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抱陽負陰”,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竹心悟空1


風水陰陽和諧就是指龍水交配,有山無水莫尋地,風水之法,得水為上…等之說,就是萬物抱陽負陰的詮釋。






楊公古法風水曾祥裕


“萬物負陰而抱陽”,也就是《參同契》中所謂的“陰陽互藏”,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所謂“孤陰不生,孤陽不長。”陰陽之間的關係是相互既對立又統一的,所謂的“陰陽互藏”就是指陰中有陽,而陽中又有陰。在八卦裡面,陰中藏陽的卦象,就是坎卦,而陽中藏陰的卦象,就是離卦。

這個圖就是坎卦,所謂的“負陰”,就是外面包的是陰,“抱”陽,就是指中間藏的是陽。《參同契》中說,陰中之陽才是真陽,因為坎卦在五行中屬水,所以卦中這一陽,又被後世的道家稱為水中金精,呂洞賓有一首詩中說:

棄卻瓢囊摵碎琴,如今不戀水中金。

自從一見黃龍後,始知從前用錯心。

詩中的“水中金”,指的就是坎卦,後世道家修道,特別重視坎、離二卦,甚至是後來傳入中國的佛教,也吸取了道家這方面的經驗,比如禪宗裡面的曹洞宗,就同樣重視坎、離二卦,為什麼呢?他們提出了“取坎填離”的觀點,即把坎中這一陽抽出來,填補離卦中的一陰,這樣就能返樸歸真,恢復到先天的圓滿狀態。

這裡我們不扯太遠,只說“

負陰而抱陽”,我們知道陰的特性是收斂、下沉,而陽的特性則是發散、上升,陰在外陽在內,陰由外向內收,陽由內向外散,這樣就構成了《道德經》中所謂的“衝氣以為和”,所以四十二章中,這兩句是緊挨著出現的。

總之,“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指的就是陰陽之間相互交融,才行產生奇妙的變化,這就象是我們地球上空氣的對流,熱空氣上升(陽氣發散),冷空氣下降(陰氣收斂),這樣才能雲行雨施、品物流行,從而產生出這一遍生機盎然的大千世界。


澡雪堂主談國學


“萬物抱陽負陰”出自老子《道德經》第42章。

原文是這樣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它的意思是:萬物背陰而向陽,在陰陽二氣的互相激盪中,形成和諧勻適的狀態。

在老子看來,世間萬物都存在陰、陽兩種基本屬性,並且許多事物都可以分為陰、陽兩類。

比如男為陽、女為陰,火為陽、水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天為陽、地為陰等等。

即使在人體內部,亦有著陰陽之分。

陽是外向的、活潑的、上升的、明亮的,陰則是內斂的、沉靜的、下降的、晦暗的。

這兩者之間互相依存,又互相拮抗,是矛盾、對立的統一。

我們不妨設想一下,陰陽失衡會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

假如宇宙中只有太陽,沒有月亮,那世界將永遠是白晝,沒有黑暗,如此萬物將難以生存。

假如世界上只有男人而沒有女人,或者反過來,那人類便會面臨滅絕的可能。

男女比例相近,才能維持人口的平衡。

在家庭教育中,父親總是扮演著剛強、嚴厲的角色,而母親,則是柔弱、溫和的。

所以我們常說“父愛如山,母愛如水”。

是父親嚴厲的管教,讓孩子懂得了為人要講規則、守紀律;而在母親溫柔的呵護下,孩子也明白了對人對事要常懷慈愛之心。

正是這種剛柔相濟、負陰抱陽的氛圍,讓孩子能更健康、快樂地成長。

陰陽之間,既是互相依存的,也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它們此起彼消,最終形成一種新的、和諧的平衡狀態。

這種平衡狀態,正是老子所提倡的,也是為我們國人所推崇的——中庸之道。

人作為宇宙的一份子,行為做事必然脫不了宇宙萬物運行的規律。

凡事不可走極端,懂得適可而止,不偏不倚,方是最明智的選擇,否則便有可能遭到懲罰。

在三國時期,關羽作為蜀漢最重要的將領之一,勇猛無敵,倍受劉備器重。

然而其雖然武藝超群,威名赫赫,卻也存在著致命的缺點:狂傲自大、剛愎自用。

公元219年,曹操與孫權交戰,關羽乘機進攻曹操的領地樊城。

樊城是三國皆欲奪取的戰略要地,於是曹操又派于禁和龐德去支援守城的曹仁。

然而因樊城之北地處窪地,時值八月,暴雨如注,援軍駐地被水淹沒,不戰自亂。

關羽乘機出兵,水淹七軍,擒于禁,殺龐德,大獲全勝,因而名聲大噪。

這也讓他的自信心膨脹到了極點,有些飄飄然不知所以了。

在樊城岌岌可危之際,曹操又結盟孫權,勸其攻擊關羽,奪回荊州。

於是孫權故意讓陸遜代替呂蒙,表面上對關羽極盡恭維之能事,以此來麻痺他。

關羽果真上當,遂抽走部分荊州守軍去攻打樊城。

呂蒙乘機偷襲荊州,而留守的將士因不滿關羽平素的驕橫作派,早已無心戀戰,在對方分化瓦解的策略下遂獻城投降。

失去了荊州後的關羽方寸大亂,而曹操又切斷了其退路。

面臨進退維艱、腹背受敵的窘境,關羽只得敗走麥城,在遭到追擊時被擒,最終被殺。

一代英雄因為驕傲輕敵而招來了敗亡之禍。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縱觀古今中外史,凡是不懂得“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之道理的人物,大多沒有完美的結局。

“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是告訴人們,世間所有的事物,沒有永恆的圓滿。

正所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陰陽之間本來就是互相依存,互相轉化的。

壞事情可轉化為好結果,好事也並不一定值得沾沾自喜。

為人處世,最大的智慧就是進退有度,把握好分寸。

有時候表面上的減損,反而是更多的獲得。而表面上的增加,有可能是減損的開始。

作為現代人,這句話旨在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

人在得意時莫張狂,因為沒有人能夠永遠站在成功的巔峰,巔峰之後必然會走向下坡路。在失意時也無需悲觀,只要能咬牙堅持,陰霾過去之後,必然能迎來豔陽天。

走過低谷,就意味著離成功越來越近。


有書共讀


陰抱陽,抽象了點,個人理解:比如男(雄)為陽,女(䧳)為陰,男的精子(陽)衝進入了卵子(陰)的裡面,喻為‘’欺負‘’,被卵子(陰)所抱住,才能成為受精卵,才會孕育出一個新生命。

動物也是這樣的道理,揭示了生命的起源原理。

宇宙是黑暗(陰)的空間,裡面有發光(陽)的恆星,光‘欺負’了暗,黑暗(陰)抱著光(陽),陰陽之間,宇宙才有生命。

太陽是發光發熱的,是陽;地球不發光,上面有水,是陰。人活不地球上(地球‘負‘載著生命),生命擁‘抱‘著陽光,這應該是‘負陰抱陽’的狀態吧!

孤陽不生,孤陰不長,太陽與地球,缺一就沒有了生命(萬物)。

宇宙如果沒有恆星這種發光的星球,也就沒有生命,反而也然。

個人膚淺認識,獻醜啦!



繁榮豐盛5855547865


“萬物負陰而抱陽”,直譯過來就是萬物都揹負著陰而懷抱著陽,它的意思是說萬物在結構上說都是陽在裡陰在外的。陽為氣,陰為形,所以是有形的軀殼懷抱著無形的陽氣。它講的是事物的基本結構。

萬物本原為氣的學說,是我國早期的哲學信條,老子的學說中也包含了類似的信仰。陽與陰、氣與形的關係,實際上也就是無與有、虛與實之間的關係。老子講無為,所以在其思想就常常強調陰、無、虛的重要意義。陰陽、有無、虛實是事物結構的構成要素,但往往陰丶無丶虛在事物的結構中起更主要和主導的作用,以此來證明有勝無、虛勝實、陰勝陽,從而實現無為勝有為的證明。



老子學說中有守柔,守弱,善下,守虛,守小,守少的觀點,也是基於類似的原理。比如,“少則得多則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致於無為”,“君子終日行而不離輜重”,“萬物有生於無”。


在老子的思想中,道也是一個既虛又無的事物,它功而不居,生萬物而不生自身,所以我們只能依據宇宙的無限,萬物的生生不息而推論其必然存在而不能知其所以然。因為如果我們能知覺它感覺它,那它就是實是有,就是生而有、為而恃、功而居了,就是處前處上,不守虛守無了,也就是有為了。無為就意味著守陰、守虛、守無這些原則。


國學新知堂


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雖是老孑所留之語,但他是古代聖者與易者相通之語。陰陽本出於易經,陰陽五行流行始終的異曲同功之語。自然界萬事萬物都得遵循這個總規律而運轉。


第一層天地大陰陽,相互交配而成一體,雖分而實交,方顯兩儀之態,古人盤古開天地,但天地依然互抱如太極兩儀,才能成為一個整體。天地交而成三般再次互配而變,如日月產生白天黑夜交替運行而成一日,,這是外部變化。

而內部變化也亦如此,天地之下人類也如此。人由精神陰體和肉身陰體組成,二者衝氣成為一體者成真人或聖人,一般之人二者各自獨立,陰陰陽平衡者能成五氣流通,成貴人,精神旺者開朗明達之人,精神弱者陰性病多,陰險而小人不正大。古聖人老子以易之陰一陽對應了修煉過程中的陰陽合一的狀態,也就是天地合為一體,衝氣以為和二為一體,返本歸源的聖人之態。大成就的功態中,陰陽合一成就先天大道的復歸之路。道德經從不同側面講了這大道之法。無為而無不為之理,人在天地間化演而類比於萬法,大道至簡之法理!!!!!!!











天玉心宗1492541848


原文應是“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實指:事物都是由對立統一的矛盾雙方所構成的,只有通過其陰陽雙方的制約制衡等才能達到和諧共存與共贏之目的。

這也應是老子通過研究《伏羲先天八卦圖》,而從中抽象出的一條人間正道。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其中就包括有應以“道”的各種辯證法規律辦事的哲理,如對立統一規律、量變到質變及三段式上升規律。同時還具有應該天人合一的全息宇宙觀。

總之,就是人類社會要心想事成地成就一番事業或偉業,就必須“唯道是從”地以“陽陰合和,三極互補之正道”行事才能獲得長久的成功。所以古人也認為,只要能“天時、地利、人和”就能無往而不勝。正因此老子曰:“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即老子認為人類社會只有以道無為法治的模式與民立契治天下,而不主觀有為地瞎掰亂折騰,就能夠“道者同於道”地促使社會自正自化得向前發展與進步!如其“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及“我無為而民自化”以及“愛民治國,能無為乎?”與“為無為,則無不治”等治國理念就是最好的證明。由此可見,老子《道德經》就是一本救世與治國的寶典。


有德司契


“萬物抱陽負陰”,是我國古代“陰陽學說”描述天地萬物存在形態時所提出的基本觀點。

“抱”字的含義是“包裹、環繞”;“負”字的含義是“擔任、依靠”。“萬物抱陽負陰”整句的含義就是:萬物的存在形態就是“陰居於內、陽守於外、陰陽互根、相互依存”的意思,顧名思義來理解就是:天地萬物存在的方式就是外環繞著“陽”、內依靠著“陰”這一存在的形態。

“陰陽學說”是在“氣一元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對立統一理論,代表萬物(一元)存在的兩面性(陰陽),與唯物辯證法中的“矛盾對立統一”原理有著相似之處,但也有著極大的區別:矛盾的觀點可代表一切事物內部所包含的兩方面因素對立統一規律,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陰陽的理論,雖然也包羅萬象,但在無限的宇宙中,卻只能代表和解釋有限的具體的矛盾形式,適用的範圍有一定的限度……

《老子》第四十二章記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用來解釋事物就是:陰為物,陽為氣;陰成形,陽化氣;陰散為氣,陽結成陰;天為陽,地為陰;上為陽,下為陰;外為陽,內為陰;陰者陽之守也,陽者陰之使也……

陰陽互轉,陰散氣衝陽,陽凝質成陰,陰陽互根互生,就是老子所講的“衝氣以為和”之態,代表了陰陽互存、相互轉化、陰陽互生、運動不止的事物發展演化規律。


今古雜誌


“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首先“萬物”兩字怎麼解釋?我們現在自信到“道德經”中的“萬物”就是我們現在理解的“萬物”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物”字本身就包颳了萬事萬物的意思,有必要用“三生萬物”中的“萬”來強調嗎。 為什麼在此用了一個“萬”字,這個“萬”字不但有“百、千、萬”的意思還有一個“成”的意思,即“完成”活者“挽成”的意思。 如此一來,就可以變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成挽、悟”,“三成挽”是什麼意思呢?,這需要“悟”。 “三成挽”告訴了我們有一種神秘力量的存在…………

比如說雞蛋孵化成小雞。 受精的雞蛋在母雞的孵化過程中,母雞隻起到了保溫保溼的作用,那麼雞蛋自身是怎樣把自己孵化成小雞的呢?,這需要受精卵能夠吸收到另一種能量,,這之前,一股力量製造了精子、一股力量製造了卵子,在成為受精卵的時候,還有另外一種力量的介入才能過使小雞正常的孵化,這第三股力量很容易被激發,只需要一點的溫度、溼度就能夠激發這種力量使一個受精卵正常孵化,三股力量“挽”在一起,同頻共振即“三生挽”、也即“三生萬”的意思。 道德經中提到的“物”不但有“物”的意思,更有“悟”的意思,“悟”到最後能夠明白“物”即“無”

“負陰抱陽”的“負”是“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負”,有“欠著”的意思,“抱”有“擁抱”、引申為“追求”的意思,“負陰抱陽”的意思是“欠著看不見的、追求著能夠看見的”的意思。 可是“負陰而抱陽”多了一個“而”字,“而”字是男人的鬍鬚的意思,意思是說“我們欠著我們看不見的東西就像看這個(而)字一樣,不知道(而)字的最後這兩豎遠遠比男人的鬍子要長,並且長到了宇宙的盡頭,是告訴我們形成萬物的三股力量一直都沒有離開任何物體本身


華民學讀道德經


陽:能量,凡可動可燃燒之物皆具有,活物,可細分為費米子。

陰:物質,是能量的凝聚態,可細分為玻色子。

宏觀來看,“萬物”指的是從任何一個角度觀察,皆背向能量,擁抱物質,其實說的就是萬有引力的本質,即物質之間的能量交換。牛頓年輕時不知道能量的概念,所有定律都是從天文數據倒推得來,而不明白成因,所以晚年痴迷神學,因為他感受到了自己的思維侷限。

人體小宇宙來看,人的“思維意識”即是能量的高度密集區,“萬物抱陰而負陽”指的就是人的頭腦對物質和金錢💰的貪慾!

天人相印,“道”可大可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