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馬車轉向器?這個很難嗎?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馬車轉向器?這個很難嗎?

其實我想說的是中國古代是有馬車轉向器的,只不過應用的一點也不廣泛,因此在我們後人看來我們沒有馬車轉向器,給人一種我們的老祖宗造不出來一個轉化器一樣。其實完全不是這樣的,早在宋朝我們就有關於馬車轉換器的記載,但是一直沒有得到推廣。關於馬車轉換器為什麼沒能得到推廣,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1.中國當時用的都是二輪車

馬車在我國古代時期多用於軍隊和貴族中。並且在當時我們的馬車都是二輪車,四輪車非常非常的少。古時候的二輪車不僅看著小巧,用著也是非常的靈活,已經完全能夠滿足人們正常的需求。因此相比於笨拙的四輪車人們更偏向於二輪車。

而我們的馬車轉換器是往四輪車上安裝的,安裝這個東西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四輪車更方便的轉彎掉頭。而當時我們用的都是靈活的二輪車,因此根本就用不上這種東西。

2.地理環境的限制

首先我們跌說說這個馬車轉換器的由來。目前發現最早的馬車轉換器是古羅馬時期的,距離現在都好幾千年了。而轉換器真正的高峰期是15世紀時期的歐洲。為什麼當時能在歐洲興起而在我們這卻不能呢?我認為是地理環境的限制。

首先我們跌明白馬車轉換器一般都是安裝在四輪馬車上的。四輪馬車對路的要求非常的苛刻,要求道路必須跌是平坦的,否則四輪馬車就沒辦法通行。歐洲的地區大都是處於平原當中,而我們國家山多,丘陵多就是平原少。因此四輪馬車在我們這裡根本就發揮不出太大的用途。既然我們根本就用不上四輪馬車,那麼為何還要造轉換器呢?

總結:其實在我看來,古時候我們的二輪車才是最方便美觀的。四輪車雖然能拉更多的東西但是行動起來太笨拙了,並且我們國家的地形還不適合四輪車的運轉。因此我想說的是我們古代不是沒有馬車轉換器,而是我們用的少,沒把這種東西大規模的推廣。

歡迎大家評論交流。







小生子講歷史


中國古代沒有四輪馬車轉向機構,所以四輪馬車雖然有,但極少,都是四個輪子的軸固定死在車架上。

中國古代主要是二輪馬車。

(西周馬車)

四輪馬車轉向機構很難嗎?

不難,這是古代西歐不列顛平原地區的、比較落後的凱爾特人發明的。被古羅馬人學會了,推廣開來。

1、四輪馬車轉向機構是啥玩意?

兩輪馬車的轉向,可以通過馬的轉向實現,根本不需要馬車轉向器。

同理,小汽車的兩個後輪是不能轉向的。

如果是四輪馬車,四個輪子的軸固定死在車架上,轉向就必須通過馬生拉硬扯,扭轉車輪來轉向。

這樣就比較費馬、比較費輪子。

北宋末年的《清明上河圖》有一個四輪牛車,沒有轉向機構,比較費牛。

所以中國古代很少用四輪馬車。

如果兩個前輪的軸再通過一個轉軸懸掛在車架上,馬就可以通過這個轉軸使四輪馬車轉向。

(四輪馬車)

簡單說:四輪馬車轉向機構就是在前軸上再加一個轉軸。

古羅馬帝國征服不列顛後,學會了四輪馬車轉向機構,並在羅馬大道上推廣。

到了公元200年所有,古羅馬的四輪馬車已經比較普遍了。

四輪馬車的重心比兩輪馬車穩定,坐起來要舒適,裝貨也可以裝多一些。

但是:中國古人沒有發明四輪馬車轉向機構,是因為中國古代馬車有三個先進之處,使人們對四輪馬車轉向機構的需求大為降低。

2、中國古代馬車第一個先進之處:車輪高大

古代西方的車輪直徑小,大的車輪一般直徑在0.8-0.9米左右。

小車輪就小得有點滑稽。

古羅馬的二輪戰車,車輪直徑只有0.5米左右。

而中國商朝的車輪直徑在1.4米以上。

殷墟大司空村M175車馬坑的馬車輪直徑1.46米。

西周時期的車輪一般也在1.4米以上。

戰國洛陽M19車馬坑的車輪直徑1.69米。

車輪大,則底盤高,通過性好,不平坦的地方也可以行駛。

車輪的直徑越大,則製造難度越大,對圓周率的精度要求越高,否則你就造不出一個圓形的輪子來。所以中國古代的圓周率計算水平要高於西方:3.1415926。

(祖沖之)

但是大車輪需要的馬力要更大。

3、中國古代馬車第二個先進之處:胸式系駕法和鞍套系駕法

古代西方的馬車,車輪為什麼這麼小?小得像兒童自行車。

因為他們的馬車是頸式系駕法。

(蘇美爾烏爾王戰車)

公元前三千年前,兩河流域出現了馬車,用的頸式系駕法,馬脖子上有一條頸帶。馬拉車時是脖子受力。

馬說:壓力山大。

輪子越大,費力越大,馬越用力拉,氣管和頸動脈越被頸帶壓迫。

所以,古代西方只能造小輪子。

公元前1500年左右,古希臘和古埃及在雅利安人的影響下,給馬加了一軛,還輔助了一條腹帶,緩解了一下對馬脖子的壓力。

如果沒有四輪馬車轉向機構,頸式系駕法的四輪馬車的馬就慘了,很可能在轉彎時就口吐白沫,暈倒在地。

中國在商朝和西周(西周是實錘)就採用胸式系駕法,馬是用胸受力的!

馬的胸帶叫作鞅,再通過靷連接到車軸上。

所以中國古代可以把車輪造的很高大。

西歐到了八世紀才學會使用胸式系駕法,很有可能是從匈奴人阿提拉那裡學會的。

中國則在宋朝開始放棄胸式系駕法,採用鞍套系駕法。

《清明上河圖》的一驢車採用鞍套系駕法,用肩背受力,更先進了。

4、中國古代馬車第三個先進之處:有軌馬車

秦始皇:車同軌。

秦始皇的驛道上是有兩條(或更多?)深深的車轍的。

車轍一開始是人為挖的,車子走得越多,車轍越深越光滑。

這個車轍就是車軌。

戰國各國的車軌寬度不同,有寬軌、有窄軌。

馬車就不方便。

所以秦始皇下令全國車同軌。

有軌馬車還需要轉向器嗎?

你見過火車有方向盤嗎?

不需要,車軌就給你轉向了。


沂藍書院趙月光


轉向器適用於四輪馬車,不適用於中國的兩輪馬車。這與中國地形有關,中國多山地,使用2輪的車轉向更方便,中國南方多水網,更不適合用馬車,主要用船。

  中國北方,也就華北平原這一塊是平原。再說中國政治制度決定人上人,皇帝要高人一等,就乘攆,官員騎馬。很少坐車。

  西方歐洲多是丘陵。地勢比較平坦,四輪馬車使用比較廣範,所以歐洲在公元一世紀左右就出現了四輪帶轉向器的馬車。


冰社收藏說


因為中國古代廣泛應用兩輪馬車。。。


Khargha


有差速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