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諸葛亮出山時,水鏡先生會說: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這句話?

昌cs


水鏡先生已經說得很明白了: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


這段話最關鍵的一個字是“時”,時間一變一切都跟著在變。說說跟時有關的成語,如:時不待我、時來運轉、審時度勢、生不逢時、不識時務、曾幾何時、時運亨通、轟動一時、時光荏苒、時過境遷…………

從這些成語中就能看出時間有多麼的重要。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時,可以說當時的漢朝已經氣數將盡,朝廷腐敗,宦官當道,諸侯並起,爭霸戰爭非常激烈。一開始曹操也有光復漢朝的想法,可是發現漢朝根本就沒救了,所以曹操以挾天子令諸侯。

而水鏡先生這句話就是根據當時的社會情況作出的具體分析,同時也是客觀的評價。即便諸葛亮再厲害,最終也很難改變結果。如果以三分天下來講,諸葛亮是成功的(這是隆中對諸葛亮鎖設想的),但以統一來講,諸葛亮是失敗的,六出祁山也沒能夠幹掉魏國,甚至連魏國都城也沒有打到。

總之,結果就是這樣一個結果,可以說諸葛亮是逆天而行,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侃哥說球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作者羅貫中的高明之處,而不是水鏡先生的高明之處。

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局勢很不好。

大家有沒有玩過《三國志》系列的遊戲,如果選擇劉備開局,最難打的就是在新野的時期。

兵力太少,周邊曹操、劉表、孫權實力都太強,沒辦法打。

其實,遊戲和現實差不多。

當時天下的局勢大體已經確定了。

北方的曹操剛剛打敗袁紹,統一北方,有30多萬的軍隊。

以新野劉備的幾千人,根本沒法對付。

再說東面的孫權實力也很強,地盤傳了兩代,當時已經很穩固。孫權也有出兵10萬的能力,而且有強大的水軍,特別擅長防禦,也是很難對付的。

即便是荊州的劉表,也有出兵五六萬的能力,劉備也對付不了。


當時劉備就算能夠吃掉劉表的地盤,才吃掉劉璋的巴蜀,實力也弱於東吳,更遠不是曹魏的對手。

而且,孫權一直就盯著荊州,不可能隨便讓給劉備。以孫權的實力,劉備是爭不過他的。

如果劉備只得到部分的荊州,加上人口只有90萬的巴蜀地盤,也是大大弱於東吳和曹魏的,而且差的很遠。

以後來諸葛亮北伐來說,他最初出動兵力8萬人,而曹魏可以輕鬆出動一倍兵力15萬以上。

曹魏的將軍多是久經戰爭的悍將,他們只需要防禦的話當然不會犯大錯。

在冷兵器時代,士兵戰鬥力相差不多,兵力相差一倍根本沒法打,就是指揮官是神仙也不行。

所以,諸葛亮北伐全部失敗,就是國力相差太原的原因。


薩沙


水鏡先生有大智慧,這句話點評的極其到位。

所謂良臣擇主而侍。

但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所以懷才不遇成為中國文人的千古惆悵。


諸葛亮身懷通天徹地之才,如果沒有遇到明主,老死山林之間,將是多麼不幸和悲哀。

從這個角度來講,諸葛亮是幸運的。在27歲的壯年遇到明主劉備,彼此欣賞,主賢臣忠,得以一展才華,實現生平抱負。

中國五千年曆史,像他這樣幸運的,並不多見。這是諸葛亮的大幸運。

但是他又有點小不幸。



那就是自己出生太晚,遇到劉備太遲了。

也就是水鏡先生所說的,不得其時。

假設諸葛亮早生十幾年,在劉備起兵之初,就完成學業,出山輔佐劉備。

那個時侯,各地軍閥多如牛毛,曹操,袁紹還沒有獨霸北方,江東荊州還在混戰。劉備的對手要弱的多,發展的機會太多太多。


有諸葛亮的輔佐,劉備不會丟掉徐州,不會敗於呂布,敗於曹操,不會無可奈何寄人籬下。漢室很快就能復興,而天下易安。

可惜,諸葛亮晚生了十幾年。

在這十幾年裡,劉備屢戰屢敗,完美錯過了一切可以發展壯大的機會,惶惶如喪家之犬寄居荊州。

在這樣極端被動的情況下,再要想成就大業,實在是太難了。

用諸葛亮自己的話說就是,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不得其時啊。


上將噯福斯


我是濁酒慰平生,不請自來;

《三國演義》的這個情節非常經典,劉備馬躍檀溪之後遇到了水鏡先生司馬徽,一番談論後水鏡先生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可送走劉備之後卻說:“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

初看之時百思不得其解,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縈繞心頭久久不能釋懷,隨著年紀漸長,復又重讀《三國》,開篇第一句: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週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漢高祖自斬白蛇起義,一統天下,後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三國。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這第一句話裡,後面的發展也證明了這句話的準確性。

雖得其主:

我們都知道,劉備乃諸葛武侯之主公,玄德世之梟雄,更是英雄。雖有漢室宗親之名卻自小生活困苦,以賣草鞋為生,也許正是這段經歷,養成了他堅韌、仁義,懂得百姓疾苦性格與胸懷。曹操、孫權都屠過無辜百姓,而劉備沒有,長坂坡生死存亡之際也不忍心丟下百姓獨自逃生。正是靠著這些品質幫助他籠絡了一大批人才,關羽、張飛、趙雲。。。。。白手起家,建立了一個充滿理想主義的國度——季漢。三顧茅廬千古佳話,君臣相合,後世之典範。

不得其時:

可諸葛亮出山之時,曹操已統一中原及北方大地,手握產糧地、產馬地,天下三分有其二,只剩西涼馬騰、川蜀劉璋、荊州劉表、江東孫權寥寥數人可與曹操略作抗衡,皇叔劉備寄人籬下。煌煌大勢不可逆,孔明天縱之資、五虎上將萬夫莫敵之勇佔據川蜀、荊襄之地。可後期季漢人才凋零,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阻,五虎上將盡皆故去,武侯六出祁山以一州之地抗衡曹魏九州、前後《出師表》令人滄然淚下,命隕五丈原出師未捷身先死。季漢再無興復漢室之力。

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司馬微能未卜先知,預料到未來之勢,無愧大才之名。


濁酒慰平生


諸葛亮得其主,這個主指的便是劉備。

劉備,當世英雄,這一點是不可否認的。雖然現在很多人都喜歡人云亦云的把劉備當成是一個虛偽的人,不過在我看來都是些愚人們以己度人,不必在意。

在當時,劉備的聲望和影響可是有目共睹,在一些有長遠眼光見識的,如司馬徽,荀彧,郭嘉等名家謀士眼裡,都將劉備視作英雄。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時,也將劉備視作是當今天下自己的唯一對手。

也就袁術這樣的冢中枯骨才會輕視的只將劉備當成織蓆編屨之徒,就像現在很多人自以為是的把劉備的仁義看作是假仁假義,實在是鼠目寸光。

後半句說劉備不得其時,這裡的時應該是指時勢了。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英雄亦適時也”。就算再英明的主公,有再厲害的謀臣武將,最後能不能得天下,最重要的一點還得看與之爭天下的對手是個什麼樣的人。

諸葛亮出山之時,當時的天下大勢是曹操已基本統一了北方大片土地,任賢用能,手下謀臣猛將無數。以這樣的梟雄人物作為對手,就算姜子牙再世,張子房復生,輔佐劉備,只怕也很難與之爭鋒。

江東孫權,雄踞長江天險,佔盡地利,又得江東英傑盡心輔佐,一樣不是平庸之主。

諸葛亮投身劉備帳下時,劉備只有區區一個小小新野,幾千士卒。卻要與曹操,孫權這樣強大的對手爭天下。我想無論歷史上哪個有名的謀士都不敢說能做到北吞曹操,南並孫權,一統天下。

諸葛亮最終為劉備定出“三分天下”的策略,可謂正應時勢。而要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以當時的時勢而論,則是逆天而行了。因此司馬徽才會說諸葛亮不得其時。


懶小生


三國裡面的司馬微老先生博學多才是一名世外高人,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學,人稱“水鏡先生”,他曾向劉備力薦“臥龍、鳳雛”,說是得二人其一便可得天下。待劉備三顧茅廬把孔明請出山的時候他感嘆道:“其實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

其實除了水鏡先生早有預言,就連諸葛亮的死對頭司馬懿也曾這樣評價過他:

亮志大而不見機!意思都是說諸葛亮雖有遠大的抱負理想但是看不準時機。事實證明,司馬微老先生和司馬懿並非胡說八道。諸葛亮確實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也沒能統一三國,落了個壯志未酬身先死的下場。

世人都知諸葛亮有通天徹地的本領,經天緯地之才,劉皇叔劉備更是個有著雄才偉略的明主,二人湊在一起可以說是相得益彰恰到好處。司馬微老先生也說過孔明遇到了劉皇叔,就像千里馬遇到了伯樂,伯牙遇到了子期。可是就是遇到的時機不對,因為諸葛亮一直隱居南陽,"樂耕"的時間太長,以至於錯過了絕佳的下山時間。

因為早在諸葛亮下山前,當時的局勢就已經是: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戰勝了袁紹雄霸中原,成為了一家獨大的梟雄。當時唯一能跟曹操抗衡的孫權偏處江南東吳一隅,事實上也只能消極防守而已,並無多大的反擊能力,然而縱觀中原其它諸侯,荊州劉表、益州劉璋都是膽小如鼠的無能之輩,不像是幹大事的也搞不出什麼動靜來。

反觀當時的劉備帶著關羽、張飛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居無定所要什麼沒什麼,所以諸葛亮這時候跟著劉備出山可以說是“白手起家”,可想而知難度是有多大,而且在那個群雄割據的亂世當中,落後就得捱打,經常被曹操的大軍追殺,劉備諸葛亮等人可以說是在夾縫中求生存。如果諸葛亮要是趕在官渡之戰,曹操還沒有稱霸中原的時候出山,趁曹操和袁紹兩虎相爭的時候,劉備諸葛亮藉機發展壯大自己的勢力,甚至可以先奪取荊州為根據地,那麼就不可同日而語了,也許結局就不是這個樣子的了。

不過雖說諸葛亮未能統一三國,但是諸葛亮為蜀漢做出的貢獻可是有目共睹的。他這一生為蜀漢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毫不客氣的說,沒有他諸葛亮就沒有當時的蜀漢!你們認同嗎?


人文視角


因為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儘管“經天緯地之才,扭轉乾坤之能,鬼神不測之計”但是也無力迴天,無法阻擋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劉備是不可能統一當時戰亂紛爭的三國,完成一代帝王的偉業,充其量也只能做個割據之主。

漢昭烈帝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涿州)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稱其為先主。

1. 劉備起點太低

劉備家世仕州郡,雖自稱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但是到了他這一代,已經沒落的靠賣草鞋織物為生,社會地位只比普通人高一丁點或者完全不高。但最拿的出手的履歷就是:(祖父)雄舉孝廉,官至東郡範令。孝廉相當於隋唐之後的秀才,東郡範令也是個不入流的小官,可見其祖上任官不過爾爾,,且其父劉弘無任何仕宦記錄,到劉備這代已不得不從軍功上求出身了。至於其家族亦未聞有何高官,說是地方豪族都十分勉強。

反觀曹操出生於一個顯赫的宦官家庭。。曹操的父親曹嵩是曹騰的養子,漢靈帝時官至太尉,三國志記載曹操的遠祖是漢朝初期的相國曹參。曹家與夏侯家有密切關係,夏侯、曹氏,世為婚姻。後來成為曹騰的養子,於是改姓曹,曹操實為夏侯氏,夏侯惇和夏侯淵與曹操為堂兄弟。“(曹)嵩靈帝時貨賂中官及輸西園錢一億萬,故位至太尉。”“年二十,舉孝廉為郎,除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徵拜議郎”,平步青雲,一路綠燈。

因此,無論是家族背景,抑或家庭背景,曹劉都不可同日而語。任何事都應相對而言,與黔首寒門相比,劉備畢竟有家族資助,祖上福廕,算不得一窮二白,但與有個正國級的爹,富甲一方,談笑皆趙姓,往來無白丁的曹操相比,說他是白手起家並不過分。

孫權的籍貫為吳郡富春縣(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於東漢光和五年(182年)出生。孫氏世代在吳地作官。其父孫堅時任下邳縣丞,孫權為孫堅的第二子,。孫權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之掌事,成為一方諸侯。

建安六年(201年),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7年後,赤壁之戰是發生在建安13年,也就是公元208年,曹操的年齡最大,他當時是53週歲(生於公元155),北方的曹操剛剛打敗袁紹,完全統一了北方,挾天子以令諸侯。兵精糧足,人才濟濟並在政治上擁有合法性。“掃清六合,席捲八荒,萬姓傾心,四方仰德 帶甲百萬,良將千員”劉備當時是47週歲(生於公元161),孫權最小,他當時只有26歲(生於公元182)。此時的孫權已經是江東第三代掌門人,擁有江東六郡。此時孫氏家族已經在江東苦心經營了幾十年之久,根基深厚。

而此時的劉備正寄人籬下,靠劉表庇護,暫居荊州新野的一塊小地盤。“將不過關張,士不過糜竺孫乾”,幾千老弱病殘,可謂兵微將寡。

黃色標記部分為公元207年赤壁之戰前夕劉備勢力範圍

此時的劉備不說消滅曹操,就是連當時赤壁之戰前倖存活下來的不入流軍閥,如劉璋張魯之輩的實力,也是讓劉皇叔望塵莫及。

2.人才不足

曹操可以戰勝四世三公的袁紹,統一北方,建立曹魏政權,除了自身的本事和將士們的努力廝殺,當然也少不了謀士們的出謀劃策,曹操的謀士和他手下的名將一樣都是眾多,骨幹謀士有九人,重要謀士有三十六人,其他謀士有五十七人,荀彧郭嘉賈詡程昱司馬懿。武將有曹魏八虎騎: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曹真,曹純,曹休,夏侯尚;五子良將:于禁,張遼,張郃,徐晃,樂進。

可以說曹操聚集了當時三國頂尖一流的人才。

孫權這邊的人才:

著名謀士 :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大都督)著名文臣:張昭、張紘、顧雍、孫韶、駱統、薛綜、嚴畯、虞翻、濮陽興、諸葛瑾、步騭、程秉、陸績、闞澤、張溫、陸瑁、陸凱、諸葛恪等。著名武將:程普、黃蓋、韓當、朱治、呂範、太史慈、甘寧、淩統、周泰、徐盛、蔣欽、丁奉、潘璋、陳武、朱桓、全琮、朱然、孫翊等。

當然,孫權的文臣武將要比曹操的差上不止一個檔次,但是孫權的進取心不大,並且江東東吳政權的合法性也是三國中最薄弱的。孫權的主要工作是守住江東六郡的一畝三分地,等天下有變再徐徐圖之,對主動開疆擴土興趣不大,或者說能力有限,有心殺賊無力迴天,那麼,這些人守住江東基業是綽綽有餘了。

諸葛亮出山時的武將就只有關羽張飛趙雲,雖萬人敵,但奈何人數鳳毛麟角,就三員大將,即使天大本事,也分身乏術。並且,缺乏好的謀士出謀劃策,也難有用武之地。文臣謀士之前只有徐庶,後來還被曹老闆挖走,只能湊合用著糜芳糜竺孫乾這些不入流的謀士。能用的人才可謂寥寥無幾,屈指可數。


3.“漢”氣數已盡

延續了將近四百年國祚的西漢東漢,已經徹底走到了歷史的盡頭。在統治了四百年後的漢政權,已經在天下人心中,上層統治者,士族,百姓等各階層眼中行將就木,即將壽終正寢了。所以才有張角黃巾起義,各路軍閥城頭變幻大王旗,孫堅偷藏傳國玉璽,袁術稱帝,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圖以自立等一出出鬧劇。自從黃巾起義後,天下人早已將漢政權看做了一具沒有埋葬而行走的殭屍政權而已,中央早已威信盡失,政令不出。而劉備卻以中山靖王的後代自居,這樣做,實際上已經失去了統一全國的主動權。劉備不能統一全國,傷於自稱中山靖王后代。試想人們也會支持前朝的後裔嗎?當然,劉備不這樣扯著興復漢室的大旗搖旗啦喊企圖為這個殭屍政權借屍還魂還會死得更快。但是,在當時的形勢下,劉備的興復漢室的口號其實並不能吸引天下大多數人的支持。

反而後來曹丕為了稱帝,換了一種玩法,跟士族領袖陳群合作,推出了九品中正制,獲得了大批上層統治階級及各士族勢力的支持,從而順利的“篡炎劉繼大統”。


老賈先聲


這句話的意思翻譯過來表明的就是:武侯祠今後將要被翻修。也因此,很多人才覺得諸葛先生也太牛了,居然可以提前預知後來事。但實際上,這句話並不是諸葛亮寫的,所以,這既不是一種巧合,也不是他的一種特殊又強大的功能。首先從諸葛先生的文筆方面來看,他當年寫下的出師表,可謂是流傳千古的佳篇。這篇文章也就能看出諸葛先生的文筆如何,而像這12個字碑文,一看就非常的簡單,沒有什麼文學含量,這和諸葛先生所擁有的文筆可就不相匹配了。



其次, 這12個字與其說是一個名句,不如說像是一個字謎。每三個字就是打一個字謎,第1個字是清,第2個就是康,第3個字是宋,最後一句話龍復臥,代表的就是翻修這個地方。我們明顯可以看出來,這12個字的聯繫非常的蹊蹺,一點都不緊密,顯得非常的不倫不類,格外的怪異。如此奇怪的話語,怎麼可能出自於足智多謀的諸葛先生口中呢?而且這些字謎也太簡單了一些,根本就不難猜。以諸葛先生的智慧,他如果要出字謎的話,常人應該是猜不出來的。

最後一點,在諸葛先生所處的時代當中,沒有出現武侯祠。他又沒有具備未卜先知,預料未來的能力,所以他不可能知道自己最後會被人在武侯祠進行祭奠。綜上幾個理由,就足以說明這句話並不是出自於諸葛先生的口。只是因為民間人們不斷的傳言,一個傳一個,故事的真相就漸漸的失真了,最後就成了所謂的謠言。
這句話究竟是出自於誰的口中呢?研究之後,很多學者們都認為,清朝一位名叫宋可法的官員是最有可能寫下這句話的人物。這個官員就是接到了任務去翻修武侯祠的人,而且他還是一個特別崇拜諸葛亮的人。也是他最有機會在武侯祠旁邊的石碑上刻下字的人。畢竟在他翻修之時,他就可以做這件事情。並且,如果是他寫下的這12個字,那麼這句話的含義也就能夠解釋的通。 清指的便是大清王朝。康是康熙爺,說明是在康熙爺掌朝期間發生的事。宋那就是指翻修這個地方的官員宋可法,最後的龍復臥是指他做的這一件事情。這樣一來解釋的話,這句話的含義就變得清晰明瞭了。所以說,宋可法在這裡刻下這12個字的可能性才是最高的。


合肥歷史


水鏡先生這句話的意思是諸葛亮雖然遇到了劉備,但當時劉備的境遇實在是可憐,兵不過三千,地不過一個新野縣,大將劉關張而已。這也說明劉備創業的艱辛,同時也體現出諸葛亮的價值,如果一切都有了,那還要孔明幹什麼。這也是劉備事業的分水嶺,他自從遇見諸葛亮之後,他的軍事行動便不在被動,聯合東吳打破曹操,計取荊州。後取兩川,終成霸業。所以說諸葛亮遇見劉備只是天時,地利人和均在曹操那裡。


小號哥


水鏡先生為人清雅,學識淵博,他向劉備推薦諸葛亮,龐統,並說出那句廣為流傳的“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想必大家一定不陌生,其實他還說過一句“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

諸葛亮得其主,這個主指的便是劉備。

劉備,當世英雄,這一點是不可否認的。雖然現在很多人都喜歡人云亦云的把劉備當成是一個虛偽的人,不過在我看來都是些愚人們以己度人,不必在意。

在當時,劉備的聲望和影響可是有目共睹,在一些有長遠眼光見識的,如司馬徽,荀彧,郭嘉等名家謀士眼裡,都將劉備視作英雄。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時,也將劉備視作是當今天下自己的唯一對手。自己出生太晚,遇到劉備太遲了。

也就是水鏡先生所說的,不得其時。

假設諸葛亮早生十幾年,在劉備起兵之初,就完成學業,出山輔佐劉備。

那個時侯,各地軍閥多如牛毛,曹操,袁紹還沒有獨霸北方,江東荊州還在混戰。劉備的對手要弱的多,發展的機會太多太多。

諸葛亮一心為大漢盡忠,但是他雖然的時候,大漢其實已經是一個空殼子了,而且當時曹魏、孫吳的政權都是非常強大的,如果諸葛亮要實現自己興復漢室的目標,可以說是非常困難的,這就是所謂的未得其時。

如果時候晚出山幾年的話,也許雖然在消滅荊州勢力以後,已經在南下途中將其抓獲,根本不會有後來的赤壁的征戰。劉備再度失敗後,已經是個老頭,應該不會再有稱霸的心思,諸葛亮這時候出山,便不用帶兵打仗,不會那麼辛苦。因為他出山不是時候,所以蜀漢沒能救活,而他自己也因為操勞過去,早早死去。

成功與否都是後人評價的,雖然孔明生前無法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卻得到後人極高的評價!我們大多記住了躹躬盡瘁又有幾個對司馬炎有印象,這難道還不算成功?我個人覺得孔明是既得其主也得其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