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類人容易得胃癌?

ft2883407


人人都可能得胃癌,但顯然,有的人有更高的風險概率患胃癌,哪些人呢?


1、年齡超過40歲的中老年人更容易得胃癌,當然也更容易得其他癌症,年齡是多數癌症的共有“高發危險因素”。


2、來自胃高區的人。這其中的原因,要麼是這些地方的人有類似的飲食習慣,或該地有某些其他發病高風險因素。


3、有不良飲食習慣的人。胃是消化器官,跟飲食密切相關,胃病發生和不良飲食習慣是密切相關的,說白一點,很多胃病就是吃出來的。哪些不良飲食習慣?暴飲暴食,飲食無節制,無規律,餓一餐飽一餐,喜歡吃煙燻和煎炸烤食物,高鹽飲食及鹽漬醃製煙燻食品等。


4、經常吃過期變質黴變食物的人。


5、新鮮蔬菜水果攝入少、營養失衡或缺乏的人。


6、吸菸酗酒的人,這個不多說了吧。


7、有胃癌家族史的人。


8、有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胃潰瘍、胃息肉或手術殘胃的人。


9、幽門螺桿菌持續感染的人。


腫瘤專科醫生


胃癌在我國發病率還是很高的,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是消化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主要的臨床表現為上腹部隱痛、食慾不振、進行性的消瘦、貧血,晚期還有嘔血黑便等症狀。它是一種胃粘膜上皮細胞的惡性腫瘤。


那些人容易得胃癌呢?這個有很多因素的影響!

1、生活習慣不規律,飲食因素方面,長期進食辛辣刺激油膩食物、加工的副食品,如滑石粉處理過的大米、煙燻醃製類食物、發黴食品、鹹菜,長期進食這類食物的人患癌率較高。


2、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是胃癌的主要原因,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後會導致胃粘膜炎症,進一步發展為萎縮、腸化及不典型增生,最終會導致癌變。

3、環境因素,一般緯度較高,多泥炭土壤、寒冷潮溼地區,這些區域的水土都含有大量的鈷、銅、鎳等元素,含有大量的硝酸鹽,而這些元素比例失調或者過多都會導致胃癌的發生。

4、遺傳因素,據醫學界證明胃癌有遺傳的傾向,可發生於同胞同卵之間,而且A型血比O型血發病率高,所以說致癌物質對於遺傳易感者更容易致癌。

5、各種胃部疾病,如胃炎、胃潰瘍、萎縮性胃炎,如果不治療而且咎由自取的人群,一些簡單的胃病也會一步步發展成胃癌。

喜歡點關注,謝謝!


全科馬醫生


作為一名胃腸外科醫生,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哪些人容易得胃癌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以下人群是胃癌的高發人群:

(1)有胃癌家族史的人

胃癌有一定的遺傳關係,如果家族裡面有人患胃癌,特別是你的父母等一級親屬患癌,那麼你得胃癌的概率,比普通人高。

(2)幽門螺桿菌陽性的人群

如果你感染了幽門螺桿菌,那麼你患胃癌的概率增加。幽門螺桿菌生活在胃裡面,可破壞胃粘膜,造成胃的炎症,不典型增生,甚至是胃癌。

(3)胃息肉的患者

胃息肉類似於腸息肉,是胃粘膜的隆起性病變,胃息肉的種類很多,有炎症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等,腺瘤性息肉有可能發生癌變,形成胃癌。

(4)胃潰瘍

慢性胃潰瘍的患者,如果長期不癒合,胃潰瘍是有可能發生癌變的,所以,胃潰瘍的患者,需要接受正規治療,定期複查。

(5)有不良飲食習慣的人

胃癌與不良飲食和生活習慣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不良的飲食習慣包括:高鹽飲食,長期攝入醃製食物,重度吸菸,長期飲酒等等,這些不良的生活和飲食習慣,可損害胃粘膜,增加胃癌的發病率。

(6)慢性萎縮性胃炎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患者,胃粘膜已經發生萎縮,下一步就有可能出現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最後發生癌變。

以上這些疾病都是胃癌的高危因素,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對於這些高危的患者,從40歲以後,就要開始接受胃癌的篩查,需要做胃鏡檢查,明確有沒有胃的早期癌變,做到早發現,早處理。


普外科曾醫生


前段時間,在手機上上看到這樣一條新聞:

27歲的一個姑娘,腹部經常無故腫脹、疼痛難忍,後被家人送去醫院檢查,發現肚子裡都是積水,確診為胃癌晚期,新聞中交代了她的職業,是知名廣告公司平面設計,薪資不菲,醫生說,小李並沒有胃癌家族史,主要是因為作息不規律、飲食不健康造成的。

我們來仔細分析下:當下年輕人每天三餐都不定時,這可能是工作所限,但麻辣燙、酸辣粉、水煮魚等食物天天吃得不亦樂乎,這種不良的飲食習慣,肯定會讓她常常胃痛, 從新聞顯示被家人送到醫院,可以推測出這名年輕患者應該消極避醫,直到腹部凸起,痛得受不了,才告知家人。

經過幾個月的治療,這名患者的病情還是沒有好轉,最後不幸離世。


其實這種情況並不是個例,胃癌早期大部分病人並沒有什麼症狀,也不會發出什麼預警信號,這也是胃癌難以早發現的原因,這也導致此類患者一旦被發現,就已經身處危險當中。

哪些人容易發生胃癌?

1、做過胃切除手術的人。 據瞭解,經歷過胃切除手術的人發生胃癌的機會較正常人高。

2、有胃癌家族史的人。 胃癌具有遺傳傾向,有研究發現,患者家屬中胃癌發病率比正常人群高2~3倍。

3、被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人。 有研究稱,約半數胃癌與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國人約60%感染該菌,但僅0.03%的人群患胃癌。

4、飲食習慣不良的人。 如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喜食煙燻食物和高鹽食物、長期抽菸酗酒等,都是易誘發胃癌的重要因素。

5、患有胃潰瘍、胃息肉、慢性萎縮性胃炎等胃病的人。 研究發現,這些胃病都是胃癌發生的癌前狀態,如胃息肉,其演變為胃癌者為3%~10%;慢性萎縮性胃炎,其癌變率為2%~8%。

早期胃癌經治療後90%以上的患者能夠生存5年以上,部分病人甚至不需要手術,在胃鏡下行粘膜切除或者剝離術,就可以達到根治的效果,所以早發現極其重要,對於胃癌高危人群,如果有胃部不舒服,要及時做胃鏡,必要時要做精查放大胃鏡或者超聲內鏡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羅民教授


胃癌是我國居民綜合患病率第二的癌症。總的來看,幽門螺桿菌感染者、飲食高鹽高脂者、胃部有病變著易罹患胃癌,需要採取必要的措施進行預防。


哪些人容易得胃癌?

胃癌指的是發生於胃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

  • 幽門螺桿菌感染。幽門螺桿菌感染會破壞胃黏膜正常保護屏障、損傷細胞,還會引起胃潰瘍、慢性萎縮性胃炎等慢性疾病,而這兩者有一定的幾率觸發癌變。

  • 飲食習慣不佳。高鹽、高脂飲食、低維生素飲食會增加患胃癌的風險,酸菜、泡菜,容易形成亞硝酸鹽,從而導致癌變,被真菌汙染的食物或燻、油炸食品也可導致癌變。

  • 遺傳因素或者家族史。如果直系親屬中或者近親中有患胃癌的病人,那麼可能會增加患胃癌的風險。

  • 胃部良性疾病。胃部良性疾病如胃潰瘍、胃息肉、萎縮性胃炎、胃黏膜腸上皮化生等如果沒有得到適當的治療,隨著時間的延長,會增加癌變的風險。此外,有胃部手術史、惡性貧血的也會增加患癌的風險。

  • 吸菸。吸菸會增加胃癌的患病風險,平均每日吸菸量越多、煙齡越長風險越大。


胃癌有哪些早期症狀?

可能出現的早期症狀包括:

  • 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即在沒有節食、沒有加大運動量、壓力也沒有增大等明顯會導致體重下降的情況,卻出現了體重下降;

  • 食慾不佳、“早飽”,比如坐下吃飯時還很餓,但剛吃幾口就沒有食慾了,這種“早飽”現象可能是胃癌的警示信號;

  • 大便或嘔吐物中有血,大便可能是栗色會柏油樣的黑色,嘔吐物中的血則可能是鮮紅色或是咖啡渣樣(已部分消化);

  • 持續燒心(胃灼熱)或消化不良、腸道不適,更可能是其他疾病引起的,但也可能是早期癌症信號;


  • 胃痛且是胃中鈍痛,不是某一天有疼痛感、等過兩週又痛的那種絞痛;

  • 腹部有模模糊糊的不適感,通常在肚臍以上的位置;

  • 腹脹,即使只吃了一點東西也覺得有飽脹感,可能是腫瘤壓迫引起的;

  • 腹部腫脹或有積水,癌細胞侵入周圍的組織時,血管和淋巴結也會發生變化而導致積液;

  • 噁心嘔吐,可能是癌細胞代謝副產物引起的;

  • 貧血,紅細胞計數低。

如果上述症狀持續不消失或是有惡化,一定要及時到醫院就診,確診病情。


胃癌該如何篩查?

胃鏡是最常見的胃癌檢查手段,也是公認最好的檢測胃癌方法,特別是診斷早期胃癌,準確度很高。以上胃癌高危人群,且之前未做過胃鏡檢查的,建議到45-50年齡後,及早進行胃鏡篩查。

如果檢查沒有發現陽性或高危因素,3—5年內可以不用再複查。如果發現有慢性萎縮性胃炎並伴有腸上皮化生或異型增生等胃癌危險因素,應結合醫生建議進行定期複查和隨訪。一旦發現早期病變,就必須及時正確地治療。


以上內容由“問上醫”為您編輯整理,想了解更多科學防癌的知識,歡迎您關注我們,點擊查看《科學防癌遠離謠言:銘記4個原則》專欄。



胃癌偏愛這些人

如果是以下幾類人,就要小心了:

1. 40 歲以上的男性:40 歲以上的胃癌患者佔胃癌總人數的 96% 以上,而男性患胃癌的幾率為女性的 2 倍多。

2. 重口味的人:尤其是習慣吃高鹽、醃製、煙燻食物的人。

3. 胃有問題的人: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做過胃部手術,或有胃癌前疾病(如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的人。

4. 有家族腫瘤疾病史的人:例如爸爸媽媽得過胃癌、腸癌等疾病。

5. 有相關疾病的人:比如惡性貧血,因為惡性貧血患者常常有萎縮性胃炎。

6. 生活習慣不好的人:比如長期吸菸、飲酒,不愛運動,肥胖等。

在我國最常見的癌症裡,胃癌排第二,而我國的胃癌人數還尤其多,包攬了全世界的 40%……

雖然胃癌的高發年齡在 50~80 歲,但近 5 年來 19~35 歲的年輕胃癌患者數量比 30 年前翻了一倍,可見胃癌的預防有多麼重要。

不過這裡要多說一句,胃癌一般是多種因素、長期作用的結果,不同的地區、不同的衛生條件、不同的身體狀況都有影響。

雖然大家不用對號入座,但也要足夠重視。

怎樣預防胃癌?

1.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雖然這條萬金油建議說過很多次,但對付任何疾病幾乎都適用,必須再重複一遍:

  • 多吃新鮮的水果蔬菜。

  • 低鹽飲食,少吃醃漬、煙燻類食物。

  • 戒菸戒酒。

  • 堅持運動,控制體重。

2. 控制幽門螺桿菌

研究顯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胃癌關係密切。

有胃癌發生的高危因素(如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癌前病變、有胃癌家族史)的人,應進行幽門螺桿菌檢查,如果是陽性的話,需藥物根除治療。

有複發性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以及其他原因需長期服用抑酸藥治療的人,也要檢查幽門螺桿菌,如果發現是陽性,同樣要根除治療。

幽門螺旋桿菌是誘發胃癌的罪魁禍首,小胃病不治,則可衍變為胃癌,沒必要冒這個險。

除了西醫開的抗生素療法,對抗幽門螺旋桿菌,中醫有自己的方法,用一種植物葉泡茶喝即可。每天沖泡丁香茶飲用,可有效抑菌殺菌。丁香茶含有丁香酚,此物質可抑菌殺菌,尤其對幽門螺旋桿菌有抑菌和滅菌的功效。

丁香茶一定要看準長白山,袋泡茶最佳,磨成粉更好吸收。

堅持飲用丁香茶可有效消滅幽門螺旋桿菌,但並不可替代藥物,如病情嚴重還需搭配藥物治療,一定要理性看待!

如果定期體檢發現了胃病的早期症狀,應該去消化內科門診做進一步檢查和治療。

對於萎縮性胃炎、胃息肉、胃潰瘍這些癌前疾病,以及術後殘胃,尤其是伴有腸上皮化生、上皮內瘤變(即不典型增生)的患者,一定要規範治療並定期複查,別把小毛病拖成了大問題。

其實癌症之所以難治,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忽視了平時的檢查。等有症狀才去看醫生,往往已經是中晚期了。

所以,除了我們自己瞭解,把這些知識告訴身邊的人也很重要。

大家一起做好預防,才能真正遠離癌症。


米瀾瀾



瀋陽市第五人民醫院腫瘤科的醫生孫金利是這樣說的,他說有早期胃病,吸菸酗酒的人,有家族遺傳病史,日常生活中不注意胃腸保護的人,都是胃癌的高危人群。

其實很多病都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都不是一天就出現的,是長期累積的不良因素到了一定節點,爆發。


這和一個人的身體素質,免疫力有很大關係,當然,癌症更多的誘發因素還來自於是不是在生活中積累了過多的不良因素。很多人老死一生,而不是癌症奪命,這也說明這個人在整個生命過程中,是一個相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倡導者。


談到健康,每個人都知道對錯,選擇,是非判斷。但現實的情況是往往做不到。

最近身邊又出現了第三個切除膽囊的朋友,他從高中到現在,大約有將近數年的時間,一直堅持一個習慣——壞習慣,那就是不吃早飯,膽結石發作之後,他要在5月份到北京協和醫院做膽囊切除手術,全切。


胃癌的發生,在絕大多數的因素上是和長期老胃病,小胃病,不良飲食習慣有關。所以打響保胃戰,就得從現在做起:

堅持吃早飯;不要過飽;減少菸酒刺激;減少高油高脂類食物的攝取量;多吃水果和蔬菜等等。聽起來很簡單,但你能做到不?


遼瀋名醫


一般來說,有以下症狀且滿足以下任何一種因素的人群,都是胃癌的高危人群:

①上腹部不適、腹脹、腹痛、噁心、噯氣等一系列消化不良的症狀,有的還會出現持續性打嗝、食慾減退、嘔血或黑便等症狀

②有胃癌家族史

③年齡超過40歲

④原因不明的貧血

⑤幽門螺桿菌感染陽性

⑥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手術後殘胃、肥厚性胃炎等癌前胃部疾病

⑦胃癌高發地區居民

除此,臨床上發現,有以下不良習慣的人群也容易得胃癌:

①常吃醃製或高鹽食品

②常吃隔夜飯

③不吃早餐

④進食速度快

⑤抽菸、酗酒的人

胃癌的發病是有隱匿性的。胃癌早期一般不會出現疼痛症狀,多數胃癌早期無症狀,這就提醒我們平時要定期體檢,還要進行有針對性的體檢儘早發現,儘早治療,才是降低胃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最有效的方法。


為了降低胃癌發生的風險,我們還要特別注意養成良好的生活與飲食習慣。平時要有規律地進食,定時定量;不可暴飲暴食,每餐的食量要適度;飯菜的溫度要適宜,忌食生冷食物;不吃或少吃醃製、高鹽食物;禁菸少酒。


如果覺得我的回答有用就點個贊支持一下呀~我會長期分享疾病與健康有關的知識,歡迎關注!


健康之初健身與保健


胃癌是我國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好發在年齡50歲以上的患者,男性多見於女性。

要說哪類人容易得胃癌,小克先來說以下胃癌的常見病因:

1.地域環境:在我國的西北和東部沿海地區胃癌的發病率比南方地區明顯為高,在世界的範圍內,日本發病率較高,而美國則相對較低。

2.飲食生活習慣:長期的食用燻烤,醃製食品的人群中胃癌的發病率是明顯較高的,這和這些食品中含有亞硝酸鹽,真菌黴素等致癌物質含量較高有關,而吸菸者的胃癌發病危險因素較不吸菸的人群高50%。

3.幽門螺桿菌的感染:是引發胃癌的主要因素之一,幽門螺桿菌感染率高的國家和地區,胃癌的發病率增高,幽門螺桿菌陽性患者的胃癌發生危險性是陰性患者的3-6倍。

4.慢性疾病和癌前疾病:胃疾病包括胃息肉,慢性萎縮性胃炎伴有腸化生和異型增生患者及胃部分切除後的殘胃有可能轉變胃癌。

5.遺傳和基因:胃癌患者有血緣關係的親屬其胃癌的發病率較對照組高出4倍。

所以說,以上5類人群的胃癌發生風險是要明顯高於正常人群的,對於此類人群,應該進行定期的胃鏡檢查來明確胃部的情況,爭取對一些胃病做到早發現和早治療。

除此之外,以下的4類人群,也是需要定期複查的和篩查的人群:

1:有胃癌家族史和胃病病史的人群。

2:40歲以上有消化道症狀而無膽道疾病者。

3:原因不明的消化道慢性消化道出血患者。

4:短期內體重明顯減輕,食慾減退者。

以上就是小克的觀點,歡迎各位提問和補充,關注小克,瞭解更多健康知識。


小克大夫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認為出現身體不適才需要去檢查,如消化道出血、嘔吐、消化不良、上腹部不適、上腹部腫塊等,這些症狀通常被稱為胃癌的報警症狀,但實際上當有這些症狀時癌症可能已經開始擴散了。

因此想早期發現胃癌,我們需要防患於未然,甚至在沒有任何症狀的情況下就進行檢查。

那麼哪些人群會得胃癌,需要去檢查呢!

胃癌高危人群就是年齡在40歲以上且有以下任意一種情況的都需要檢查

1、幽門螺桿菌感染的人群;

2、胃癌高發地區人群(如西北地區和東南沿海地區);

3、既往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手術後殘胃、肥厚性胃炎、惡性貧血等疾病的人群;

4、胃癌患者一級親屬人群

5、存在胃癌其他危險因素(高鹽、醃製飲食、吸菸、重度飲酒等)的一些人群。

如何檢查

胃癌檢查的手段有: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 PG)檢測、幽門螺桿菌(Hp)抗體檢測、胃泌素17(gastrin-17,G-17)檢測、上消化道鋇餐及胃鏡進行檢查等。PG及G-17檢測可用於檢測有無萎縮性胃炎,Hp抗體則用於檢測有無幽門螺桿菌感染,這些檢查都是為了發現胃癌的高危人群。

然而在胃癌檢查的所有方法中,最重要的當屬胃鏡,因為它可以直接觀察胃粘膜病變,並獲取病變組織做病理學檢查,是診斷胃癌的金標準。

如何有效利用胃鏡檢查來早期發現胃癌,我們可以根據胃癌發病風險來看:

1、對於高危人群推薦直接進行胃鏡檢查;

2、對於有萎縮性胃炎,沒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需每1年進行胃鏡檢查;

3、對於有幽門螺桿菌感染,並患有萎縮性胃炎的需首先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而後每2年進行胃鏡檢查;

4、對於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無萎縮性胃炎的也需首先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而後每3年進行胃鏡檢查。當胃鏡檢查發現了低級別上皮內瘤變和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時可根據情況每半年到1年複查胃鏡,或進行內鏡切除。當內鏡發現了早期胃癌則可以進行內鏡下切除或外科手術,與外科手術相比內鏡下切除是國內外推薦的胃癌首選治療方式。因此大家在體檢中,除了常規的檢查項目外,根據情況進行胃鏡檢查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果我們有不良的生活和飲食習慣請儘量改掉,及時進行胃鏡檢查,也能讓胃癌遠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