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逼宮成功之後,李淵確實是兩耳不聞窗外事,逍遙自在地只顧生孩子嗎?

生活漫談君


玄武門之變是李淵無法忘卻的傷痛,因為在這一政變中,李淵不僅丟了兩個兒子和十幾個孫子,還將自己手中的權力也弄丟了,被迫讓出皇帝的寶座,轉而當了太上皇。

讓出皇位、當了太上皇的李淵,確實是兩耳不聞窗外事,倒不是李淵不想問政,而是李淵不能問政。試想一下,一個剛剛從皇位的寶座退下來的太上皇,竟然還想問政,這不是要和新皇帝爭權嗎?李淵深知李世民的精明能幹,因而自然不會做出這樣的傻事。

圖:李淵畫像

李淵當了太上皇后,心理的那道坎自然是過不去的,不僅因為丟失的兒子和孫子,還因為李世民對他的態度。不過,除了政治上的事情不能插手外,李淵退休後的生活和待遇還是比較不錯的。畢竟,再怎麼說李淵也是李世民的父親,要是他的待遇太差,從倫理上看有所不妥,李世民也會受世人詬病。

有關李淵退休後的具體生活,史料上的記載是比較少的。只知道,李淵在退位前很喜歡出行狩獵,而退位後,李淵除了在幾次重大的外交宴會上露面外,餘下的時間基本上都待在太安宮中。李淵在太安宮中幹啥呢?


有關這點,史書的記載也比較少,但卻不難推測。李淵退位時接近六十歲(虛歲),去世時是六十九歲。在這九年時間中,李淵的兒子女兒仍在不停地出生,而且其生母往往不是同一個妃子。在李淵退位後生下的子嗣中,比較有名的是滕王閣閣主李元嬰。

李元嬰是李淵最後一個兒子,他出生時,李淵已經六十五歲了,真可謂老當益壯。

由此我們不難推測,李淵退休後,在這一方面是比較勤奮的。據說,在李淵退位後的九年時間裡,李淵生的子女超過三十個。

所以在李世民當上皇帝后,皇宮中經常有喜訊傳出:要麼是李世民的孩子出生了,要麼就是太上皇李淵的孩子出生了。

對李世民而言,新出生的這些弟弟們,固然威脅不到自己的皇位,但為了保險起見,李世民將他們封王后,就找一些理由或藉口把他們派到外地去,並且不讓他們在一個地方久待,以免他們暗中發展勢力威脅自己。

總的來說,退位後的李淵老了,他沒有和李世民爭權的心思,畢竟,再怎麼說李世民也是他的兒子,而且李世民也是一個不錯的皇帝。為了避免李世民不必要的猜忌,李淵只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忙於造小人了。


金兔歷史


唐高祖李淵心裡那個苦啊,皇帝當的好好的,忽然有一天,皇宮喊殺聲大作,不一會全副武裝的尉遲敬德進來告訴他:陛下,你兩個兒子造反死了,現在咋辦? “咋辦?當然交給我另一個兒子李世民啊,我早就想把皇位交給他了。”李淵想都不想就說。 這一天,是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然後又派兵把侄子們全滅了,要不是李淵機靈,大唐第二天就得換主人。 李世民沒有親自去找李淵,自然是不想揹負弒父弒君的罵名,所幸李淵也沒活夠,父子兩個最終見面,抱頭痛哭,然後李淵就準備退休了,從看到尉遲敬德的那一刻起,他就知道,這個王朝不再屬於他,他得騰地方了。 政變三天後,李世民成為太子,掌握了所有軍政大權,成為大唐實際掌權人。八天後,屈突通鎮守東都洛陽,關東穩住了。 十二天後,李淵表達了退位的想法,李世民推辭,哪能那麼快啊,朝廷還沒換血完畢呢。 一個月後,秦瓊、程知節、尉遲敬德等封將軍,高士廉、房玄齡、長孫無忌、杜如晦等任宰相,天策府的人已經完成取代朝廷。


花椒遊戲li


唐高祖李淵60歲的時候,發生了玄武門之變,因此退位為太上皇,遠離了大唐的權力機關。

雖然失去了權力,淪為了太上皇,但是唐高祖李淵的晚年生活是非常的瀟灑的。

其中最令人稱奇的則是60歲以後,唐高祖太上皇李淵,竟然還給李世民生了好幾個弟弟妹妹,戰鬥力實在是太強大了。

除了生孩子,太上皇李淵晚年時期還有什麼事情要幹呢?

雖然在日常用度等方面,李世民並沒有虧待自己的父親,但是在出行、特別是自由方面受到了極大的限制,或者說李淵已經心灰意冷,不想外出了。

但是,實際上在李淵淪為太上皇以後,依然能夠接觸外面的大臣。

唐朝時期最盛大的宮廷宴會,應該就是李世民成為天可汗以後,招待外賓的盛宴。已經淪為太上皇的李淵,在成為太上皇以後,還堅持了九年,所以有幸見識到了這一輝煌時刻。

在這次規模空前,歷史影響力極大的盛宴上,李淵也非常高興的來湊熱鬧,並且在宴會上命令突厥可汗跳舞,命令南越酋長唱歌,真正的達到了人生巔峰。

當然,李世民、李淵父子上演了一幕父慈子孝的好戲。

唐太宗李世民不無得意地向李淵展示自己的文治武功,得意非常,太上皇李淵也非常難得的向李世民服軟,並且稱讚他的豐功偉績。

親口說出了“胡、越一家,這是自古以來從未有過的”。

所以太上皇李淵的自由也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是並沒有達到“監禁”的程度,算是各位太上皇裡面非常成功的。


歷史公元


不是,但也差不多。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李建成、李元吉。

政變當天,滿身鮮血的尉遲恭率軍士接管皇宮防務,並對李淵說明了情況——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的情況。

李淵聽了陳述,遂即問群臣怎麼辦,群臣們都很聰明,趕緊說事情已經這樣了,還能怎麼辦呢?趕緊把國務委託給李世民吧。

交權,李淵當然是不想交的了。

可是不交權,滿身鮮血的尉遲恭會幹出什麼事,李淵也說不好。

所以李淵也就只能認了,默認了李世民殺兄弟的事情。然後李淵在尉遲恭的要求下,寫了一份手敕。

有了這份手敕,李淵就沒法翻案了。

然後,就是李世民出來哭,父子和好。

當然了,這只是表面上的和好,其實李淵對李世民是恨之入骨。



三天後,李世民被冊封為太子,李淵同時下詔說:“自今以後軍國事務,無論大小悉數委任太子處決,然後奏聞皇帝。”

八天後,李世民心腹屈突通鎮守洛陽,自此關東不會再有異變。

十二天後,李淵以退為進,第一次表達了自己退位的想法。

李世民表示不能接受,表面上他是怕別人說閒話,其實他是準備工作沒做好。

一個月後,秦瓊、程知節、尉遲恭封將軍。

又三天後,高士廉、房玄齡、長孫無忌、杜如晦,分別被任命為宰相。

自此,李世民的準備工作完成,完全控制了軍政大權,成為大唐實際掌權人,而李淵被徹底架空。

這時李淵傳不傳位,還有啥區別呢?所以玄武門之變兩個月後,李淵再次表示退位,李世民這次沒推辭,接過大位,順利登基。

退位之初,李淵待遇還是不錯的,仍然居住在皇宮的正宮太極宮中,而李世民則在太子的居所東宮處理政務——是的,兩人是鄰居。

李世民不敢讓老父離自己太遠。



但是李世民顯然心有不甘,因為不徹底掃清李淵的影響力,他這個皇帝當的就不安心。

所以,他要對父親“打臉”。

首先,李世民廢除了李淵在位時頒佈的大部分政策,然後以他的名義重新頒佈。為的就是消除李淵的影響力。

緊接著,李世民不斷在公開場合批評李淵武德年間的朝政:如“武德之際,貨賄公行,紀綱紊亂”等。待這些批評言論散佈開後,朝野一片譁然,而譁然的背後自然有人是要對此事負責任的。

誰負責呢?顯然,就是前朝宰相了。當時中書右僕射是李淵的心腹裴寂。

所以李世民消除李淵影響力的附帶成果就是把李淵最信任的宰相裴寂貶的一無是處,說他一切都是仰仗李淵為非作歹。最後,裴寂被貶出京城,李淵勢力在朝中的最後一根釘子也被李世民拔除。


裴寂滾蛋後,李淵也很識相,畢竟他只是個孤家寡人了,不再具有任何影響力。因而他在貞觀三年四月,便自己“主動”提出想要搬家,想從太極宮遷往弘義宮居住。

理由嘛,挺有意思。李淵說那裡“有山林勝景,雅好之”。可實際上,弘義宮原本是李世民的秦王府,不僅很小,而且裡面根本也沒什麼好景緻。他“主動”想搬家,大概率的是李世民讓他搬的。

而李世民逼迫李淵搬家的目的,只是想告訴世人:現在的君臣關係已經轉換了,我該搬進皇宮了,而父親大人,就住到我曾經的那個小房子去吧

李淵遷入弘義宮後,改名大安宮。

大安宮環境非常不好,一來年久失修,李淵要求把房子修繕之後再搬進去,但李世民不駁回也不採納,擱置;二來大安宮在長安城外,小小的王府與高大的長安城一比,顯得特別的渺小,讓人感到很壓抑。

不過李淵彼時已經失勢,他即便再不想搬進大安宮,終究是胳膊擰不過大腿。



在大安宮的六年時間,李淵坐吃等死,在女人身上玩命的發洩自己心中的鬱悶。他當時六十多歲,然生育力仍然很旺盛。短短五年時間就生了三個兒子和一堆女兒。比如滕王閣主李元嬰就是在此期間出生的。

如果算上在位期間生的兒子、女兒,那總計就是17個兒子和13個女兒,生育力可謂是異常驚人。

PS:李淵一共有22個兒子,19個女兒。其中只有5個女兒和6個兒子是在他登基繼位之前出生的


當然了,李淵孤家寡人一個,他給李世民生的這些弟弟妹妹的撫養費,肯定是歸李世民這個做哥哥的掏錢了。

另外,李淵好動。在武德年間即使他的公務再繁忙,他也會四處遊獵。但是自從成了太上皇后,由於人身自由受限制,他就再也沒有出過宮門。

出不了宮門怎麼辦?李淵就得自己找樂子活動活動筋骨。比如李世民出兵突襲突厥取得大勝利後,李淵就下召,召開宴會慶祝,皇帝大臣都來。然後李淵彈琵琶,李世民在下面跳舞,大臣們舉杯祝賀,一直鬧到深夜……

貞觀六年十月,李世民再次設宴,他在大安宮設酒宴侍奉李淵,與長孫皇后輪流端上飲食及用具在旁侍候,直到深夜才罷席。李世民當時估計是喝高了,想親自為太上皇抬轎輿,李淵覺得不太好,便讓孫兒太子李承乾代勞。



貞觀八年,估計是李世民心中有愧,於是在那一年,他給李淵修了大明宮,想把老父接回長安。(也有人說李世民是借孝順之名給自己修的。因為當時李淵已經病入膏肓,不可能入住了)

不過大明宮尚未完工,李淵就撒手人寰了。


Mer86


李淵內心雖強大,但不至於悠閒自在,畢竟兩天之內死了兩個兒子,十個孫子,更別說無數為權力喪命的冤魂,整個大唐都瀰漫著嘔人的血腥味兒 。這種滅絕人倫的痛苦是任何人都無法承受的。


玄武門之變後,李淵又活了九年,但史書上並沒有詳細記載他在這九年中究竟生了幾個孩子,推測最多不超過五個,幼子就是建造滕王閣的李元嬰。因此可以看出,李淵並沒有那麼逍遙自在,否則坐擁後宮佳麗三千人,又那麼的專注投入,怎麼可能就這點兒產量。

多數人認為李淵是一個沒心沒肺、且很窩囊的皇帝,其實這是一種偏見。李淵的一生看似水波不興,實則波瀾壯闊。

少年的李淵就是翻版的松贊干布。松贊干布智戰諸國王子,成功抱得大唐公主歸,李淵雀屏中選,摘得竇氏芳心;中年的李淵胸懷大志,深藏不露,在隋末群雄並起的亂世脫穎而出,並最終奪取天下,頗有捨我其誰、傲視群雄的豪邁;晚年的李淵睿智自信,顧全大局,玄武門之變後主動讓位李世民,給兒子一片施展拳腳的空間。


古代是封建集權制的社會,皇帝擁有絕對的權力,同時也意味他擁有支配一切的權利,生殺予奪、暢快淋漓。因此,沒有人心甘情願地將皇位拱手讓人,這也決定了皇權背後始終是一場血腥殘酷爭奪的現實。而皇帝一但失去皇權,雖與尋常百姓無異,但還處處受人監視,如同身陷囹圄,從天上猛然跌落凡間。所以任何一個太上皇非但不會過的瀟灑自在,而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而李淵所面臨的不僅是大權旁落後的孤寂與失落,而且還有兒子自相殘殺,十個幼孫又被誅盡的慘痛折磨與一幕幕不堪回首的回憶。所以,李淵是一個傷痛累累的太上皇,他心口上的創傷一輩子都無法癒合,又怎麼可能兩耳不聞窗外事、逍遙自在地生孩子呢!

失去權力,不等於也失去了痛苦。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李世民一家子都是演戲高手,還是影帝級的,聽說李世民在殺了他哥哥弟弟之後,就向李淵請求原諒,請求的方式就是叼著李淵的乳頭,還被記錄在了起居注上,編成史書流傳後世 ,被當成孝道的典範在頌揚。



自從李淵退位以後,李世民為了補償他老人家,在皇宮裡專門給李淵修建了新的宮殿,還拼命的往他老爹那裡塞錢,塞美女,希望可以有所補償,這也是李淵兩年生了九個王爺公主的原因。


歷史上記載李世民滅掉突厥後。與李淵就會和解,父子倆一個彈琵琶,一個跳舞,父子間其樂融融。


小蓼葉


差不多吧,李世民逼宮之後,李淵退位成為太上皇,這一年李淵也就將近六十,而李淵是活到了六十九歲的高齡,在此段時間更是給李世民生了18個妹妹,17個弟弟,也稱得上是強大了。

玄武門之變-李淵退位

公元626年,著名的玄武門之變爆發,李世民親手殺死自己的哥哥李建成與弟弟李元吉,之後尉遲敬德拿著李建成的惹怒來到李淵面前大聲說道:“太子、齊王作亂,已經被秦王率兵剿滅了,現在怕皇帝受到驚嚇,派我來保護皇帝”,李淵一聽心就涼了半截,已經明白怎麼回事了,之後李世民面見李淵,李淵對李世民說:“善!此亦吾之夙志也!”大概就是說,這也是我想做的事情,相當於將責任推卸給了李建成。三天後,李淵宣佈封李世民為太子,兩個月後李淵又退位讓賢,李世民登基,為唐太宗。


造成玄武門慘案的根本原因

玄武門之變的發生,李淵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立儲問題國之根本,但是李淵卻左右搖擺不定,一會對這個承諾,一會給那個鼓勁,一會偏袒這個,一會打壓那個,最後造成的結果是兄弟二人明爭暗鬥,甚至到了你死我活,兩虎相爭必有一傷的局面,終於最後的決戰爆發,發生了玄武門之變。如果李淵起初就能處理妥當,安撫好各方,或者是讓一方死了心,也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慘案。


李淵成為太上皇之後過著怎樣的生活?

玄武門之變後兩個月,李淵被迫退位,起初李淵心中也確實對李世民有很大的怨氣,但是隨著日子的推移,加上李世民對李淵的嚴加看管,讓李淵知道自己確實已經大勢已去,再也沒有翻盤的可能了,於是便放下了心中的執念,開始享受自己吃香的,喝辣的,美好晚年生活了。不得不說李世民對李淵還真的不錯,在李淵徹底的失去了對自己的威脅後,李世民可能也有愧疚之情,對李淵除了權力不給他之外,只要李淵想要什麼就給什麼。


除了吃香的喝辣的,李世民還仍然讓李淵以前的妃子們侍候李淵,而在此期間李淵還生下了17個兒子和18個女兒,李淵年雖老,但是身體還確實不錯,一直活到了69歲的高齡。而李世民對這些弟弟妹妹們也算是不錯,封官加爵該給的一樣沒有少,李淵成為太上皇之後就這樣過上了沒心沒肺的生活。至於李淵自己感覺如何,就要看他自己的心境了,不過我覺得他是看破了這些,要不不然也活不到那麼大的歲數。

李淵雖然是最憋屈的開國皇帝,但是卻也是一個很長壽的皇帝,一生也享盡了榮華富貴,雖然剛成為皇帝不久就遭遇人生的坎坷喪子之痛,但是無論如何晚年的時候活的生活還不錯,死了兩個兒子,但是又生了17個兒子,還有18個女兒,看著自己的小孩子們從出生到長大,也有點天倫之樂的感覺吧!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歷史時刻錄


據史料統計,李淵一生一共生了22個兒子,在成為皇帝之前生了十個左右,成為皇帝之後繼續又生了幾個,剩下的就是晚年退休成為太上皇那段時間生的,其中最小的一個是李元嬰,十分調皮淘氣,給李世民帶來很多麻煩。

儘管李淵晚年又生了這麼多孩子,可是他真的就兩耳不聞窗外事,逍遙自在只顧生孩子麼?我看並非這樣,不信我給你分析一下。


一、玄武門之變逼宮

提到李淵的晚年,必然要提到玄武門之變,因為這個變化,才讓李淵早早的成為太上皇,並且一做就是九年。

當時玄武門之變的時候,李淵確實沒有想到一切會發生那麼突然,明明頭天晚上自己還跟李世民溝通交流,叫他們哥三個第二天到玄武門對質李世民所說的李建成與李元吉跟李淵後宮妃子有染。

結果第二天李淵等來的不是哥三個,而是尉遲恭帶領人馬去到玄武門,當時李淵莫名其妙的問尉遲恭“今日亂者誰邪?卿來此何為?(《資治通鑑》

)”,尉遲恭告訴李淵是太子李建成與李元吉造反,李世民正在平定叛亂。

除此之外,尉遲恭還要求李淵交出兵權給李世民,讓李世民好平定叛亂。突然之間事情就發展成這個樣子,李淵也是有經驗的人,他明白已經不是什麼簡單意義上的造反了,此刻自己不交出兵權可能小命不保,於是李淵下令將所有兵權交給李世民處置,這才讓玄武門之變正式平定下來。

李世民去到李淵身邊,並且“跪而吮其上乳”,李淵問李世民李建成與李元吉呢,結果李世民說被他就地解決了,想必當時李淵心如刀割,自己一下子就失去兩個兒子,但是他轉念一想就明白事情發生的嚴重性,此刻還是自保要緊。

李世民成為太子,可是依舊沒有就此停手,他不聽李淵的勸說,將李建成以及李元吉的共計10個兒子全部處死,以絕後患,李淵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孫子命喪黃泉,卻無能為力。

最終,李淵明白大勢所趨,一個月後就把皇位交給李世民,自己成功成為太上皇。


二、李淵的晚年

成為太上皇的李淵,其實日子過得也沒有那麼瀟灑,就連住的地方,也要看李世民的眼色行事,最終李淵搬到李世民之前住的秦王府去住,還藉口說那裡風景好,李世民倒是痛快,很快就答應李淵去那裡住。

那裡環境其實一般,尤其是夏天的時候更是熱的不行,李世民到了夏天就去避暑,大臣一再勸他帶上李淵,李世民始終也不願意。因為李世民不希望李淵與當時的直接有權利的大臣接觸,防止李淵又對自己不利。

當然,除了權臣之外,那些退休的大臣,李世民並沒有阻礙李淵去接觸,所以晚年李淵除了寵幸妃子生孩子之外,還會偶爾與一些退休大臣談天論地,打發一下時間。

要說兩耳不聞窗外事,那也是可以算的,畢竟到了他那個年齡,完全沒有必要再去折騰,自己還是識趣一些,好好做太上皇是最安全的,後來看著自己兒子李世民取得的驕人成績,其實李淵還是十分滿意。

至於說逍遙自在,估計就談不上了,一個人晚年喪子還有孫子,白髮人送黑髮人,根本不可能開心與逍遙得起來,即使他表面上裝作若無其事去矇蔽李世民,可是內心肯定還是十分孤獨悲傷的,也許也曾有無數個夜晚,李淵想起往事突然紅了眼眶,但是那些歷史,我們無法親眼目睹。


結語

在天下大事面前,識時務者為俊傑,李淵還是明白這些道理的,李淵能夠在晚年繼續安然無恙的生活,在那個年代的帝王家裡,已經是最好的安排了,他還敢奢求什麼呢?



嗔痴歷史觀


李淵,他可以說是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中最為倒黴的一個。在位僅僅8年,就被自己的兒子李世民給奪走了皇位,且不但皇位被奪,自己的二個兒子也被殺,可謂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同時與其他大一統的開國皇帝相比,李淵也是讓人最為陌生的,誰叫他的兒子李世民的名頭實在是太大了,讓太多的人都只知道唐朝的基業是李世民打下的,而不知李淵這位唐朝基業的真正開創者,可以說李淵就是一個空頂著“開國皇帝”名頭的開國皇帝。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626年7月2日),李淵的三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常年積累下來的矛盾在這一天徹底的爆發,這就是“玄武門之變”。這一天李世民在長安玄武門附近射殺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事後,李世民將李建成、李元吉諸子悉數誅殺,並將他們從李姓宗籍中除名,而高祖李淵則是讓出軍政大權給予秦王李世民。

三日後,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李淵下詔:“自今以後軍國事務,無論大小悉數委任太子處決,然後奏聞皇帝”。 次年八月九日,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禪位於李世民,是為唐太宗,次年太宗改元“貞觀”。



李淵在退居為太上皇后,作為兒子的唐太宗也並未過多的為難於他,畢竟李淵都把權力全部交給自己了,甘願退居幕後,他也沒必要再去為難自己的父親。因此李淵雖失去帝位,但日子過得不算太差,前幾年他就一直居住在大唐皇宮中的正宮“太極宮”中。當然“太極宮”畢竟是皇帝的正宮,李淵久佔著這個帝王之所也不是個事,而這點李淵也知道,所以沒過幾年他就主動跟李世民提出要搬出太極宮。



李世民見李淵如此識趣,也是開心不已。畢竟他早已對李淵久佔太極宮十分不滿,在《唐高祖的晚年歲月》一書中,就有這樣的描述:“李世民以極其嚴厲的方式罷免了李淵的心腹,昔日的宰相裴寂,怒斥其是造成武德期間“政刑紕繆”的罪魁,實則是“指桑罵槐”,暗指李淵,畢竟在武德後期,李世民政治劣勢明顯,所以藉此以抒心中不快”。而當時的李淵就是在得知此事後,就迅速的跟李世民提出遷宮之事。貞觀三年(629年)四月,李淵從太極宮遷出,搬到了“大安宮”,大安宮本是李世民未當皇帝之前所居住的“弘義宮”,這個宮殿是一個比東宮、太極宮都要小上很多的地方。



其實隨著李淵從太極宮遷往大安宮,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宣告著李淵的徹底失勢,此時李淵已無任何的權力可言,李世民雖不殺他,但也不會再放他出宮,李淵被李世民層層監視著,是什麼都不能做,只能是在大安宮混吃等死。此後,李淵和李世民雖一起在大安宮舉辦過數場宴席,在外人面前表現出他們父子二人的其樂融融,但這也只是表演,也非事實。

“昔漢高祖亦從太上皇置酒此宮,妄自矜大,臣所不取也”,這就是李世民對於李淵的真實態度,是不屑,是嘲諷,是不尊敬。可以說李世民對於李淵的態度就是二個字“冷漠”,只要李淵不跳出來鬧事,他就什麼也不管,該有的東西李淵不會缺,女人、食物李世民都不會缺他的,但也僅僅只是如此,最重要的自由,李世民就從來沒給過李淵的,李淵不能出宮,不能與朝臣見面,甚至連跟兒子見面都要受限制,究其原因就在於李世民他在害怕,害怕李淵會跳出來做些事情。



當然李淵他也很聰明,他知道自己已經失勢,知道自己什麼也做不了,所以他選擇放棄,選擇接受,他知道自己只要什麼都不做,李世民就不會為難他,他就能安享晚年。因此,在大安宮期間,他兩耳不聞窗外事,什麼人也不見,什麼事也不管,就安於享樂,吃好,睡好,喝好,玩好,李淵晚年的生活就是如此。

那麼想想看,一個帝王被“圈禁”在宮中,他還能幹什麼呢?

當時就是造娃。自十七子李元裕開始,到二十二子李元嬰,李淵退位期間一共生了5個兒子,而女兒也無記載,所以到底幾個不清楚,但最少也有一兩個。



只得說李淵還算是幸運的,歷代被逼退位的皇帝最後都沒啥好下場,而李淵雖然也是如此,但好在命還在,還能榮華富貴享之不盡,單憑這點我想足以。


澳古說歷史


唐高祖李淵只做了九年皇帝,在位期間,因為三個兒子激烈爭奪儲位,自己卻又無能為力,結果釀成玄武門之變的悲劇,喪子又喪孫,最後還被李世民逼迫禪位,當上太上皇的李淵真的是兩耳不聞窗外事,逍遙自在只顧生孩子嗎?




唐高祖李淵估計是歷史上最能力平庸的開國皇帝,同時也是宅心仁厚的老好人,面對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激烈的儲位爭奪,不能當機立斷,制衡雙方勢力,最終使得兩人關係公開惡化,釀成玄武門之變的悲劇,不僅太子、齊王被殺,連他們的十個兒子也無辜被處死。高祖一日之內痛失二子及十個孫子,還要面對秦王的威逼,估計歷史上很難找出第二個像李淵這樣憋屈的開國皇帝了吧。



玄武門之變發生後,高祖基本處於被幽禁監視狀態。武德九年(626年)7月5日,高祖下詔立秦王李世民為皇太子,另頒佈詔書曰:“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奏聞。”李世民得償所願被立為太子,而高祖經此內變,亦覺身心疲憊,14日,與近臣、宰相裴寂等人說“朕應加上太上皇的尊號”,表達了自己想要退位和內禪的想法。9月4日,經三讓三辭後的太子李世民在東宮顯德殿即皇帝位,高祖李淵被尊為太上皇,仍居於大內皇宮正殿太極殿。

皇位和平過渡,高祖提前過上退休生活。但是李世民以這種極端血腥的方法除掉自己的皇兄和皇弟還有十個侄兒,依然讓高祖心寒不已,他提前內禪,主要原因還在於李世民方面製造的壓力太大,高祖希望通過內禪來保全自己,可以安度晚年生活。



高祖在太極宮生活的那幾年,因為對太宗李世民屠兄殺弟的暴行耿耿於懷,心裡始終存有芥蒂,故而父子關係一直不大和睦。貞觀三年(629年)四月,高祖不得不從太極宮搬出,遷往條件稍差的大安宮,太宗李世民依然定時前往大安宮問安,父子之間多了單獨相處的機會,可以坐下來靜靜的說說話,兩人的關係總算是有了緩和,心存的芥蒂也慢慢放下了。



高祖人生的最後幾年基本都是在大安宮度過的,沒有了在太極宮時期的喧囂,也不必為國事操勞煩惱,高祖“懶癌”症變越來越嚴重了,除了偶爾陪同太宗參加一些宴會之外,基本上就是宅在宮裡,聽聽曲看看戲,晚上興起時再造造人,晚年生活雖然單調,但倒也自在快活。高祖在貞觀四年(630)年還喜得自己最小一個兒子,就是那個熱衷於建閣樓的滕王李元嬰。

貞觀八年(634年)十月太宗大發孝心,見大安宮冬寒暑熱,位置較偏,擔心太上皇住著著涼、中暑了,決定營建大明宮,做為太上皇的“清暑之所”,但是還沒等大明宮建到一半,太上皇李淵就於貞觀九年(635年)五月駕崩於垂拱前殿。結束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