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韓信的一生?

ZSI看庭前花開花落


韓信一生是否可以如此評說:

缺衣少食寒門生

胯下之辱仍從容

霸王營盤不得志

蕭何揮鞭丟隨從

劉邦拜做大元帥

垓下一戰建奇功

項羽烏江別貴妃

無顏臉面過江東

兎死狐悲良弓藏

皇位已成走狗烹

罪不當死蕭何奸

將軍被誅在後宮

一世英名天下知

史家不忘寫書中


叢中笑6603


韓信(公元前231~196年),江蘇淮陰人。西漢歷史上的國士、三傑、名將,中國古代的兵聖,集無數光環於一身風雲人物。韓信一生跌宕起伏,始終沒逃出一個鳥盡弓藏,功敗垂成的宿命。



那麼,我們如何評價韓信的一生呢?

早年落魄,食不果腹

史書記載,韓信父親早逝,家境貧寒,母子相依為命。剛成年,母親又去世,韓信變賣家資為母親選了一寬敞墓地,周圍可納萬餘墓。韓信這樣做很有深意,因為古人篤信風水玄學,給母親的墓地講排場,說明底氣足,大有日後高高在上,統領千軍、睥睨天下之勢。至於未來是什麼情況,不得而知,但韓信有一種執著的精神。而為理想投資的代價就是生活更加困頓,每天如影隨形的除了孤獨,還有飢餓。

幸好韓信有一個當亭長的朋友,每天到人家蹭上一頓飯,半餓半飽也能將就。此亭長應該比泗水亭長(劉邦)富裕,當年泗水亭長四處混飯,而南昌亭長一口氣讓一個大小夥子吃喝了好幾個月。後來,亭長夫人撐不住了,因為不知道啥時候是個頭,乾脆在半睡半醒中就把飯吃了。韓信遭到嫌棄,於是跑到河邊混起了漂母的乾糧。漂母雖心善,但完活後就不來了,因此韓信又被餓的兩眼發黑。


虎落平陽被犬欺,何況現在的韓信還沒發達,於是連惡霸也來欺辱他。惡霸擋在韓信面前說:給你兩條路選擇,一用劍刺我,二鑽胯而過。推測韓信祖上曾闊過,因為他有一把證明過去的劍,但是劍不能就這麼糟踐了,於是韓信很從容的爬在地上,圍觀群眾開懷大笑。

丈劍從軍,懷才不遇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振臂一呼,“苦秦久已”的農民把鋤頭、樹枝、木棒當做了武器,六國貴族聞風騷動,紛紛立起了山頭。兵書戰策滾瓜爛熟的韓信,終於等到了大顯身手的時候,於是直接奔向了項梁的隊伍。項梁活著的時候,韓信是一名普通的士卒,項梁戰死後,韓信升為項羽的門衛。韓信很想為項羽出謀劃策,但每次躍躍欲試的時候,都被項羽轟出帳外。幾次三番遭受主帥的蔑視,韓信認為自己來錯地方了,於是對跑到了劉邦陣營。


起初劉邦也不重用韓信,原因很簡單,沒有工作經驗。後來韓信犯罪要被砍頭,臨刑前喊了一嗓子,因禍得福結識了劉邦的御用司機夏侯嬰。經一番交談,夏侯嬰覺得韓信是個人才,於是向劉邦遞了話,因此韓信去了倉庫裡數麻袋,攆耗子。韓信的志向是統領千軍萬馬,結果卻成了一個做算數的小學生,看來劉邦這裡還是沒有出頭之日。儘管二當家的蕭何很賞識自己,韓信還是決定再次良禽擇木而棲,於是趁著夜黑風高,一溜煙跑了。

韓信一路走,一路感慨萬千,天下之大、群雄並起,卻沒有一位讓我輩有用武之地的明主!正當韓信漫無目的逛蕩的時候,氣喘吁吁的蕭何追了上來。蕭何說,我給你建功立業的機會,我保證讓你當上大將軍。韓信將信將疑,可還是願意再賭上一把,於是跟著蕭何回去。蕭何對劉邦說:如果你想老死漢中,我無話可說,如果你想得天下,只有重用韓信才能做到。隨後,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


縱橫捭闔,威名海內

韓信給劉邦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漢中對策”,劉邦猶如醍醐灌頂而茅塞頓開,於是聽從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平三秦,收復關中,創立成就帝業的基石。隨後劉邦率軍開赴項羽國都彭城,韓信繼續掃蕩三秦之地的殘餘。劉邦彭城兵敗,修整數月捲土重來,韓信率軍與劉邦會師於滎陽。隨後劉邦在滎陽一帶與項羽拉據,派韓信北上開疆拓土。

韓信一路高歌猛進,先用木板渡河滅魏豹,然後背水一戰殲趙國,殺趙相國陳餘,俘虜趙王歇。經幾個月修整,韓信聽從名將李左車的建議,擺開一場視死如歸的陣勢,然後給燕王臧荼送去一封和風細雨的書信,燕國不戰而勝。之後韓信滅代攻齊,邀封“假齊王”,劉邦封其為“真齊王”。


沒過多久,項羽派人來勸說韓信叛漢自立,或是保持中立三分天下,韓信不為所動。項羽派大將龍且率二十萬大軍征討韓信。談笑間,韓信用澭水全淹二十萬楚軍,龍且折戟沉沙,馬革裹屍。最終,韓信坐鎮,指揮彭越、劉邦、英布等天下兵馬將項羽合圍垓下,一代名將項羽走投無路,自刎烏江,楚漢之爭結束,韓信助劉邦成就千秋大業。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垓下之戰結束,劉邦風塵僕僕趕到定陶,將韓信的帥印揣入懷中,之後在當地風風火火的稱帝。隨後劉邦封韓信為楚王,讓其“衣錦還鄉,榮歸故里”,之前坐擁七十三坐城池的齊國交給了長子劉肥打理。回到家鄉,韓信重賞了漂母,重用了戲弄自己的惡霸,賞給亭長一百錢,並指著他的鼻子說,你是個小人,沒有將好事做到底。


一年後,有人誣告韓信謀反,劉邦聽取陳平之計,假遊雲夢澤將韓信逮捕,裝入囚車,帶往洛陽。一路上劉邦坐在龍輦裡吃香的喝辣的,而對待韓信喜卻像是馬戲團的猴子,韓信感覺到了從來沒有過的屈辱。好在到了洛陽,劉邦因證據不足赦免了韓信,但是劉邦又說了:楚王你別當了,給你一個淮陰侯吧!

韓信覺得劉邦很不夠意思,臉變如此之快,難道這就是卸磨殺驢的節奏!從此韓信耍起了小脾氣,一肚子怨氣,整天悶悶不樂,借酒消愁。後來乾脆朝也不上了,劉邦外出平叛一概不從,推脫的理由就是身體有病。公元前96年,趁劉邦去代國平陳豨叛亂,呂后派蕭何將韓信誘騙至長樂宮斬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一代名將,草草謝幕,英年三十五歲。


總結:韓信的一生很立志,從默默無聞到叱吒風雲,從遭人嫌棄到萬人膜拜,韓信的人生既充滿落沒,也迎來過無限的輝煌,只不過一切都很短暫。韓信一生最大的錯誤就是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劉邦,只有智商,沒有情商,只懂軍事,不懂政治。韓信完全可以像蕭何那樣的貪而汙,也可以如張良那樣退而保全身,但是韓信既放不下名利,又不捨棄榮華富貴,而且一直以一種市井的眼光看待他與劉邦的關係。其實,韓信還有許多路可以選擇,但是他不懂的變通,所以最終把自己逼入了死衚衕。古往今來,功高震主、功高不封,韓信一樣都沒有看透,這就是韓信的失敗之處。一代名將沒有在戰場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最終死於女人之手,而且還被扣了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謀反帽子。可悲!可嘆!


感謝朋友的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有的人,生來就是傳奇,在漫長的歷史中,他們就像撕裂夜空的流星,雖然光芒只有剎那,但是這一瞬間的光華已足以光照千古,比如韓信。

在秦未漢初的歷史舞臺上,韓信以卑微者的姿態出現,受盡命運捉弄,一旦時來運轉,他立刻成為那個時代的神,20多歲的時候就出任國家軍委主席,南征北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最終擊敗那個時代的另外一個神——項羽。

為漢帝國打下了半壁江山。然而,漢帝國草創初期,35歲出頭的他卻被斬殺於深宮大內,在生命的結尾畫了一個血淋淋的句號。


清代史學家姚祖恩在《史記菁華錄》當中說,創漢功臣,韓信推功當軸,位居第一,然而,若論早年間的辛酸,韓信也是第一,令人哭笑不得。

韓信早年很落魄,被流氓逼著當街鑽褲襠,總是不停地蹭飯,蹭得街坊領居很煩。蹭飯蹭不下去了,他就做了個釣魚竿釣魚,魚也不待見他,就是不上鉤,可憐一個被後世稱為“無雙國士”的軍事天才,差點兒被活活餓死,幸好一個依靠給別人漂洗衣服的老大媽搭救,把自己的乾糧分給了韓信一份,他才不至於橫屍河岸。

上天給了韓信舉世無雙的軍事才能,卻沒有給他填飽肚子的能力,現實就是這麼惡搞。

馬榮成在《風雲》當中有一首詩:

九霄龍吟驚天變,風雲際會淺水遊。

金麟豈是池中物,一遇風雲變化龍。

這首詩用來形容韓信,再也恰當不過。秦末,天下大亂,龍蛇並起,大怪小怪無數,都忙著攻城略地,九州震盪。

如果生在和平年代,韓信一輩子將永遠是個沒有出頭之日的普通人。但此時天下亂了,到處都是軍閥、流寇、義軍,韓信的機會來了。

在各路反政府武裝勢力當中,韓信先選擇了項梁,但是項梁無視之,韓信只是一個全靠兩條腿拼命的小兵,直到項梁被秦國的猛將章邯幹掉,韓信才迎來了一次轉機——被項羽任命為執載郵中。

這是一個很值得推敲的細節,項梁很高傲,他的侄子項羽也很高傲,而且項羽比項梁更高傲。為什麼項梁不用韓信,比項梁更驕傲的項羽反而提拔了韓信呢?

韓信有一個很牛的能力,就是臨危不亂,善於收集遊兵剩勇,點石成金,使殘兵剩勇迅速成為虎狼之師。

比如說,彭城大戰之後,劉邦被項羽打得滿地找,狼狽逃竄。在大後方坐冷板凳的韓信被倉促調到前線救火,趕往前線的路上,韓信聚合從前線潰退下來的敗兵,居然依靠這些殘兵剩勇在京索一帶發動反擊,遏制住了項羽的猛烈攻勢。

人在面臨突如其來的災難時,很容易變得六神無主,不知所措,面臨性命之危時尤其如此。

項梁突然敗亡,是因為遭到了章邯的突襲,在敵軍的重重包圍和打擊之下,在這非生即死的緊要關頭,能不能在亂軍之中活下去,不是看你官職有多大,也不是看你是不是喊救命喊得響,而是看你是不是足夠鎮定,是不是能在危局當中表現出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的氣場。如果你有作戰能力,足夠鎮定,表現出胸有成竹的樣子,讓別人產生信賴感,覺得跟著你就能活下去,那麼此時你只需登高一呼,就有人團結在你周圍,聽憑你調動使喚。

而韓信,恰恰是這樣一個能夠力挽狂瀾的人。事實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樣的人並不少見—那些平時蔫不拉幾,一遇上事就表現得光芒萬丈的人。

項梁敗亡之後,韓信歸項羽管轄,被提拔為執載郵中,可能就是因為在遭到突襲的那一天,韓信第一次表現出了天才的光華,在亂軍當中收集殘部,為項羽保存了一部分兵力。

當然,這只是個推測,因為實在找不到高傲的項羽提拔韓信的理由,而且早不提拔晚不提拔,偏偏在項梁被幹掉之後提拔。

執戟郎中是個什麼官職呢?就是項羽的護衛,和現在的領導的司機差不多。這其實不算什麼官職,但是好處是離領導很近,能說上話。

韓信確實跟項羽說上話了,說了好多次,獻計獻策。然而並沒有什麼作用,項羽根本不理韓信。


司馬遷沒有說韓信給項羽說過什麼,但是我們可以想象到,韓信的計策一定與軍事有關。項羽多麼自信的一個人,尤其是對自己的軍事能力,他簡直自信心爆棚,他能把韓信的話當一回事嗎?

碰了幾次壁之後,韓信失望了。

不久,神勇無敵的項羽在鉅鹿以5萬人擊敗秦軍40萬,將秦帝國的主力剿滅殆盡,秦帝國滅亡。

之後,項羽進入關中,差點兒與劉邦打起來,雙方在鴻門吃了一頓飯,才把事擺平。這頓飯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鴻門宴。

吃了鴻門宴,項羽進入秦帝國的國都,以天下武力最強者的身份分割天下,重新劃分諸侯的勢力範圍。

就在此時,韓信悄悄離開項羽,投靠了劉邦。一開始,劉邦也沒有把韓信當回事,只是讓他當了個管糧倉的小官。

有一次,韓信犯法,按律當斬,就在被綁上刑場,即將行刑的時候,劉邦的私人司機夏侯嬰覺得韓信氣度不凡,把他從死神手裡奪回來了,並把他推薦給了丞相蕭何。經過交談,蕭何感覺韓信確實是個人才,就把他推薦給了劉邦。

此時的劉邦還是沒有把韓信當回事,蕭何口口聲聲說很快就會有轉機,但是日子一天天過去,劉邦那頭遲遲沒有動靜,韓信沒耐心了,一生氣就跑了,打算另找出路。

如果韓信另投他人,那麼歷史就會在這裡打個拐點,但是蕭何及時出手,讓歷史按照我們所知的軌道走下去了。

聽說韓信不辭而別,蕭何來不及跟劉邦打招呼,騎了一匹馬,趕快追趕,好說歹說才把韓信勸回來。蕭何是劉邦最為倚重的心腹,蕭何倉促離開,劉邦正在火頭上。一見消失的蕭何又回來了,劉邦又氣又喜。等劉邦撒完火,撒完嬌,蕭何舊事重提,依然是推薦韓信。

這一次劉邦上心了,覺得能讓蕭何心急火燎地追回來的人肯定不是凡物,於是他答應接見韓信,並且在蕭何的敦促下,封韓信為大將軍一—相當於現在的國家軍委主席。

韓信走上歷史舞臺,得益於蕭何的推薦,然而,最後把韓信送上斷頭臺的也是蕭何。這不由讓人感慨命運無常。

據歷史學家推測,韓信約生於公元前231年,被封為國家軍委主席的時間是公元前206年,這一年韓信虛歲25,週歲24。

中國歷史上,履歷如此牛的人寥寥無幾。

韓信能擔負得起這樣的重責大任嗎?能!

鴻門飯局之後,項羽表面上答應既往不咎,但實際上對劉邦還是很不放心。分封諸侯的時候,他把關中一分為四,把劉邦放到了一個角落裡,然後在劉邦領地的周邊安插了三個心腹——司馬欣、董翳、章邯(秦亡之後,章邯投靠項羽)。

劉邦要想爭奪天下,就必須幹倒這三個人,也就是說,他問鼎天下的第一步,就是一統關中。

韓信出任國家軍委主席之後,走的第一步棋就是一統關中。他的戰略是我們熟知的一個成語——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他統一關中用了多長時間呢?一個多月。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裡,他就消滅了司馬欣、董翳,把章邯圍困到了一個名為廢丘的孤城。

這是韓信第一次正式帶兵作戰,一出手就調動各路大軍分進合擊,充分發揮了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絕佳戰鬥力。


這時候,張良也來投靠劉邦了,因為項羽幹掉了韓王,粉碎了張良復興韓國的夢想。

為了報仇,張良投靠劉邦之後,乾的第一件事就是忽悠劉邦出兵關中,儘快與項羽爭奪天下。

爭奪天下的第一步,是韓信的功勞。這讓劉邦很不爽,很沒面子。經過張良的煽乎,劉邦腦門一熱,率領主力殺出關中,把韓信留在了關中大本營,命令他率領留下的兵力繼續圍攻章邯。

韓信年紀輕輕就出任國家軍委主席,那些跟隨劉邦的元老自然不服,劉邦在的時候,礙於劉邦的面子,他們不敢說啥,劉邦一走,他們就開始擺挑子、使絆子。所以看史書的時候,我們能發現一件很奇怪的事:韓信平定三秦只用了一個多月,圍攻章邯卻用了大半年。為什麼呢?大家不聽他的,那些元老都不在乎他。

劉邦殺出關中之初,勢如破竹,沿途糾集了60萬人,殺到了項羽的國都彭城。正在齊國作戰的項羽聞訊,急怒攻心,立刻率領3萬騎兵星夜兼程殺回來,用半天時間就把劉邦打得天旋地轉,60萬人死傷大半。

狼狽逃竄的路上,劉邦問計於張良,張良建議劉邦重新召喚大殺器韓信出場,儘快把韓信調到前線。

趕赴前線途中,韓信一路收集從前線潰退下來的殘兵敗將,到達前線之後,發動京索之戰,居然遏制住了項羽的攻勢,一舉扭轉戰局。

從此,楚漢之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局勢改變之後,劉邦抽空回了一次關中,在廢丘之戰當中幹掉了負隅頑抗的章邯。用的是什麼辦法呢?水攻。

諸位,是不是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呢?對,韓信就是個喜歡用水的人,破魏之戰用水,破趙之戰用水,破齊之戰還是用水。

說到政治,劉邦是個強人;說到打仗,劉邦就得靠邊站。沒有韓信之前,劉邦也打仗,但是他用的都是常規的拼人戰術,而在廢丘之戰當中,他居然利用地利條件發動了水攻。在劉邦的軍事生涯當中,這實在過於突兀,以至於令人懷疑這其實是韓信的手筆。

韓信抵達前線之後,一邊抱怨留守後方的諸將不配合(以韓信的嘴炮性格,這種事他能做出來),一邊獻計獻策,建議水攻廢丘。於是,劉邦返回關中之後,依言而行。

有沒有這種可能呢?彭城戰敗之後,原先依附劉邦的諸侯一鬨而散,其中就包括魏王豹。

魏王豹的領地,在關中和漢軍前線之間。雖然魏王豹目前只是閉關鎖國,無意爭奪天下,但是以後的事誰能說得準?如果他與項羽聯手,或者逐鹿天下,切斷關中與漢軍前線之間的聯繫,劉邦就危險了。

擊敗章邯之後,劉邦回到前線,命令韓信掉頭殺回去,拿下魏王豹。魏王豹的軍事能力和韓信根本不是一個水平,三下五除二就被韓信收拾了,乾脆利落,不拖泥帶水。

破魏之後,韓信提出了一個天才的戰略:開闢北方第二戰場,建立一個軍事包圍圈,從戰略空間上擠壓項羽的楚國。

劉邦同意了,但是他不放心韓信,覺得韓信的政治立場有問題。他給韓信派遣了3萬精兵,並派遣老朋友張耳趕往魏國,與韓信一同監軍,順帶監視韓信。破魏之後,韓信乾脆利落地擊破了代國。代國是個小國,對於韓信這樣的人,解決代國不在話下。

破代之後,劉邦害怕了,害怕韓信的勢力壯大,趁機自立,於是他抽掉韓信軍中精銳,命令韓信向趙國進軍。此時,韓信的軍隊有2萬人,精銳只有一半,另外一半不是老弱,就是剛徵調的新兵蛋子。而趙國的兵力有多少呢?20萬。

2萬人打20萬人,比率1:10,是開玩笑嗎?不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激發全軍的士氣,韓信走了一步險棋,用了一個上午的時間就擊潰了趙國的20萬兵力。

這一戰留下了一個成語——背水一戰。

趙國被攻破之後,燕國望風而降。

破燕之後,韓信發動攻齊之戰(攻齊之前,韓信軍中精銳又被抽調了一次),齊國可危,項羽先派遣策士蒯通勸韓信自立,背棄劉邦,韓信不聽。

軟的不行就來硬的,項羽派遣猛將龍且率軍20萬北上援齊。楚國與齊國原本有不共戴天之仇,但是在存亡之際,兩國決定暫時擱置爭議,戮力同心,共同抗擊韓信。

韓信與龍且的戰爭,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濰水之戰。龍且和韓信原來是同事,他覺得韓信是個懦夫,之所以成名,不過是世無英雄,所以驕傲輕敵。韓信利用這一點,對戰初期,佯裝敗退,引誘龍且全軍出動。

當龍且的軍隊傾巢而出,跨過濰水的時候,韓信命令上游放水,把龍且的軍隊割裂成了兩部分,然後一個一個包餃子。

這一戰過後,齊國被攻破,北方第二戰場成功開闢,擠壓項羽的軍事包圍圈竣工,劉邦對項羽形成泰山壓頂之勢。

從提出建立第二戰場的構想,到第二戰場確立,用了多長時間呢?兩年多,這時候韓信才28。28歲就為漢帝國打下了半壁江山,韓信有多猛,可以想象。

然後是垓下之戰,身經百戰、從無一敗的項羽終於敗了一次,打敗他的就是他曾經的員工韓信。

之後,項羽突圍到烏江,自盡。

2000多年後,蔣介石退守臺灣,臺灣小學生的教科書上多了一首詩,項羽的《該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雅不逝!

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至此,傳奇結束,接下來的就是掃尾的悲劇,或者說,傳奇本身就是悲劇的前奏。

劉邦稱帝之後,偽遊雲夢,以謀反罪為由給予韓信削地降職的處分,並把他押到長安嚴密監視——在長安,韓信是自由的,想去那裡就去哪裡,但是不能出長安。

不能打仗了,那就搞兵書吧。韓信和張良成立了一個兵書編輯部,編輯兵書。雖然張良本人宣稱曾經學習過兵法,但是從實際戰況來看,張良本人更長於政治謀略,而不是軍事謀略。他與韓信的區別,就像高參與司令官的區別。所以,我們在這裡傾向於認為,在編輯兵書的過程中,韓信居於主導地位。

兵書編成之後(如今早已失傳),韓信就再也沒有什麼事了,只能苦悶度日。韓信曾經對劉邦無比信任,然而經過一系列政治打壓之後,他與劉邦產生了罅隙,被押解到長安之後,他幾乎不上朝,不到深宮大內。

公元前196年,陳鄰叛亂,劉邦御駕親征。不久,前線捷報傳回,皇后呂雉舉辦盛宴,請大家進宮吃飯。接到了請束的韓信起初不願意去,然而蕭何親自登門邀請,畢竟蕭何對他有知遇之恩,所以,架不住蕭何的邀請,韓信就答應了。

進宮之後,呂雉宣稱韓信通敵叛國,意圖勾結陳都發動叛亂,然後將韓信斬殺於深宮大內。

這一年,韓信35歲。

一個百戰百勝的戰神就此在陰暗的皇宮裡隕落,隕落時的顏色是血紅的。韓信有沒有勾結陳都謀反呢?無稽之談,這只是個呂雉對外糊弄老百姓的藉口。

韓信為什麼會以悲劇收場?

很多人說是功高蓋主。韓信的功勞確實很大,有功高蓋主之嫌,但是很難。

劉邦從前線歸來之後,聽說韓信被殺,“既喜且憐”———方面,折磨他的心理陰影終於被抹掉了,所以他喜;一方面也很悲哀、內疚,畢竟韓信為漢帝國立下了那麼大的功勞,而且從來沒有對不起他。

他問呂:“韓信臨死前說什麼了?”

呂說:“他說,‘後悔當初不聽蒯通之言’。”

呂其實只說了一半,韓信臨死時說的是:“後悔當初不聽蒯通之言,以至於慘死於婦人小兒之手。”婦人,指的是呂,小兒,指的是還是一個少年的太子劉盈。

呂雉只說了前半句,意思無非是告訴劉邦:讓你心神不寧的那個人死了,雖然他沒有造反行動,但是有造反的念頭,所以死的不冤。呂沒有說後半句,其實也不用說,劉邦心裡明白。

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信方斬,曰:“吾悔不用剃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高祖已從稀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問:“信死亦何言?”呂后日:“信言恨不用蒯通計”。

關於這半句話,司馬遷寫得明明白白。劉邦和呂雉,這兩口子談論韓信之死,就像高手過招,點到為止,沒有多餘招式,彼此心知肚明。

韓信說前半句,其實只是臨死時的悲憤之言;他說後半句,說明他臨死的時候也很明白,想要他命的並不是劉邦,而是呂雉,劉邦或許能讓他活下去,但是呂維不能。

其實劉邦早就在韓信脖子上架起了屠刀,殺或不殺只在於他的一念間,而呂雉只是趁劉邦不在的時候,順手拿起了這把屠刀,用力一揮.……

如果韓信不死,他會不會造反呢?

我認為不會。

(漢高祖六年)十二月,人有上變事告楚王信謀反,上問左右,左右爭欲擊之。

一個“爭”字,已足以說明嘴炮韓信樹敵之多、之烈。從客觀條件來說,被押送到長安之後,韓信沒權沒兵沒有支持者,而且受到嚴密監視,他怎麼反?

當初手握重兵的時候不反,為什麼當了光桿司令之後反而要造反呢?單槍匹馬造反,那是求速死的節奏。

從主觀條件來說,我以為韓信沒有造反的意願,從來都沒有。

有的人當一把手,看起來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但是離開他就是不行,這說的是劉邦;有的人給人打工的時候,幹得熱火朝天,大有進擊一把手的架勢,但是離一把手的位置總是差了一點兒什麼。差了什麼呢?我也說不清楚,而差的這點兒東西,恰恰是韓信缺少的。

最後,引用一首詩為韓信的一生做個總結:

天下風雲出我輩, 一入江湖歲月催。

皇圖霸業談笑中, 不勝人生一場醉。

提劍跨騎揮鬼雨, 白骨如山鳥驚飛。

塵事如潮人如水, 只嘆江湖幾人回。


嚴笑雲飛


從古至今,帶兵打仗者不計其數,而其中佼佼者卻是寥寥無幾。真正可以稱神的更是鳳毛麟角,但是韓信絕對躋身其中。兵家四聖,韓信就佔有一席之地,他破楚軍、平魏國、攻代國,後又收服趙燕兩國。漢室江山得以建立,韓信絕對功不可沒。那麼,韓信一生究竟是如何走過來的呢?

韓信少年時聲名狼藉,他為官無門,經商無道,連養家餬口都極為艱難。當時韓信母親去世,他身無長物,卻為其母找尋寬敞的墳地。韓信如此行事,讓南昌亭長見之驚奇,與韓信相交。但韓信接連數月前去蹭飯,毫無慚愧之意。亭長妻子極為不滿,就不為韓信準備吃食,讓他自行離開。韓信不得已只能釣魚維持溫飽,後來被漂洗衣服的大娘接濟,才能有飯可吃。

韓信的生活窘迫不僅是缺衣少食,還有鄉鄰欺辱,有屠戶為侮辱韓信,讓他當眾從胯下爬過,否則就拿劍刺他以示英勇。人們皆以為韓信膽小怕事,卻不見韓信受此大辱仍泰然自若,實在不是尋常人物。

陳勝吳廣起義後,天下大亂,各地反秦隊伍如雨後春筍。韓信在此時參軍,開始其命運的重大轉折。韓信確實有帶兵打仗的天資,但是最初天資不顯,不被重視。韓信最初投奔項羽,多次為他出謀劃策,但是都不被採納。韓信轉而投奔劉邦,在蕭何的極力推薦下,韓信被任命為大將。韓信為將榮耀至極,但是劉邦只是不願抹殺蕭何面子,怕失去蕭何這個左膀右臂,對韓信卻不看重。劉邦問韓信安邦之計,韓信就將楚漢之形勢一一道來,並告訴劉邦項羽只有婦人之仁,不得民心。劉邦對韓信大為讚賞,就此奠定東征奪天下的方針策略。

韓信雖然擅長出謀劃策,但並不是紙上談兵之輩,他帶兵打仗也是極為出色。在楚漢戰爭爆發時,項羽作為大將與強楚對峙,他以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大敗楚軍,經過後來幾次作戰,又將三秦之地平定下來。其後,劉邦和韓信合力圍困楚軍,將項羽逼得自刎,至此,天下大勢已定。

滅楚過程中,韓信聲名顯赫,立下卓越功勳。但是自古鳥盡弓藏,韓信也不能免俗,他因為收留楚國將領鍾離眛而被猜忌有謀逆之心。再加上當時有人告發韓信謀反,以至於劉邦疑心重重。即使韓信獻上鍾離眛人頭,也難以打消劉邦疑慮,將韓信改封為淮陰侯。

猜忌一旦開始,就難以終止。韓信被貶只是悲劇的開端,之後漢室對韓信的猜疑更為變本加厲。他為表明清白,只能裝病不去上朝,韓信被逼到這個地步,只能造反。卻不想計劃被家中僕人得知,並將他告發。呂后編造謊言,說韓信同謀陳豨已被抓,讓群臣前來祝賀,藉機將韓信斬殺,並且誅殺了他三族。

韓信一生,出身貧寒,卻能憑藉自身才能立下不世功勳,實在是值得稱讚。最終卻因為人心猜忌落得這個下場,又著實可悲!


鄧海春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敗亡之謎

韓信是楚漢戰爭中的重要人物,他為劉邦最後能夠戰勝項羽,建立漢朝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
其實,韓信原來是項羽的手下。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公元前208年,韓信投奔了項羽的叔叔項梁,參加了反秦義軍,項梁戰死以後,韓信歸為項羽手下,他曾經多次給項羽獻計獻策,但是,都沒有被項羽所採納,感覺自己不被重用的韓信,於是投奔了劉邦。不過,剛投到劉邦手下時,韓信也沒有受到什麼重用,只是被任命為管理糧餉的小官,他經常和蕭何接觸,蕭何可是劉邦的一位重要謀士,蕭何發現韓信這個人特別有才幹,讓他當小官真是屈才了。

劉邦被項羽排擠,很多將領都逃跑了,韓信也在其中。

蕭何知道這件事以後,親自連夜去追韓信,終於將他追了回來。這段故事被後世演繹為“蕭何月下追韓信”。後來,蕭何向劉邦舉薦了韓信,劉邦於是拜韓信為將,統領大軍。韓信向劉邦分析了當時天下的形勢:項羽雖然實力最大,但是老百姓都不擁護他;而劉邦雖然軍事實力上不如項羽,但是劉邦入關以後秋毫無犯,和百姓約法三章,深得民心,因此,如果利用兵卒們都想東歸的想法,發兵向東,三秦之地就可以拿下了。劉邦同意了韓信的看法,很快就奪取了關中。先後滅掉了代、趙、燕、齊等割據勢力,最後又擊敗了項羽率領的楚軍,垓下之戰消滅了楚軍主力,突圍而出的項羽不得不自刎烏江。關於韓信留下了很多的典故,和他用兵有關的就有“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拔幟易幟”、“背水一戰”、“半渡而擊”“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等。可以說,韓信運用他超凡的軍事才能,打下了漢室的半壁江山,這一切是要以蕭何對他的賞識為前提的,因此才說“成也蕭何”。

楚漢戰爭結束以後,劉邦大封功臣,卻要收歸韓信的兵權,韓信原來被封為齊王,這時改封楚王,定都下邳。

項羽的老部下鍾離味素來與韓信關係很好,這時便投奔了韓信。劉邦記恨鍾離昧,一直想殺他洩恨。公元前201年,有人告韓信謀反,劉邦聽從了陳平的建議,說天子要出外巡視會見諸侯通知諸侯到陳地相會。其實,劉邦是想襲擊韓信。劉邦將到楚國時,韓信打算起兵謀反,但又認為自己無罪,劉邦可能不是衝著自己來的;想去謁見劉邦,又怕被擒。正在左右為難之間,有人建議說:“殺了鍾離昧去謁見,劉邦必定高興,也就不用擔心禍患了。

韓信也認為對,就將此事告訴了鍾離味,請他成全,於是鍾離味自殺了。韓信鍾離昧的首級去陳謁見劉邦,劉邦馬上令武士把韓信捆綁起來,韓信大悔。
回到洛陽後,劉邦還是念著韓信的功勞,又沒有查到切實的謀反證據,就免了韓信的罪,改封他為淮陰侯。一日劉邦與群臣閒聊,問諸將能帶多少兵,諸將便各自表白自己能夠統率兵力的數量。劉邦問:“我能帶多少兵?”韓信回答:“陛下能帶十萬。”劉邦於是反向韓信:“那麼你能帶多少?”韓信的回答令劉邦頗為不快:“臣多多而益善。劉邦心中雖然不快,但表面上還帶著笑容,問:“多多益善,你為什麼被我所?”韓信也發覺自己失言,忙說:“陛下不會帶兵,但卻善於統率將領,所以我才會被陛下所擒。”劉邦感覺這幾句話還算比較受用。但韓信自稱帶兵“多多益善”,更令劉邦對韓信不放心了。

公元前197年,陳豨謀反。

劉邦親自率兵前去征討,韓信暗地裡派人到陳稀處聯絡,要陳豨只管起兵,自己定從京城策應,打算率領士兵襲擊劉邦的皇后呂后和孩子。不料消息洩露,呂后找來蕭何商量。還得說是蕭何老謀深算,他想出了一個計策,派人給韓信傳旨:“陳豨已經被斬首了,群臣、列侯都要進宮朝賀,儘管你有病在身,也得強撐著進宮來朝賀,要不然皇上恐怕會產生懷疑。”可憐韓信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剛一踏進宮門,就被事先埋伏好的刀斧手劫持捆綁,架至長樂宮懸鐘室斬首了,這一年韓信才33歲。當初賞識韓信之才的蕭何,最後卻也參與到了殺死韓信的謀劃當中,因此,“敗也蕭何”,連起來就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劉邦為何對立下大功的韓信下毒手,歷來就有很多的說法,有的觀點認為韓信就是功勞太大了,劉邦害怕他將來會威脅到自己的統治,於是就將他殺害,也正應了那句話“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其他的幾位功臣,比如英布、彭越,都沒有得到好下場。還有人說,劉邦確實是想殺掉韓信,但是就是因為他功勞太大而不忍心下手。但是他的皇后呂后卻是一個很有政治野心的女人,在劉邦剪除異性王的過程中起了不小的作用。後來,呂后又在很多要害部門安插了呂姓的親信,這些人合稱“諸呂”,在呂后死後,他們就發動叛亂,不過很快就被鎮壓下去了。誅殺功臣,以韓信開刀,也許就是呂后攫取政治權力的一個步驟。


天天開心歷史


性格決定命運,這真是萬事皆準的一句話。

韓信自幼父亡,母親也相繼去世,家貧,又受了很多周圍人的凌辱。這樣的人一般會發展成內向,敏感,自卑又孤傲,但又堅韌,果斷,能化繁為簡看透本質的性格。很難與人正常相處,不喜歡繞彎,受到一點恩惠或侮辱都會銘記一輩子。

另外,由於長時間被迫或主動獨處,可以培養出驚人的洞察力和想象力,這為他將來成為兵仙打下了基礎,就像下棋,正常人只能看到眼前,他卻可以看到三五步後的情形。這種洞察,想象,執行力都是對於事物或戰場的把控,對他來說是拿捏自如的事情。但由於不和人打交道,千變萬化的人心是他無法洞察到的。他其實根本不是猶豫的性格,而是無法像戰場一樣洞察收集到人物心理的信息,沒法進行合理分析,致使他無從下手。

他對劉邦的知遇之恩銘記在心,因此關鍵時刻還是選擇跟著劉邦,這是他性格特點決定的,沒法改變。雖然很多人覺得他可以選擇自立,形成三足鼎立是最好的結果。但其實他的性格是無法維持這種格局的。因為管理軍隊得心應手,但一旦建立政權,涉及到複雜的人事,對他來說難度不是一般的大。對他來講,要麼一股氣滅了項羽劉邦,要麼縱湧他倆相殺後,收拾殘局。最後在沒有外部威脅的情況下,手握絕對權利來進行人事管理。


思評


猶豫不決的韓信

韓信是古代有名的大將,被後人稱之為“戰神”。他在楚漢相爭的戰場上,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最後卻落得個身死族滅的結局,讓後人嘆息不已。

讀《史記·淮陰侯列傳》可以發現,韓信通兵法,有謀略,智慧過人,心性堅韌,能忍別人不能忍受的屈辱。但他的性格卻也有極大的缺陷,就是拿不起,放不下,猶豫不決。

在戰場上,韓信很有決斷力,但在人生的重要關口,他往往對事情缺乏正確的判斷,所以總是優柔寡斷。韓信一生,在關鍵時候,該拿起的沒有拿起,該放下的沒有放下。我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他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

韓信被劉邦任命為大將後,先後平定趙、齊兩地,打敗並殺死項羽的大將龍且,威震天下,達到了人生的巔峰。就連一向氣吞山河的楚霸王項羽也感到了害怕,他派了一個叫武涉的人去勸說韓信,想讓他脫離劉邦獨立,和楚漢三分天下。韓信斷然拒絕了對方的說辭,並且說:“你告訴項王,沒有漢王,我就沒有今天,所以我到死也不會背叛他的。”

看這番言辭,韓信對劉邦是絕對忠誠的,事實真是這樣嗎?我們慢慢分析。

武涉來勸說韓信,是為了項羽。而另一個一心為韓信考慮的人物出場了,他就是蒯通(本來叫蒯徹,後人為了避漢武帝劉徹的諱,改為蒯通)。蒯通知道當時的天下大勢就掌握在韓信手中,就想勸韓信建立不世的功業。他先給韓信相了一面,說:“相君之面,不過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貴乃不可言。”這個蒯通會不會相術,我們不得而知,但這句話卻很明顯是在暗示韓信,“背”就是背叛,意思是說韓信只有背叛劉邦才會“貴不可言”。以韓信的聰明,話裡的意思他是很明白的,如果他是絕對忠於劉邦的,此時就該制止蒯通,別讓他再說下去。可是,韓信明顯有點心動了,他希望蒯通把話說明白。

蒯通接著說:“秦滅以後,楚漢紛爭,雙方都已經很疲憊了。此刻您擁有天下最強的軍隊,漢王和項王的性命其實是掌握在您的手中:您幫漢則漢勝,您幫楚則楚勝。其實,對於您來說,最好是誰也不幫,這樣就會三分天下。然後憑藉您的才能,等待有利的機會,不難統一天下。如果錯過了這個時機,正所謂‘天與不取,反受其咎’。”

韓信說:“漢王對我很好,我怎麼能見利忘義呢?”蒯通說:“您自以為和漢王關係好,功勞大。可是,這些都是不足憑藉的,張耳、陳餘當年關係多好,後來還不是反目成仇;伍子胥、文種功勞多大,還不是功成身死。功蓋天下者不賞,以您現在的情況,聯合楚國,項王不敢相信您;迴歸漢王,漢王也會懷疑。您如果不早作決斷的話,就很危險了。”

韓信下不了決心,說:“讓我好好想一想。”過了幾天,蒯通又去見韓信,韓信還是猶豫不決。他最終還是不忍心背叛劉邦,他覺得自己的功勞大,劉邦不會對不起自己的。蒯通見韓信不聽自己的,就逃走了。

這是韓信一生最重要的關口,他需要作出選擇。他的面前,只有兩條路:要麼徹底的忠於劉邦,像張良、蕭何一樣;要麼狠下心來背叛劉邦,加入天下的爭奪。除此之外,是沒有第三條路好走的。

可是韓信卻偏偏想走第三條路,他一直在左右搖擺,既不能放棄一切個人私利為劉邦盡心竭力,又不能下定決心獨立山頭。他又想獲取最大的個人利益,又想劉邦能夠對他始終如一,就像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的說的那樣:“夫乘時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報德者,士君子之心也。(韓)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於人,不亦難載!”

韓信平定齊地時,劉邦正被項羽圍困在滎陽,形勢危急,盼望韓信來幫助他。韓信卻派了一個使者說,齊地剛剛平定,形勢不穩,希望能封自己為假(代理)齊王來鎮撫齊地。劉邦非常生氣,但形勢所迫,還是封韓信為齊王。

後來劉邦帶兵追趕項羽到固陵,約定韓信出兵共同攻打項羽,但韓信按兵不動。劉邦聽從張良的計策,把陳地以東的土地封給韓信,韓信這才出兵一同在垓下包圍項羽。

這些時候,劉邦早已有心要除掉韓信了,只是害怕韓信的兵力,不敢輕舉妄動。所以,殺掉項羽後,劉邦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出其不意地進入韓信的軍營,奪下他的兵符。然後,把韓信調離齊地,改封為楚王。

項羽已死,兵權被奪,做了楚王的韓信,已經失去了依仗。此時他若能韜光養晦,放下身段,低調做人,或許還能保全身家性命。

但韓信還是看不清形勢。鍾離眜是項羽手下大將,過去和韓信是好朋友,項羽死後,劉邦派人捉拿鍾離眜,鍾離眜就投奔了韓信,韓信收留了他。再加上韓信在楚國,出入都帶了很多的衛兵,於是就有人告發他謀反。

劉邦聽了陳平的計策,假裝到南方的雲夢澤遊玩,要求諸侯都來相會,其實是要藉機捉拿韓信。

韓信得知劉邦來到了楚地,又一次陷入了猶豫之中。他想起兵造反,但覺得自己沒犯什麼罪;想去見劉邦,又怕被劉邦捉拿。翻來覆去也拿不定主意。這時有人勸他:“你殺了鍾離眜,皇上高興了,就不會為難你。”其實這是一個餿主意,如果忠於劉邦,當初就不該收留鍾離眜,甚至鍾離眜一到就該把他抓了獻給劉邦,這個時候再殺了鍾離眜,既對不起朋友,也不能取信於劉邦。

韓信卻聽從了這個計策,他帶上鍾離眜的人頭去拜見劉邦。劉邦當即把他抓了起來,韓信大呼冤枉,說著“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話。劉邦拿不到韓信謀反的證據,就赦免了他,降他為淮陰侯。

這個時候的韓信,已經失去了所有資本,就更應該夾起尾巴作人,放下對於權勢地位的想法。但韓信卻不能安分守己地過日子,他羞於和周勃、樊噲等人同列,整天怨氣不斷,怏怏不平。

陳豨被任命為鉅鹿守時,來向韓信告別,韓信就悄悄和他說:“你所去的地方,是天下精兵所在之處,你從外邊起兵,我在裡面響應,天下就可以謀求了。”

後來,陳豨果然舉兵造反,劉邦親自帶兵去平叛,只有呂后和太子留守京城。韓信召集家臣想要襲擊呂后和太子,但有人告密,呂后知道了他謀劃。呂后和丞相蕭何商量,蕭何就騙韓信說:“皇上那裡已經傳來消息,陳豨已經被殺死了,大臣們都應該進宮向呂后道賀。”韓信稱病不願意去,蕭何就說:“即使有病,也應該強打精神進宮道賀。”

韓信相信蕭何,就進了宮。呂后讓武士抓住韓信,在長樂宮的鐘室殺掉了他,並誅滅了他的三族。

一代名將就落得個這樣的結局,令人唏噓不已。可以說,在戰場上,他是時代的最強者,但在政治權謀上,在人生的抉擇上,他卻是一個徹底的失敗者。

他的失敗,主要就是性格原因:在該作出決斷的時候,他總是猶豫不決;在該低調的時候,他卻放不下對權勢地位的慾望。所以司馬遷說韓信如果能學會謙讓,不誇耀功勞,不自恃才能,他在漢朝的地位就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太公相比了。


萬卷縱橫眼欲枯


在秦末各地百姓紛紛揭竿而起,反抗秦朝的暴政,其中能人異士層出不窮。而在這亂世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將領就是韓信,韓信作為一個非常奇特的人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但是韓信作為一個軍事天才,統領上萬軍隊,即使立下赫赫戰功,還是得不到劉邦的信任,最終慘死,死前無一人願意做他親信。

韓信從小父親就死了,一直被母親撫養長大,母親也是屬於性格十分強勢的類型,因此從這個環境長大的韓信性格一直都比較沉默內斂,但是韓信卻確切的知道他到底需要什麼。哪怕有一些鄉痞無賴要他從胯下爬過去,他也會忍住脾氣去做,可見這個人不是傻,而是對於自己的目標十分清晰。正是因為這樣的性格,韓信在戰爭中對於自己每一步的作戰目的十分清楚,去哪裡的路線就有很多種選擇了。而韓信正是通過這個特點,使出了很多讓人意想不到的戰術。

在攻打章邯軍隊時,韓信讓士兵修一條舊路,在敵軍準備抵抗大軍的時候,韓信帶領大量軍隊從另一條小路出發,最終偷襲了敵軍的腹部,大獲全勝,這就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可見韓信的軍事素養,他是一個軍事天才。

在韓信還沒有投奔劉邦的時候,他就已經在項羽那裡當官,然而韓信的軍事素養在那裡卻發揮不出來,因為當時項羽軍隊中有很多軍師幫忙出謀劃策,而項羽最缺的其實是幫助管理軍隊的政治人才,韓信自知擔任不了,通過蕭何的引薦,誰知道韓信在劉邦陣營一飛沖天。

經過了“蕭何月下追韓信”,韓信剛當上了統帥,就用一場大勝來證明他的實力。在接下來的戰爭中韓信是所向披靡,相繼滅掉了四國,這個時候韓信已經功成名就了,可以說劉邦沒有韓信的軍事才能就不會走到這一步,韓信手下的軍隊人數達到上萬人,然而卻無一人願意做他親信。

結果在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時候,韓信不懂得圓滑就顯現出來了,項羽將劉邦圍困在城裡,劉邦讓韓信帶兵來救他,結果韓信卻說齊國作為最大的諸侯國,如果沒有一個齊王是沒辦法穩定住的,韓信就想當這個齊王。劉邦看了之後大怒,這不是赤裸裸的威脅嗎,雖然沒能表達出來,但是這道隔閡的裂縫已經出現了。

而項羽的手下謀士也看出來,劉邦最大的依仗就是韓信,勸說韓信自立為王,但是韓信卻說滿足於現狀,可見韓信的天真,當時的韓信已經功高蓋主了,並且兩人之間已經有了很深的矛盾,雖然韓信跟隨劉邦多年,但是在權利面前,劉邦不可能給韓信一絲的反叛機會,所以在劉邦建立漢朝後,呂后趁機殺害了韓信,因為平時結交甚少,到死也沒有一個親信,韓信悲哀的一生,真是讓人唏噓。


歷史雲頂


歷史上,在軍事方面,韓信絕對可以位居奇才之列,帶兵打仗,也是多多益善之輩。可惜,功高震主,未能有效的調和與君王之間的矛盾,加之平時的所作所為過於張揚,說話無遮無攔,最後落得不得善終,被夷滅宗族,可憐、可惜、可嘆。

古時候,對淮陰侯韓信有兩句總結——“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擴充起來,很有啟迪意義的小故事。

假設將“男人不止一面”的廣告詞來概括韓信將軍,殊為準確。 能夠在歷史上留名的,很多都是少有大志者,韓將軍亦然。

只不過在《史記》一書中,在最初的講述過程中,更多的是描繪其幹啥啥不行的狀況,這一點,對於今天平凡的你我來說,心理上,是一個很好的安慰。

小時候的韓將軍,可以說,家裡沒錢,在操守方面,也沒有辦法被推薦為官吏,也不能做點小生意來養家餬口,只能厚著臉皮混吃混喝的。

時間長了,大家都嫌棄他,而不自知,有一次到了飯點去混飯的時候,發現人家提前用過飯了,別說正式的飯菜,估計連點殘羹冷炙都沒有了,脾氣不小,大怒,撇下一句話:“老子,再也不來了”(在心理上,還是缺少一些疏導,或者說其老師對他的教育過於偏重軍事方面,在為人處事方面,有點欠缺了。聯想一下,孔聖人為什麼被尊為至聖先師,光一句有教無類就牛氣沖天了)。

氣鼓鼓的跑出去,餓著肚子,跑到了河邊,想著釣上兩條魚來充飢,也是可憐呀。

有一位善良的老媽媽,正在河邊漿洗衣服(當時的生態真好,村鎮旁邊的小河,竟然也沒有太大的汙染),這位老媽媽識人相面,看到其樣子就知道還沒有吃飯。

一連數日的支援給他點吃的,算起來,在秦朝苛捐雜稅的“照顧”下,在兵荒馬亂的年代裡,一位普通的老媽媽,家裡又有多少餘糧呢?估計,也就是餓不死,撐不住,這小子真行,就這樣湊合著、瞎混著,在等待什麼嗎?

有一天,可能是老媽媽送的飯菜很合胃口,吃的很開心,發自內心的說出幾句大話:“我說老媽媽呀,改天發達了,一定會好好的報答你,我相信一定會有那麼一天的,我堅信,確信無疑。”

老媽媽笑了笑:“哎,看你小子,長的是人高馬大的,腰間還掛著一個鐵片片,不去建功立業,天天在河邊,看著我們漂洗衣服,我是可憐你,才施捨給你點吃的,不是為了追求所謂的回報,再者說,改天究竟是那天呢?”

一句敲醒浪蕩子。韓信如當頭棒喝,眼前直冒金星,心裡想著:對呀,對呀,天天這麼混,等啥子呢?

難道天上會掉餡餅嗎?估計難。

大丈夫何以立身天地間?青山常在,綠水長流,就此別過。

後來,應徵到項羽軍中,基本不受重視,很多建議和計策都不被採納,失望的很,再者說,項羽在性格上的直來直去,每一位和他接觸的人,都能夠輕而易舉的看透。韓將軍發現了這一點,經過斟酌,感覺在這裡存在的意義不大。

良禽擇木而棲,跑到了劉邦處。誰承想,在這裡也不太受重視,只給了一個看管糧草的小官職(初上天庭的孫悟空何其相似?),估計在當時的劉邦眼中,給這麼一個官職,也是不小了。 不過,在此期間,韓將軍通過與他人的接觸,喝酒聊天,迅速的將自己胸中的才華進行了賣弄(賣弄一詞,此處毫無貶義,畢竟在古時候,毛遂自薦也是一個很不錯的晉升的途徑),特別是引起了劉邦的發小之一——蕭何的賞識,在漢王面前,多次推薦。

回饋的有點慢,讓韓將軍內心遲遲看不到升遷的希望,加之思鄉心切,再一次的有了退意。 據說還是在一個月光照耀下的晚上,拎起之前收拾好的包袱,招呼都不打一聲,突然就跑了。

猜想,蕭何安排屬下去邀請其喝酒聊天,才發現人已經不見了。蕭何,何等了得,知道韓信是何等人才,跑了,被他人啟用的話,威脅就太大了,顧不上給漢王打招呼,騎著馬就開始了追逐。

雖說跑的是人困馬乏的,結果還不錯。 追上之後,好好的進行了封官許願,這一次可是畫了一個天大的餅子(看來,天上真的會掉餡餅)。

好說歹說,連拉帶拽的把韓信“哄騙”回去,接著又去好好的做了一通漢王的工作,劉邦在情商方面,確實屬於段位等級最高一階,心悅誠服的搞了一次轟轟烈烈的拜將儀式,也為後續的楚漢相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在後來的戰爭中,韓信多次被遊說、策反,不成功的理由基本都有漢王對其不薄這一條)。

具體的戰爭細節,就不詳述了,反正是大展拳腳,盡情的放飛了自我。

當然,在項羽被收拾掉之後,齊王韓信很快就被用計變成了楚王,隨後更是被劉邦所說的巡遊雲夢澤,一下子從王變成了侯,可以說軟禁在了天子眼皮底下。

因為說話的不謹慎,惹禍上身,最終竟然被漢初最陰鷙的一位婦人——呂后所殺,正所謂:當斷不斷,必為其亂。(功高震主時,翩然抽身去,多少人可以做得到呢?)

必須借用《史記》上的言語,言簡意賅:“呂后用蕭何計,誅淮陰侯”。

在軍事多麼果敢、有謀略的一位,在人際的爭鬥上,竟然如此之猶豫。

讀史總是會假想諸多,正反雙面,差異真大。


浩哥愛讀書


“抱王霸之大略,蓄英雄之壯圖,志吞六合,氣概萬夫!”定三秦,平魏趙,下燕齊,破強楚,助劉邦一統天下,韓信無疑是那個時代最為卓越的軍事統帥,最為優秀的兵謀聖手,也是中國歷史天空上一顆耀眼的將星,然而就是這樣一為軍事天才,最後卻落得夷滅三族的下場,其結局不免令人唏噓。

  何去非曰:“言兵無若孫武,用兵無若韓信、曹公。武雖以兵為書,而不甚見與其所自用。韓信不自為書,曹公雖為而不見於後世。而傳承二人者之學皆出於武,是以能神與用而不窮。何去非說:孫武是軍事理論家,而韓信和曹操是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軍事家,能做到“神與武而不窮”。這在日後韓信指揮的軍事行動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韓信的一生大體上經歷了少不得志、終遇伯樂、屢建奇功、含冤而死四個階段。

 下面先介紹韓信人生的四個階段

少不得志。“韓信者,淮陰人。始為布藝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這表明,年輕時的韓信可以說是一無是處的,既沒關係當官又做不了生意,只能整天遊手好閒、無所事事、寄人籬下。韓信曾在南昌亭長的家裡連續混吃混喝好幾個月,最後惹得南昌亭長的妻子都是提前做飯,韓信來的時候發現別人已經吃完飯了,結果怒氣衝衝的走了。還未出道的韓信因為沒有一技之長,或者說當時韓信的一技之長沒有用武之地,閒來無事韓信就經常去釣魚,而在河邊洗衣服的大嫂經常給韓信帶飯吃。但這並不代表韓信沒有才華,因為當時社會還比較安定,而安定的社會環境對韓信這樣的軍事天才來說是沒有出頭的機會的,但是,隨著陳勝、吳廣的揭竿而起,各路豪傑並起反秦,韓信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是的,韓信的機會終於來了,只是過程沒那麼順利。

終遇伯樂。陳勝、吳廣起義後,各路豪傑英雄並起。及項梁度淮,信仗劍從之,居戲下,無所知名。項梁被章邯擊殺後,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幹項羽,羽不用。未出茅廬但卻胸懷大志,洞察天下的韓信首先把自己建功立業的第一站選擇在了楚國,的確,以當時的紙面實力而論,以項梁為首的楚國的確是最強的。但以數策幹項羽的結果是羽不用,經過和項羽一段時間的接觸,韓信發現霸王項羽徒有其表,絕不是一統天下之才。匹夫之勇、婦人之仁,這是韓信日後對項羽的評價。懷經國之志卻不得其主,韓信無懷是迷茫的與痛苦的,韓信經過分析果斷的投靠了當時只偏安一隅的劉邦。韓信剛開始在劉邦手下做一名管理倉庫糧食的小吏,因為被連坐應被處斬,但此時韓信人生中第一個伯樂出現了,那就是滕公夏侯嬰。“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悅之。與語,大說之。言於上,上拜以為治粟都尉。”這是韓信第一次走進劉邦集團上層的視線。而通過夏侯嬰,韓信與蕭何等也開始有了接觸,蕭何通過與韓信的幾次接觸,敏銳的認識到韓信是一位可與不可求的卓越人才,才有了蕭何月夜追韓信的故事,蕭何是韓信的第二位伯樂。蕭何誠懇的把韓信推薦給劉邦並對劉邦說:“至於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計事。”在蕭何眼裡,韓信是國士無雙,如果要奪得天下,像韓信這樣的人才是必須要有的。而劉邦的確是超一流的政治家,馬上拜韓信為大將軍。正所謂一等人盡人之智,其次盡人之能,再其次盡人之力,由此看來劉邦能奪天下絕非偶然,劉邦是韓信的第三位伯樂,也是最重要的一位伯樂,是劉邦為韓信提供了廣闊的歷史舞臺,讓韓信的才華在這個平臺上發揮的淋漓盡致,即便在兩千年之後依然閃耀著耀眼的光芒。

  屢建奇功。拜為大將之後的韓信,其軍事才華展現的淋漓盡致。先是和劉邦暗度陳倉,平定三秦,建立了穩固的後方;然後是明度臨晉、暗襲安邑,平定魏國,俘虜魏王豹;再就是和張耳,巧設奇兵,背水一戰平定趙國;再然後就是下燕國、平齊國,破龍且。至此,韓信幫助劉邦基本上平定了除項羽外的各路諸侯,對項羽形成了合圍之勢,最終與劉邦破項羽與垓下,鼎定天下。

含冤而死。為什麼說是含冤而死呢?因為我覺得韓信絕無反意。當韓信擊殺龍且之後,項羽感到恐懼了,作為軍事戰術天才的項羽不可能不明白自己已經處於一種合圍之中。於是派武涉對韓信進行遊說。這一段相當精彩,也集中體現了韓信真實的想法。武涉往說齊王信曰:“天下共苦秦久矣,相與戮力擊秦。秦已破,計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今漢王復興兵而東,侵人之分,奪人之地,已破三秦,引兵出關,收諸侯之兵以東擊楚,其意非盡吞天下者不休,其不知厭足如是甚也。且漢王不可必,身居項王掌握中數矣,項王憐而活之,然得脫,輒倍約,復擊項王,其不可親信如此。今足下雖自以與漢王為厚交,為之盡力用兵,終為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須臾至今者,以項王尚存也。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項王今日亡,則次取足下。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和,參分天下王之?今釋此時,而自必於漢以擊楚,且為智者固若此乎!”韓信謝曰:“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正所謂視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最後就算巧舌利劍的蒯通也沒有說動韓信。正如司馬光所說:“信與高祖起漢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禽魏,取代,僕趙,脅燕,東擊齊而有之,南滅楚垓下,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觀其距蒯徹之說,迎高祖於陳,豈有反心哉!良由失職怏怏,遂陷悖逆。夫以盧綰里閈舊恩,猶南面王燕,信乃以列侯奉朝請,豈非高祖亦有負於信哉!”韓信不滿是有的,但絕無反意,況且此時的韓信也絕無反叛的實力,但最終韓信落得個夷滅三族的下場,這不得不說是歷史的悲哀,而這種悲哀在兩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還會不斷上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