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8年吳三桂去世後,雲南發生了什麼?

腦洞外星人


1678年,吳三桂去世,留下一個爛攤子交給孫子吳世璠接手。三年後,清軍攻入雲南,吳世璠自盡,三藩之亂遂平。

御史大夫何嘉佑立刻提出,要給康熙皇帝加尊號,認為現在能夠平定天下,完全依賴康熙一人的功勞。何嘉佑衝在第一個後,官員們害怕自己落後,立刻蜂擁而上,拼命頌聖。

康熙對於大臣的奉承卻不認同。他對孝莊皇太后表示,叛亂平定後,將士疲敝,民眾生活困苦,這時候應當整頓國家綱紀,進行戰後恢復。怎麼能認為是太平時期,安心接受加尊號的事情。

這種時候,康熙依然保持如此冷靜客觀的判斷力,確實難得。當時全國在戰亂後,都經歷不同程度的損傷。雲南也是如此。作為吳三桂的大本營,雲南受三藩之亂影響較大。

戰爭未爆發時,吳三桂就開始搜刮百姓,拼命斂財。戰爭爆發後,雲南初期作為後勤基地,要接受盤剝。後期直接面臨戰爭摧毀。無論清軍或者吳三桂軍隊,都對雲南百姓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

對康熙來說,既要推行適當政策,保證雲南短期問題。更需要一套體制,保證雲貴地區不再出現同樣的叛亂,從而達到長治久安。短期內,最好的辦法就是招撫流民,開墾荒地。過去以農業為主的時代,糧食生產壓倒一切。

康熙時,朝廷在這個基礎上,又做了其他輔助措施。比如免除勞役租稅,減輕賦稅,為百姓發放耕牛、種子,以及其他生產工具,鼓勵他們開墾荒地,恢復生產。官服對堵塞的河道及時進行疏通,為雲南修建新的水利工程。

這些惠民措施,都幫助雲南緩和戰爭創傷,促進社會穩定。這些措施僅是對百姓而言,吳三桂留下的弊政和軍隊仍是潛在禍患。康熙對雲南過去的弊政,大多選擇廢除。這能減輕百姓負擔,也可以樹立朝廷威信。

至於那些零散軍隊。最初時,清朝曾打算將他們逮捕入京。不過,效果卻不怎麼樣。沿途兵員逃亡極多,只能改為招降。

清朝給這些士兵發口糧,允許他們繼續服役。也可以去開墾荒地,編入百姓保甲中。保甲是過去官府管理百姓所推行的制度。編入保甲後,可層層管制。

就這個辦法像他們管理軍隊屯田一樣。屯田是為解決軍隊物資問題,讓軍戶自行耕地,籌獲物資。當時那些開墾軍田的軍戶,就基本被固定在屯田上,接受管制。

當時雲南交通不便,從外面運糧極為不便。以屯田辦法,可以很好解決物資問題。

可時間一長,軍戶不願承擔選擇逃役,大片軍田荒蕪。清朝只能讓把軍田轉為民田,交由百姓開墾。其實,三藩之亂後,雲南最大的變化,就是土地制度的變化。

過去明朝賜給官員、親王的莊田,也被清朝作價變賣,轉為民田。正是有這些土地,康熙時期,雲南才能進行如此大規模的開荒。

至於過去雲南一直推行的土司制度,倒沒有受到太大沖擊。吳三桂時,曾主動打壓少數民族的首領土司。三藩之亂後,清朝為拉攏土司,採用緩和政策。只是嚴加管制,並不急著廢除。那些土匪盜賊,也受到打壓。這都是為了保證清朝的統治。

這些措施的背後,都是清朝軍力作為保障。雲南地處邊境,與鄰國接壤,如果當地軍力空虛,很難保證不被入侵。

內部矛盾重重。三藩之亂後,清朝把軍隊統一劃編,統一歸朝廷指揮。又迅速調遣6900員兵丁,分駐雲南各處戰略要地,以軍事實力震懾,保障後續政策推行。

只有軍隊還是不夠,更需要財政支持。莊田被變賣,也是為了增加朝廷經費收入。除了賦稅收入,清朝又把礦、鹽收入攬在自己手中。吳三桂時,曾私自開採銅礦、金礦,收益豐厚。清朝也想把它們歸入國庫。但這個過程,相對前面幾項來說,會稍微慢一些。因為過程艱難。

以銅礦來說,銅可以鑄錢,也可以造兵器。康熙二十一年,時任雲貴總督蔡毓榮提出《籌滇十疏》,其中就有關於開採銅礦的建議。

這道建議被康熙採納,推行過程中,卻屢出問題。當時所產礦業都被官員私自佔領。直到康熙四十四年,時任雲貴總督貝和若對銅礦進行變革,才讓雲南地區礦稅迅速增加。

至於產鹽的收入,清朝從滷水生產,一直到銷售、運輸,全程控制,實行官運官銷,獲得更多收入。這套辦法在康熙三十年推行,但很多弊病也隨之而生,難以解決。

拿走軍權、財政後,清朝對雲南官場進行大規模整頓。吳三桂鎮守雲南時,曾向朝廷討要人事任免的權力。吳三桂人任免了雲貴地區絕大部分官員。以至於當時有“西選官”的說法。

三藩之亂後,康熙明確規定,官員題補任免,都要通過吏部審核。保舉官員的話,也得按規矩走,不能同年同鄉親徇情私自保舉。

如果總督、巡撫保舉的官員將來出現問題,也要負連帶責任。這樣一來,任免官員的權力就到朝廷手中。

三藩之亂以後,康熙時推行的政策,確實讓雲南得以恢復,也保證了當地的長期穩定。康熙五十年地方官員奏報,當時雲南地區的耕地已經基本佔滿,沒有空餘空地。這說明雲南不僅農業恢復很好,人口也恢復不錯。

雲南還成為銅礦、鹽的重要產出地。而且,清朝在雲貴地區推行的督撫制度,替代過去的藩王割據後,雖有民間造反,但再也沒有出現督撫一級的官員造反。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腦洞外星人,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


腦洞外星人


1678年,吳三桂去世,留下一個爛攤子交給孫子吳世璠接手。三年後,清軍攻入雲南,吳世璠自盡,三藩之亂遂平。御史大夫何嘉佑立刻提出,要給康熙皇帝加尊號,認為現在能夠平定天下,完全依賴康熙一人的功勞。何嘉佑衝在第一個後,官員們害怕自己落後,立刻蜂擁而上,拼命頌聖。康熙對於大臣的奉承卻不認同。他對孝莊皇太后表示,叛亂平定後,將士疲敝,民眾生活困苦,這時候應當整頓國家綱紀,進行戰後恢復。怎麼能認為是太平時期,安心接受加尊號的事情。這種時候,康熙依然保持如此冷靜客觀的判斷力,確實難得。當時全國在戰亂後,都經歷不同程度的損傷。雲南也是如此。作為吳三桂的大本營,雲南受三藩之亂影響較大。戰爭未爆發時,吳三桂就開始搜刮百姓,拼命斂財。戰爭爆發後,雲南初期作為後勤基地,要接受盤剝。後期直接面臨戰爭摧毀。無論清軍或者吳三桂軍隊,都對雲南百姓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對康熙來說,既要推行適當政策,保證雲南短期問題。更需要一套體制,保證雲貴地區不再出現同樣的叛亂,從而達到長治久安。短期內,最好的辦法就是招撫流民,開墾荒地。過去以農業為主的時代,糧食生產壓倒一切。康熙時,朝廷在這個基礎上,又做了其他輔助措施。比如免除勞役租稅,減輕賦稅,為百姓發放耕牛、種子,以及其他生產工具,鼓勵他們開墾荒地,恢復生產。官服對堵塞的河道及時進行疏通,為雲南修建新的水利工程。這些惠民措施,都幫助雲南緩和戰爭創傷,促進社會穩定。這些措施僅是對百姓而言,吳三桂留下的弊政和軍隊仍是潛在禍患。康熙對雲南過去的弊政,大多選擇廢除。這能減輕百姓負擔,也可以樹立朝廷威信。至於那些零散軍隊。最初時,清朝曾打算將他們逮捕入京。不過,效果卻不怎麼樣。沿途兵員逃亡極多,只能改為招降。清朝給這些士兵發口糧,允許他們繼續服役。也可以去開墾荒地,編入百姓保甲中。保甲是過去官府管理百姓所推行的制度。編入保甲後,可層層管制。就這個辦法像他們管理軍隊屯田一樣。屯田是為解決軍隊物資問題,讓軍戶自行耕地,籌獲物資。當時那些開墾軍田的軍戶,就基本被固定在屯田上,接受管制。當時雲南交通不便,從外面運糧極為不便。以屯田辦法,可以很好解決物資問題

可時間一長,軍戶不願承擔選擇逃役,大片軍田荒蕪。清朝只能讓把軍田轉為民田,交由百姓開墾。其實,三藩之亂後,雲南最大的變化,就是土地制度的變化。

過去明朝賜給官員、親王的莊田,也被清朝作價變賣,轉為民田。正是有這些土地,康熙時期,雲南才能進行如此大規模的開荒至於過去雲南一直推行的土司制度,倒沒有受到太大沖擊。吳三桂時,曾主動打壓少數民族的首領土司。三藩之亂後,清朝為拉攏土司,採用緩和政策。只是嚴加管制,並不急著廢除。那些土匪盜賊,也受到打壓。這都是為了保證清朝的統治。這些措施的背後,都是清朝軍力作為保障。雲南地處邊境,與鄰國接壤,如果當地軍力空虛,很難保證不被入侵。內部矛盾重重。三藩之亂後,清朝把軍隊統一劃編,統一歸朝廷指揮。又迅速調遣6900員兵丁,分駐雲南各處戰略要地,以軍事實力震懾,保障後續政策推行。只有軍隊還是不夠,更需要財政支持。莊田被變賣,也是為了增加朝廷經費收入。除了賦稅收入,清朝又把礦、鹽收入攬在自己手中。吳三桂時,曾私自開採銅礦、金礦,收益豐厚。清朝也想把它們歸入國庫。但這個過程,相對前面幾項來說,會稍微慢一些。因為過程艱難。以銅礦來說,銅可以鑄錢,也可以造兵器。康熙二十一年,時任雲貴總督蔡毓榮提出《籌滇十疏》,其中就有關於開採銅礦的建議。這道建議被康熙採納,推行過程中,卻屢出問題。當時所產礦業都被官員私自佔領。直到康熙四十四年,時任雲貴總督貝和若對銅礦進行變革,才讓雲南地區礦稅迅速增加。至於產鹽的收入,清朝從滷水生產,一直到銷售、運輸,全程控制,實行官運官銷,獲得更多收入。這套辦法在康熙三十年推行,但很多弊病也隨之而生,難以解決。拿走軍權、財政後,清朝對雲南官場進行大規模整頓。吳三桂鎮守雲南時,曾向朝廷討要人事任免的權力。吳三桂人任免了雲貴地區絕大部分官員。以至於當時有“西選官”的說法。三藩之亂後,康熙明確規定,官員題補任免,都要通過吏部審核。保舉官員的話,也得按規矩走,不能同年同鄉親徇情私自保舉。如果總督、巡撫保舉的官員將來出現問題,也要負連帶責任。這樣一來,任免官員的權力就到朝廷手中三藩之亂以後,康熙時推行的政策,確實讓雲南得以恢復,也保證了當地的長期穩定。康熙五十年地方官員奏報,當時雲南地區的耕地已經基本佔滿,沒有空餘空地。這說明雲南不僅農業恢復很好,人口也恢復不錯。雲南還成為銅礦、鹽的重要產出地。而且,清朝在雲貴地區推行的督撫制度,替代過去的藩王割據後,雖有民間造反,但再也沒有出現督撫一級的官員造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