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爸爸““媽媽“是漢語原始詞,還是外來語?

a土司王子a


古代書面語稱雙親為父親母親,在同家平輩間可用於指代雙親。翻查文言古書(不包括小說和戲曲),都使用父和母稱呼雙親。爹孃是口語。父單字使用時也可指老頭,母單字時也可指老女人。媽在古代多用於大家族內的奶孃,直到民國mama一詞傳入,才可以指母親。爸在古代是沿海地區指代父親的方言,源於南夷,南島之人(今馬來群島菲律賓臺灣太平洋各島的原住民)稱父親為巴巴,南島語系至今也用此詞,將父置於巴上取其音。


快樂時光人人共享


我查了一下,爸和媽並非外來詞,因為古語有之。嬰幼兒學語初期,爸和媽兩音是比較容易發出的,為人父母者不約而同地確定字音,也不奇怪。而父叫爹,母叫娘,並不是一貫的稱呼,也不是每個地方都這樣叫。我本地人爹是指爺爺,伯伯叫大爹。

從字形結構上分析,孩子是父親的小尾巴,愛跟著玩。媽是像孩子的馬,因為過去的婦女要經常勞作,孩子背在背後。而爹孃的叫法也許有些迷信色彩。古代講究多子多福,就把父親叫爹,父的腳下子多。古代醫學落後,女人生孩子,死亡率相當高,我們本地人常說女人草尾命。希望母親身體好,用個良字,稱為娘。

漢語中同一種意思,一般都有較多的說法,也許是秦始皇改革不夠徹底有關。雖然大部分能統一,但一些口語叫法還是保留下來。就像現在推廣普通話,而各地方言卻不會消失,而且在不經意間貢獻了許多新字新詞。雷州人口中的‘’垢神‘’,你一定想不到是蒼蠅。


獨孤求爛


清代乾嘉學者錢大昕認為“古無輕唇音” “古無舌上音”。前一觀點是說上古時漢語語音系統中沒有“輕唇音”。古音韻學的“輕唇音”就是現代漢語語音系統中的“唇齒音”,即“f”,現在聲母為“f”的,上古讀為“重唇音”,即“b、p”。這從很多形聲字聲旁的讀音可尋蹤跡,如:在“富” “逼”兩字中,相同聲符一個聲母為“f”,一個聲母為“b”;在“排”字裡,聲符“非”的聲母並不發“f”,而是發“p”;其他還有很多例字:“奉”與“棒”,“發”與“撥”,“悲”中的“非”,“盼” “頒”中的“分”,“愎”中的“復”…………。由此可推知,現在表示“爹”的書面詞“父”,上古時其聲母並不是“f”,而應是“b”。從韻母方面看,古音韻學指出,現在讀為“u”音的,古時可能讀為“a”,現在讀為“a”的古時可能讀為“u”,即“u”與“a”互通。這也有漢字讀音可資探尋:“賈”現在做姓氏讀“jia”,韻腹為“a”,而在上古讀“gu”,韻腹為“u”;“滑”的聲符“骨”,“曹大家”古讀“Caodagu”…………。綜合聲韻兩方面的探尋可推知,“父”上古時就讀為“ba”,“母”上古時就讀為“ma”。所以“ba、ma”的叫法,漢語上古時即如此,並非外來之語,而其用字則是“父、母”,現在“爸、媽”兩字則是現代後創之字。以上所述只是簡證,其實求證之法還有很多,如利用方言、外語中的漢字(主要是日、韓),外語中吸收的漢語詞等等。


語言文字學工作者


原始詞。上古漢語父讀 ba, 母讀 ma 。只是後來在書面語裡發生了音變,變成 bo mo, 再變成 fu mu 了,所以才又新造了爸媽二字,其實就是同一個詞。證據還有“烏”,本來就是指鴉,上古漢語讀 a, 後來音變變成 o , 再變成 u , 但是口語還是讀 a , 然後新造鴉字。所以烏鴉就是烏烏。這也解釋了文言文嘆詞“嗚”。古人感嘆不可能是說“ u" 的,而是和現代一樣,都說“啊”。因為古代烏讀 a, 所以才用它作為聲符代表“啊”這個發音!所以“嗚呼”其實就是“啊哈”!“夫”就是“吧”,“歟”就是“啦”,“無”就是“嗎”! 反過來,現在北方人常說的爹孃反而是後起的。“娘”或“孃”本來是指女兒,後來在北朝民歌木蘭辭裡面見到用來指母親。爹似乎更少見了。所以古代應該還是叫爸媽的多。


魚䲆鱂


什麼外來語,凡嬰兒長大第一個發音多為媽!第二個是爸發音,我女兒十個月左右第一個發音即爸,因為它們是最自然的發音,必成為人類共音!!!


手機用戶4062111117


是外來語,中國傳統對爸媽的稱乎是或。


仙風道骨203401369


爸父,爹die爹di,老爹=老豆,古代無f聲母的,媽母,與英語發音是同的,娘=奶=乳汁乳房,媽=母=糜=粥水,嬰兒語發出的


反辱為榮


大多數人都說的沒錯,爸媽是嬰兒的第一聲的自然發音。英國人叫媽咪,俄國人叫媽基,朝鮮人叫阿媽妮,我們中國人就叫媽媽,阿媽。一


張明生962


搜索"爸“字,非外來語。在某些地方方言中"媽" 指庶母,"娘"指母親。


絲路之夏


我看接近滿語,滿語的父親叫阿瑪,也有叫瑪瑪的,很接近現在的爸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