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滅亡種子在開國之時就已經埋下了嗎?

楚之南風繁花盛開1


說開國時期,明朝的滅亡種子就已經埋下,顯然有些言過其實。無非就是說朱元璋的這個宗室政策,最終讓明朝背上了極重的負擔而已。不過,明朝後續的歷代皇帝對此沒有任何改變,其實才是最為關鍵的。明末時沒錢,這個很重要。

但是明末沒錢,說的是皇室沒錢,大臣們還是有錢的。問題在於,明朝中後期最大的問題是皇帝的權威越來越下降,這才是致命的。宦官、文官,統統形成了集團,這使得皇帝對此無可奈何。

如果說財政是拖垮明朝的關鍵,那還不如說是明朝中後期宦官專權和黨爭使得整個明朝毫無力量,這樣說可能更靠譜一些。

把責任都推到朱元璋身上,其實也是不對的。


張傑談史


這樣的問題本身有點牽強了,明太祖朱元璋還要為二百七十年後明王朝滅亡負些責任,是不是邏輯思維有點混亂了。此問題卻引發對朱元璋客觀的評價,公正的說;朱元璋文治武功,居功至偉,是名符其實的千古一帝。一個開國君王能讓自已的王朝統治二百七十六年,未年還能擊敗外國入侵。比滿清窩囊統治中國還多十六年。所謂滿清窩囊統治:是指一八四0年後,滿清逢外戰必敗,道光,咸豐,同治,光緒,溥儀,五朝靠割地賠款,賠盡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積累的財富,甘當列強的傀儡,免強維持統治。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無能,最落後,最無恥的王朝。滿清王朝怎麼能和朱元璋開創的大明王朝比肩而議呢!明末自萬曆朝逢外戰必勝,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橫掃日本倭寇,李如松率明軍抗日援朝,大獲全勝,鄭成功擊敗荷蘭侵略者,收復臺灣,等等。明末對外戰爭無一敗績,夕陽餘輝下的明王朝,尚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戰績,可見在強盛時期領先世界一百多年的史實,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光榮,是中國曆代封建王朝都無法比擬的。清修《明史》歷經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由乾隆皇帝審批,大學士張廷玉主編,幾百名滿漢文人名流參編的《明史》,在大量的史實面前,對朱元璋有如下評定:《明史》(太祖本紀三)帝統一方夏,緯武經文,為漢,唐,宋諸君所未及。這樣結論,雖然僅數語,就把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帝王甩了幾條街。至於秦始皇,只建一朝,二世即亡,怎麼能和奠基大明王朝的二百七十六年的朱元璋相題並論呢?!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尚無法與朱元璋相比,何人又能比肩而議?如果牽強硬要說朱元璋為二百七十年後明亡埋下種子,那麼在中國歷史上,世界歷史上,還有沒埋下滅亡種子的王朝嗎?!

明太祖朱元璋在親百姓發展經濟,反貪腐樹廉政新風,平叛亂鞏固政權,開天闢地的三大功績,為大明王朝前期強盛領先世界,末年乃有能力擊敗外國入侵,奠定雄厚政治和經濟基礎。明亡與朱元璋沒有什麼關係,如果硬要說有關係,那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姓朱,崇禎皇帝也姓朱罷了。




東方鉞


這個問題就是典型的子孫不孝,讓老子背鍋!

朱元璋:“老子不受這份委屈!”

為什麼這樣說史君這樣講呢?說明朝埋下亡國種子,不外乎是幾點理由:廢除丞相制、屠戮功臣、重用錦衣衛。為什麼我不提:宦官亂政呢?因為在朱元璋時代,宦官專政根本不存在,朱元璋面前再大的宦官都得夾著尾巴做人,一個不高興,給你來一個剝皮實草,誅十族(比冠狀病毒都起效快,你親朋+好友,就得死光光)。

但是,認真追究起來,其實這三點理由都是不成立的!

首先,廢除丞相制,必須廢除啊!天下我辛辛苦苦打下來,為什麼跟你共享?

朱元璋有魄力,先幫子孫把權利攬到手!

朱元璋有個優勢,白手起家,所以他知道平民的想法,做了皇帝后更知道了丞相制的弊端!

千年的傳承,使得丞相的權利太大了!秦漢的時候皇帝看到丞相來了是要站起來起身相迎的。朱元璋廢除丞相制:

一是因為,左相胡惟庸專權,遂罷中書省。設置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掌司法、政治和軍事。

二是為了三權分立也是,讓三方可以互相制衡,離了皇帝誰都不行,你看電視中的三角戀是吧,總需要外力的介入!

因此,三權分立不比大權獨佔讓皇帝放心嗎?說廢除丞相制不對的,都是什麼人呢?都是想做丞相的人!(這句話看到了細細揣摩吧)


屠戮功臣為子孫,行此舉者非一人!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歷史上這樣做的多了,你看劉邦反的給通通搞死,沒反的逼反再搞死,要是威逼也還不反呢?算了,那就隨便安個罪名給搞死。

再說,此舉也是為了幫助子孫減輕壓力,那麼多功臣活著不殺,死了不就功高蓋主了嘛!人心都是會變的,又有兵、又有權、又有錢,不搞死,就像脖子上懸著把利劍,任何一位開國皇帝都不會允許!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兵法有云:所有隱患能搞死就立即搞死,不能搞死就想辦法給搞死!

不過建文是個憨批,太仁慈了,不是說仁慈不好,而是當時的歷史背景不允許你仁慈!

而且他行事吧,還外圓內方,怎麼外圓內方呢?對他爺爺不喜歡的文人看的極其重要,對自家親叔叔隔三差五就逼死一個。自己根基不穩,就想搞死所有掌握軍權的王爺,貪心不足!


沒有朱元璋,明朝影子都沒有,談何亡國種子。朱元璋錯就錯在,把王朝打理的太好了,讓子孫過的太安逸了!

怎麼安逸呢?創立錦衣衛!

結果子孫用得太順手了,就不思理政!殊不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胖死的朱高熾、死在女人肚皮上的朱載垕、木工皇帝朱由校、十幾年不上朝的萬,說實話明朝能活270多歲,那簡直就是託了祖宗(朱元璋、朱棣)的福!

你看看,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子孫不爭氣,祖宗跟著遭罪!

不過朱元璋也夠意思了,蔭庇子孫到“皇十六代”!這時候再罵朱元璋,嬴政、忽必烈不得臉紅死了!


說史君


都說“明實亡於萬曆”,實際上,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在於明朝的政治制度以及官僚體系的腐敗不堪。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明朝的經濟和外交政策!而這,又正如問題中所言,是從明朝開國時就已經決定並埋下了伏筆!


有一個歷史常識,許多人至今都沒搞明白。認為閉關鎖國是清朝首創的傑作,其實不然,最早開始實行閉關鎖國海禁政策的,正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

海禁政策,使得從唐宋開始進入繁盛的海上絲綢之路走向蕭條,原本做海外貿易的明朝商人,如汪直,徐海商人不得不冒險進行走私活動。

明朝政府打擊走私,直接將汪直和徐海推向了倭寇一方,於是汪直,徐海等商人走私集團與倭寇聯手,不管禍害大明朝的東南沿海地區。

能夠想到,朱元璋實行閉關鎖國的海禁政策,是想將中國與外界隔離開來,這樣的話中國就會成為一個相對封閉和穩定的空間,百姓也就不容易產生出活躍的其他想法,更加容易統治。

都說明朝中業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許多明粉以此吹噓,個人覺得,這有啥好吹噓的?如果朱元璋不實行閉關鎖國的海禁政策,資本主義萌芽還能在明朝更早出現!

明朝中後期,就已經與西方世界出現差距,荷蘭人,葡萄牙人已經崛起。殖民者的爪牙已經伸向臺灣,澳門等地。

可以說,明朝的滅亡,與明朝文官集團權力過大有關,又與明朝實行海禁政策有關,實行海禁,商業貿易發展受阻,政府財政收入也就不能提高。
以至於,後來崇禎皇帝打仗還得像官員們籌集軍費,真的是落魄至極。


Mr這史香


說起明朝滅亡就不得不講明朝的經濟賬,大明王朝可謂是將一把爛賬算了一輩子,剛開國的時候還能夠徵蒙古,下西洋,可是到明末的時候卻成天喊著喊“陛下,國庫空虛啊”。遇到天災說“國庫空虛無法賑災”,與到戰事又說“國庫空虛沒有軍餉”,最後直接是沒錢賑災,沒錢發軍餉給農民軍推翻了,大明朝真可以稱得上一個被窮死的帝國了。

明末真的窮嗎?那時明朝的國庫真的窮,而且是窮出水平來了,簡單對比一下明朝末年與清朝末年。清末單單就《馬關條約》來說就賠款了2億兩白銀,還不算其它不平等條約的賠款。不僅僅是賠款還要購買軍艦訓練北洋海軍,還要搞洋務運動,還要有供給清朝皇室的巨大開銷和慈禧老佛爺的108道菜,這麼多的開銷項目楞是扛住了。反觀明末時期,朝廷沒錢北方的軍費開支不足,皇帝為省錢的龍袍還要打補丁,國家沒錢裁撤驛站(闖王失業了),國家沒錢賑災(闖王創業了)。明初還能搞搞大的國家運動,為何明末了連維持國家運作都很困難呢?

主要原因還是出在了明朝的財政政策上。

明朝的宗室吃垮財政。明朝的宗室相當奇葩,明朝的宗室是由國家財政所供養的,而且宗室還有特權不需要為國家繳稅。這樣還不算完,從明成祖朱棣開始,朱棣為了保證其他宗室不學自己,規定明朝宗室還不允許從政從商,不允許擅自與官員交往還不允許出遠門。想想拿著花不完的錢,又不能夠一展抱負又不能旅遊散心,想找個人聊聊還被禁止。能幹點啥了,除了每天花天酒地為大明宗室人口暴漲出力還能幹啥,說白了大明朝是把宗室當豬來養。到明末的時候宗室人口總數預估也在20萬人左右,這20萬人可是按照皇親國戚的待遇來養的。如果單單只是養也就算了,宗室的土地還不用納稅,導致大量官商與宗室勾結起來偷稅漏稅。明朝可是主要收取農業稅哦,土地的稅收可就佔了大頭。

明朝經濟相當保守,明朝的小農經濟思想相當強烈。在明朝開國之初朱元璋就開始了海禁直到隆慶皇帝才解除海禁。要知道在宋朝時候對外貿易可是佔了財政收入相當大一部分,明朝財政收入幾乎是農業稅在支撐著。在明朝這種重農輕商的經濟決策之下,如果風調雨順不遇到大災大難國家還是會正常運作的。可是面對人口暴漲的宗室,還遇到了小冰河時期的氣候變化。農業稅佔大頭的大明王朝就頭疼了,老百姓自己都沒東西吃了,你這邊還有宗室要養,你的財政收入又主要靠農業。這時又不巧了,後金又開始過來搶地盤,沒錢開支軍費怎麼辦!加農業稅,裁撤驛站,然後救市闖王創業。而在宋朝卻很少出現農民起義,即使起義也能花錢招安送入軍隊國家養著。如果明朝財政收入可以多樣化,面對天災之時或許財政就不會如此捉襟見肘了。

說到底,明朝的經濟爛賬可以說是從一開始就定了下來,而其後270多年沒有一朝皇帝改變過其經濟模式。如果有一位皇帝能夠改變明朝的經濟模式或許明朝就不會衰落,至少不會當時農民不會起義,軍餉不會發不出來。面對後金的崛起,或許能像萬曆三大徵一樣。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有更多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進行進一步討論。


趣說古今事


明朝建國初期,朱元璋為了防備北元的軍事襲擾,明朝政府在北疆的千里防線上建立了大量的要塞、佈置了很多重兵,以此來防備北元的進犯。但是,北疆是苦寒之地,而且糧食儲備不足,明朝政府的20餘萬邊防軍的軍糧草需由內地撥調,時間長了,明朝政府的財政不堪重負,財政的多半以上都消耗在北疆的駐軍上,為此,朱元璋採納了謀臣的建議,將歷朝官方嚴控的鹽政網開一面,批准了民間商人可以向邊關運糧草,以此來換取“鹽引”通關文牒,商人拿著“鹽引”可從朝廷換取食鹽,之後可以自行販賣,朱元璋的這個政策也稱為“食鹽開中”新政,此政策一出,民間商人蜂擁而起,很多商人向邊關運糧,以此來換取“鹽引”,晉商因為擁有天然的地理優勢,迅速崛起,直至今日。

朱元璋的這一政策,確實減輕了國家的財政負擔,不失為一劑良藥。但是,慢慢的,這一政策開始蠶食大明的財政。

開中法政策的實施,使明朝失去了鹽政的稅賦能力,明朝政府只負責產鹽,而鹽的運輸以及販賣都是由商人控制,糧食和食鹽作為古代最大的商品交易品,從漢到元,政府一直都是壟斷掌控鹽的買賣交易,鹽政對於一個國家財政來說,可以說是最重要的支柱之一,沒有鹽政的支持,那麼一個國家的財政就不可能供養數量龐大的軍隊,更不要提抵禦外族入侵了。

朱元璋開中法政策實施後,到了弘治時期,又改為以銀換引得折色法,那麼明朝官方壟斷鹽政又進一步解體,形成了官商結合的鹽商專營制,那麼財富逐漸到了鹽商的手裡,而明朝財政進一步被架空,造成大明王朝後期財政乏力,到了明朝末年,在遼東地區和後金陷入了長年的戰爭之中,而明朝中國農夫財的政無力支撐戰爭,只能變相向百姓索取,在各種強加的稅賦下,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大明江山在風雨飄搖中頃刻間就崩塌了!

開中法政策的另一個弊病是,降低了明朝貨幣的地位,本來貨幣就是流通在糧食和食鹽這兩大交易之中的,但是開中法使糧食-鹽引-食鹽形成一個緊密交易的鏈條,貨幣無法在其中起到關鍵作用,於是貨幣主導的商品交易大大受抑。

朱元璋在開國時,就給他的子孫後代埋下了滅亡的種子。


公元前


明末滅之種子在開國時已經埋下了?

出生於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的朱元璋,能夠通過參加義軍,得到義軍守領郭子興的信任,廣招幕兵,攻佔元朝京城,消滅陳友諒,殺死張士誠,建立了明朝!確實是一個奇蹟。

為了鞏固自己的皇權,強化政權的專制,朱元璋費盡心機採取措施:如廢除宰相制。讓自己的皇權和相權合為一體。表面上看來,朱元璋覺得對皇權解除了威脅,不引爭端,可保子孫千秋萬代江山。其實,這是典型的自我安慰而已。也為明末滅亡埋下了種子。

為什麼這樣說呢?



一,宦官專權的問題!

在朱元璋本人,確實憑著自己的能力將皇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但是,隨著子孫後代的能力不強幾乎不能完全掌控朝局。於是,信任宦官在朱元璋的晚期開始萌芽了。

正如明末清初著名的學者,思想家黃羲之在《明夷待訪錄》中所言:

有明之無善治,
自高皇帝罷丞相始也。

正是重用宦官,造成了皇權的旁落。從而發生了很多宦官專權上做了很多禍國秧民之事,在大明史上堪稱奇葩多多!

最典型的宦官王振和土木堡之變。

九千歲魏忠賢的凌駕皇權之上。

還有崇禎和他的三千淨軍。

就是重用宦官直接導致大明走向滅亡。




二,殺戳功臣。

自從朱元璋江山穩定後,為了防止有功之臣居功自傲,擁兵之重,朱元璋為了鞏固皇權的至高無上,採取了很多措施,其中屠戳功臣就是其中之一!

像殺李善長……

像殺藍玉……

像殺徐達……

幾乎是把所有位高權重的重臣全部殺盡。

這種做法,幾乎在明朝每一任皇帝身上都發生。

到了明末崇禎帝殺了袁崇煥也是自斷臂膀的做法,更快加速了明朝滅亡的速度!




由此可見:明朝的滅亡,確實很早就種下了禍根!加上後任皇帝的不思進取,重視宦官,更加讓大明王朝走向毀滅!

【古今多少事,都在歷史中!歡迎關注。我是媚之夭夭。】


媚之夭夭



朝代的更迭都是有定數的,沒有一個朝代可以永存,秦始皇統一六國還想著自己的王國會一代一代傳下去,他是秦始皇然後就二世三世一直到一萬八千世的傳,只沒想到秦二世就亡了,而後世的明朝自然也逃脫不了這個魔咒,那麼明朝滅亡的種子在開國的時候就埋下了嗎?


其實可以說這個跟朱元璋沒關係,畢竟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而朱元璋的子孫後代也在退步,朱元璋也想不到自己的子孫後代會出現喜歡修道的,做木匠活的,被俘虜的,愛吃丹藥的這些人哪,所以說把滅國的責任歸咎到朱元璋身上不可取,但是吧明朝的很多開國制度就是朱元璋建立的,所以朱元璋也逃不了這個責任。


第一件就是設立藩王,朱元璋是苦人家孩子出身,父母哥哥啥的都是被活活餓死的,那場景太慘了朱元璋可不想自己的子孫後代捱餓,於是就養著這些藩王,啥也不用幹國家就養著。

開國的時候養著也沒啥,沒多少人可是發展到明末就演變成了八百多萬人,這些皇家子弟啥也不幹還天天喝好的吃好的不說,還要修建自己的府邸宅院,地方不夠了還要霸佔百姓的土地,所以後來李自成與張獻忠農民起義第一件事就是屠殺這些啥也不幹只知道吃飯的藩王,可以說農民們都恨死這些飯桶啦。


第二件事就是朱元璋設立了嚴格的戶籍制度,那就是行醫的後代只能行醫,當兵的後代只能當兵,反正就是各行各業都要這麼代代流傳,這個嚴重不符合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可以說就是一種不人性化的制度。


第三件事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制度,也就是說加強了中央集權,朱元璋是個勞模,每天無論多少事都要幹完了再睡,這個宰相的確是分權,但也真幹事啊,朱元璋廢了宰相所有的事自己能幹,可是後代皇帝吃不了苦自己幹不了這些事啊,所以就出現內閣,在後來形成了罕見的文官集團,一度擁有可以震懾皇帝的權力,這是歷朝歷代所沒有的情況。

當然了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即使朱元璋有責任但是朱元璋也不是神仙看不了那麼遠,朱元璋也預測不到自己子孫後代會那麼奇葩不是,所以朝代更迭是必然的,不能過於上綱上線。


婉兮歷史


可以這樣認為:

1 首先根本原因就是朱元璋建立大明以後他所採取的中央集權制度,也就是廢承相制,成立內閣機構,等於皇帝集軍、政、監察權於一身,從中央到地方是一個龐大的官僚集團。也就是把社會分成了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從上到下的官僚貪汙腐化嚴重,並且還變著法的欺壓剝削廣大平民百姓。他們那些統治階級整天沒事幹變著法的研究各項法令,有的嚴重阻礙生產發展,直接造成了巨大的不可調和的社會矛盾,到明朝公後期百姓負擔過重,使經濟和社會危機產生惡性循環。

2 明朝從開國時就重要宦官,造成後期宦官惑亂朝綱。

3 從明朝開國時的藩王制度。


阿杜帶你品歷史


題主的話是對的,同時題主的話也適合任何一個古代王朝。

明朝最終亡於農民起義。農民是最樸實的群體了,他們一定是活不下去了才會起義。活不下去的主要原因是明朝統治者造成的問題:土地兼併嚴重、苛捐雜稅嚴重。

尤其在遇到災荒的時候,朝廷還要加稅(遼餉、練餉、剿餉),那對農民來說更是雪上加霜。最終不得不起來反抗。

每個王朝的滅亡都大同小異。

其實每個王朝都有機會自救:自我革命。

比如明朝,在崇禎當政之初,或者之前的某位皇帝,如果進行自我革命的話,那一定能度過危機。

怎麼自我革命呢?那就是重新分配土地

土地是古代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每個王朝的循環都是:以土地為開始、因土地而結束。在開國之初,基本都經過了改朝換代戰爭。戰爭後果是:人口大幅減少、土地多且重新分配。這樣經濟就迎來了大發展。隨著時間推移,豪強開始土地兼併,富者愈富、貧者愈貧,最後陷入動亂。

如此循環不已。

如果統治者能認識到這個規律,在一定時期進行自我革命,那這個問題將得到緩解。

就以明朝為例。

明朝的權貴(皇帝、皇族、皇親、宦官等)有個毛病,就是喜歡搶老百姓的土地,特意說明,是明搶啊。他們搶來的土地就作為自己的莊田。

我曾經做過統計,明朝的皇帝莊田、藩王莊田、勳戚宦官莊田,數量驚人。

皇莊從朱棣時期就開始建立了,後經過近200年的發展,在北直隸和湖廣都有,北直隸皇莊總佔地37595頃,湖廣安陸皇莊佔地39000頃。皇帝直接佔田總計為七萬六千餘頃左右,佔全國耕地比重超過1%。

除了皇帝自身的莊田之外,還有另一個佔地大頭:藩王莊田。

明朝全國只有南直隸、北直隸、浙江、福建、廣東、雲南幾個省沒有藩王府,這幾個省的耕地總和約200萬頃。其他省的耕地合計500萬頃。河南省有九位藩王,共佔地77000頃,約佔河南耕地總面積的10%。那麼按此比例推算,全國藩王莊田大約共有50萬頃。

另外,還有勳戚莊田和中官莊田。據《明實錄》的不完全統計,北直隸地區有勳戚、中官莊田共61000頃。

這些在《明實錄》中有記載的皇莊田、勳戚和中官莊田,以及推算的藩王莊田,其總量就達到63.7萬頃,佔全國耕地總數的9.1%。

極少數的人,佔了這麼高比例的土地!這還沒算其他的官僚、地主所佔土地。

而明朝中後期的人口已經近1.5億。可以想象普通人、無產者是怎麼活的。

明朝在這個基礎上如果能夠進行自我革命----也就是重新分配土地----的話,那麼明朝將沒有內亂,因此抵抗外敵也就不成問題。

僅僅以上面統計的皇帝、藩王和權貴土地算,63.7萬頃,即6370萬畝。

明朝平均畝產按照2石算,即240斤,人均10畝地即可生活的不錯。明末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大軍,流民按照100萬算,每人代表一個家庭(假設平均每家5口人)的話,每人給分上50畝地,則流民立刻變成良民。這樣5000萬畝就夠了。

解決流民之後,再進行全國土地重新分配。這樣的大明重新走上發展的道路。

但是,自我革命何其難!

既然是“革命”,那麼必然要傷及某一個或幾個群體,以他們作為社會重新分配的代價。

首先,也是關鍵的前提:皇帝有沒有這個認識。恐怕是沒有的。

其次,即使認識到了,能不能下決心執行呢?這也是極難極難。

皇族和權貴官僚都是皇帝統治的爪牙,他下不了決心斬斷爪牙。同時還要傷害自己的利益,簡直難於登天!對自己的利益下刀子,簡直是太違反人性了。

第三,心存僥倖。以為拖一拖就過去了,就像崇禎,一邊向百姓加收三餉,一邊假惺惺地說“再苦吾民幾年”,其實是讓百姓一直苦下去,直到滅亡。

因此,大一統以來的2000多年,沒有一個王朝能進行自我革命的。

結束語:

每一個古代王朝幾乎都是這樣,通過篡奪手段建立的江山,其矛盾沒有經過釋放,危機爆發的會更早。

中國有句俗話叫“君子之澤,五世而斬”,這是很有道理的,也適合王朝的興衰。

開國皇帝通過戰爭,穩定了局面,使百姓安定下來,這就是君子給民眾的恩澤。

之後,王朝的第二代統治者至少也經歷過戰亂,能體恤民間疾苦,個人慾望會比較收斂。到了第三第四代人,也勉強還算湊合,沒有經歷過,也還被經歷過的人教導過。到第五代開始基本就嚴重脫離現實了,個人慾望也膨脹起來。比如那個嚴重脫離社會“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

最終上行下效,整個統治階級的貴族和官僚們一起腐敗,社會動盪開始。

具體的例子:西漢在第五任漢武帝身上、西晉在第四代(第五任)統治者晉惠帝身上、唐朝在第五代唐玄宗身上、明朝在第六任明英宗身上,都發生了大問題。

至此,開國之君的恩澤就被子孫消耗光了。

此時如果王朝能認識到問題、進行自我改革的話,問題還不是那麼嚴重,阻力也不會那麼大,那麼自我拯救的機會非常大。

即使到了末期,只要有勇氣魄力進行自我革命,依然還是有機會重新向上的。

但可惜的是,2000年來幾乎沒有過,偶有進行改革或中興努力的,也多以失敗告終。

因此,明朝開國就埋下了滅亡的種子,每個古代王朝都是這樣。

(完)

以上就是凌煙閣論史的回答,歡迎你點贊、轉發、評論、關注,不同觀點也歡迎你留言交流。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