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討越南難於登天?為何中原王朝遠征越南基本都是鎩羽而歸?

靜夜史


“中原王朝遠征越南基本都鎩羽而歸”這說法不太正確,秦朝、漢朝、隋朝、唐朝、南漢、宋朝、元朝、明朝都曾經出兵越南,真正鎩羽而歸的只有南漢和元朝。宋朝取得的成果不大,但算不上鎩羽而歸。其它幾個王朝出兵後,都把越南變成了中原王朝的一塊屬地或者屬國。

秦始皇派趙佗率50萬大軍,征服百越,將廣東、廣西、越南北部納入大秦國的版圖。秦朝結束後,趙佗自立為南越王,成立南越國,對西漢王朝入貢受封。這時候的南越國,實質是漢人的一個地方政權。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派軍南征,並一舉滅南越國,越南成為漢朝的領土,設立了交趾刺史,後來改為交州。43年,交趾徵貳叛亂。東漢光武帝任命馬援為伏波將軍平叛。由於當時兩廣一帶和越南缺乏開發,到處是原始森林,走陸路比較困難,馬援不愧為名將,他決定走海路,乘船直接突擊交趾中部,完全出乎叛軍意料之外,一戰就把叛軍擊潰。這一戰,首開從海路登陸進軍越南的先河。


602年,隋朝。交州李佛子起兵割據交州。隋文帝命劉方為交州道軍總管,率27營隋軍平叛。在隆嶺遭2000俚人憑險據守,隋軍將其一舉擊破。行軍至李佛子大營時,李佛子面對軍威鼎盛的隋軍,失去戰意,隨後投降。就這樣劉方輕鬆平定交趾叛亂。

在唐代,唐朝在河內設有安南都護府,朝廷派官員在都護府內任職。不過在整個唐朝歷史中,越南民眾曾發起過幾次大型的叛變,都被唐朝派兵平定。佔婆國和南詔國侵擾越南,亦被唐軍擊退。隨後唐朝廷設置“靜海軍節度使”,採用藩鎮制度統治安南,由高駢任節度使。高駢在任內重修了大羅城(現在的河內),整頓河道等一系列建設。



唐朝結束,軍閥混戰,五代十國戰亂頻繁。本地將領吳權起兵控制越南。當時中原的南漢政權出兵討伐,乘軍船攻擊。吳權在白藤江設下大樁,南漢軍船因木樁而擱淺,吳權乘機攻擊,大敗南漢軍隊。吳權建立吳朝,越南走向獨立。

968年,交趾丁部領統一安南,建立“大瞿越國”,在973年請求北宋王朝冊封,願做宋朝的藩屬,宋朝接受請求。980年,黎恆廢丁氏王朝自立,建立黎朝。大宋出兵討伐。一戰擊敗交趾軍萬多人,斬首2345級;二戰擊敗交趾一萬五千人,斬首千多級。不過在三戰陷入僵持。這時候宋朝北方壓力加大,宋朝廷覺得交趾到處是瘴氣,取了也無多大益處,不如將兵力調回,將精力放在北方上面,於是退兵。


公元1075年,交趾李氏王朝發兵十萬,突然攻擊邕州(今廣西南寧),隨後邕州陷落,交趾軍屠殺十萬宋朝軍民。宋朝廷派十萬大軍南下,很快就收復邕州等失地。當宋軍追擊至決裡隘,交趾軍列出象陣,以為憑藉大象的衝擊力可以大敗宋軍,誰知宋軍用強弩猛射,用長刀砍象鼻,大象驚恐往回走,無數交趾軍被大象踩踏。然後宋軍高歌猛進,大敗交趾軍,斬殺李氏太子李洪真。交趾王李乾德求和,宋朝答應求和,隨後退兵。

元朝攻打越南共有三次,三次都以失敗告終。1257年,蒙古對越南出兵,攻陷越南國都升龍,越南軍民收縮兵力,憑藉水網叢林拼死抵抗,戰爭陷入膠著,由於蒙軍很難適應越南氣候,隨後退兵。1258年,元朝右丞相唆都出兵50萬,攻陷升龍後再陷入了越南的全民戰爭的泥潭中,蒙軍再次敗退,元朝水軍也全軍覆沒,右丞相戰死。1287年,元朝第三次派兵出征越南,結果敗更慘,陸上水上戰爭均失敗,最後逃生的士兵僅有十之三四。


明朝時,越南國內動盪。明成祖派兵5000護送陳天平(越南陳氏宗室子孫)回國,胡氏在邊境將陳擒殺。明朝馬上派大軍南下,在永樂五年攻陷升龍,擒獲胡氏父子,胡朝滅亡。明朝開始統治越南。

綜上所述,中原王朝出兵越南,真正鎩羽而歸的只有南漢和元朝。除了宋朝打得比較吃力外,其它王朝對越南出兵都是以大勝結束。


北風hxn


中原王朝徵南越為什麼總不成功?

沒有調查就不能掌握戰場真實情況,而紙上談兵沒有不失敗的。

越南和廣西交界處,奇峰險崖,刀切山壁,座座山都是這樣,直上直下的山勢,沒有路可走。

進入越南的道路有幾條,每一條都在峽谷之間,上面用弓箭射擊,用石頭砸,沒有人能夠過得去。

越南北部和中國交界處盡是奇峰怪嶺,長期的封閉落後這裡沒有象樣的馬路,都是馬邦走的小路,在山縫溪邊上走,直到河內全是奇山怪峰,只有隘口險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蒙古人在徵南時也無法進入腹地。

越南強勝時這裡是天然的屏障,進可攻,退可守。

越南進攻中原王朝時,從同登,出鎮南關,真取崇左,南寧。當中原王朝軍隊追擊時,退入鎮南關,守住隘口,而據守不退。

越南的天然的地理條件,使越南躲過了中原王朝對他的統一,而獨立偏安。

現代化戰爭,美國人也不敢妄為進入,雖然現在有公路鐵路,但是越南山區多洞,越南人藏在洞裡,用射程2000米的高射機槍組合成幾平方公里的交織火力,封鎖山腳下的公路,用非常少的人就能節節封鎖,打擊行進在山溝公路上軍隊。

美國人知道這是陸戰的絕地,而用空軍轟炸,直升飛機定點掃射,從來就不敢在越南戰場使用陸軍。

越南的天然地理環境,使蒙古人徵南失敗,中原王朝認可他的番屬國地位,而獨立於中原王朝之外。

日本人和法國人進入越南都是走越南的南部,從海灘上登陸,逐步的向裡面滲透,打擊他的地方政府,建立親善政權,(也就是偽政府),建立(偽軍),分化瓦解越南統治層面,而控制整個越南。

但是,法國人,日本人,美國人,最後都以失敗而告終。


寶樹白石


征服越南並不都是鎩羽而歸,像始皇帝,已經征服了越南,定交趾郡,今天的越北地區就是被中國王朝征服近1000多年的地方!後來的趙陀建立的南越國也包含越北地區,越北地區人民生活習慣和中國人基本沒區別,一直都在中華文化圈內,直到上個世紀60年代,才開始不用漢字,像南部就有區別了!

古代封建王朝在大一統的環境下,並不是能做的真正的中央集權,因為信息不發達,從中央發消息到地方少說要幾個月,這樣基本地方上的事物都是地方首長說了算,中央要求只要擁護中央就行,不要謀反,按時交供,地方事務可以睜隻眼閉一隻眼!

到了後期像明清時期中央集權比較嚴謹,地方事務都由中央拍板,這樣地方開始排斥中央,中央開始鎮壓,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中央為了不被拖入消耗中,也就默認獨立了!


賣凍品食材的小哥


征討越南,除了地形、氣候、疫病等原因外,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後勤,也就是糧食問題。敢於南征的王朝,一般都是國力強大,士兵平時也要吃飯,為啥南征糧食就會成問題呢?

兵制的問題無法化解

中原王朝非戰之時,除了固定的禁軍、戍邊軍外,大部分士兵平時就是自耕農(可以理解為預備役),戰時才響應召喚入伍。他們平時就是普通的百姓,不僅自耕自吃,還上交賦稅和糧食,自然不用上頭操心。

但是一旦打起仗來,這些農民就變成了士兵,不僅需要朝廷提供口糧,而且自己的地也顧不上,更別提交賦稅了。所以,朝廷糧倉一邊要劃撥軍糧,一邊收入又減少,自然壓力山大。

強大的王朝不是“倉廩實”麼,儲糧會不夠?當然,短期的戰爭,或者征途不遠的戰爭,強大的王朝自然是負擔的起。怕就怕越南這樣路途遙遠的。

運輸的損耗超乎想象

路途遙遠,就需要運輸。尤其是越南,和中原隔著嶺南的重重山區,又隔著越南的茫茫林海,運輸實在是費勁費時。

運糧的隊伍中,大量的民夫要吃飯,騾馬牛等牲畜要吃飯,運輸時間越長,消耗的糧食越多。像去越南這樣的地方,損耗會達到一個驚人的數字,代價巨大。

漢武盛世,國力夠強盛吧。但《史記·平準書》記載:“漢通西南夷道,作者數萬人,千里負擔饋糧,率十餘鍾致一石。”意思是每運十多鍾糧食,交到軍隊手裡的只有一石。

一鍾等於十釜,一釜等於四區,一區等於四豆, 一豆等於四升,十餘鍾就是6400多升。而一石等於100升。

6400多升,運到只有100升。這樣的損耗比,再強大的王朝,恐怕也難以負擔。

所以,遠征越南的失敗,跟軍力並不太大關係,而是以後勤為主的各種因素影響。


史小煮


根據世界政治局面以及軍事實力來決定。

越南,其實它以前還有個名字叫安南國,主要由京族人和越族人組成。早期安南國的統治,除了本土國王以外,還有一百七十五年的時間是由中國人統治的。939年,吳權控制現在的越南北部地區脫離南漢政權獨立,但當時並未建立國號,不久即陷入十二使君割據。968年,丁部領征服境內的割據勢力,建立國號大瞿越國,兩年後(970年)又自稱皇帝與使用年號太平,定都華閭(今寧平省寧平市),算是越南正式脫離中國而自主之始。後來接受宋太祖冊封為交趾郡王,正式承認越南是自治的藩屬國而不再是直接管理的中國本土。1407年至1428年,明成祖趁越南皇朝內亂之際,出兵佔領越南,並在升龍設立了交趾布政司(行省),進行直接統治。1428年,黎利擊敗明朝軍隊,自立為帝建立後黎朝,於是明朝從越南撤兵,再度承認越南獨立。

後來清朝的腐敗,導致無法在對越南國家進行統治,加之二戰的爆發,美國的崛起,一系列的政治局面的變化,越南的征討自然就難了,新中國的成立,幾十年的發展,軍事實力也逐步強大,政治影響也增強,中國在世界上不怕事,但也不惹事,中國的領土完整神聖不可侵犯!


阿業也


古代時期的中原王朝,一直以來都是亞洲乃至世界的第一強國,因此在古代時期,中原王朝周邊的一些小國家都臣服於我朝,要是有一絲不軌之心,那就是滅頂之災。但是在這些臣服者中,有那麼一個小國家是個例外,這個國家就是越南,它雖然也曾臣服於中原,但是中原王朝在遠征越南時,幾乎都是鎩羽而歸,甚至在北宋時期,我國的兩廣地帶還遭到了越南的屠殺,實在是丟盡顏面。那為何征討越南這麼難?下面我來發表一下觀點。


首先第一點:越南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環境


自從華夏文明誕生以來,中原王朝的版圖也是在不斷地擴大,秦朝時期,秦始皇一聲令下發兵嶺南,版圖一直延伸到了中南半島,佔領了現在的越南北部。公元939年,越南立國,先後吞併中越地區和南部地區,不斷向南擴張,八百多年的時間裡,越南將勢力延伸至湄公河流域附近。

這樣由北向南的狹長領域,對於中原王朝而言在一定程度形成了戰略縱深,而且越南境內的地形複雜,熱帶雨林和密林眾多,連綿的山脈和蜿蜒的河流使得行軍作戰較為困難,再加之越往南,維度越低,越南境內的瘴氣就越發嚴重,無形之中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即便是中原王朝佔領後,也無法長期駐紮軍隊。古代醫學並不發達,瘴氣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還是有些畏懼的。

第二點:天時和機遇


面對強大的統治,越南想要獨立那就只能等到中原王朝自己內部出現危機。而五代十國時,中原王朝時逢亂世,越南抓住機會開始獨立。後來中原王朝被趙匡胤一統,建立宋朝,但是宋朝也並不安寧,周邊有金國和遼國虎視眈眈,宋朝一時間根本顧不上南方的越南了。

趁著這段時間,越南逐漸發展壯大,並站穩腳跟,最後已然成為一方“諸侯”。並且越南還學習中原建立政權體制,不斷向周邊擴張,實力大增。


第三點:中原王朝的重心在北方


縱觀中國古代史,你會發現中原王朝的重心一直是放在西北或者是北方地區。元朝以後,中原王朝的首都基本上都是在北方,因為相比於南方,北方地區的異族侵略就沒斷過,清朝時期甚至遭到了沙俄的侵略。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原地區對於南方就不夠重視,而越南又遠在南部,一南一北,實在是山高皇帝遠,根本無法掌控。最後只能是默認越南作為藩屬國存在,想要徹底將越南重新納入版圖已經難上加難。


佑子讀書俱樂部


越南自古以來的長時間裡都是南北對立

秦始皇統一六國,征服百越到唐朝末年1100多年的時間裡,越南處於中國王朝的直接統治之下,史稱“越南北屬時期”,且有三次北屬,每次脫離中央王朝後,中央王朝出兵征討。當然這裡的越南指的是中北越南,南部越南一直存在地方的政權,與中央王朝聯繫甚少。

第一次北屬時期


秦始皇統一中原之後,南征百越。公元前214年設桂林郡、南海郡、象郡管理今廣西、廣東和越南北部。秦末,南海郡尉趙佗割據,建立南越國,自立為“南越武王”即為“趙朝”。後漢武帝於公元前111年滅南越國,在越南北,中部設交趾、九真、日南三郡。

第二次北屬時期

東漢光武帝時,大將馬援平定三郡“二徵起義”,在交趾“立銅柱”,為“

漢之極界”。東漢末年一直到隋602年,越南政權割據,並在東吳,西晉,東晉,南朝的逼迫威脅之下,名義上保持對北方王朝的歸順,期間越南政權為“前李朝”。

第三次北屬時期

隋仁壽二年(602年)劉方討伐,越南重歸中央王朝的統治。唐朝,設“安南都護府”。五代十國時期,吳權擊敗征討的南漢軍隊,自立為王,史稱“吳朝”。

此後越南逐步走向獨立吳朝之後有丁朝,是越南正式獨立之後的第一個封建王朝、前黎朝、李朝、陳朝、胡朝。當然,獨立指的是越南不受中央王朝的直接統治,而是納入朝貢體系,成為藩屬國。


到了明朝,朱棣徵越,恢復對越南統治,但僅維持了20年。後明朝承認“後黎朝”政權,黎氏嚮明三年一貢。此後越南政權更迭,到1802年建立阮朝,後被法國殖民。

中央王朝對越南征討的歷史持續千年,一般最終都可以完成征服。秦漢時期統治直接,而後中國400年大分裂,無力管理越南,但也保持名義上的統治。隋唐再次強化統治,五代十國後越南逐步獨立,明朝短暫統治20年。未有難於登天之說。關於為何在五代十國之後,中央王朝不再謀求對越南的直接統治,朱元璋的想法是“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當然,唐朝之後,中國進入南北大分裂時期,直到元朝才重歸一統,而再顧越南之時,越南已然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了。


石斷流水


首先並不是中原王朝從來沒有徵服過越南,秦朝時的象郡就包括了一些越南的領土,再比如趙佗也是中原人士統治了越南。中原王朝征伐越南的困難點我覺得應該有幾點。首先中原王朝大都是河南,山東,陝西,河北等黃河流域的人士,水土不服是一方面,再者長途跋涉,也會使士兵疲憊,所以戰鬥力減弱,最後就是當地人很熟悉當地的地形。所以綜合下來就很難征服越南了。



有青春故事的文藝青年


歷史上中原王朝征服統治越南是基本成功的,雖有失敗,但並非全部殺翎而歸。

對待歷史上的鄰國,關鍵是執政者有無雄才大略和管理天下的能為。

秦始皇統一中原後,派50萬大軍五路徵“南越"(廣東及越南北部),取得勝利,建立政權,有效管轄。秦國對越南實現了統治。

秦末,中央政府冊封“被毛主席譽為第一個南下幹部”的趙佗為"南越王“,地方政權實際在廣州番禹,對“百越”也進行了有效管理。

西漢初年,南越丞相呂嘉反叛,漢武帝派10萬大軍平定判亂。將越南的中部、北部及海南島設九郡,包括河內在內的越南北部、中部盡歸漢朝管轄。

現在,海南島有“波伏將軍廟",就是紀念收復包括越南大部在內的南部領土的漢將馬援、路博得將軍。在三亞“天涯海角"有2位將軍銅像。

之後,三國、晉、南北朝、隋、唐、宋,都沒有對越南北部進行有效統治。

元朝忽必烈又對越南動武,整體失敗,但越南也屈服務元朝,並納貢,元兵退回國內。越南依賴元朝的經濟發展,越南也是元朝名義上的附屬國。清朝在越南北部駐兵,參與抗法戰爭也取得過勝利。

忽必烈之所以沒有滅越南而駐軍,與氣候環境有關,蒙古騎兵及中原軍士適應不了越南的自然條件,從而選擇了放棄。

有一點是明確的,中國的文化深深影響著越南。越南幾乎在上千年的歷史是“依附中國”,中越友好有世代文化基礎。


宋和平談天說地


中原王朝每次征討越南都鎩羽而歸,不是因為越南人戰鬥力強大,而是地形不利於中國方面。

中國的地形基本屬於封閉的地形,南部高山密林限制了中國進入中南半島,西南青藏高原歷來不利於平原地帶的人作戰,生活上的適應也需要一定時間,北方是遊牧民族居住的草原,再向北進入了西伯利亞冰原,東邊是一望無際的大海,西北是同樣一望無際的沙漠,走完沙漠又是帕米爾高原,又被擋住了。但自古以來,中原王朝的勢力也只能想東想西發展,還不能全方面發展,那裡成了連接外部世界的交通要道。

這些地形限制了中國的發展,但同時也把外部侵略勢力擋在了外面。

越南地形和朝鮮地形一樣,北部多山,南部是土地肥沃的平原,所以都是北窮南富。中原王朝揮軍自北向南進攻,人少了,威懾力不夠,人多了,給養跟不上的話,本地的資源又不足以支持大軍立足,同時氣候也限制了中原人的行動。但是從南向北進攻卻非常的容易,所以唐朝消滅了高句麗,日本佔據了朝鮮,法國殖民了越南。

最後,中原王朝歷來都是大陸思維,海軍一直都不算強,雖然也發達過,但幾千年形成的思維定勢註定了那只是曇花一現。

綜上,之所以總是鎩羽而歸,都是地形和思維定勢惹的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