,在端午節時仍不讓歡慶。這些都體現了胤祥在雍正心中的地位,其與雍正之間的棠棣之情也感人至深。


野史也是史



兩個人關係好到互相給對方續命……

雍正這個人修道,特別迷信命數輪迴,因果報應這些東西,所以一直擔心自己手足相殘這些事情受到報應。怡親王就說願以自己的壽命為雍正續福壽。

後來怡親王重病,雍正當真了,覺得真是自己的報應應驗到自己的十三弟身上了。於是就自己在皇宮裡做齋醮祭天,祈求上天不要把報應應在弟弟身上,就衝我來就行了,趕緊把我弟弟的壽數還回去……我再給他續上行不?

後來怡親王還是沒了,雍正就一直認為自己的壽命是十三給自己加了八年

今回思吾弟八年之中輔弼匡襄,夙夜匪懈,未必不因勞心殫力之故傷損精神,以至享年不久,且即以人事論之,吾弟費八年之心血而朕得養八年之心血,此即以弟之壽算增於朕躬矣!《雍正八年八月上諭》

自去年冬越王抱病以來,朕縈於懷,無刻稍釋,商榷醫藥,默禱神祗,以寄沉痾頓起。乃今醫藥罔效,祈禱不靈,天何奪我忠誠輔弼之賢王如此之速也?!……在王一生忠孝正直賢智慧絕之人,而朕頓失此柱石賢弟,感痛悲哀何能自已耶?!《雍正八年五月丙子上諭》

王之年齒小朕八歲,不但賴王贊襄朕躬,且望王輔弼於將來,為擎天之柱石,立周公之事業,使我國家受無疆之福,此實朕之本懷,豈料王竟舍朕而長逝耶!爾諸臣試思之,君臣之間求諸如王之與朕同心同德,無欺無隱者,豈可再得?何能遣朕心之悲耶?!《雍正八年五月初六上諭》

將來怡親王建祠後,或怨朕之人,不得逞其志而遷怨於王,以洩悖逆之私憤,妄生謗議,暗事摧殘者必有之,然此皆與朕為梗,與王無涉也。《雍正八年五月初六上諭》


吟風社


這麼說吧,有清一代276年,滿清皇室總共封了十二個鐵帽子王。所謂鐵帽子王,是世襲罔替的,不會一代一代的逐漸降低爵位,換句話說,家族可以一直享受榮華富貴。

這十二個鐵帽子王中,有八個是清初開國的時候封的,時開國功臣。另外四位屬於恩封,是因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這四位中,三位分別是恭親王和碩恭親王奕欣、和碩醇親王奕譞、和碩慶親王奕劻,都是道光的兒子,在咸豐年間封的。

換句話說,在康雍乾三朝共135年中,只封了一個鐵帽子王,這就是雍正的弟弟——十三爺胤祥,也是清朝的第九位鐵帽子王。不僅如此,十三爺死後還配享太廟,諡號為"賢",另賜有匾額"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冠於諡前。將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這成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諱的唯一事例。

將雍正刻薄寡恩的性格以及他對待重臣年羹堯和隆科多的手段相比較,他能夠如此恩寵十三爺,足見他們之間的關係有多麼的密切了。


孤舟釣江雪


(左為第一代怡親王胤祥畫像)


我看許多朋友都把怡親王胤祥與雍正帝關係有多好,有多親密說的夠多了,但是對第一代怡親王之後的怡親王交代不夠,那我就給大家說說胤祥死後他幾個兒子、孫子的情況。先說,即使到了今天,怡親王胤祥的後人還是存在的,還是共和國的公民。


首先要說,雍正帝對待怡親王胤祥真的沒話說,完全是“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為了讓胤祥身邊的人精心服侍他,雍正還找各種理由賞賜胤祥身邊的侍衛、僕人。


有一年天降大雪,雍正帝不但賞賜給怡親王胤祥許多好東西,甚至以“伺候怡親王,你們辛苦了”為理由,賞賜給胤祥身邊的侍衛、僕人每人二十兩銀子。


甚至雍正帝擔心自己死後繼承人會削減給怡親王胤祥的恩典(因為逾制太多),還專門留下遺囑:


“凡朕加與吾弟之恩典後代子孫,不可任意稍減。佐領屬下等項,亦不可挪移更改。”


甚至連朝貢的朝鮮人都看不下去,私下說雍正帝對怡親王“非禮太過”(不該獲得的榮譽)“皇帝每見辱於十三王爺”,“十三王總攬天下事”,“滿人畏王甚於皇帝”。


雍正帝對怡親王胤祥的好,也體現在對胤祥兒子的封賞中:


胤祥的庶長子弘昌封貝勒。


胤祥嫡長子弘暾因為身體不好,19歲就去世了,雍正帝也專門打破“未成年宗室”不封爵慣例,封多羅貝勒,並且把弘昌的一個兒子過繼給弘暾,免得弘暾絕嗣。


胤祥嫡次子弘晈在胤祥去世後被雍正帝封為郡王,並且是“世襲罔替”鐵帽子郡王。


胤祥第六子弘昑也是因為身體不好,死得早,但是雍正帝還是破例封弘昑為多羅貝勒。


胤祥嫡三子弘曉繼承了胤祥怡親王的爵位。


其實從這大家也可以看出,朝鮮使臣說雍正帝對怡親王“非禮太過”其實是對的,因為雍正帝一口氣封了兩個鐵帽子王給胤祥的孩子。


當然,胤祥生前也明白自己這個四哥對自己好得太過分,很容易被新皇帝收拾。


所以胤祥很知趣的報怡親王世子的時候,沒有報弘晈,而是報最小,年僅8歲的弘曉,目的就是為了讓新皇帝不用猜忌收拾自己這一支。


(乾隆帝)


但是雍正帝確實給了胤祥太多“非份之榮”,所以乾隆帝繼位後對怡親王這一支並不好,幾乎是進行了全面打壓。


首先就是藉著乾隆四年的弘晳逆案,革除了弘昌的貝勒爵位,而且一直到弘昌去世,乾隆帝都沒有恢復弘昌的爵位,弘昌也是捲入弘晳逆案宗室裡唯一沒有恢復爵位的。


而另一位捲入弘晳逆案的胤祥嫡次子弘晈則被乾隆帝削去“世襲罔替”四個字,並且永遠停俸,徹底淡出了乾隆帝時期的政治舞臺。


而正牌子怡親王弘曉,乾隆帝對他也非常嚴苛,乃至冷淡。經常找一些小錯敲打弘曉,把弘曉搞得完全沒有了參與朝政的熱情。


乾隆五年,乾隆帝以弘曉在盛京祭祀祖陵的時候身邊不佩小刀為理由,把弘曉痛批一頓,還免去了他正白旗都統的職務。


“如怡親王弘曉、不佩小刀。是何道理……況怡賢親王、昔時恪守制度。爾等之所共知。弘曉縱不顧祖宗成憲。獨不念及乃父乎?”


接著乾隆帝於乾隆七年、八年連續把弘曉所有行政職務全部免去,弘曉成了真正的“光桿王爺”,更為過分的是乾隆十三年乾隆帝要弘曉搬出雍正帝賞給胤祥的交輝園,乾隆帝準備把這個園子傳賞給傅恆。


這對於弘曉以及怡親王一支是非常大的侮辱,所以弘曉難得的抵制了乾隆帝這一要求,一直到乾隆二十八年,乾隆帝把他二十一叔允禧的“紅橋別墅”轉給弘曉,弘曉一家這才搬出交輝園。不過這次搬家還是給了弘曉很深的刺激,所以弘曉寫下《暮春移居賜園喜而有作》一詩來紀念。


其實從乾隆八年開始,在雍正帝時期威風八面的怡親王一系就徹底淡出了清朝朝堂了,雖然還有王爵,但已經完全靠邊站了。


大概也正因為如此,所以弘曉和曹雪芹等人關係特別好,現在流傳的《紅樓夢》版本據說就是弘曉抄寫的那一版。


第七代怡親王載敦


乾隆四十三年弘曉去世,去世後他次子永琅成為第三代怡親王。


永琅雖然繼承了怡親王爵位,但是還是很繼續坐冷板凳,他做的唯一一件在歷史上留下印記的事情是他出資出版了對於紅學研究特別重要的《雲汀詩抄》。


之後第四代怡親王奕勳(他父親綿標早逝)、第五代怡親王載坊都沒什麼大成就。一直到第六代怡親王載垣,怡親王這一系才重新回到清朝政治舞臺上。


至於載垣被重用原因其實也很簡單,經過乾隆、嘉慶兩朝,原本與皇室關係密切的怡親王一系成為了遠支親王,反而可以重用了。


這從咸豐帝大婚時男儐相是睿親王與怡親王載垣就能看出。


在道光、咸豐兩朝,第六代怡親王載垣算是在權勢上有了點怡賢親王胤祥的影子了,他先後擔任了正藍旗漢軍都統、正紅旗漢軍都統、鑲藍旗蒙古都統、鑲白旗漢軍都統、鑲紅旗滿洲都統、御前大臣、閱兵大臣、十五善射大臣和鑲黃旗領侍衛內大臣、正藍旗總族長、宗人府右宗正、宗人府宗令、玉牒館總裁,管理過鑾輿衛、虎槍營、御槍營、善撲營和崇文門正監督。在道光咸豐兩朝都擔任過顧命大臣。


可惜咸豐帝去世,載垣捲入了“辛酉政變”,而且還是失敗那一方,因此被“賜自盡”,怡親王的爵位也從胤祥嫡三子這一支轉到了胤祥嫡次子弘晈這一支了。


第七代怡親王愛新覺羅·載敦就是胤祥嫡次子弘晈的曾孫,但是好玩的是第八代怡親王愛新覺羅·溥靜(載敦長子)又因為支持義和團,1900年後被奪爵,第九代怡親王變成了愛新覺羅·毓麒(溥靜侄子)。這也是末代怡親王。


從目前查到的資料看,末代怡親王毓麒的兒子叫恆樞,孫子叫啟運,退休前時候北京某學校理論教員,他還專門出了一本書叫《清朝皇族後裔的故事:末代怡親王和他的長子長孫》。


蘭臺


康熙十三子胤祥與雍正的關係非常之鐵,鐵到什麼程度,請看下面的幾個例子。



大家都知道雍正是鐵腕人物,登基後收拾他的政敵毫不留情,他整死了八阿哥允禩、九阿哥允禟、十阿哥允䄉,圈禁了他的胞弟允禵,允禵投降了,服軟了才沒被弄死。但是卻有個特例,十七阿哥允禮被雍正認定參與了當時最高權力之爭,罰他去守陵寢。胤祥向雍正推薦說,允禮心正,是個忠君親上深明大義之人。雍正聽了胤祥的意見,遂對允禮由懲罰轉為重用。這行為和雍正性格相違背,也只有胤祥能讓雍正改變主意。



雍正突發奇想,非要把自己陵寢劃出一塊地給胤祥,這樣哥倆就可以在死後長久為伴。雍正的這一想法僭越了君臣之禮,但雍正毫不在乎。胤祥拒絕,雍正非要給,這可把胤祥為難壞了,沒辦法他自己找了一塊墓地,弄來一包墓地的土吞了下去以表決心,雍正這才作罷。

胤祥死了,雍正封他世襲罔替鐵帽子王,配享太廟,諡號“賢”,隆重安葬。就這雍正還覺得不夠,於是又將其名允祥改為胤祥,成為大清朝唯一一個不避皇帝諱的大臣。就連胤祥葬禮上,三阿哥允祉表現得不夠悲傷也受到懲罰。



胤祥有九個兒子,四個女兒。四個女兒一個早夭,一個給了雍正成了和碩惠公主,另外兩個都封了郡主。九個兒子在胤祥死時就剩三個,一個是長子已革貝勒弘昌,另一個是第四子多羅寧良郡王弘晈,還有一個是第七子和碩怡僖親王弘曉。之前曾經讓胤祥任意選個兒子,雍正要給他封王,胤祥沒答應,不然他的三個兒子都是王爵。

我是豫有得,歡迎加關注互動討論!


豫有得


十三爺胤祥的結局好得不得了,成為清朝第九位鐵帽子王,福廕後代。

對清史感興趣的朋友想必對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事件,應該都耳熟能詳。而當時,支持四爺胤禛的四爺黨,其核心成員主要就是十三爺胤祥、田文鏡、年羹堯、李衛、隆科多等人。

雖然,雍正在歷史上素有“冷麵王”之稱,對於自己的那些兄弟,基本上不是圈禁、就是圈禁。當然,這些手段都是用來對付政敵的。事實上,雍正即位後,對自己四爺黨的那幾個鐵哥們,還是相當照顧的,他們在雍正時期,都得到了雍正的寵信和重用,得以飛黃騰達。

這其中,如果不是年羹堯和隆科多這兩位武將自己作死,也不會落得個悲慘結局。而四爺黨核心成員當中,當屬十三爺胤祥的結局最好。

作為雍正最鐵桿、也是最具分量的追隨者,十三爺胤祥在雍正即位後,便被封為和碩怡親王,成為清朝歷史上第九位鐵帽子王。需知道,終清一代,一共才封了十二位鐵帽子王。而在十三爺胤祥之前的八位鐵帽子王,可都是在清初蕩平天下的戰爭中,依靠自身的赫赫戰功才獲得的;而在十三爺胤祥之後的三位鐵帽子王,則都是清末亂世時期受封的。也就是說,在漫長的清朝中期,就只有十三爺胤祥一人能夠獲此殊榮。

而鐵帽子王作為清代封爵中最高的一個級別,擁有諸多特權,其中最重要的有三:首先是“世襲罔替”, 即隔代不降爵;其次是俸祿優厚,每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最後則是享有賜予世襲罔替的王府,又被稱鐵帽子王府。這其中,尤以“世襲罔替”這一項最為重要,也正是由於他們的後代爵位無需降,才被後世稱為“鐵帽子王”。

十三爺胤祥不僅生前風光無比,死後也同樣享盡哀榮。雍正特賜予他最高級別的哀榮,讓其配享太廟,上諡號為“賢”,並且特賜匾額“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冠於諡前。於此同時,雍正還特許胤祥將名字“允祥”中的“允”字改回原來的“胤”字,不需要避諱雍正,使得胤祥成為清朝唯一一個不需避皇帝諱的人!

而十三爺胤祥的榮耀也因鐵帽子王這個封號,得以福廕子孫後代。胤祥死後,他的第七子愛新覺羅·弘曉襲怡親王爵。此後,怡親王世爵共傳8世9王,末代怡親王為愛新覺羅·毓麒。



這些歷史要讀


康熙十三子叫允祥,確實和雍正的關係很好,不過,在真實的歷史上,與雍正王朝裡是有點不一樣的,那就是允祥的實力沒有那麼強大。

在康熙王朝裡,允祥給雍正最大的幫助就是在軍權上面,在劇中的設定,允祥在軍中享有很高的聲望,很多將領都是允祥帶出來的,所以在雍正繼位的時候,還有八王議政的時候,允祥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但事實上,在真實的歷史上,並非如此,允祥並沒有被康熙圈禁十年,而允祥得了一種奇怪的病,所以允祥在康熙死前的十年裡,基本沒有什麼作為。

不過,因為允祥與雍正的關係十分之好,所以在雍正登基之後,他處理了那幾個跟他奪嫡的皇子之後,就十分重用了允祥,允祥對雍正最大的作用是在理政上面,所以允祥也最終被賜了鐵帽子王。

而這個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可要厲害得多,整個清朝只有十二個鐵帽子王,其中兩個還只是郡王而已,這個鐵帽子王是世襲不降階的,親王的兒子還是親王,不用降為郡王。

這個是雍正後面與允祥的關係,那在雍正繼位之前呢?他們的關係又是如何呢?

雖然在史料上面,兩個人的事情比較少,但是雍正寫給允祥的祭文的時候有指出,兩兄弟從小一起玩,允祥的算學還是雍正教的呢。

雍正因為從小就不是由德妃撫養的,而是由佟佳皇后撫養的,所以他與同是德妃所生的十四子的關係並不怎麼樣,反而與允祥的關係很好。

允祥的嫡子弘曉繼承鐵帽子怡親王外,雍正還賜了一個郡王給他另外一個兒子弘晈,這個也是嫡子。

允祥的後代是鐵帽子王,自然是一直過得不錯,一直到清朝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