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有沒有翻盤的機會,如何翻盤?

煙郭說歷史


基本上有幾次機會。一、議和。這個要頂住壓力。基本上就贏得了難得機會去先滅了李自成。二、遼東用孫承宗,頂住壓力給他支持。三、李自成其實好多次機會掛了。給帶兵大臣寬鬆機會,盧象升、孫傳庭這些人堅持打下去,國之棟樑還可用。加上遷都還是有機會。根子上還是要解決稅收、文官內訌問題,這個看起來解決不了。


歷史與現狀


崇禎皇帝本來是沒有機會當皇帝的,但是,其兄天啟帝英年早逝,太子年幼,再加上當時大明內憂外患,時為信王的朱由檢因此得以即位。

但是,崇禎本來是當作王爺來培養的,不懂帝王之術在於平衡,一上臺便搬倒御用打手魏忠賢,使東林黨人坐大,朝政失衡,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崇禎若想中興大明,方法如下:

一,繼續重用魏忠賢,加收商稅礦稅,不徵三餉。

二,全面開關,陸地上則開口岸,與滿蒙藏越互市。

三,承認努爾哈赤的大金國,封其為國王,以實際控制線為國界,大明嫁公主和親,友好通商。

四,徵召在華傳教士入朝,按其能力授職,或為顧問,或為畫家,或為工程師,或為火器專家,或為醫學教授等等,一經錄用,待遇優厚。

五,聯繫葡澳當局,請其派遣各種專家包括軍官入京,由大明聘請教授大明指定人員。

六,命人將己經傳入福建的土豆、蕃薯以及玉米等高產耐寒耐旱農作物在全國各地尤其是北方培育並推廣。

七,命錦衣衛調查藩王宗室與官員,一但有違法犯罪行為,立刻抄家。

八,設立大明銀行,發行紙鈔,以國家信用為擔保,設準備金,收稅只收紙幣。

九,派大軍入陝西,剿撫並重,撲滅起義軍,並以工代賑,推廣土豆蕃薯玉米等農作物,另外,災區免稅五年。

十,建立新式陸軍,以傳教士與葡澳軍官為顧問和教官,編練西式軍隊,灌輸以武士道精神。

十一,廢海禁,禁止婦女纏足、裹胸,允許婦女工作或者做官。

十二,鼓勵發展科技,大力發展工商業,士農工商,皆為國本。

十三,設立科學院,招攬國內外的科學家。

十四,設立陸軍軍官學校與海軍軍官學校,以威海衛為海軍基地,創建海軍。

十五,將北方流民通過海陸等方式移往南方開發建設。

十六,終生不用袁崇煥,袁大炮僅僅嘴上功夫了得。重用孫傳庭、孫元化、滿桂、趙率教等人。拉攏毛文龍與鄭芝龍。

十七,改良科舉,加入數學、物理等學科,求知識於世界。

不出十年,大明內患早平,經濟繁榮穩定且高速發展,百姓安居樂業,崇禎可逐步廢除宗室供養制度,甩掉這個大明毒瘤,或者佔領澳洲,裂其土封與眾藩王,命令藩王遠赴澳大利亞就藩。

此時,新軍早已練成,再加上大明先進的生產力以及雄厚的經濟實力,聯合林丹汗與朝鮮剿滅金國應該不難。

此後,崇禎設軍機處,不設儲君,傳位詔書放於正大光明匾額之後。

在南方繼續改土歸流,使政令統一。

統一度量衡,車同軌,並移民開發東北,伺機消滅林丹汗。

佔領東南亞,聯合葡萄牙人,趕走荷蘭殖民者,使大明版圖與殖民地澳大利亞聯為一體。

若如此,則天佑中華!





當代曹植


我覺得如果明朝崇禎帝不自殺,應該還是有翻盤機會的!

在當時的情況下,崇禎帝也不是必須自殺的!

如果僅從活命的角度來講,崇禎帝不一定非得選擇這一條絕路的,

至少在大順軍攻入北京附近之前,他還是至少有兩條路可以選擇:


第一,選擇南遷,讓政權苟延殘喘幾年。作為陪都,金陵一直以來都有比較完整的政府系統,如果崇禎帝能夠乾綱獨斷、早點決定遷都,他有九成以上的機會在與李自成再戰鬥幾年的。可惜,崇禎有個非常致命的缺陷:優柔寡斷、生性多疑、虛榮好名等。他常常要不停地聽手下彙報一通,非要來個民主決策,該斷不斷,反受其亂。生怕受人咒罵,說放棄了祖宗的江山社稷,為了一己私利,偏暗一隅以圖苟安。他從來沒有想過,北京城的那幫讀書人怎麼會願意南遷呢?他們的家在這裡、官位在這裡、財產、人脈都在這裡,到了金陵又得從頭再來,好位置不一定有他們的,沒了好位置,他們放個屁都不響!更何況明末的那幫讀書人,口上喊口號說大話一個頂仨,面對國家生死存亡,他們屁用沒有!如果選擇南遷,崇禎帝稍作休息後,還是晚期有翻盤機會的。


第二,勉為其難接受李自成提出的議和條件,至少也可以再多活兩年。清初史學家戴笠、吳芟在其《懷陵流寇始終錄》中記載:

“勳言李欲割西北一帶,敕命封王,並犒軍銀百萬,退守河南。受封后,願為朝廷內遏群賊,外製遼瀋,但不奉召入覲。”如果記載屬實,也就是說李自成曾向崇禎帝提出條件,大致三條,其一,割讓西北一帶;其二,賠款百萬兩;其三,退守河南,割據稱王,不奉召入覲。在當時的條件下,即使崇禎帝真接受了,也不算為過,因為當時的情況下,崇禎帝基本已經是光桿司令了。如果接受了,先保住命再圖東山再起也不晚,至少還有機會。但崇禎皇帝卻選擇了有節氣地自殺身亡,並於臨死前在自己的藍袍上寫了68個血字: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悲壯是夠悲壯了!讓人深思也確實夠讓人深思了!但是如果崇禎帝選擇了議和,過他幾年再與沒有遠大抱負、只想偏安西北一角就心滿意足的李自成一決雌雄,勝敗還真未可知呢!


可惜,崇禎帝有面子的死了,轟轟烈烈地死了,也算是一條漢子,但是對於作為皇帝的政治家來講,寧折不彎也難以說就是唯一正確的選擇,委曲求全有很多時候是政治家不得不選擇的!


死亡就失去了一切可能翻盤的機會,而活著總或多或少還有希望!


作為一個皇帝他選擇死自然已是對國家不報任何希望了,對翻盤更不報希望,這個翻盤的希望留給了遺憾十足的後人,百年後我們還在為之唏噓感慨!


這就是歷史讓人傷感之處,無法假設,只有事實,假設只是虛構,僅此而已。


讀書閒話


崇禎執政晚期:關外的女真人正在崛起;關內的李自成張獻忠已經建立了自己的勢力,正準備率大軍進攻北京城。崇禎手下能用的人也就那麼幾個;但是這些人也有各自的小算盤。大明晚期可以說崇禎真的是孤家寡人一個,如果按照崇禎當時所想,根本就沒有翻盤的機會。我們可以給崇禎皇帝提一些建議:

首先、他需要遷都金陵,必須遠離京師這個是非地,其他的先不要管,先保住姓名再說。然後讓把守山海關的吳三桂坐鎮京師。讓袁崇煥去把守山海關,並且給他節制遼東的所有能給的權利,先把努爾哈赤給穩住。

而當時關外的蒙古已經分裂成好幾個部落,我們可以聯合林丹汗攻打後金,這樣可以對後金進行軍事施壓或者中立。讓後金迫於壓力和大明進行有條件的和談,牽制住後金之後,我們可以賄賂後金的內部官員,挑唆他們之間的關係,讓他們陷入內亂,在後期形成對後金的持久戰。對於李自成、張獻忠這樣的人他們無非就是要被封王,我們可以剿撫並用,軟硬兼施。這樣也能快速解決河南內部災民的糧食問題,自然而然李自成的兵力也會減弱,先瓦解李自成的部隊,待中原穩定之後再收拾後金。

其次、對於朝廷內部文官集團或者是東林黨羽,儘量用升官的形式將他們調離原崗位,讓更加有能力的官員進駐朝廷,目的就是為了給袁崇煥提供方便。再者就是魏忠賢,我們可以明著貶官,但是暗中仍然重用他,讓魏忠賢趕緊去籌集錢款,打仗沒錢,說什麼都是沒用!

最後、對於李自成、張獻忠這樣的人,把他們交給袁崇煥,讓袁崇煥去收拾他們就可以了!

還要開辦新式學堂,引進國外先進的訓練技術,加大對火器的研發,待成熟之時,逐步在部隊中普及火器。成立水師學堂,訓練水軍,造軍艦和大炮,訓練炮手。
最後一點就是一定要反腐,腐敗是歷朝歷代的大問題,讓孫承宗整治那些貪官汙吏,將錦衣衛的全部大權都交給他,只留下東廠和西廠保衛自己。

公元前


題主,您好!

我實名反對說有機會翻盤的全部答案!

崇禎皇帝沒有一絲一毫翻盤的可能

主要從幾個方面來講!

一、小冰河期,只能說天公不作美,氣候上小冰河期的到來農業大旱讓糧食產量下降!

季風氣候的不穩定性使得中國氣候災害具有頻率高、強度大的特點。發生的重大氣候災害往往更易引發社會危機, 導致重大農民起義的爆發, 甚至成為社會動盪乃至朝代更替的導火索。這也是造成中國歷史上百年尺度的冷暖變化與社會經濟的衰落呈現同期性、盛世往往悄隨“流火”而去的重要因素。

二、北方的大瘟疫,使本來就沒錢的明政府更加雪上加霜!也導致了農民起義的導火索,儘管崇禎不停地下罪已詔,也無法改變局面!就像今天的新型冠狀病毒,在醫學發達的今天我們仍然懼怕,想想幾百年前的明朝。就知道瘟疫的影響了!!

三、吏治腐敗☞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鐵腕反腐,卻無法根治腐敗,原因是在於:明朝俸祿太低、權利的問題!他老祖宗都沒解決的問題,崇禎能解決嗎?

四、關錦防線太燒錢!!簡單說來,關錦防線的修築,至少發揮了兩個作用:

一、遏制後金

二、虛耗明朝

在崇禎時期,明朝的花錢大項很多,比如長此以往的明朝宗室開支,鎮壓農民起義軍的開支,抵禦後金入寇的開支等。而因為文官集團的禍害,明朝無法從地主商賈手中收稅,只能從農民身上攤派,這直接助長了農民起義軍的氣焰。而

關錦防線,是堪比明朝宗室開支的又一個花錢大項。但是明朝除了受累,還心累,除了燒錢,還燒心。因為隨著明朝內部黨爭的相互傾軋,明朝在關錦防線的政策也是不斷反覆。

因為明朝的棄守反覆,關錦防線成為真正的吞金巨獸,將本就不寬裕的明朝徹底拖入國家破產的深淵!

成也關錦,敗也關錦

  • 歷史的車輪無法抗拒

辛苦寫的!各位看官能否點贊,賞個關注!


BIZZCUT


我是閒翻古書笑談歷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崇禎翻盤的機會很小,近乎沒有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任何一個組織,在其建立初期都是制度的建設時期,在這一階段,任何的改革都是容易一些的,其中涉及的無非是在廢墟上進行利益的再次分配的問題。

然而在制度建立之後,逐漸形成了大家都認可遵行的規範,那麼就會因此產生依附於這種制度而獲取利益的利益集團,任何改變原有制度的行為都是為這些利益集團所厭惡或者說是反對的。

這也是歷史上所有的變法成功的很少的原因,問題誰都知道,辦法誰也都知道,想改,沒門!

以商鞅變法為例,能夠成功的原因是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而秦孝公則是得到了嬴氏王族的支持,這種力量足以壓制住原來的利益團體老士族,才取得了成功。

而王安石和張居正的變法,卻陷入了無盡的內鬥之中,心力交瘁,人亡政息。

崇禎和上邊這三位從能力到威望是沒有任何可比性的,因此即使他有再好的變法計劃也沒有任何實施的可能。

他唯一能夠依賴的力量其實是內廷,但是還讓他自己給廢了,魏忠賢之後內廷壓制不住外廷,朝局失衡了。

朝廷文官的後面是江南商人集團,武將的根基是遼東軍閥集團,各自有著自己盤根錯節的利益。

想收商稅文官不答應,因為收的是他們家的稅。

想棄遼東武將不答應,因為他們的土地都在遼東。

想與後金和談祖宗不答應,因為天子守國門。

想詔安起義軍李自成張獻忠不答應,因為他們投降了也是死路。

想老老實實的種田吧,老天爺不答應,正趕上小冰河期,年年絕收。

所以怎麼想他所處的都是一個死局,即使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加上朱重八,想破局都很難,何況朱由檢這傻孩子?


閒翻古書笑談歷史


崇禎十七年(1644年)崇禎皇帝於煤山自縊身亡後由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了“南明小朝廷”先後有弘光、隆武、永曆稱帝,南明存在的十餘年掌握了南方大片領土與清廷互有攻伐一度打成五五開的局面這說明剩下的資源還能再戰。但是所擁立的皇帝都缺乏正統性導致南明內耗十分嚴重,1661年永曆帝與太子朱慈煊在昆明被吳三桂處決,明統始亡。

倘若崇禎帝接受大臣遷都的建議哪怕把太子送到南京也不會存在後面南明皇帝正統性的問題,此外崇禎皇帝不自縊吳三桂不一定會投降清軍就沒那麼容易進三海關的。要知道女真族的總人口才幾十萬,大明有一億人口。雖然明朝內部問題挺多(黨爭、農民起義、財政崩潰),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清軍沒那麼容易就能統治全國。雖然明軍野戰打不過清軍,但攻城戰還是沒問題的。此外崇禎自縊清軍入關收拾完李闖後,大批明軍投降清軍。入關後的戰役清軍很多時候只監軍作戰。 綜上崇禎如果遷都南京很大概率是三方割據局面(明、大順、大西、滿清),若能解決好內部問題還是有一定機會翻盤。



想到好名字再來換


崇禎皇帝還是有機會翻盤,但是必須要有三個條件:遷都要早、忠賢不死、棄戰和談。

遷都要早

明朝到天啟朝的時候就差不多可以關門了,朱家兩百多年的基業也鬧騰得差不多了。崇禎皇帝接手的是已經爛得不能再爛的攤子了,最為重要的是當時明朝北方鬧天災,山東、陝西、山西的旱災導致了農業收入極具減少,旱災造成了三年多的饑荒,北方的百姓要麼餓死,要麼逃荒。

饑荒導致了流民增加,這些流民成了農民起義軍的骨幹、主力。重點不是旱災和饑荒,由饑荒引發的瘟疫——鼠疫暴發才是徹底壓垮明朝的最後稻草。

崇禎十年左右,北方大規模暴發鼠疫,導致了十室九空,就一個北京城就有二十多萬人死於瘟疫傳染,鼠疫來勢洶洶,基本上是朝染夕死,當時整個北方基本處於崩潰狀態。

只有及時的遷都,崇禎皇帝才能在江浙一帶的陪都南京重新開始,遷都並不是要放棄北方領土,遷都的目的就和我們現在做的自我隔離一樣,既是隔離天災,又是隔離瘟疫傳染。

帝國也需要壯士斷腕,崇禎皇帝如果有這樣的勇氣,才是他翻盤的唯一基礎。至於北方被放棄,就不擔心滿清入關打進來嗎,不擔心李自成及北方農民起義佔領北京城嗎。他們也是人,他們也害怕,他們進來了依然會面臨那些問題。

忠賢不死

明朝的氣數其實在天啟皇帝時期就應該斷了的,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延續國祚的人居然是天下第一奸宦魏忠賢,有魏忠賢在,明朝的文官集團徹底的被壓制住。

魏忠賢是歷史上少有的奸逆之臣,但是在明朝末期那個時代,唯有以毒攻毒,唯有用非凡之人做非凡之事,才能起死回生,這一點只有魏忠賢能做大。因為他是唯一一個沒有經歷過文官進階,沒有明朝文人清流意識的權宦。

魏忠賢對崇禎皇帝來說非常的重要,只要有這樣的奸宦在,就是遷都南京以後,整個朝政依然會掌握在皇權手中,不至於讓朝中的黨爭繼續在南京朝廷折騰,這對崇禎皇帝臥薪嚐膽非常的重要。

朝廷有魏忠賢實行白色恐怖統治,崇禎皇帝要省心很多,至於魏公公要貪多,那根本就不是個事兒,只要能夠保住江山就行。

魏忠賢就是崇禎皇帝的青山,可惜被他殺了。這是崇禎皇帝最為失敗的地方。

棄戰和談

放棄對農民起義軍的軍事圍剿,實施招撫為主,可能大家會說,那個時候要麼有錢,要麼有糧,如何勸說那麼大幫流民放棄造反當良民呢。

這很簡單,既然前面已經遷都了,北方的地主、貴族肯定也會跟著遷到南京,誰願意在北方待著吃老鼠呢,那就一定留下大片的土地荒蕪。

朝廷完全可以下旨,北方土地全部劃分給失地農民,免其稅賦三年,這樣的政策一出來,誰還願意提著腦袋造反,造反的流民減少了,農民起義自然鬧不起來。至於那些農民起義軍首領,李自成、高迎祥、張獻忠等人,那就高官收買,北方的土地多,州府也多,直接安排成總兵、巡撫的,大家都高興。

讓農民起義軍們放下武器很容易,讓他們活下來很難,因為災荒依然存在,瘟疫依然橫行,作為皇帝的崇禎此時就更需要一些厚黑了——有災,總是要死人的,更何況死的是一幫曾經的反賊。

一方面從南方調配糧食救助北方,一方面以瘟疫隔離的藉口進行災民防範。在那個時期的流民,但凡有口吃的,就不可能造反,至於瘟疫,只要積極救治,早晚都一定會過去,這樣的手段,既安置了流民,又把農民起義軍安置在了北方地區,以抵抗滿清的入侵。

那麼北方的地主們答應分土地給流民嗎?這個完全不用擔心,有魏忠賢呢,這是個能耐人,他在天啟朝時期就已經制定好殺富濟貧的政策了,甚至連朱氏宗室供養的祖制都打算更改,要不是崇禎皇帝登基後殺了他,估計好多惠民政策就出來了。

剩下的就是遼東的滿清問題了,這個太好解決了,直接與皇太極談,把遼東割讓給他,讓他在那邊當土皇帝,甚至把朝鮮都可以讓給他,給明朝稱臣納貢,以關寧防線為界,大家罷兵言和,皇太極要的是自治,不是要推翻大明。

你這不是割土賣地嗎,這不是出賣祖宗嗎,大家一定會這麼說,明朝文官集團那些清流也會這麼說。對付這種死呆子,還是讓魏忠賢去幹,反正他就是個尿壺,該用的時候用,用完了再說。明朝已經到這個地步了,能用的就這把夜壺了。

綜上三條搞定後,明朝基本上出於蝸居江南的局面,至少不會滅國,只要命還在,休養生息幾年,調整朝中政治,任用能臣幹吏,憑藉江南富庶,十年時間就可開展北伐,復國還都不日可期!


沉墨I方之城


希望渺茫幾乎不可能。許多人從技術層面分析,引進紅薯,隔絕東北貿易,殺絕通敵晉商。這些都是救國良策,然而,即使崇禎知道這些措施一樣沒有用。要從人的方面來看,崇禎本身既沒有戰略眼光,又用不了有能力的人。首輔走馬燈一樣換,這是亂世最差的選擇。從上任親手打破政治平衡開始,就把國家往亂世推。除非朱元璋附體,然後手裡有三萬左右的鐵桿內衛部隊,不然絕對沒得救。


中正平和28


崇禎皇帝其實翻盤的機會是很大的,歷史上對崇禎皇帝的評價是“非亡國之君,卻行亡國之事”,崇禎朝確實社會弊端多多,但還不至於明朝滅亡,崇禎在位了17年,有足夠的時間來扭轉天下的局面,只是崇禎皇帝性格上剛愎自用,多疑嗜殺,死要面子,最終導致的明朝的滅亡。

崇禎如何翻盤,其實可以參考一下,幾百年後的命運類似的清咸豐皇帝,同樣的社會動盪,朝野腐敗,內有農民起義,外有強敵入侵,但清朝熬過來了,因此咸豐得到一個“有亡國之時,卻沒亡國”的評價。

知人善用

崇禎要想翻盤,首先第一點要會用人,不能剛愎自用,崇禎朝時期的能人名臣還是很多的,比如洪承疇,孫傳庭,袁崇煥,楊嗣昌,祖大壽等等,但是崇禎卻沒有好好的使用,反而前後撤殺19任內閣,還冤殺眾多大臣,誰還敢為你賣命。本來農民軍幾乎都被剿滅了,又因為用人不當,行使錯誤決策,讓農民軍捲土重來,關外滿清想入關也不是太容易,只可惜崇禎嚇指揮,數次錯過戰機,使得明軍處於劣勢。

放下面子

崇禎身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自己死要面子活受罪,作為帝王,做錯事了你可以不承認,但是你要改呀,崇禎不是,做錯事了,那就按錯的來,比如和滿清兩次議和,第一次派楊嗣昌去,結果有大臣來問崇禎,崇禎裝不知道,然後貶了楊嗣昌,第二次更過分,派陳新甲去議和,結果又有大臣來問,崇禎又裝不知道,冤殺了陳新甲,你說坑爹不坑爹。

最後打不過就南遷,自己想走,還要別人提,誰提誰死,誰敢提,自己又想走,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最後因為面子死在了北京,導致南明政權一直不統一,相互之間還爭權奪利,讓滿清再次鑽了控制。


可惜可悲可嘆可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