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疫情防控任務完成之前不應將精力放在論文發表上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李慧敏 | 北京報道

戰“役”還沒結束,有關疫情的“國際論文”已經發表。

1月29日,武漢疫情還處於救治和防控的關鍵時期,一篇有關武漢疫情的專業論文搶先在國際知名醫學期刊發表。暫不論其發表發表時間和時點是否合理或合適,其論文中的一些觀點,引發了公眾對此次武漢疫情的爆發原因的各種猜測和指責。

此論文的觀點和作者,瞬間都成為網上輿論的熱點和焦點。

但此時此刻,正是戰“疫”的緊要關頭,救治病人、嚴控病情蔓延,才是眼前重中之重。

論文發表的當天晚上19:25,科技部在其官網發佈了一條標題為“科技部提出:科研人員要勇挑重擔,全力投入科技攻關任務把論文寫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的短消息。消息中稱:“近日科技部下發通知,要求各有關攻關項目承擔單位及其科研人員勇挑重擔、敢於擔當,把研究精力全部投入到各項攻關任務上來,把論文寫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把研究成果應用到戰勝疫情中。”

科技部此消息中提及的“通知”,是指《科技部辦公廳關於加強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科技攻關項目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此通知中明確要求:各項目承擔單位要把疫情防控工作作為當前最重要的工作,在疫情防控任務完成之前,不應將精力放在論文發表上。

武漢疫情論文的觀點與中國疫控中心的回應

1月29日,國際知名醫學學術刊物《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登了一篇就中國武漢發生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進行研究的學術論文。論文第一作者的單位為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論文內容則顯示,在1月中旬,武漢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人數已經超200人,而1月1日至1月11日,共有7位醫務人員感染。並且,早在去年12月中旬,該病毒可能就已開始人傳人。

相關信息迅速刷屏,在網上快速發酵,輿情關注的焦點在於中國疾控中心等機構工作人員是否因為要在國際期刊發論文而在疫情初期隱瞞了相關信息,導致各界對疫情的判斷不準確,從而影響了疫情防控工作。

1月31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公開回應涉及該機構的相關社會關注。該機構表示,論文提出的“2019年12月份即在密切接觸者中發生了人際傳播”的觀點,是基於425例病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做出的回論。

科技部:疫情防控任務完成之前不應將精力放在論文發表上


科技部:疫情防控任務完成之前不應將精力放在論文發表上

中國疾控中心在回應中稱:論文是根據截至2020年1月23日上報的425例確診病例(包括15名醫務人員)所做的回顧性分析,所有病例在論文撰寫前已向社會公佈。論文中提及的15名醫務人員感染病例,分別由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院士於1月20日晚、武漢市衛健委於1月21日凌晨向社會公佈。

中國疾控中心強調,論文是由來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湖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香港大學等十幾個單位的專業人員共同完成。

同時在回應中稱,及時在學術刊物發表調查結果,有助於國內外專業同行及時瞭解疾病的特徵,共同評估和研判疫情,改進防控策略。

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等多位作者的說法

產生爭議的上述論文,由中國疾控中心領銜,由湖北省疾控中心、香港大學等十幾個機構的專業人員共同完成。通訊作者包括中國疾控中心副主任馮子健、湖北省疾控中心主任楊波。共同作者也包括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

科技部:疫情防控任務完成之前不應將精力放在論文發表上

1月31日,高福通過媒體就此事發表了意見。

高福表示,這是一篇回顧性分析。去年12月中旬還不知道是什麼病,病原不清,都是調查四百多例流行病學的推論。Onset的日子都是推測,這個大家沒有看明白,把流行病學調查和臨床診斷混在一起。

他解釋稱,回顧性調查的工作正是CDC(中國疾控中心)的職責之一,找到元兇,回顧性調查,指導未來防控。CDC的防控一直沒有停,一個月來大家都沒有覺睡。

同一天,該論文通訊作者之一、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高本恩也對媒體表示,研究團隊在過去幾天才獲得這些結果並儘可能快地作出報告。

此外,《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也回覆媒體採訪表示,該論文在提交幾天後便予以出版,並經過了完整的同行審議和編輯流程。

在這篇論文中,調查小組分析了截至2020年1月22日已報告的實驗室確診的425名病例情況。分析顯示,前425名確診患者中,中位年齡為59歲,男性為56%。病毒平均潛伏期為5.2天,在早期階段,該流行病的病例規模每7.4天增加一倍,由一人傳染到另外一人的平均間隔時間為7.5天,基本再生數(R0)估計為2.2。

論文稱,有證據表明,自2019年12月中以來,密切接觸者之間已經發生了人際傳播。

科技部:疫情防控任務完成之前不應將精力放在論文發表上

論文通過對從去年12月初到當前的425名病例研究後發現,儘管武漢疫情最初被認為是源自華南海鮮批發市場,但在12月後期開始出現了不少與該市場無關的感染者。

公眾的疑問正在於:是不是早就有了“人傳人”的推論而沒有告知公眾?

中國疾控中心副主任馮子健接受新京報採訪承認,比較早就有“人傳人”的推論。但從開始的“未發現明顯人傳人現象”到“不能排除有限人傳人的可能”,這都和病例診斷、實驗室檢測結果逐步用於病人的甄別有關,需要一個過程。

他承認當初做出“未發現明顯人傳人現象”“不能排除有限人傳人的可能”的判斷是保守的,也是謹慎的。

論文指出,雖然只有27%的病人在感染症狀出現超過2天后才去就醫,但89%的病人面臨的問題是醫院缺少床位,導致他們發病5天后還無法住院。

論文還提醒,目前新型冠狀病毒還尚未出現類似SARS的那種超級傳播的情況,原因是醫護人員的感染並沒有SARS時那麼嚴重,但隨著疫情的進展可能會出現。

那麼,當1月16日武漢協和醫院首批感染的一名醫生入院治療時,中國疾控中心有沒有接到消息?

馮子健稱,他並不特別清楚。數據上報的層級很多,包括國家級、省級、市級、區級,從區一級承擔疫情調查任務的部門開始,數據上報有個過程。這個過程他沒有詳細瞭解。

科技部:疫情防控任務完成之前不應將精力放在論文發表上


科技部:疫情防控任務完成之前不應將精力放在論文發表上


科技部:疫情防控任務完成之前不應將精力放在論文發表上

科技部下發通知: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發揮集智攻關

這篇引發輿論爭議的論文發佈當天,即1月29日的晚上17:25分,科技部網站發佈了一條篇幅短、但關注度高的消息。消息的標題為“科技部提出:科研人員要勇挑重擔,全力投入科技攻關任務把論文寫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

此消息中還透露:“近日科技部下發通知,要求各有關攻關項目承擔單位及其科研人員勇挑重擔、敢於擔當,把研究精力全部投入到各項攻關任務上來,把論文寫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把研究成果應用到戰勝疫情中。”

記者在科技部網站上沒有搜索到此相關“通知”,有多個網友說此通知是發給了各相關機構,並附上了被認為是此通知的原文圖片,通知全稱為《科技部辦公廳關於加強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科技攻關項目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

《通知》明確要求,項目單位和科研人員要堅持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之上,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研究成果應用到戰勝疫情中,在疫情防控任務完成之前不應將精力放在論文發表上。

《通知》還要求,各項目承擔單位及其科研人員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樹立大局觀念,增強社會責任感,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發揮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優良傳統,及時匯交研究過程中產生的設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實驗數據、臨床病例、流行病學統計數據等,攻關任務進展情況及時彙報。

科技部:疫情防控任務完成之前不應將精力放在論文發表上


對於外界關於“忙著寫論文而在疫情防控上無所作為”的指責,馮子健回應稱,現在不是把精力轉到這方面的時候,現在要全力應對當下的疫情。至於其中的對錯、好壞,要到事後再做反思、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