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記憶中看過的第一部電影還記得嗎?是什麼電影?

挖電影


《殭屍叔叔》,記憶中看的第一部電影,當時還是幾個小孩坐在VCD面前看的。

《殭屍叔叔》1988年在中國香港上映,由陳友,錢嘉樂,午馬,元華等主演。

大致記得一些內容,陳友飾演的道人趕屍回家,沒有帶徒弟出行,自己領著殭屍跳,看到一隻青蛙就把符塞到青蛙嘴裡代替自己領著殭屍往前跳,途中偶遇狐狸精偷屍被陳友發現,狐狸精使用美人計並沒有使陳友上當,最後被陳友所殺,順利帶殭屍回家,但是徒弟錢嘉樂卻在屋中偷懶睡覺,陳友為了整蠱徒弟便向殭屍下令聽到【哎呀】便打,誰知被徒弟發現,整的師傅被殭屍拿棍子打了一頓,十分搞笑。

午馬飾演的僧人也帶著女徒弟回家,道長與僧人是鄰居,也是多年好友,見面就要比試一番,一起吃飯時的打鬧嬉戲鏡頭也是十分難忘,午馬兩個鼻孔裡塞的花生都噴到陳友的嘴巴里,兩人各自帶著徒弟整蠱對方,陳友施展茅山術控制午馬自己打自己,還拔掉了自己的一顆牙齒,午馬則定住陳友,點炮仗讓陳友各種亂飛,最後還讓陳友喝了一大缸的燈油,整個場面充滿了幽默風趣。

陳友師弟領著小王爺推著一幅棺材路過,向師哥借糯米,互相打招呼的手勢也是很別緻,元華飾演的娘娘腔僕人時刻照顧著小王爺,伸著蘭花指,甩著手帕,一口一個哎呦嚇死我了的搞笑形象讓人無法忘記,最後天下大雨,元華等人安營紮寨,陳友師弟見棺材的墨要完全被雨水淋掉怕生屍變,就提議讓棺材先進帳篷,但元華執意不讓,導致屍變,殭屍咬傷所有士兵,只有元華抱著受傷的小王爺逃離,趕到陳友住處告知此事,當陳友與午馬趕到時,人都被殭屍所傷,只有師弟一人還活著,但是為了自己不變成殭屍便選擇自殺,小王爺手臂被殭屍所傷在屋中進行醫治,最後變成殭屍的士兵前來覓食,女徒弟被殭屍抓屁股咬屁股的場景也是讓人過目不忘。

最後元華也變成了殭屍,變成殭屍時還對徒弟錢嘉樂念念不忘,收拾玩這些被咬傷的士兵後,最厲害的殭屍也趕到了住處,道長與僧人用盡各種方法也沒能打敗殭屍,錢嘉樂塗麥芽糖粘住自己後拖鞋逃離的一幕也是趣味十足,道長請神附身暴打殭屍,可惜帥不過三分鐘,因踩到鋒利的破碗後破功,最後師徒四人聯手給殭屍餵食毒藥將殭屍收復。

這部搞笑殭屍片十分有看頭,雖然沒有林正英出演,但也是一部經典的殭屍片,值得大家一看。


遊將軍


記憶中,模糊的第一部電影是在大劇院,後來母親下放,回到農村,在農村當時記得六三年上大水,一片澤國,我在姥姥家居住,我姥爺的房子,地勢較高,沒有淹,門口的大水順街而過,後來上學,再後來趕上文革,遷往我老家,記得第一部很清晰的是《紅燈記》,那是露天影院,我們跟著大人,奔跑十幾里路去看電影,再後來是《智取威虎山》隨著文禁的放開《列寧在一九一八》《地道戰》《地雷戰》八大樣板戲,電影版的《紅色娘子軍》《小兵張嘎》《雞毛信》《偵察兵》《野豬林》《豔陽天》《決裂》《盤石灣》《渡江偵察記》外國電影《橋》《賣花姑娘》等等一系列電影。

總之那是個純真的年代!


狼煙一九三一


從小生活在冀東農村,九十年代的時候我們村裡還會組織播放電影,那時候大多數都是地道戰,地雷戰,以及抗美援朝的一些老電影。具體第一次看的電影名字是啥,我也記不清了。

那時,家家都有一臺黑白電視機,卻看不了幾個臺,也就是中央電視臺,河北電視臺,天津電視臺最清晰。大多數都是在夏天的時候,縣裡組織下鄉放電影,晚上在村裡架上一塊“布”。一盤盤交卷,街道里人頭攢動,我們淘氣的孩子都會坐在附近人家的廂房上,門樓上,孩子們當然對電影裡的劇情不感興趣,更多的是喜歡小夥伴們在一起的熱鬧。對於大人們來說,這些電影臺詞可能早已爛熟於心,看了不知道多少遍,但是也一人拿個菸捲津津有味的看著,邊看邊大聲對邊上的人高談闊論。他們之間根本不用劇透,比導演還清楚下一個鏡頭是誰出場。

1999年我虛歲7歲,我家買了第一臺彩電,從中央衛視擴大到了北京衛視等周邊城市的電視臺,又買了一臺VCD那時候特別流行周潤發等港臺明星武打動作電影,周圍鄰居碟片互換。印象裡我家對門在97年98年左右買的VCD。冬天的時候,滿滿一屋子人在他家看武俠片。

07年前後是我們村互聯網風靡的時代,大批90後家裡辦了寬帶組裝裝上了電腦。各種電影隨時看。再到現在移動通信的發展,人們可以時隨地看電影。也可以到電影院看新上映的電影,慢慢的電影在我們心中已經沒有了那種稀奇神聖的地位,對於電影也越來越挑剔,慢慢的區分出了自己喜歡的類型。不再和原來一樣,只要是有畫面有聲音,只要是個電影都能坐在炕頭上聚精會神的看完。

時代發展,淘汰了一些東西,也失去了一些東西,很慶幸我趕上了那個美好的年代





乾造價的


第一次看電影至今難忘。我大概6、7歲,是個白天,我們大隊中學教室放電影。當時教室外面已經圍了很多人,爸爸抱著我穿過人群,把我放在教室窗臺上,我一隻手摟著他的脖子,一隻手扶著牆,趴著窗戶玻璃,透過沒遮嚴的窗簾,裡面有點暗,跟看大戲似的,也擠滿了人,教室前面掛著的大銀幕上,人影動來動去,喇叭裡傳出人影說話的聲音,帶著音樂《對世上只有媽媽好》。我那時小,不知道是什麼電影,後來我長大些了,村裡白事放露天電影,聽到熟悉的歌,哭的眼淚汪汪,我才知道電影的名字《媽媽再愛我一次》。



十郎


作為80後的我,小時候可不像現在,手機電腦都可以玩,娛樂項目也多,當時看個電視就已經很不錯了。



記得小時候大概七八歲的時候,我頭一次看電影,鄰村有放電影的,就是那種露天的大白布放的電影,好多人都去看電影,我跟著我哥在後面跑,鄰村都有四五里路,當時真拼,也不怕累,到了放電影的地方,人山人海,電影已經開始了,放的是《神丐》,劇情就不說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索一下,當時第一次看電影,心情很激動,尤其看到武打動作,感覺自己就是主角,在裡面懲惡揚善。



後來再大大,都就行影碟機,就買了好多影碟,大部分都是香港片,《古惑仔》系列,林正英的殭屍系列,香港鬼片,成龍洪金寶大哥的片子,當時,香港電影正是蓬勃發展的好時機,生產出了好多優秀的電影,也滿足我們這些愛看電影的孩子們。




露天電影和影碟機時代,是我們這代人美好而快樂的回憶,那麼你看過的第一部電影是什麼呢?一起來討論討論吧!


小強精彩影視


我記憶中看過的第一部電影是《新聞簡報》。《新聞簡報》的內容類似於今天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只是時效性不高而已,往往是作為加映片來放映,以後隨著電視的普及而消逝了。

那時的我被大人抱在懷裡,從銀幕上看到了火車、飛機、輪船;認識了開著車床的工人、懷抱稻穗的農民、手握鋼槍的解放軍……因為年紀小,往往是“正片(故事片)”還未開映,便睡著了。

記憶中最深的是兩個外國人:留著長長鬍子的胡志明伯伯、總是一臉笑容的西哈努克親王。

這是在當年的《新聞簡報》裡出現得最多的兩個外國人,印象深刻:很象中國人嘛!

回答完畢








劍江盒子炮響了


我看過的第一部電影是《衝出亞馬遜》,記得那還是小學六年級一個週二的下午。學校組織我們去電影院看電影,說實話小的時候對看電影沒什麼概念。記得當時還沒有投影式放映機,看的都是膠片式的,當時還小對這個還很新奇,覺得比較有趣味。《衝出亞馬遜》大概講的是把兩名中國軍人送到異國他鄉去接受軍事訓練,在訓練的過程中他們接受了非人般的考驗,如空中跳水,泡在臭水溝裡做下蹲,水槍衝擊。在這期間和他們一同受訓的外國人很多都堅持不下去,敲鐘走人了,但是他們堅持了下去。在影片中他們還參與了一起剿滅武裝毒販集團的軍事行動,在這次行動中他們展現出了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戰鬥精神。基於這些種種表現,在畢業典禮上得到了外國教官的通報表揚,給中國軍人贏得了榮耀。


濤聲視訊


我們小時候那個年代,去電影院看電影的機會幾乎沒有吧,就記得學校組織了一次,在裡面也只顧聊天或者出去逛街了,根本就不記得看的任何一個畫面了,有印象的應該是初中那次在操場上放的《暖春》了吧,好多同學都哭了,我天生不喜歡悲劇,總是有一眼無一眼的看著,悲劇只喜歡自己默默看著,默默流淚。
電影主角叫小花,是個孤兒,為了擺脫養父母的虐待,逃出了家裡,暈倒在隔壁村子村口,被爺爺收養。爺爺有一個兒子叫寶柱,兒媳婦叫香草,多年未孕並且對小花的到來表示極度反感,本身他們就為沒有孩子而鬧心,小花的到來使得香草多次鬧事,剛開始試圖把小花送走,因為騎車摔倒而作罷,隨後他們就分家了,各吃各的。


爺爺為了讓小花上學,擺脫山裡的生活,編竹筐讓她上學,小花努力上學考第一來回報爺爺,雖然夫妻倆對她不友善,但是小花也沒有記恨,做好吃的,把最好的端給他們,香草為了想生孩子,要吃螞蚱,小花放學後就去抓螞蚱,爺爺誤以為她逃學,當十幾瓶螞蚱擺出來的時候,香草特別後悔,感動中接納了小花。
一家人高高興興的吃了頓飯,沒想到最大的淚點在最後:村長組織村裡人給他們捐錢捐糧,告訴大家寶柱也不是老人的兒子,也是他撿來的,為了他,老人終身未娶,在場的人無一不感動,寶柱香草更是跪了下來。小花最後考上了大學,但是選擇了留在大山裡,幫更多小孩學習。

老人和孩子的組合,總是能激起我們許多的淚點,後來也拍了一個電視劇版本的,我記得也看了一遍,真的是處處都是淚點,這部劇顯示的是愛超越了血緣,讓我們看到了任性中最淳樸的一面,大概我不會重溫吧,因為淚點太多。


蝦蝦蝦蝦米兒


我出生在一個偏僻的山村,很多年以前,我在村裡讀小學,有一天學校組織我們去鄉里看電影,因為當時不會騎自行車,學校也沒有校車,所以我們走了半個多小時去到電影院,看了人生的第一場電影,最老式的那種,印象非常深刻。

這部電影的名字叫做《一個都不能少》,很多年之後才知道這部電影的導演竟然是當今大名鼎鼎的張藝謀。影片講述的是一個13歲的女孩作為代課老師,跟一群偏遠山區的孩子尋找一個逃學的男孩張慧科的故事,這個女孩叫魏敏芝,影片中所有的演員用的都是真實的名字。
影片中沒有像鞏俐那樣大紅的演員,沒有高大上的特效,但真實感人的情節,簡單純樸的對話,卻讓很多人潸然淚下。

很多年以後,我之所以有去山區支教的想法,大概也是因為看了這部電影,覺得山區孩子能夠受到教育是多麼的不容易。我之所以想考上大學,去城市工作和生活,大概因為我也是一個來自農村的孩子。

真實不做作,值得一看。


小V聊大咖


看到你的問題,真是滿滿的回憶。

可能不是第一次看的電影,但在我的記憶裡最清晰,就是張藝謀導演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特別是老師追著車子奔跑的那一幕!

那時候可能讀小學一二年級左右吧,電影放映員是用馬揹著膠片機過來的,一年可能也就來兩三回;雖然是學校組織的,但村人聽到,大家都過來圍觀,不到一會球場圍滿了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