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雍正兒子弘時的下場如何?

風流只為你傾心4548645


雍正先後共生有十個兒子,但其中六位都英年早逝,最後長大成人的,只有

三子弘時、四子弘曆(乾隆)、五子弘晝(恭親王)和六子弘曕(果郡王)。其中,弘時的年齡最大,最有資格成為雍正的接班人,結果卻反而被雍正削去宗籍,最後更是莫名其妙的死掉,這又是什麼緣故呢?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說是雍正繼位後,處處表現出要立弘曆為皇儲的意願,這讓弘時非常不滿,於是他在八阿哥的挑唆下,決定鋌而走險謀朝篡位,他們倆還特意拉攏來失寵的隆科多,三人聯手在朝堂上逼雍正退位。

好在關鍵時刻,十三阿哥出面解決掉參與逼宮的八旗兵和禁軍,隨後隆科多被處死,八阿哥被除去宗籍後圈禁起來,不久被害死。至於弘時,雍正則賜給他一杯毒酒,讓其自盡,享年24歲。



當然,這只是文學故事而已,根據歷史上的記載,弘時的死因其實一直是個謎。

當年,雍正剛繼位時,因為覺得弘時生性放蕩,行事不謹慎,便有意立聰明伶俐的弘曆為皇儲。不過雍正實行的是秘密建儲,因此最開始大家也都不知到誰是接班人。

在這種背景下,雍正雖然不太喜歡弘時的為人處事,但兩人的父子關係還是比較好的,當時還特意不遠千里,找來一代大儒王懋竑來當弘時的老師,同時讓另一位大儒蔡世遠做弘曆與弘晝的老師。

史載,王懋竑和蔡世遠是齊名的世大儒,並且兩人在上任後,都是“同侍內廷,卯入酉出,敬謹奔走”,也就是待遇都是無差別。

從這層意義上說,雍正不願意立弘時為皇儲,只是覺得他不適合當皇帝,至於其他方面,都是和弘曆並無多大差別。而且作為一個父親,特意給他請名師來教導,也是希望能夠自己的兒子能夠把身上的壞習慣改掉。



但可惜的是,這一年的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週年忌辰,雍正並不親至景陵致祭,而是派年僅13歲的弘曆代其前往。按照清朝的管理,一般都是在位皇帝派遣未來皇帝向昇天的皇帝致祭,奏告王朝百年大計已定,儲位已有所屬,並祈求先帝在天之靈的佑護。

所以,雍正的這個舉動做出後,大家便開始猜測,雍正秘密建儲的人選,恐怕就是弘曆,這也讓弘時非常沮喪,因為按照“立嫡立長”的宗法禮儀,理應該是他被立為皇儲。更何況,此時弘時已經20歲,還有自己的兒子,而弘曆才僅僅13歲,於情於理都不應該立弘曆。

接著第二年,弘曆第二次代替雍正到景陵祭拜康熙。至此,弘時對儲位的幻想已完全破滅,所有任都已經很確定,雍正的皇儲人選,就是弘曆。弘時對此自然滿是怨恨,於是行為處事更加放蕩,甚至還多次公開頂撞雍正,最後氣得雍正直接將他的老師王懋竑給罷官回家。

弘時卻仍然沒有吸取教訓,他為爭奪皇位,在怨恨與嫉妒心理的作用下,竟然和雍正的死對頭八阿哥搞在起來。

根據史書記載,弘時的性格其實和八阿哥比較相識,兩人關係也一直較好,即便在九子奪嫡時,他們還多有往來,弘時還曾在雍正面前給八阿哥說好壞。



或許雍正也是因為這方面的緣故,才不願意立弘時為皇儲。當時,弘時的皇帝夢破碎,八阿哥的皇帝夢也破碎,其原因又都是因為雍正,而恰好雍正又都不喜歡他們倆,於是久而久之,他們倆自然而然就聯合在一起。

對於弘時的這種行為,雍正自然是無法容忍的。所以他特意下詔批評弘時:“朕尚有阿其那、塞思黑等叛賊之弟......不但弟兄,便親子亦難知其心術行事也!”隨後,雍正乾脆將弘時過繼給八阿哥當兒子,並將其逐出紫禁城皇宮,宣告父子關係就此斷絕。

接著,雍正又下令除去弘時的黃帶,並從玉碟上除名,讓皇叔允祹約束養瞻。其後不久,弘時突然暴斃身亡。因此,很多人就懷疑弘時是被雍正所殺,所以各種類似的文學故事層出不窮。

但事實真是這樣嗎?首先,弘時是在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已被削除宗籍,由允祹約束養瞻,但他去世的時間是在雍正五年八月,前後相隔1年零6個月,雍正如果真想讓弘時死,又何必等這麼長時間呢?

更何況,雍正四年九月,八阿哥等人都已經全部去世,雍正清除反對派之舉已基本完結,他又何必過去一年後,又秘密殺死自己的親生兒子呢?

再者,八阿哥的唯一的親生兒子一直活到乾隆年間,雍正既然不殺八阿哥的親生兒子,又何必殺弘時呢?所以,更真實地情況,應該是弘時自己鬱鬱而終。


我是趙帥鍋


在正史中,弘時也是被雍正賜死的。

但賜死的原因與電視劇《雍正王朝》不同,反而與《甄嬛傳》的情節是一致的。



正史中,弘時沒有競爭奪嫡,也沒有在科考案中洩露考題,更沒有謀刺弘曆和隆科多。

弘時是雍正的皇三子,庶出,諸子中最年長者,弘曆的異母兄長。弘時的生母是李氏,雍正登基前為側福晉,名份僅次於嫡福晉烏拉納喇氏。

起初,雍正對這個兒子還是蠻喜歡的,為他精心挑選老師促進學業。



雍正登基以後,還允許已有家室的弘時同住在宮中,說明當時父子間的感情還是相當不錯的。

後來,雍正也逐步認識到弘時並不具備繼承皇位的膽識和才能,但仍然很關心和扶持,希望他能夠有所成就。

如果弘時能稍有些頭腦,謹言慎行,哪怕做個親王,也能終生保全富貴。可他的思想確實太單純幼稚了,毫無城府心機,導致大禍臨頭。



弘時是親身經歷過康熙帝兩廢太子,九龍奪嫡這些殘酷的政治鬥爭。

康熙死後,雍正登基,對那些曾經的競爭對手們進行了殘酷打擊,而弘時則對皇叔們的遭遇比較同情,以至於他的政治立場站到了雍正的對立面。

雍正五年,弘時隨父皇雍正在宗祠祭祀先帝,弘時忽然腦袋瓜不靈光了,他說:“先帝在天之靈,願目睹手足和睦,兄友弟恭”,他跪下來為幾位皇叔求情,言語中暗示雍正這樣對待兄弟,令先帝康熙在天之靈難以安定。



這簡直是撮死嘛,雍正彷彿睪丸上被火苗燙到一般蹦了起來,暴跳如雷,立即下詔,以“言行放縱不謹”的罪名將弘時革除宗籍,而後就賜死了。

令雍正氣憤和傷心的是,自己對他如此關愛,而弘時做為兒子,居然為別人說話,傷害自己的父親,還專門往最敏感,最隱痛之處進行打擊。

“才智不足,尚可教誨,然此子心懷異志,侍君不忠,對父不孝,則斷不可留”。

弘時的這種固執的觀念深深地觸怒了雍正,最終以“放縱不謹”的罪狀,貶弘時為罪臣之子,削宗籍,賜死。這一情節與電視劇《甄嬛傳》是一致的。



正史中,乾隆還是很懷念這位心地單純善良的兄長。這一點,與電視劇《雍正王朝》和《甄嬛傳》都不相同。


饞嘴肥貓鏟史官


其實弘時的出身不高,而且素為胤禛不喜,本就沒什麼機會繼承大統,但凡有些智商,早在胤禛繼位之前就該急流勇退,安穩好自己的性子,妥妥的享受富貴也就是了,但是弘時的脾氣是寧折不彎,甚至有點寧死不屈的調調,碰上胤禛的陰狠性子哪能有什麼好結果,其實也別說胤禛陰狠,如果弘時是康熙的兒子也只能是圈禁的結果,相對來說胤禛對弘時這個忤逆兒子已經相當不錯了。

雍正是怎麼處理弘時的呢?

“弘時長大,且已有子,忽於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刻,以年少放縱,行事不謹,削宗籍死。”

這記錄看著很“虛”,弘時怎麼年少放縱,行事如何不謹,削去宗籍後何時死,又是怎麼死的呢?

再看平反專業戶乾隆帝又是如何敘述:

“從前三阿哥年少無知,性情放縱,行事不謹,皇考特加嚴懲,以教導朕兄弟等,使知儆戒。今三阿哥已故多年,朕念兄弟之誼,似應仍收入譜牒之內。著總理事務王大臣酌議具奏。”

除了後面啟動平反程序的描述,前面的罪名與雍正時期的判詞如出一轍。

初時弘時的地位

雍正帝剛剛繼位後就馬上找到張廷玉等人,讓他們教導皇子,並提出了要求,皇子讀書聽課,事關重大,應該教給他們立身立行,德業課業共同進步,如果只是弔書袋的教法,那種人翰林院裡有的是,也就不必對你們寄予厚望了。

雍正帝忌憚與黨爭和一些利益團體,初期可用的人並不多,所以張廷玉等人沒有時間教習皇子,而皇子的課業又不能貽誤,所以雍正帝只能另選能賢,找了王懋竑教導弘時的學業,而老四弘曆、老五弘晝則由蔡世遠教授,有人說這裡面有陰謀禍事太偏心,為何分師傅教呢?其實很簡單,弘時18了,弘曆、弘晝才11,不可能由一個老師教導。

咱們單說弘時的老師王懋竑,轉年就丁憂回家了,雍正帝還特地叮囑他,喪事辦完就回來京師,不必等到三年守孝期滿,算是奪情,一般什麼人才會被奪情呢?皇帝看重的人,離不開的人,朝廷大員離開會耽誤大事那種人,皇帝才會奪情,而王懋竑不過是個皇子的教習,能這麼看重他,自然也能看出雍正對弘時的關心,這是為了弘時的學業考慮,這表明至少在這個時間,他倆的關係還算正常。

曾被重用的弘時何以心涼

弘時在雍正繼統之初就幫助父親料理一些事務,請注意,當時允禩也在負責宮廷內務處理,所以弘時和允禩見面的機會比較多,而且允禩拉攏人心的本事想搞定弘時並不困難,但此時的弘時與雍正帝還沒有發生嚴重的利害衝突,所以關係好歸好,倒不至於為了允禩去得罪父親。

奇怪了,雍正對允禩指指點點一年多了,難道胤禩最終的悽慘下場讓弘時義憤填膺繼而父子決裂麼?

很多作者都覺得不可思議,其實我在上文已經提過一句,“所以關係好歸好,倒不至於為了允禩去得罪父親。”什麼樣的事情才能讓弘時這麼做呢?肯定是關乎個人切身利益的大事,而非什麼允禩冤與不冤,弘時不會為了什麼正義公理去得罪雍正,說白了,允禩只是一個由頭,弘時對允禩就這麼回事。

很多朋友看歷史也好,看電視劇也罷,恐怕大多內心會想,弘時這個吃裡扒外的傻東西,其實弘時不傻,他只是在最大的夢想幻滅後,就參與到黨爭中去洩憤,他沒有別的由頭可找,只能拿允禩說事,因為這樣既能找到藉口,又能借用八叔的黨羽勢力。

什麼事引發了弘時的憤怒

弘時不夠隱忍麼?其實他已經隱忍到極限了,還在潛邸的時候,向來老四老五賞賜不斷,他這個老三基本算是根毛皆無,大小東西,值不值錢都是這樣,那時候的胤禛就已經體現出了偏向,而且是光明正大那種,完全不顧及弘時的感受。

弘時是撿來的?那倒不是,關鍵是他的母親齊妃地位低下,齊妃的父親也不過就是知府一枚,這官職忒低,而且齊妃是漢人,雖然地位也是數三數四的存在,也雖然她的地位甚至一度比弘曆的母親要高,但漢人就是漢人,一直受到忌憚,弘曆母親則是滿洲鑲黃旗,高下立判 ,榮寵歸榮寵,有些事是要看出身的,沒辦法,“滿漢一家”的口號滿清喊了將近300年,可實際上漢人還是三等公民的存在,這種因素在雍正考慮繼承人選的時候不可能不做為重要條件之一。

“今朕諸子尚幼,建儲一事,必須詳慎,此時安可舉行?”

臣子會怎麼想呢?弘曆、弘晝勉強算是小,但弘時都19歲了還小?那不就是說弘時想繼統根本沒戲唄。雍正帝不會在這麼重要的場合,這麼重要的事情上開玩笑,所以雍正發出的信號很明顯了,大家心知肚明。

早在雍正元年,十一月十三日,適逢康熙週年忌辰,雍正帝派弘曆代替自己去祭祀,這是個重要的信號,而在轉年,前往景陵祭祀的還是弘曆,這對弘時無異於是一種重重的打擊,多年以前父親的不公和對弘曆的偏愛,弘時總以為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令父親對自己的看法有所改觀,但是皇宮內外、朝堂上下基本上都明白了,弘曆才是真正的繼位人選,正大光明匾額後的破盒子也沒有什麼作用了。

弘時到底說了什麼,做了什麼,史料已無可考,刪的挺乾淨,或者可以說根本就沒人敢記錄這些,但是我們可以從雍正帝的言行中,略探端倪。

“朕(雍正帝)尚有阿其那、塞思黑等叛賊之弟······不但兄弟,便(是)親子亦難知其心術行事也。”

“弘時為人斷不可留於宮廷,是以令為允禩之子,今允禩緣罪撤去黃帶,玉牒內已除其名,弘時豈可不撤黃帶,著即撤其黃帶,交與允裪,令其約束養贍,欽此。”

允祿等人給出的最終答案

“我們查到弘時從前是被阿其那株連,並非直接獲罪撤去黃帶,現在弘時死去多年,蒙皇上(乾隆)念及兄弟之情,收入譜牒,合情合理,我們遵旨,將其載入玉牒,您下令後,宗人府立刻可以辦理。”

弘時是在看出弘曆的優勢自己爭無可爭的情況下,摒棄了多年以來的隱忍,並且將自己的情緒一股腦的宣洩出來,他沒法直接噴雍正帝不待見自己,只能從政局下手,從關係還不錯的八叔下手,借勢對雍正帝宣洩自己長期以來的不滿,雖然不能動其根本,但是也著實把雍正帝氣得夠勁,所以下令把他“過繼給”阿其那,撤去黃帶,養在允裪處。

允裪那個時候也在倒黴的風口浪尖上,裁來撤去的也不剩下啥了,只能乖乖的養著弘時,而弘時就是麻雀的性子,沒多久連病帶氣就死了,應該是自然死亡,一是允裪不敢下手,二是雍正帝並沒有真拿弘時當允禩的兒子法辦,允禩的親兒子比弘時慘得多。真想象對付允禩一樣,也得發到容易下手的地方,至少也得是宗人府吧,不會在允裪府上取人性命的。

“削宗籍死”,如果最後四個字讀連了,那就會有歧義,不能連讀,下旨日期和弘時死亡日期是不同的,弘時就是削宗籍後在心病和身病的折磨下鬱鬱而終的。


古今通史


說弘時,必須先說雍正。

雍正這個人,愛就愛的死去活來,恨也恨的翻天覆地。從對年羹堯的書信往來就能看出來。

而弘時是怎麼得罪他的呢?

原來,弘時的性格比較直率。在九子奪嫡時期,弘時已經成年。而作為成年人的弘時,行動上與雍正的敵對勢力八爺黨關係比較近。

當雍正登基後,對自己的政敵打擊比較嚴厲;對與政敵關係比較近的自己的兒子,也就有了防範。但這時候所謂的防範,也無非是怕如果自己死後,讓弘時繼位,是不是會被翻案?所以,繼位者就必然不可能是弘時。

可弘時沒想到這一層。

弘時是雍正第一個活到成年的兒子。接下來才是乾隆帝。兩人相差七八歲的年紀。弘時是雍正事實上的長子。其母李氏,是雍正為親王時的側福晉。雖然是漢人,但也是出身官宦之家。而且,雍正最初的三子一女,皆為李氏所出,不可謂不受寵。弘時便理所應當的成為皇帝的第一順位繼承人。弘時對此也是自信滿滿。


況且,雍正繼位後,也沒有表現出對弘時的不滿。當時,雍正的全家都搬進了紫禁城。雍正還為幾個皇子選擇師傅。

弘曆與弘晝兩人共同的師傅是蔡世遠。而弘時的老師是飽學之士翰林院編修王懋竑。王懋竑謹小慎微,在性格上與弘時互補。這也能看出來,對於弘時,雍正還是寄予厚望的。

可這時候,發生一件事:弘曆代表雍正去拜祭逝世一週年的康熙皇帝。而且是連著兩年都如此。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雍正是秘密建儲的首創者,但由弘曆代替自己去祭拜祖先這樣的大事,皇儲人選也就成了公開的秘密。

現實給了弘時無情的暴擊。但這時候,保住自己作為親王貝勒的爵位還是比較容易的。

在這一時期,雍正也替弘時選擇師傅。弘時也住在宮裡。也有了孩子。可這時候,必然是牢騷滿腹,反而去找雍正已經失勢的政敵八阿哥傾訴。這就觸動了雍正的逆鱗。

你是我的兒子,當初你同情他們,我還能認為你是直率。可現在有事跑到敵人那裡去說,這就不僅僅吃裡扒外了。

於是,雍正開始發揮他的“恨也要恨的翻天覆地”的作風:弘時被出繼為八阿哥的養子,出宮。

這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你不是跟他好嗎?那你做他的兒子去吧。

緊接著,八阿哥被除宗籍。弘時也被奪了黃帶子。從皇親顯貴一下變為了庶人。這個落差,簡直是天壤之別。於是,在此後的一年半時間,抑鬱而亡。這就是弘時現實中的一生。

站好隊,很重要。像弘時這樣,本來生在優勢一方的陣營,卻一步步逆行的倒向劣勢的一方,可以說只能是蠢了。或者真是沒有什麼政治頭腦。


不過,在表面的文書裡,這些是不能寫的,只落下“年少無知,性情放縱,行事不謹”的評語。


參習處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弘時為了能夠得到太子之位,想方設法找人殺害自己弟弟弘曆(後來的乾隆皇帝),結果事情敗露,雍正皇帝為了給自己中意的弘曆登基鋪平道路,不得已賜死弘時。

這就是電視劇中弘時的結局,可是真實歷史上弘時的結局遠遠不止被賜死這麼簡單,雖然雍正沒有賜死他,但是弘時的心卻在雍正一次次冷落中徹底碎了,最後抑鬱而終。



接下來我將帶你走進那段歷史,一起探索弘時最後的結局,也許你會有新的發現。


一、雍正不喜歡自己而暗自神傷

弘時在雍正的兒子中排名第三,他前邊的兩個哥哥都早夭,於是弘時成為雍正在世兒子中的老大,要是按照歷朝歷代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制度來立太子的話,弘時毫無疑問應該成為太子。

可惜事與願違,雍正從小就不太喜歡弘時,反而對弘時的弟弟弘曆更加喜歡,甚至登基大典那天,還專門給弘曆餵了一塊肉,弘時看在眼裡,痛在心裡,這明擺著就是對自己不喜歡,看來這個太子之位有點懸。


因為嫉妒、害怕以及胡思亂想,弘時逐漸開始變得有些不太一樣,成天心事重重,想著怎麼樣才能得到雍正的喜愛讓自己成為太子,或者實在得不到雍正的喜愛,只要有人支持自己讓自己成為太子也是一個不錯選擇。


二、偶遇八爺,卻發現是個騙局

弘時正在考慮要找誰支持自己成為太子,他的八叔允禩就向他投來橄欖枝,說叫弘時與他們一起商議,策劃一個逼宮,讓雍正把太子之位交給弘時,結果弘時真的信了八叔的話,與幾個叔叔成天廝混在一起商量對付自己父親雍正的辦法。

這在封建時代,就是密謀造反,要是皇帝認真起來,很多朝代都是要誅九族的,弘時居然被皇權矇蔽了雙眼,傻傻分不清楚眼前的危險所在。

毫無疑問,這次逼宮最終沒有勝利,八爺黨也僅僅是一群烏合之眾,並沒有規劃好逼宮事宜,再加上老十三允祥的出現和隆科多的牆頭草,這次逼宮徹底成為一出鬧劇,卻也因此將八爺的人生葬送。




同理,參與事變的弘時,自然也逃不了干係,事後,雍正以“年少放縱,行事不謹”將弘時過繼給八爺當兒子,算作對弘時的懲罰。


三、口無遮攔,再次惹怒雍正

被雍正過繼給八爺做兒子後,弘時與太子之位是徹底沒有希望了,但是這個孩子還在繼續天真,經過上一次被老八欺騙,他居然沒有長記性,你說這樣的弘時,雍正怎麼可能放心把大清江山交給他。

他看到雍正對逼宮的八爺党進行處置,弘時突然覺得有點心裡過意不去,那畢竟是自己的八叔,此時還是自己的另一個父親,他控制不住心裡的洪荒之力,開口就勸說雍正把八爺放了,不要那麼殘忍對待他們,他們還是兄弟呢,這樣做不合適。

雍正一看弘時這小子,參與逼宮之事沒有對你嚴格治罪,如今你還敢繼續作死,怒火之下,雍正再一次處罰弘時,直接把他削除宗籍,此後弘時算是一無所有了,悲哀的人生從此開始,也於次年結束。

弘時為人斷不可留於宮庭,是以令為允禩之子。今允禩緣罪撤去黃帶,玉牒內已除其名,弘時豈可不撤黃帶。著即撤其黃帶,交與允祹,令其約束養贍。

要說弘時的死,雖然不是雍正直接賜死,但是也因為雍正的處罰而導致抑鬱,雍正難逃干係,可是生在皇室,面對權利之爭,雍正又能怎樣呢?即使不忍心也只能殺雞儆猴。



後來弘曆登基後,大臣勸誡弘曆對自己死去的哥哥弘時恢復宗籍,弘曆考慮了一段時間,覺得確實有道理,就恢復弘時宗籍,也算對得起這個哥哥。

從前三阿哥年少無知,性情放縱,行事不謹,皇考特加嚴懲,以教導朕兄弟等,使知儆戒,今三阿哥已故多年,朕念兄弟之誼,似應仍收入譜牒之內。—《清高宗實錄》

結語

這就是歷史上真實的弘時結局,沒有轟轟烈烈,反而是在平凡的絕望中越陷越深,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你說他想要走上絕路,又有誰救得了他呢?除了他自己!



嗔痴歷史觀


成年雄獅作為獅群的首領,享受著“妻妾成群”以及“飯”來張口的待遇,但也時刻接受成外來雄獅的挑戰,一旦落敗,新雄獅便將原雄獅逐出獅群,接管它的妻妾,咬死幼師。這種權利上的排他性,很像帝王之家的奪嫡。只不過,經歷過“九子奪嫡“之後,已是驚弓之鳥的“老”雄獅雍正,為了保護“小”雄獅弘曆,將“大”雄獅弘時逐出獅群。

過繼允禩

雍正曾評價,少年時期的弘時:年少放縱,行事不謹。

此後,在雍正四年,更是下旨:弘時為人斷不可留於宮庭,是以令為允禩之子。今允禩緣罪撤去黃帶,玉牒內已除其名,弘時豈可不撤黃帶。著即撤其黃帶,交與允祹,令其約束養贍。


雍正如何這麼狠心,將兒子過繼給八弟允禩,實則是自己的政敵。

弘時年紀居長

相對於父親康熙的“高產”,雍正遜色不少,未齒序的4人,長子、次子又早夭。成年只有4人,分別為:弘時、弘曆、弘晝、弘瞻。弘曆、弘晝年紀相差幾個月,弘時年長七歲,而弘瞻較哥哥們,年紀又相差太大。此時,弘時名義上是雍正的皇長子,其母在雍正“潛邸”,便是側福晉,而弘曆生母鈕祜祿氏,僅僅是格格。可見,弘時在立為儲君上,是佔優勢的。


但其並不雍正受待見,康熙五十九年,康熙冊封允祉、允祺的長子為世子,同為親王的雍正,並沒有為自己長子,爭取世子的冊封。時年已經17歲的弘時,面子上只怕會過不去,心裡也會怨恨雍正。而弘時又做了什麼,導致了雍正這般對待。

弘曆宮中撫養的隱情

歷史記載:

  1. 雍正將一般大的弘曆、弘晝,帶入宮中。康熙十分喜愛弘曆,而後將其留在宮中撫養。
  2. 清宮檔案記載乾隆八字:聰明秀氣出眾,為人仁孝,學必文武精微。幼歲,總見浮災,並不妨礙。
所謂的“浮災”,是指突如其來的災難。這裡插一句,八字者,不過是封建糟粕,但也不失為封建帝王,選擇儲君的一個參考而已。


如此,是否做出一個假設:先有了乾隆八字中的“幼歲,總見浮災”,雍正又不知何故偏愛弘曆。致使年長七歲的弘時心裡不平衡,懷恨在心,“人為”製造浮災於弘曆。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被雍正逮了正著,故才有其後來說的“年少放縱,行事不謹”。同時也應驗了乾隆八字,剛好康熙又疼愛弘曆,正好將其送入宮中,避開弘時。

治病救人

弘時經此,大大減分。但雍正念及骨肉,且子嗣也不多,讓翰林院編修王懋竑教導弘時,將其引向正路。只不過,王懋竑當弘時老師時間不長,次年便回家丁憂,為母守喪。但雍正特地囑咐可以奪情,即是說王懋竑不必為母親守喪三年。可見,雍正還是對弘時充滿殷切希望,希望其改過自新,將來有所作為,盡了一個父親的責任。

積怨難解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雍正的善意並不能化解,弘時多年以來的怨恨。其對雍正繼位後,打壓叔父們,深表同情,表現在一言一行之中。同時弘時肯定也敏感地覺察到,雍正極有可能傳位於弘曆。如此,在競爭中落敗的兩股勢力,有種“他鄉遇故知”的畫面感,由結果倒推,極有可能兩股政治勢力,勾搭在一起,意圖不軌。

弘時結局

這無疑對“九子奪嫡”中,以黑馬姿態撞線的雍正來說,肯定不是滋味,這不是養了白眼狼嗎?聯繫過往,最後,也放棄了對弘曆的“治療”。可以從“王懋竑守喪歸來,雍正不再讓其,出任弘時的老師”看出。

轉而在雍正四年,將其過繼給允禩,玉牒(家譜)除名,徹底斷了弘時繼位的念頭,為弘曆的繼位保護護航。一年後,弘時過世。至於說弘時怎麼死的,有說是抑鬱,有說是被雍正賜死。尚缺乏有力的史料。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麼看?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37778688568869640"} --}

公子霜塵


歷史上的弘時的死與雍正有著莫大的關聯,但不能就此認定被雍正直接處死的。

弘時,雍正皇帝的第三子,生母是齊妃李氏。

作為皇子,弘時非但沒有能夠享受到榮華富貴,相反,卻落得一個淒涼的結局。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將其過繼給康熙皇帝的八阿哥胤禩,雍正五年(1727年)又將其削除宗籍,革除黃帶子,而弘時也就在這一年去世了,年僅23歲。

《雍正王朝》中,弘時為了爭奪皇位,竟對弘曆行刺,最終引得雍正皇帝的震怒,進而將其賜死。而在其他影視和文學作品中,“雍正殺子”的劇情也並不少見。然而事實上,並沒有明確的史料證明雍正直接處死的弘時,但正是雍正的這一系列在弘時看來對其“極不公平”的安排,是的弘時鬱鬱而終了。

雍正將弘時過繼給胤禩,一方面是斷絕了與弘時的父子關係,進而使得弘時徹底失去了繼承皇位的資格,另一方面,作為雍正在“九子奪嫡”中的競爭對手,這個時期的胤禩已經遭到了雍正非殘酷的打擊,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要將弘時過繼給胤禩,足可見雍正對於弘時的憤恨與決絕。而將弘時削宗奪爵,又是徹底將其逐出了皇室宗親的序列,廢為庶人。從一名皇子到一名平民,經歷如此懸殊了地位落差,心中必然是無比的崩潰,而弘時也就是這樣鬱鬱而終了。

如果真的是雍正想要處死弘時,完全可以等到在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將胤禩削宗奪爵、圈禁致死的時候,也將弘時一併處死,這樣反而會更加的名正言順,何必等到一年之後的雍正五年(1727年)。並且,根據雍正的旨意:

查,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奉旨:弘時為人斷不可留於宮庭,是以令為允禩之子。今允禩緣罪撤去黃帶,玉牒內已除其名,弘時豈可不撤黃帶。著即撤其黃帶,交與允祹,令其約束養贍。欽此。

是將弘時留在了北京,交給康熙皇帝的十二阿哥胤裪看管,相較於被髮配至熱河充軍的胤禩的親兒子、也就是這個時候已經被改名為“菩薩保”的弘旺,也算是雍正手下留情了。

所以,只能說雍正的嚴厲處罰,對弘時的鬱鬱而終有著重要影響,而不能絕對肯定是雍正直接處死了弘時。


雍正如此嚴厲的處罰弘時,歸根結底還是為了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

實際上,雍正自登基開始,就已經在著手培養自己的第四子弘曆作為自己的繼任者了,不僅通過“秘密立儲”的方式確定了弘曆的繼位身份,並且這樣的想法已經通過一些列的事件表現了出來。

首先,雍正元年(1723年),康熙皇帝週年祭的時候,雍正並沒有親自前往,而是安排年僅13歲的乾隆代他去祭祀景陵,實際上,這已經向外傳遞了一個非常明顯的信號了。

其次,雍正登基之後,對於在康熙朝時期,奉康熙旨意在宮中照看過弘曆的兩位康熙妃子,即後來的愨惠皇貴妃佟佳氏以及惇怡皇貴妃瓜爾佳氏,雍正給予了遠超其他康熙妃子的尊重與推崇。

再次,雍正皇帝為弘曆配備了張廷玉、朱軾、徐元夢當時之名仕為老師,並安排宗室重臣允祿、允禧教授火器與弓馬技藝,可以說雍正對於乾隆的培養是全方位的。

除此之外,雍正為了確保弘曆的順利登基以及登基後的政局穩定,避免乾隆朝時期重蹈雍正朝初年的覆轍,雍正也就此開始為了弘曆掃除競爭對手和政治隱患。而其中最為關鍵的便是為弘曆掃除弘時,畢竟此時的弘時年齡更長,並且按照雍正皇帝的說法,是年少放縱,行事不謹”。

雍正先是通過弘時的母親,齊妃李氏限制弘時。齊妃李氏在雍正登基前,同年氏一樣是側福晉,但是雍正登基後,只是冊封了年氏為貴妃,李氏依然為妃,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想通過齊妃李氏的來抬高弘時的身份,況且弘曆的母親熹妃鈕祜祿氏在王府的身份確實太低了。

之後便是雍正對於弘時的打壓,而此時的弘時也與八阿哥胤禩等人有了牽連,被雍正進行了懲治,進而也就有了雍正先是將其過繼給胤禩,隨後對其進行了削宗奪爵的處罰,而弘時也就此鬱鬱而終了。

弘時去世後,弘曆的登基也就變得再無威脅,此時的弘晝荒誕不羈,雍正非常喜愛的福惠,他的母親已經去世,母家勢力也已然倒臺,況且他本身身體也不好,而弘曕這個時候還沒有出生,所以乾隆的繼位則更加成為了板上釘釘的事情。


乾隆皇帝登基後,對弘時進行了“平反”。

在雍正去世,乾隆皇帝登基後,隨即開始了對於弘時的平反與恢復身份的工作。

此時,以雍正臨終前委任的總理王大臣允祿為首的官員們向乾隆皇帝奏請乾隆皇帝,恢復弘時的身份:

“臣等查三阿哥從前原因阿其那獲罪株連,與本身獲罪撤去黃帶者不同,今已故多年,蒙皇上篤念兄弟之誼,欲仍收入譜牒,於情理允宜。應欽遵諭旨,將三阿哥仍載入玉牒。俟命下之日,交與宗人府辦理可也。謹奏請旨。依議。”

而此時的乾隆皇帝對此也予以了批准,並頒佈上諭:

“從前三阿哥年少無知,性情放縱,行事不謹,皇考特加嚴懲,以教導朕兄弟等,使知儆戒。今三阿哥已故多年,朕念兄弟之誼,似應仍收入譜牒之內。著總理事務王大臣酌議具奏。”

至此,雍正的第三子弘時在被驅逐出愛新覺羅家族八年之後,重新被錄入玉碟,恢復了身份,得以重新成為愛新覺羅皇族的成員。


雍親王府


在正史上,並沒有明說弘時的死因,但他的官方下場也很慘。



弘時在雍正四年被過繼給了允禩,而允禩遭雍正打擊,被罷官奪爵,削除宗籍,並改名為“阿其那”。緊接著,弘時便以“年少放縱,行事不謹”為由,在雍正五年也被削除了宗籍,並交給允祹約束贍養,同年便鬱鬱而終。乾隆繼位後不久,又以親情為由恢復了弘時的宗籍。



對於弘時被嚴懲的原因,大概有以下的共識:

第一,弘時對康熙朝末年九子奪嫡的看法與雍正並不一致,並同情允禩等人;

第二,雍正繼位後,實施了秘密建儲制,立弘曆為儲君,弘時已猜測自己爭儲無望,於是導致父子關係日趨惡化。



至於弘時是不是像《雍正王朝》等影視劇裡裡所說的那樣,是因為與弘曆爭奪皇位而被雍正賜死,那就很難說了,畢竟正史中從未透露過關於這方面的蛛絲馬跡。


達摩說


弘時因為沒有被封,在《清史稿》連一行字的記錄都沒有資格

在《清史稿》關於弘時的記錄只有:


齊妃李氏生弘昀、弘時、弘昐。


弘時雍正五年以放縱不謹,削宗籍,無封。

弘時其人:

1、1704年3月18日出生,母親是齊妃李氏——知府李文輝的女兒;

2、弘時幼時的師傅是鑲白旗人、雍正帝下屬何清,根本沒有將心思放在教導弘時身上,5年後雍正帝才發現並驅逐;雍正帝即位後曾埋怨何清耽誤了弘時;

3、1726年2月18日,雍正帝以弘時人品有問題,加上弘時和允禩交往過密,於是下令把弘時過繼給允禩:

“弘時為人,斷不可留於宮廷,是以令為允禩之子。”

於是弘時被驅逐出紫禁城,被允祹所監管。

4、1727年,弘時被雍正削宗籍,於當年被幽禁至死,年僅24歲。

弘時的死,有兩種說法:

1、唐邦治認為弘時是被雍正帝賜死;

2、被削除宗籍後鬱鬱而終。

5、1735年,乾隆帝即位,下令恢復弘時宗籍

弘時的妻女

1、正妻棟鄂氏,禮部滿州尚書席爾達之女,乾隆40年才死,壽命73歲;生意一女,雍正5年去世,年僅6歲;

2、妾鍾氏,鍾達之女,生育兒子永坤,雍正2年年僅四歲死;

3、妾田氏,生育有一女,雍正4年年僅3歲死。

即弘時並無子嗣傳世。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雍正第三子弘時,突然被雍正過繼給了康熙第八子胤禩為子,接著又被削去了宗籍。不久後,年僅24歲的弘時就去世了。

弘時突然失寵,離奇死亡,這的確不免讓人浮想聯翩。弘時到底做了什麼事情,得罪了他的皇阿瑪雍正,竟然連父子都不做了?而且,民間傳聞的雍正,素來薄情寡恩,也不免讓人懷疑,是不是雍正賜死了弘時?這裡我們就嘗試來揭開這個問題的答案。

雍正殺子的傳聞

“雍正殺子”一事,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刻畫的是淋漓盡致。

雍正繼位後,在多個方面表現出了要立四子弘曆為儲君的意願,這讓雍正在世的皇子中年齡最長的三子弘時心生不滿。

“九子奪嫡”失敗的“八爺”廉親王胤禩,也不甘心皇權旁落,看出了弘時的心思,就秘密聯合了弘時。同時,又夥同多位八旗王爺,並勾結業已失寵的“皇舅”隆科多,掌控了京城內外的八旗軍和禁軍。然後,在朝堂上突然對雍正發難,試圖“逼宮”,迫使雍正退位,擁立弘時繼位。

幸好雍正第五子弘晝及時將情況告訴了“十三爺”胤祥,由胤祥出面解決了參與逼宮的八旗兵和禁軍,解了雍正之圍。

事後,雍正為了幫助弘曆(乾隆)鞏固江山,防止再次出現類似的逼宮事件,就選了個日子,將弘時一口鴆酒給毒死了。

故事很精彩,但這只是文學作品中,根據歷史大脈絡杜撰出來的情節。

弘時的真正死因

根據多部史料的記載,弘時的死因的確跟皇位之爭有關,也的確跟“八爺”胤禩有關,但更大的可能並非是被雍正賜死的。

按照傳統的“立嫡立長”的宗法制度,繼承皇位的的確應該是弘時,而不是弘曆。

雍正的嫡妻正福晉孝敬憲皇后僅生有嫡長子弘暉,但不滿8歲就病死了。雍正接著的三個兒子弘盼、弘昀、弘時均為側福晉齊妃李氏所生,弘盼、弘昀皆夭折,皇長子就是弘時了。而弘曆的母親熹妃,當時的地位遠不及齊妃。雍正一生僅有一位皇后,再無嫡子,所以,

如果雍正不實行秘密立儲制度,那弘時就是明正言順的皇儲

秘密立儲制度,讓個性耿直的弘時多有不滿,和雍正開始產生衝突。這也讓雍正開始疑忌弘時。雍正在奏摺中曾寫有:“朕尚有阿其那(老八胤禩)、塞思黑(老九胤禟)等叛賊之弟,……不但弟兄,便親子(指弘時)亦難知其心術行事也”的批語。

乾隆繼位後,下旨恢復弘時的宗籍,在負責辦理的允祿等人所上奏摺上有:“

臣等查三阿哥從前原因阿其那獲罪株連,與本身獲罪撤去黃帶者不同……應欽遵諭旨,將三阿哥仍載入玉牒。

可見,雍正採用秘密立儲制,有意傳位給弘曆,並讓弘曆代為主持康熙景陵的祭祀等事情,讓弘時感覺到自己與帝位無緣,繼而同情被圈禁的胤禩、胤禟,加上秉性耿直,沒有謹言慎行,被雍正所遷怒。

根據允祿所傷奏摺記載,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雍正將弘時過繼給胤禩為子,並撤去了弘時的宗族黃帶,玉蝶除名,交給了胤裪撫養。

根據清室玉蝶記載,弘時在雍正五年八月初六卒。

上面的史料相對可靠,弘時從被過繼、除籍,到去世,中間經歷了整整一年六個月的時間。雍正如果真要處死弘時,應該在削宗籍時就辦理了,沒必要再拖上一年半。所以,比較大的可能性就是,弘時覺得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本已憤懣不滿,再加上被雍正嚴懲,心態抑鬱,結果就病死了。

當然,如果非要加點故事,非要說雍正賜死了弘時。那可能就是弘時被除籍後,又幹了什麼不該做的事情,徹底惹怒了雍正,被雍正賜死了。但,並無實據,只能是猜測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