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思考一個問題,三千年帝王史數十個王朝,為何難破三百年難?

五湖散人李清楓


數據千年的封建王朝為何難破三百年呢?這個問題應該這麼來看待。


無論是如何改朝換代,朝代更迭,無外乎幾個因素:

1、生產力的發展與社會制度是否匹配

2、社會各階層的矛盾衝突是否到了無可控制的地步


社會制度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發展

每一次朝代更迭,一方面是社會制度的更新,可以從周開始,因為商的文字記載相對較少,周最開始以“禮”治理天下,這種禮治是建立在周強大的實力保障。各諸侯可能是親戚、下屬,如姜齊就是姜尚的封地。

"井田"是君主分給你的耕地,但是要注意,這地只是讓你耕種而已,土地所有權在周天子那裡。周天子分地給諸侯,諸侯分地給大夫,大夫分地給士,士分地給庶,一層一層地分,一層一層的幫著種,生產的糧食也是留夠自己的,剩下的一層一層上繳,即所謂“四封之內,莫非王土;食土之茅,莫非王臣。

但是發展到一定和時間,周的實力下降,各諸侯的實力上升。當時井田制也越越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就形成了新的社會矛盾。原有階層的實力對比打破了原有的平衡,舊的社會階層必然被新的社會階層所替代。


從秦朝開始,開始了高度君權集中的制度,世襲制度的原因


這種政治制度往往決定於皇帝的人個能力,每一個朝代的開國皇帝的能力都比較強,所以能迅速發展生產力,平定天下。讓社會進入一種快速發展的時期。但因每一屆皇帝產生都是世襲制度,這就非常有風險了。

除了自然的風險,還有人禍。

這麼英明的司馬炎,卻因為楊豔和賈南風兩個女的作梗,把皇位傳給了司馬衷這個白痴。最後導致天下大亂。

而漢高祖卻因為文帝、景帝、武帝的能力突出,還能開疆擴土。實現大漢中興。最後一代不如一代,西漢逐漸地敗落。再次激發了社會矛盾,一發不可收拾,王莽篡國,赤眉、綠林軍起趙義,最後被劉秀給收拾了。又重新建立了一個新的社會秩序。雖然,也稱之為漢,但已是東漢,此漢非彼漢。

所以有的朝代興衰歷史都是如此相似

基本於以上兩個原因,所有的封建王朝的興衰規律都是一樣的,開國建立一個新社會秩序,無論是皇位,還是功臣們被封侯之位,都是世襲,意味著這些人的後代,一生下來,就擁有比其他階層更好、更多的資源。自然成為一種不公平的社會現象。

久而久之,社會資源分配矛盾,就引發成社會矛盾,整個社會需要重新做一次資源分配,怎麼實現,一批人推翻另批人,重新定義社會地位,週而復始。

勝者王侯,敗者寇,這句話不就是這麼來的麼


國內ERP專題


回看歷史,我們不禁發現,自秦以後,歷代王朝都不超過300年,如果北宋和南宋加一起的話勉強超過300年。那麼為什麼就沒有超過300年的呢?

老話說“富不過三代”對於王朝來說不超過五代。一代就是一甲子,而五代並不是指皇帝,而是統治集團。一代打天下,二代坐天下,三代守天下,四代補天下,五代補不了。

封建王朝都是有周期性的,這也是歷史的必然,短的不過幾十年甚至幾年,長的不過200餘年。

根本原因就在於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性。我國古代是農耕國家,人民主體是農民,大多數百姓的想法不過是吃個飽飯,過個穩定生活。但往往並非如此,疾病、天災、戰爭、稅收等等因素都有可能讓百姓流離失所,而隨著時間推移,土地兼併問題就會暴露出來,這是歷代統治者都無法解決的問題。地主勢力不斷壯大,政府的管控能力卻在衰弱,流民不斷增加,當流民的數量達到總人口兩成的時候,國家就會陷入動盪。而且大多數王朝都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央政府的權力會不斷受到地方節制,地方軍權會慢慢變大。

每個朝代都是官僚集團做主,除了開明君王和開國皇帝后,普通帝王根本無力壓制,很多家族從漢代能一直繁榮到明代。而官僚體系最重要的是利益,為了利益可以不顧國家安危,此時此生內亂。

小農經濟的脆弱性。小農經濟在面對天災時就會破產,而我國的地理位置註定了氣溫變化規律大。研究歷史的人會發現,每過300年,氣溫規律就會發生一次較大的變化,要麼災難頻發,糧食減產,要麼就是遊牧民族入侵,而在這種情況下,面對入侵國家少有能力抵抗,這樣就又會爆發起義軍來成立新的王朝。


調侃歷史


如果不是宋朝有救命的“占城稻”,明朝有“嘉隆萬改革”,清朝有救命的玉米和土豆,這三個王朝滅亡的時間還會提前,連他們在歷史課本上的國祚都不能夠維持。比如西周王朝維持了不到275年,西漢維持了210年,東漢維持了195年,至於魏晉南北朝時期,沒有超過200年國祚的王朝。一直到了隋唐之後,隨著科舉制的發明,皇權得到了穩固,才漸漸有了衝擊300年國祚的勢頭。

(占城稻的引入豐富了宋朝的經濟)

中國的政治文明已經足夠發達了,像那些西方的古代國家,他們也很難突破這個瓶頸。羅馬帝國如果要按中國的朝代標準來劃分,他們往往幾十上百年就要改朝換代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儘管中國的君主專制政體的強幹弱枝,更有助於社會穩定,但是這種旨在求穩的制度設計卻無法避免資本趨向於集中的本性。即使到今天,各種政治管制、稅收制度都很完備的情形下,資本的聚集程度甚至還要比小農經濟時代還要劇烈。

(商業發達導致資本集中)

資本聚集,意味著貧富差距拉大。隨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人口漸漸增多,可耕土地逐漸不再能夠滿足人們需要。朝廷在初期一般都會實行授田制,因為地廣人稀,也很好分。幾十年的太平生活後,人口呈現出指數級別的增加,社會財富卻不能成比例增加,社會資源開始緊張。

在各種經營活動中,農民的經濟回報是比較低的,他們終日勞作所得,不過溫飽而已。官僚集團、大商人階層都有足夠的實力和意願兼併土地,購買奴婢,發展他們的莊園經濟。市場經濟發達到一定階段,土地通過交易的方式被集中到少部分手中,失地農民增多,社會上開始出現流民。

流民是很悲慘的,他們四處遊蕩,賣兒鬻女,只是求一口飽飯。可是,天底下烏鴉一般黑,官府不許流民吃窮地方,使更多的人們沒有飯吃變成流民,所以就會派兵驅趕。流民們沒有活路,就只能揭竿而起,斬木為兵。社會秩序開始紛亂,野心家隨之而起。

(由流民起義建立的成漢政權)

另外,農業文明雖然比起遊牧文明來,抵擋自然災害的能力要強大的多(糧食可儲存的時間更久一點),可是這種抵禦風險的能力也是有限度的。70%的民眾不會餓肚子,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就被稱之為“小康”。一旦發生大面積的自然災害,基本上就會造成農民起義。雖然從漢朝開始,中央政府就設置了平糶倉,用來豐年儲糧,荒年放糧,可是執行時往往變成了官商勾結的囤積居奇。

這種氣候的自然調節之手,每隔三百年就會有一場小冰河期。氣候的變化不僅使農業生產遭遇打擊,極端氣候還會形成大量的其他次生災害,造成更大的諸如瘟疫、蝗災、水災、旱災等。古代社會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薄弱,一旦遇到這樣的天災,解決的辦法只有讓社會的資源與人口再度恢復平衡(大量的人口滅失)。

所以,為什麼三千年中少有王朝能夠延續國運超過300年呢?

其一,資本自肥的本性造成貧富差距過大,即使在古代人們試圖通過政治手段平衡,也改變不了這種趨勢。這種趨勢的發展最終造成土地兼併,失地人口增多,最終為了生存而爆發起義,社會秩序重構。這個過程的長短,與政治手段的強弱與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關。政治能力強的,能夠有效抑制資本的集中趨勢,距政治秩序重構的時間就會久一些;生產力發展水平越強,資本集中的速度越快,距政治秩序重構的時間就會短一些。

其二,氣候(小冰河期)這個看不見的自然調控大手,會形成自然災害和次生災害,而這個氣候有周期性質。真趕上了氣候變化週期,不待人口發展到臨界點,就可能會出現大面積的流民起義。

其三,馬爾薩斯人口陷阱。古代社會人口的增長速度要遠遠高於與社會財富的增長速度,當出現臨界拐點時,社會就開始動盪,一直到人口與社會資源對應關係再度達到合理水平。

(人口、資源增長的趨勢)


總而言之,三百年王朝週期律最大的問題,其實還是吃飯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在政治制度改革和技術革新進步。在古代社會,這兩個方面都難以達成革命的成果,只是修修補補,做一個裱糊匠,國祚延續幾十年而已。


而知而行的歷史


國父孫中山先生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其主旨就在為我們揭示一條真理,只有順應天下大勢,才能夠取得成功與勝利。朝代的更迭,是因為舊的朝代已經不再適合天下人民所需要,更必須要做出改變,只有新的朝代,取代了舊的朝代才能推動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而一個朝代為什麼很難突破三百年的歷史,又為什麼滅亡,從根源上說就是因為這個朝代已經違背了社會發展的需要,至於這一結果是如何造成的,那是由多種原因所導致的。

在封建社會時代,國家是由皇帝所統治的,統治者的英明與昏庸往往可以決定一個朝代的走勢與興衰。如果遇到了一個英明的君主那麼天下則達到大治,如果遇到一個昏庸的君主,天下則必將走向滅亡。這是制度的缺失,缺失的根源就在於以一個人就可以決定一個國家的命運。中國有一句古話“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這句話是根據《孟子》的“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他為我們揭露了一個現實,就是能力出眾的人所積累的財富,往往歷經五代就被消耗而光,後來的話有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法,如果想延續下去怎麼辦呢?道德傳家,就可以十代以上,《孟子》說話的時候雖然有他的侷限性,但這也確實是一個樸素的道理。這個道理對於個人家庭如此,對於國家也亦然。如果一個國家的統治者不能夠把“德”作為安身之本,這個國家是不會長久的。同樣《孟子》也說過“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如果把這兩句結合起來看。我們能夠得出一個基本的法則,這個法則同樣也適合於一個國家,就是一個國家,尤其是封建時代的統治者皇帝,因為他的安樂生活而導致他的德行敗壞,最終使得國家滅亡。雖然說這個道理不能完全適合所有的王朝,但絕對是一個比較樸素而廣泛適用的真理。國家經過了發展,在經歷了前期的勵精圖治之後,幾代之後的君主已經忽視了國家的安危,他們依靠祖宗留下來的基業,而大肆的揮霍,因為不瞭解民間百姓所想,生於帝王家,長於帝王家,所以他們不去顧忌底層百姓所想,最後人民無法生存,而不得不起身反抗,這是封建帝制本身所帶來的不可逆的一個現象。當然,一個朝代的滅亡,絕非單方面的原因,君主的能力可以決定一個國家的走勢,但其他的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

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就是每個朝代都出現過,也都有人試圖改變的一個事情,那就是土地兼併。《韓非子》的《五蠹》中有這樣一句話,“今人有五子不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孫。是以人民眾而貨財寡,事力勞而供養薄,故民爭,雖倍賞累罰而不免於亂。”這就是為什麼到了一個王朝的末期會群起而攻之的原因所在。一個朝代剛剛建立的時候,為了穩固發展,統治者往往會休養生息,輕徭薄賦,促進經濟發展。而且新朝取代前朝都要經歷大的社會動亂,這個時候人口會是一個朝代的最低值,流離失所的農民經歷了戰亂,當他們獲得了賴以生存的土地的時候他們就會安心過日子。但隨著朝代的延續,皇室人員逐步增加,不僅皇室人員,官員也會逐步的增加,這個時候就會出現大量的土地兼併。時間拖延的越長,土地兼併的現象就越為嚴重,也就導致了百姓土地的減少。而為了滿足大量的皇室人員和官員的生活,國家在兼併土地的同時,還要增加百姓的賦稅。這樣一來就使得百姓連基本生活都無法得到保障,所以他們就會反抗統治者。這也就是幾乎每一個朝代的滅亡,都會出現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雖然最後推翻前朝統治的不一定是農民起義,但是朝代的滅亡,尤其是統治時間較長的朝代的滅亡,往往很難擺脫這個困擾。

那麼這個現狀就無法改變麼?歷代的統治者都曾經試圖去改變這一點,如果遇到了較為英明的統治者,和能力出眾的大臣,他們會採取變法的方式改變這個情況。這一點又牽涉到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封建思想統治下的“祖制”問題。這一點是每一代變法者都面臨的問題。宋代王安石變法遭受過的最大阻礙之一,就是司馬光說的“祖宗之法不可變”,隨之王安石提出了自己的“三不足”即“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來表達他對變法的堅定信念。可由來已久的帝制封建思想,以及這種帝制封建思想的既得利益者促使他們成為變法的阻礙者。這一因素就導致了即便有變法者提出變法,但往往也會因阻礙者勢力過於龐大而使得新法,不得已推行下去,即便短期內推行下去了,最終也都會以人亡政息而告終。任何一個制度都不是一上來就完美的,完美是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去改進變化的,只有適應時代發展而進行改變才是真正的永恆。但帝制封建思想是改變的阻礙者,試想一下,一個朝代經歷了百年的發展,最初的制度已經不適應社會的需要。但這些阻礙者們不顧社會現狀,而本著“祖宗之法不可變”這種頑固思想,繼續執行著國家建立初期的制度,怎麼可能不以滅亡而告終呢?

以上的這三個原因,就是每個朝代由建立而最終走向滅亡的根本原因。如果概括為一句話,那就是封建帝制的落後性,而使得朝代最終必然走向滅亡。即便有些朝代能維持長久,但也擺脫不了這種命運,而且統治時間越長久的朝代,最後所帶來的反抗也最為激烈。在這種落後思想的統治之下,如果再遇到不可預估的天災,外部勢力的入侵,或者內部重要軍事力量的反抗,那就是進一步加速朝代的滅亡了。


再言春秋


夏商周三個國家立國時間都比較長,而後世的封建王朝大多離不開300年的魔咒,這是為什麼呢?原因並不在於夏商周三個國家更得民心,而是社會發展的實際狀況決定的。

夏商周三代還處於奴隸社會,這也有一部分人對此並不認可

認為夏商周時期奴隸從來不是勞動的主要勞動力,而是普通民眾,但這並沒有能夠作為夏商周三代不是奴隸制社會的基本證據。因為在國外人們對於奴隸的性質作用價值以及普通民眾在生產勞動當中的佔比,每一個國家都有所不同。比如說在古希臘時期教師也是奴隸的一種,但是於一般的勞務奴隸有著很大的不同。

在古希臘除了公民之外,其他從事服務業的人都可以理解為奴隸。

但是如果真要是以一種完全附庸的狀態去劃分的話,其實在古希臘從事基礎勞動的民眾也並不是奴隸。劃分一個社會是否是奴隸社會並不在於這個國家的奴隸一定要在總勞動人口中的比例佔據主要部分,畢竟各個國家的劃分奴隸的方式不同。所以是不是奴隸社會應當以是否客觀存在人口交易為標準。這個人口交易是一個奴隸主或者說是貴族在交易以後擁有奴隸作為自己個人財產的狀態。


封建社會也有賣人為奴,但是這種都有人身契約,只要契約解除就可以恢復自由。

所以封建時代並不是奴隸制社會。但是在奴隸制社會奴隸一旦被奴隸主所購買就會成為奴隸主的私有財產,這種情況下的社會便是奴隸社會。而在奴隸制社會當中與其相適應的政治上層便是血緣貴族。這種血緣貴族所有的政治和經濟權利是與生俱來的,並不會出現任何改變,也正是因為奴隸制社會有這一穩定的貴族階層,從而也導致了夏商周三代奴隸制社會以及其政治框架的基本穩定。

所以夏商周的壽命普遍比後世的封建王朝更長一些。

當然,這並不是說這三個朝代的政治是穩定的,實際上夏商周三代的政治混亂比後世封建王朝更瘋狂。我們根本找不到夏都所在,並不一定是夏都並不存在,夏朝並不存在,而是由於激烈的貴族鬥爭,使得夏王朝的中央政權不斷遷徙,再加上當時水患嚴重,為了爭奪有限的資源,貴族之間的鬥爭,使得夏王朝的歷史印記逐漸消弭於歷史當中。商朝中期前期也是如此,不斷遷都,貴族與最高統治者不斷鬥爭。

商朝前半部分的國都也一直飽受爭議,直到安陽殷墟的出土,才真正確定了商王朝中後期的都城所在。之所以我們能夠確定,是因為商朝在這次遷都之後政治平穩,沒有出現大規模的自然災害。

同時夏商周三代依然屬於神權時代

尤其是夏商兩朝,祭祀更佔據了這些國家的主要社會資源。神權時代的國政都是穩定的,因為沒有人會對神提出質疑,即便是周朝也自封天子,以論證自己的合法性。這種合法性在當時除非王朝滅亡,否則是不可推翻的,在民眾的心目當中,這種信仰也是不可推翻的。所以這一切都指向生產力低下的這種狀態,使得各個階級和政治完全固定。

這種穩定的生產關係下社會不容易發生動盪,不會有底層民眾對上層提出質疑,甚至推翻。政治的動盪存在於貴族與貴族之間的爭奪,但是這並不會給奴隸制的社會帶來什麼顛覆性的影響。最多隻是由另一個奴隸主貴族集團代替之前的那一個而已,所以政權普遍存在的時間都長。而在戰國時期各國紛紛進行封建化的變法,打破了原先貴族血緣貴族對上層政治和經濟特權的壟斷。使普通平民也可以通過自己的才學獲得君王的賞識,進而進入最高統治層。

隨著變法的深入,貴族們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一大批新興的封建土地和軍事貴族崛起,佔據政權的主導地位。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當然此時還侷限於真正的普通平民以上的階層。國家逐步轉化為擁有一定私有土地的自耕農,而不再是依靠奴隸耕種。確實在封建時代實施土地私有化,盤活土地經濟給國家的發展和生產力的發展都帶來了極大的推動力,但這也導致了土地兼併。

所以封建王朝2000多年一直對土地兼併耿耿於懷,也無法真正解決土地兼併問題。

但是土地兼併並不是壞事,畢竟這是資源的重新整合,土地分成一小塊一小塊的,只能保證民眾的日常生活。但對於一個政權一個國家而言,必須要將土地連起來,統一管理,才能創造更多的財富,這種規模經濟是任何一個封建王朝都無法抵制的,這種財產可以被變更可以被兼併。

這也使得封建時代的社會流動性比貴族時代更加頻繁,剛才說過貴族的政治經濟權利都是固定的,與生俱來的,但是在封建時代則可以通過買賣的方式予以變更。所以在經濟上,帝國的財政很容易出現問題,由於財富的唯一來源土地可以發生變更,所以財富也可以發生變更。國家的財政也會隨之而變化,這直接導致了一系列的政治問題,以及各地區利益集團之間的爭奪,這種爭奪不僅包括資源也包括經濟和政治。

所以要不然我們選擇小國寡民分封土地為諸侯,各個階層固定因此相安無事,王朝享國數百年。要不然我們就選擇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所有的政治經濟權利以及社會的階層都可以流動變更,但這種流動和變更同時也帶來王朝生存滅亡的發展週期。


世界史圖鑑


翻開歷史朝代表,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歷經數十個皇朝,沒有一個皇朝超過300年的奇怪現象。



土地兼併

研究所有皇朝末期的歷史,會發現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土地愈來愈集中到少數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農民則越來越多地喪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沒有土地。大地主為了擁有更多的土地,採用各種卑劣手段, 尤其是災年,地主巧取豪奪讓擁有土地的農民變賣自己的土地和房產淪為佃農,而繳納稅收的農民越來越少。



封建社會的百姓心裡有時候很單純,只要能吃飽穿暖就行。但皇朝末期的百姓往往缺衣少食,人在遇到生命危機時往往會爆發出心中的惡。頻繁的農民起義,很容易掏空年收入越來越少的朝廷。混亂會越來越多,直到新勢力通過戰爭消滅大部分地主階級,還地於民,建立新的王朝。

小農經濟

古代封建社會都是重農抑商,百姓過著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生活。在王朝前期看不出這種模式的缺點,但到了中後期就會發現這種模式的缺點。



古代平民百姓因為生活水平低下和醫療不發達,人均壽命較低,所以男性普遍在15歲就結婚生子。並且古代並不講究計劃生育,普通人家都會有3、4個孩子。這些在一代兩代看不出什麼,但是在4、5代後就會出現人口大爆炸。在原有的土地不變的情況下,人口暴增十幾倍,依靠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如何能養活那麼多人口。人在飢餓時瘋狂的,頻繁的農民起義會消磨王朝的底蘊。

古代王朝很難度過300年,皇帝昏庸只是一小部分原因,主要是沒能解決土地兼併和生產力水平底下問題。


探索時光的痕跡


低層次的重複,階級固化,不善於學習別國先進知識,在統治階級限定知識範圍下廣大民眾缺乏教育,缺乏知識。


遠征948


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官僚、豪強兼併土地,使普通百姓沒有土地,被逼造反,而農民的造反又被劉邦、朱元璋式的強人利用,於是舊的王朝倒塌,新的王朝建立。


跪射俑


胃口越來越大


御龍家族大漢劉某人2


和富不過三代差不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