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滅亡後,大清國的妃子們去哪了?

閱讀匯


“妃子”這一特殊的群體作為封建社會的特權產物,時至今日都是很多人關注的歷史焦點,那麼大家知道清朝滅亡之後,清朝廷最後一批妃子究竟何去何從呢?

首先,咱們先看看清朝末年最後還剩下多少妃子?

在我國民間一直流傳著“三宮六院七十二妃”的坊間傳聞,而真實的歷史中與這一數字其實也相差不多,歷史上皇帝們的妃子也鮮有人突破100這個數量值,很多時候後宮的女子即便和皇帝發生關係,也並不一定能提格上升為妃子層面。

而清朝走到末年的時候,宮裡面殘存的妃子早就已經不多了,咱們就從慈禧太后去世之後開始盤點,當時同治皇帝的妃子在世的也不過三人,而光緒皇帝的妃子在世的僅有兩人,溥儀因為尚且年幼所以還沒有妃子,所以即使到了清王朝滅亡之際,清宮殘存的妃子也不過寥寥數人。

清王朝滅亡之際,妃子們的生活待遇仍有新政府保障

清朝在剛剛滅亡的時候,很多妃子還生活在深宮之中,當時的民國政府和清政府簽署了《清室優待條件》,每年甚至還有幾百萬兩的公款供他們消遣,所以此時她們的日子過得還是比較不錯的。

但好景不長,馮玉祥主政北平期間廢除了清王朝的優待條件,連同溥儀都被從皇宮驅趕出來,而這些妃子也自此流落民間。

流落民間的妃子生活清貧,但有了更自由的社會抉擇

和歷朝歷代的妃子相比,晚清末年的妃子們生活的最為艱苦,她們沒有人侍奉伺候,很多人只能自己找工作,而且還面臨著社會各界的壓力,但是隨著民國時代自由民主思想的普及,這些妃子中的部分人一直在積極尋求自己的主權,最終也有個例拜託了封建枷鎖的限制找到了塵世的幸福,換而言之這在從前的王朝社會中是絕無可能的。

遠離皇室鉗制的後宮粉黛們可以說即是當時那個時代的受害兒,也是幸運兒。

部分妃子回到故土,重演進宮前的人生命運

很多妃子被遣散出宮後迫於無奈只能回鄉投奔自己的父母,而返鄉的這部分妃子絕大多數重演了自己進宮前的命運,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找個男子嫁出去。

因為在皇室生活的特殊命運,這些女子在社會上非常搶手,很多名流都爭先迎娶這些妃子,以宣揚自己的社會地位。

部分妃子步入歷代皇妃的後路,出家成為尼姑

大家都知道,在封建社會中皇帝喪生後,皇妃們除了陪葬更多的還是出家為尼,而京城周邊有很多的尼姑庵都有著這樣的傳統,因此在清王朝覆滅之後,也有部分妃子最終削髮為尼,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司馬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活的都很好。

當時溥儀只有一妻一妾,妃子文繡大家都知道,同溥儀打了離婚官司,最後拿到5.5萬塊大洋的鉅款走了。

自然後來文繡在抗戰時期就沒錢了,靠做小工為生:先是在家裡以糊紙盒掙錢度日,一度還去到瓦工隊裡當苦力工,因經不起重體力的勞累,最後在街頭巷尾裡,以叫賣香菸為生。

但這能怪誰?

大家知道5.5萬大洋是什麼概念?

當時北平一個工人辛苦幹一個月,也只有10多塊大洋。

文繡明明有這麼多錢,才14年時間就揮霍和被騙一空,你說怪誰呢?

至於太妃們,過的也不錯。

溥儀上面有四大太妃,

同治皇帝之遺孀—敬懿皇貴太妃赫舍里氏;
同治皇帝之遺孀—榮惠皇貴太妃西林覺羅氏;
同治皇帝之遺孀—莊和皇貴太妃阿魯特氏;

光緒皇帝之遺孀—端康皇貴太妃他他拉氏

其中珣皇太妃和端康皇太妃都死在紫禁城裡。前者死於1921年,享年65歲;後者死於1924年,享年52歲。

因為他們沒有離開紫禁城,即便滿清沒了,他們也保證很高的地位,生活上同退位前差不多。

至於敬懿皇太妃,77歲死於1932年,78歲的榮惠皇太妃死於1933年。

看看他們的年齡就知道,他們晚年生活是很不錯的。

甚至,他們的葬禮都是很牛的。

1932年2月5日敬懿皇太妃因病壽終,葬禮場面空前隆重。在北京街頭的這場豪華葬禮,大有萬人空巷之勢。一時車馬塞途,路邊攤販一律停業,公安局,保安隊,憲兵及衛戍部隊都來參與維持秩序。


薩沙


清朝滅亡後,按照中華民國給予遜清皇室的《清室優待條件》規定:除故宮三大殿劃歸民國政府外,其餘宮室殿宇仍有清朝皇族居住。隆裕太后和溥儀等人繼續居住在宮內。1924年,北京政變爆發,馮玉祥率軍佔領北京,隨即廢除了《清室優待條件》,將溥儀等人逐出紫禁城,溥儀及其一後一妃暫居醇王府邸,同治帝兩位遺妃搬到了大公主附居住。

宣統帝退位後,遜清皇室仍然居住在紫禁城之內,1913年,隆裕太后病逝,後宮除了溥儀外,則還有四位太妃,這四位太妃分別是同治帝遺孀:敬懿皇貴太妃、榮惠皇貴太妃、莊和皇貴太妃以及光緒帝遺孀端康皇貴太妃。這四位太妃中以端康太妃為尊。四大太妃共同居住於紫禁城的日子隨著1921年莊和太妃的去世而打破,在莊和太妃去世後的第三年,端康太妃也因病去世了,此時宮內除了溥儀和皇后婉容以及淑妃文繡以外,就僅剩同治帝的兩位遺孀:敬懿皇貴太妃和榮惠皇貴太妃了。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後,隨即廢除了民國政府的《清室優待條件》,

溥儀被廢除皇帝尊號並攜后妃立即出宮。由於考慮到同治帝兩位遺孀已經年近七旬,行動不便,所以,兩位太妃可以暫緩出宮。而十多天後,兩位老太妃在一干人等的簇擁之下,乘坐馬車離開了自己居住了半個多世紀的紫禁城。兩位老太妃出宮時捲走了宮內很多奇珍異寶,其中就包括光緒皇帝的龍袍。

兩位太妃由於是前朝皇帝遺孀,又是女眷,不便居住在作為外藩的醇親王府邸,於是兩位老太妃就搬到了榮壽固倫公主的府邸居住。

很遺憾的是,我翻遍史料,卻沒有找到任何關於兩位太妃出宮後的生活的記載。這兩位閱盡滄桑、身經四朝的老太太的應該是在公主裡過著安然自得的生活。關於她們的最後記載是在民國二十一年,兩位老太妃一前一後去世,被葬於清東陵同治帝惠陵的妃園寢。據說這場展現在北京人面前的最後一場皇家葬禮讓北京城裡萬人空巷,警察憲兵隊和巡邏隊都不得不出來維持秩序。

與兩位太妃的安然離世不同的是,溥儀一後一妃出宮後的生活則顯得非常坎坷,淑妃文繡因不堪溥儀的冷落和虐待最終於溥儀離婚,皇后婉容則一直追隨溥儀到東北,在飽受溥儀折磨之後最終在抗戰勝利前夕被溥儀拋棄,死時僅用一草蓆裹著屍體就草草掩埋了。

歷來王朝末世的皇帝嬪妃們不幸似乎是註定的,清朝也不例外,相較於以前很多朝代中國滅身死的妃子們,清朝的這些嬪妃似乎是好命的。


歷史課課代表


清朝滅亡後,大清國皇帝的妃子們去哪了?這裡告訴你答案


有人問, 清朝滅亡後,大清國皇帝的妃子們去哪了?下面就來詳細介紹一下。


清朝滅亡之後,清朝的這些妃子去哪兒了?起碼首先得知道他們還剩多少人吧。還剩幾個妃子?一句後宮佳麗三千人讓多少人想入非非,其實真的去看看歷史就知道,能有超過一百個妃子的都算多的一類了,很多時候都只是一夜的“感情”而已。清朝滅亡的時候,宮裡面也沒有剩幾個妃子了。下面來列數一下。


清朝滅亡之時,慈禧那輩的幾乎都掛了。從她兒子同治的后妃開始算起,清滅亡時,同治的妃子還有三個活著,光緒的妃子還有兩個活著,當時的溥儀才幾歲沒後宮。所以就清朝滅亡的時候,差不多還剩5個左右的妃子。清朝滅亡之後,清政府和當時的民國政府簽了一個協議名曰《清室優待條件》,裡面答應了連溥儀的皇帝尊號也不廢除,每年還給四百萬兩養著溥儀等人。至於皇室的私產一律都沒有充公,但是公產歸民國政府所有,所以溥儀等人一直都活在“小朝廷”裡面,像是溥儀偶爾偷偷自家的文物。


而那些后妃們,像是隆裕太后等人就是在宮中,其他妃子估計也在宮中。這個協議直到1924年被馮玉祥廢除了,同時也把溥儀等人趕出了紫禁城,所以她們沒死的也被趕了出去,到了天津。清朝滅亡之後,其皇室還能有這麼好的待遇,他們還真是得感謝袁世凱,不過這也是古代的慣例之一。所以這些留存的后妃們才短時間內不用受他們家人自己折騰出來的苦難社會,像是這些妃子,基本上最後也入了清朝的皇家陵寢。希望以上內容對您有幫助


此乃殿前都點檢


清朝自乾隆之後就開始慢慢的沒落,到溥儀這一代清朝就已經滅亡了,那後宮裡身為溥儀的的妃子們都去了那裡,難道都和溥儀一起跑了嗎?

1.妃子不同於宮女,宮女出去了可以嫁人,無非就是年齡大了一些,不然就是孤獨終老。而妃子是皇帝的女人,是有主的,宮女是無主的,就算清朝滅亡了到了民國,有不少人心裡還會有點介意。別人都是後宮佳麗三千,可是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妃子只有五個,在溥儀的上一輩皇帝的妃子早就出家的出家,不然就已經去逝。



現在我就說說溥儀的的五個妃子的去處吧,第一個肯定是溥儀的皇后婉容,婉容是一個美麗端莊並有才華到女子,她的一生比溥儀還有悲慘,開始還是皇后的她還是一個大方識體,溫柔善良的女子 ,後來清朝滅亡,她們和溥儀搬去了靜園,那個時候哪裡還有什麼皇帝皇后,都要靠自己,雖然溥儀待她不錯,後面因為溥儀生理上的問題,讓皇妃文繡受不了就與溥儀離婚了,溥儀把怒氣都發洩在婉容身上,覺得是婉容把文繡逼走的,也是她把自己性無能的事情說了出去,之後溥儀就一直折磨著婉容。後來不知道為什麼婉容開始吸上了鴉片,還與宮廷侍衛私通並生下了一個孩子,當那個孩子被溥儀丟進火堆裡後她就真的瘋了。在這幾年裡,她到底經歷了什麼,我不知道,我覺得她一定很想回到過去,不要再入宮不要嫁給溥儀了,婉容是在四十歲的去逝的,她死後也只是隨便找了一個地方埋了,到了現在也沒有墳墓。



2.文繡,溥儀的淑妃,她沒有婉容漂亮,但她很是文靜,一身溫和的氣質,她在繪畫方面上很有天賦,溥儀一開始想選的皇后就是她,因為一些原因她被封為了淑妃,因為她比較內向,不如婉容一樣活潑,溥儀對她不是很喜愛,因此她和溥儀從來沒有同房過。原本她和婉容是一對好姐妹,後來搬去靜園後,婉容和溥儀慢慢冷落了她,婉容一直霸佔著溥儀,婉容還經常諷刺她,溥儀也是多為指責她,出門也不給她出門了,文繡不想在忍受冷落和寂寞曾自殺過,後因為妹妹文珊的話讓她看見了希望,就偷偷跑了出去就找人擬了一封律師函,是的她要與溥儀離婚,如何溥儀不願意就要答應她每個月有幾天要來她房裡行夫妻之事,可是溥儀他性無能啊,只能答應了文繡離婚,並廢除了她淑妃的稱號。



文繡也迴歸了平民的身份,生活雖貧困但也很自由,人到中年的時候她嫁給了劉振東,很是幸福,她去世的時候44歲,劉振東一直陪著她身邊。

3.祥貴人,她17歲進宮後與溥儀關係很好,那時候婉容被溥儀打進了冷宮,她本就聰明伶俐,使得三十二歲溥儀很是寵愛她,但這樣的過了五年,祥貴人不知道什麼原因就死了。


福貴人,她十五歲進的宮,後來被溥儀廢除了離了婚,離婚後的一年就再次改嫁了,73歲的時候因病去逝。

李淑賢,溥儀的最後一個妻子,她37歲的時候與溥儀認識,她是一個護士,曾結過兩次婚。那時候溥儀很想在找一個人過,身邊都沒有人與他陪伴,剛巧李淑賢的出現,兩人就結婚了。婚後的的兩人很是恩愛,互相愛護,尊重對方,72歲的時候李淑賢因病去逝,做為溥儀真正的妻子,雖說是第二任,但她並不想與溥儀葬在皇陵裡。




奈斯萘君


清朝滅亡之後,民國給清朝簽訂了《清室優待條約》,溥儀及其妃子都繼續居住在紫禁城中,每年發放數百萬大洋,但隨著馮玉祥佔領北京,廢止條約,溥儀等人也被趕出了紫禁城,開始了“漂泊”

很多人都以為後宮佳麗三千,但走到了皇朝末期的還有多少“妃子”呢?

清朝對於皇妃的選拔制度也是獨一無二的,必須要從八旗中選出妃子,其他的人根本連門檻都達不到。

這就代表了這些妃子背後也沒有太大的後顧之憂,甚至在溥儀需要變賣古玩換錢的時候,這些妃子還經常接受家裡的接濟,日子比溥儀都舒服。

不過世道變遷,即使是前朝遺妃也只能被時代推著向前走。

溥儀等人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之後,溥儀及其一後一妃暫居醇王府邸,同治帝兩位遺妃搬到了大公主附居住。

而同治皇帝的兩個遺孀因為年事已高,已經將近七旬,所以那兩個太妃可以暫緩出宮,但在這兩個太妃出宮的時候,也捲走了宮內很多的珍寶。

在清朝滅亡的時候,和慈禧一個年代的幾乎都不在了,從同治皇帝的后妃開始算起,同治皇帝還有三個妃子,光緒還有兩個妃子。

而溥儀當時才幾歲,還沒有開始選後宮,所以當時大約還有五個妃子,被趕去了天津。

不過天津是誰的地盤?是袁世凱的地盤。

袁世凱對於這些前朝遺老也是沒話說,基本上都不用他們去經歷他們自己折騰出來的苦難,這些妃子最後也基本都入了清朝的皇家陵園。

妃子的結局好了,那些宮女的結局就比較悲慘了,有一技之長的還可以去賣弄琴棋書畫,閨閣舉止,但也有相當的一部分被偽滿洲國帶走,甚至將其作為賞賜給了在戰場上立功的士兵!


三書青史


一提起妃子,很多人首先想到就是後宮佳麗三千人。古時候當妃子遭遇亡國的時候不外乎有這樣幾種結局。清朝滅亡後,大清的妃子又去了哪裡呢?隨著清朝的滅亡,中國的最後一位皇帝也不復在,溥儀退位的時候僅有位嬪妃。她們又都去了哪裡呢?

一、跟隨皇帝一起殉葬。古時候亡國去世的皇帝,自己的國家都已經滅亡了,那自己的妃子也只能為他去殉葬了。要麼被活埋,要麼自殺。二、成為下一任皇帝的玩物,比如我們熟知的蕭皇后,一生輾轉了五個皇帝之手。

三、守靈,這個制度也是早在西漢時期就有,面對的就是先帝的皇陵,在這裡默默等死。四、碰到好的帝王,打發他們自己回家,過普通百姓的生活。這樣算是最好的結局了。

皇后:婉容。為清朝的末代皇后。婉容不僅相貌清秀,氣質高貴,而且家世也好。父親榮源為內務府大臣,期初她與溥儀夫妻關係挺好的,後天津時期文繡出走後,溥儀遷怒婉容,婉容開始遭到溥儀冷落。後來染上鴉片煙癮。滿洲國時期婉容被被日本關東軍強行帶去,常年的精神壓迫最終導致發瘋。1946年死於吉林省延吉的監獄裡。2006年10月23日,招魂與溥儀合葬於河北省清西陵外的清獻陵,諡號孝恪愍皇后。

淑妃:文繡本是蒙古人,而且家庭環境也是比較好的,從小也是得到了非常好的教育,13歲的時候就被選入宮中,進入了皇宮當了妃子。清朝亡國後,跟著溥儀流離失所。後因理念不同,(日本人本想扶植溥儀出任偽滿洲國的皇上,那個時候的溥儀只想要復國於是就答應了當時日本人的這個建議。但文繡心裡也十分明白,那個時候的日本人其實是沒有什麼好心的,所以他勸阻自己的丈夫不要做損害國家和百姓的事情,但是當時的溥儀根本就聽不進)而選擇了與溥儀離婚。離婚了之後文繡便獲得了重生,她教書育人,後又嫁給了國民黨劉振東少校,安穩生活了一輩子。

祥貴人:譚玉齡。原姓他他拉氏,辛亥革命以後,改姓譚。溥儀對婉容不滿並打入冷宮,由親屬介紹當時正在北京中學讀書的譚玉齡來到長春與溥儀結婚,住在緝熙樓樓下西側。溥儀封她為祥貴人。兩人很是恩愛,1942年8月13日,譚玉玲患病,經過治療沒有好轉,反而猝然去世。有說“傷寒”者、有說“膀胱炎”者、有說“感冒”者,還有說是消極治療所致、有說是錯用藥毒死的。種種說法樸素迷離,成為歷史懸案。而溥儀始終認為其為日本人所害。

福貴人:李玉琴。李玉琴生於長春市一戶普通人家,民國三十一年考入偽滿新京南嶺女子優級學校。第二年,年僅15歲的李玉琴,就被選入滿洲國的"皇宮"中,被封為"福貴人"。後兩人因身份問題離婚,1958年5月,李玉琴與一位吉林省廣播電臺黃姓的工程師結婚,組成了一個幸福的家庭。


高培楓


1912年2月12日,宣統皇帝溥儀頒佈退位詔書,宣佈延續兩百多年的大清國從此結束,中國歷史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皇帝的妃嬪多少實際上是與國力相對應的,國家興盛,皇帝的妃嬪自然就多,如乾隆妃嬪共有42位,而到光緒時期,他就三個,一個皇后,兩個貴妃。

如題目所說,清朝滅亡後,大清國的妃子們都去哪了呢?這個問題要分兩個部分來回答。

第一層次是光緒的妃嬪。光緒帝的三個妃嬪均過世於皇宮之中。光緒帝的妃嬪們,因溥儀頒佈退位後,民國政府簽訂了一個優待清室的《清室優待條約》,裡面有一條是允許溥儀及清皇室繼續住在皇宮中。



到溥儀1924年11月5日被趕出皇宮的時候,裕隆皇后已於1913年2月12日去世,也就是她過世在皇宮中。



瑾妃於1924年9月24日過世於永和宮。



珍妃早就於慈禧1900年第一次西逃的時候被慈禧推入井中淹死。

第二層次是溥儀的妃嬪。溥儀於1922年大婚,娶一後一妃,皇后就是婉容,妃子就是文秀。婉容,兩人一直跟隨溥儀,後跟隨溥儀到長春偽滿洲國,婉容當了偽滿洲國的皇后,文秀為偽滿洲國妃子。



婉容因為溥儀對她很冷淡,吸食鴉片,與護衛
通姦,後被游擊隊俘獲,於1946年死在監獄之中。



文秀看透了所謂的偽滿洲國和溥儀,大膽請律師與溥儀離婚,當時震驚全國,成為第一個與皇帝離婚的女人,後成為一名普通民眾,後老於北京。



準確的說,清朝滅亡是在溥儀下臺後徹底告別了歷史舞臺,那麼堂堂大清國,皇帝后宮佳麗三千,她們都去了哪裡了?以下是我的幾種推測。

回到自己的故鄉

出宮以後有一些宮女就回了自己的家鄉,和一般尚未出嫁的姑娘們相同,找個男子出嫁了。

尤其是從前名義上的皇帝的妃子,更是變成當地上谷貴胄爭相購買的目標,娶回家可以做老婆也可以做小妾,而且也有了炫耀的資本,就處處宣揚自個睡了皇帝的女人。

青樓賣藝

有些家境貧寒的或已經無家可歸的嬪妃們,老北京著名的八大胡同變成她們僅有的去向。由於在那個年代,作為一介女流,除了青樓,她們沒有別的一技之長去工作。

在青樓,她們也特別受歡迎,老鴇們也會拿她們曾經的身份大肆宣傳,以此作為吸引客人的噱頭,乃至打出皇宮某位皇帝的妃子的旗幟招攬客人。

做侍女或者家教

在皇宮裡,她們的工作其實即是伺候皇帝,在宮外伺候有錢人,不過伺候的人相對顯貴罷了。出了宮,一些嬪妃也會被有錢人家聘去當侍女或家教。

因為這些嬪妃在皇宮有書可讀,有禮法可循,大部分受過當時的私塾教育,或者是精通一些琴棋書畫,四書五經之類的,要不然也沒有特點去討當時皇帝的歡心啊,這些人拿嬪妃當侍女,自己也隱隱覺得有點做皇帝的感覺。


皇帝享受到的,自己也能享受到,藉此滿足一些人的做皇帝的心理。聘來做家教的,則大多是為了培養家裡女兒的閨閣舉止和琴棋書畫等技能,因為這些從宮裡出來的嬪妃們大多數能歌善舞,精通琴棋書畫樂,故而培養自己的後代的各種天賦。

出家當尼姑

皇宮裡的嬪妃出宮做尼姑是上千年的傳統了,這在唐朝武則天的時代就可以瞭解,這跟她們在早在宮裡就因失去皇帝的寵愛或常年見不到皇帝而苦楚孤寂,傾心向佛有關。


其時北京城周邊有許多的尼姑庵(如今北京只要通教寺一個尼姑庵了),並不拘於她們的來歷,知道她們是嬪妃,還會更期待一些,因為一般宮裡出來的嬪妃素質都特別高,很容易交流,因此很受歡迎。

最重要的一點是在尼姑庵裡,不用工作,每日吃齋唸佛,食用香油錢即可,所以出家做尼姑也成了嬪妃們的一個廣泛的選擇。

仍然留在紫禁城

清朝滅亡後,是為國民政府執政,當時民國有清朝皇室優待條例,讓一些嬪妃包括一些格格和宮女,可以繼續生存在紫禁城(也就是現在的故宮),也有一些嬪妃們被當時的偽滿洲國帶走,繼續幹他們的老本行。


甚至有一些可惡的日本人將嬪妃們作為獎賞賜予在戰場上立功的日本人,認為這樣做能最大限度的激發士兵的戰鬥本能,那些宮女妃子們的結局就是最為悲慘的。


小小嬴政


“朕的大清完了!”清朝的雍正皇帝穿越到了現代,在得知清朝已亡時,脫口而出了這句現在非常流行的名言。此時的雍正,是多麼的淒涼與無奈。

清帝退位,清朝滅亡

1912年,末代太后隆裕代替年僅6歲的末代皇帝溥儀,頒佈了退位詔書,正式宣告了大清朝統治的結束。

根據同時頒佈的《清室優待條件》,大清皇帝退位後,可以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因此,清朝滅亡時,末帝溥儀,和同治、光緒二帝尚且在世的數位后妃,一起都還繼續居住在紫禁城內。而咸豐的遺孀,在清帝退位之前,已經全部離世了。

到了1924年,馮玉祥發動了“首都革命”,頒佈了《修正清室優待條件》,永遠廢除了皇帝尊號,並將溥儀等人,全部驅趕出了紫禁城。

此時,除了溥儀的婉容和文秀之外,前朝妃子也僅剩下了同治的兩位妃子還在世。

溥儀后妃結局

溥儀共有一後一妃,兩位後宮。

溥儀離開紫禁城後,先去了其父的醇王府居住,後逃往天津,居住於日租界內的張園和靜園。

1931年,溥儀的淑妃文秀與溥儀離婚。1947年,文秀與一名國軍少校結婚。1953年,文秀突發心臟病,逝世於大陸的家中。

溥儀的皇后婉容,一直跟隨溥儀。到天津後,婉容和溥儀的關係逐漸冷淡。文秀出走後,溥儀更是遷怒婉容。孤獨中的婉容逐漸變得憂鬱痛苦,開始大量吸食鴉片度日。滿洲國期間,她又和溥儀的兩名侍衛私通,併產下一女(夭折)。1945年,蘇軍佔領滿洲,婉容被俘。1946年,婉容病逝于吉林延吉獄中,屍骨不知所蹤。

光緒后妃結局

光緒是最悲慘的清朝皇帝,他是既無權力,也非慈禧親生,只能在憂鬱中度過了一生。

光緒共有一後兩妃,均在宮中去世。

其中珍妃在1900年,就被慈禧投井處死了。

隆裕皇后在宣佈清帝退位的第二年,即1913年,在宮中去世。

珍妃的姐姐瑾妃,即後來的端康皇貴妃,於1924年病逝於宮中。她去世之後一個月,溥儀被趕出了紫禁城。

同治后妃結局

同治還算好,畢竟是慈禧的親生兒子,雖然早逝,但他一共有一後四妃。

其中,孝哲毅皇后、淑慎皇貴妃以及莊和皇貴妃三人均在宮中去世。

敬懿皇貴妃和榮惠(追諡敦惠)皇貴妃,兩人在同治去世後,互相依靠照顧,感情較好。在溥儀被趕出紫禁城之時,她們兩人哭天喊地的盡顯女子本能,就是賴著不肯出宮。負責清理皇宮的鹿鍾麟無奈,只得讓兩人暫留。

兩位皇貴妃優哉遊哉的在宮中收拾了足夠的名帖、字畫,以及金銀細軟等寶貝之後,於半個月後主動離開了皇宮。

兩人出宮後,在皇宮東北角不遠處的麒麟碑衚衕置買了府邸居住。1932年,敬懿皇貴妃去世,終年77歲。第二年,榮惠皇貴妃也跟隨而去,終年78歲。

兩位貴妃雖為女流,卻能臨危不懼,鎮定自若的扮演好自己應該出演的角色,終得安享天年,實在是讓人敬佩呀。在現代社會的浮華之中,也許我們就需要這樣的氣魄、膽識和胸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