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是一個志大才疏的人嗎?

微笑48267341


崇禎帝 我覺得歷史給他的定位還是過於悲劇色彩 本質是一個很勤勉的皇帝 但是!現實是殘酷的 表面的勤勉無法掩蓋其戰略上的懶惰 雖然到他頭上的大明已經是破敗不堪又遇到小冰河期 天災也是一大因素 可作為帝國的掌舵人 其政治上的經驗以及和大臣之間的權力制約我覺得還不如他哥朱由校 雖是被木工耽誤的皇帝到和魏忠賢可以說是配合默契 榮苦相伴利益共同體 而他犯了每個皇帝都會忌諱的大問題 那就是權力的平衡被完全打破沒有行成制約 導致帝國體系崩潰 再加上一些問題的處理和處事風格太極端粗暴直接使多米諾骨牌效應讓風雨飄搖的明帝國雪上加霜


曹丞相


崇禎帝應該算是一個志大才疏的皇帝。


儘管崇禎為求中興,勵精圖治,但其性格暴躁,在處理政務上操之過急,急於求成,常採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急功近利的做法,再加上他為人剛愎自用,很要面子,且性情多疑,常遷怒於文武百官,責備他們不能盡職盡責,從而使得國事日非,其在繼位之初時所取得的政績也漸漸地被喪失掉了。

崇禎帝繼位時,接手的是一個由明神宗、明光宗、明熹宗等人留下的爛攤子。明朝當時內憂外患,對內,政治腐敗,閹黨專政,天災不斷,民不聊生,農民起義的爆發只是早晚的事情。對外,後金興起,不斷伐明。

即位後,崇禎皇帝首先清除了閹奸魏忠賢。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十一月,魏忠賢於流放途中上吊自殺,全國民心為之大快。


不久,崇禎以“叛變投敵”“謀反朝廷”之罪處死了袁崇煥,並且還概嘆:邊臣不足任矣。這樣,其褊狹與多疑的性格,終於使他自毀長城。

慢慢地,崇禎形成了一個錯誤的觀念,就是認為朝臣和邊臣都不可靠,不敢對之加以重用。同時,朝臣一旦有所過失,或是忤逆了自己的意思,都會對之嚴懲不貸。而宦官則又再次受崇禎重用,嚴重時甚至有取代朝臣的勢頭。

面對國事日非、境況愈加不妙的局面,崇禎越發想將國家治理好,可是朝臣卻都不能使他滿意。於是,他便動不動就遷怒朝臣,“以重典繩下”,動輒對之加以殺戮。這些被殺的人,大多數都是含冤而死,只有少數是罪有應得。他們中有的是因為崇禎帝刻薄的性格,意氣用事、量刑失當所致。總之,臣下有錯,他便儘管殺掉了事。


峰迴路轉說歷史


非常榮幸能夠為您解答問題,希望能幫助到您

崇禎是個很有能力的君主,他任用了許多優秀的將領,比如袁崇煥等,在抵禦清軍,平定內亂的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最終他難逃亡國的命運,並非他沒能力,而是由於前幾代君主的肆意妄為,已經導致了這個大帝國的內憂外患,積重難返。崇禎亡國,實屬無奈。

在位期間, 勤於政務, 事必躬親 ,節儉樸素, 是個年輕有作為的皇帝 ,崇禎即位,正直國家內憂外患之際,內有黃土高原上百萬農民造反大軍,外有滿洲鐵騎,虎視眈眈,山河冷落,烽煙四起。

他決事果斷,雷厲風行,如處理閹黨一案, 也有心細多疑,優柔寡斷之一面,如關於是先攘外抑或先安內,一直拿不定,遂誤國家 ;既有刻薄寡恩 翻臉無情之一面,也有多情柔腸之一面,對周後互敬互愛;他自制極嚴,不耽犬馬,不好女色,生活簡樸;他也經常徵求左右的意見,但剛愎自用,不能做到虛懷納諫;他知人善任,如袁崇煥,楊嗣昌,洪承疇,具一代文武全才,任用他們時,言聽計從,優遇有加,一旦翻臉,嚴酷無情,果於殺戮,導致用人不專,出現崇禎朝五十相局面;他憫恤黎民疾苦,常下詔罪己,但搜刮民膏,加派無度,趣百姓於水火;他勵精圖治,經常平臺招對,諮問政之得失,與臣下論討興亡之道,為政察察,事必躬親,欲為中興之主主,但求治心切,責臣太驟,以致人心恐慌,言路斷絕常謂所任非人,終成孤家寡人,於煤山殉國。

所以說崇禎志大,才不疏。





覓史記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是筆者對於崇禎皇帝的評價。在明代皇帝中,論真才實幹,崇禎皇帝是非常優秀的君主。他既有剷除魏忠賢的魄力,也有勤於政務的能力。但是他缺少的就是像他的先祖明武宗那樣的運氣。國家之中已經不再有王守仁那樣的聖人來扶危濟困,更多的不是衣冠楚楚的偽君子就是狼子野心的真小人。在這樣的局面下,外面又有李自成的流寇作亂,滿清鐵蹄的虎視眈眈。日益空虛的國庫和腦滿腸肥的蛀蟲使得國家的元氣已經耗盡。

崇禎皇帝繼位時正直大好年華,可以說既有遠大的志向又有過人的才能。如果是在太平年代,應該是一位不輸給成化皇帝的有為君主。但是,當時的制度已經完全被百官裹挾,崇禎皇帝實際上是在和文官一起共治天下,所以當他想和滿清媾和群臣反對時,也只好放棄了自己的想法。可以說是晚明朽爛的文官政治綁架了崇禎皇帝,害了整個國家。

從為人上來講,崇禎皇帝是典型的優柔寡斷。他在一些大方略上缺乏雷霆手段和恩威觀念。任由文官做大卻忽略了武將對於當時國家的支撐力度,經常是重用武將卻有提防武將。而且,他無法處理當時複雜的三方關係,在內外先後順序上屢屢喪失先機,致使大明王朝不亡於滿清,卻亡於流寇,讓人嘆息。


經典守望者


崇禎皇帝朱由檢是明朝最後一位帝王,他17歲登基,在位17年,勵精圖治,除閹黨,正朝綱,試圖中興大明王朝。與他的哥哥木匠皇帝朱由校相比,崇禎皇帝不僅事必親躬,而且勤於政事,是除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之後,最為勤政的一位帝王。但由於其志大才疏,又從未受過帝王教育,風雨飄搖中的大明王朝最終還是在其手中走上終結。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剛愎自用,獨斷多疑。

面對農民起義,是剿是撫,朱由檢舉棋不定。朱由檢先用楊鶴主撫,後用洪承疇主剿,再用曹文詔,再用陳奇瑜,複用洪承疇,再用盧象升,再用楊嗣昌,再用熊文燦,又用楊嗣昌,十三年中頻繁更換主帥,以至功虧一簣,最終農民起義成燎原之勢。《明史》說他:“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遽失措。”

二是頻繁更換朝中重臣,朝政動盪不止。

朱由檢既無治國之謀,又無任人之術,加上他嚴苛、猜忌、多疑,對大臣動輒怒斥、治罪。17年間,共換了17個刑部尚書和50個內閣大學士,總督中被誅者七人,巡撫被戮者十一人,還頻繁調整地方大員,君臣猜忌日重,朝政愈發不穩。無奈之下,朱由檢又重新起用大批太監。

三是治國乏術,國勢危如累卵。

崇禎朝,中國北方連年大旱,人們流離失所,農民起義頻發,而遼東局勢持續惡化,明王朝陷於兩線作戰,每年的軍費“三餉”開支高達兩千萬兩以上。為解決入不敷出,不斷加派各種苛捐雜稅,民不聊生。“餓死也是死,當強盜也是死,坐等餓死,還不如當強盜死!”面對如此嚴峻形勢,朱由檢束手無策。保定巡撫徐標入京覲見崇禎帝時說:“臣從江淮而來,數千裡地內蕩然一空,即使有城池的地方,也僅存四周圍牆,一眼望去都是雜草叢生,聽不見雞鳴狗叫。看不見一個耕田種地之人,像這樣陛下將怎麼治理天下呢?”而朱由檢聽後潸然淚下,嘆息不止。對於一個帝王而言,不去想解決之道,而做慼慼然,國家豈能治理好?

四急於求成,缺乏判斷力和長遠規劃。

遼東局勢自萬曆朝每況愈下,朝廷重臣都清楚遼東局勢很難在短時間有大的改觀。作為一個帝王,朱由檢獲取的相關信息肯定不少,但他非常幼稚的,他拿不出長遠的戰略規劃,又急於見成效,竟然相信袁崇煥的“五年復遼”的片面之詞,當這一期望無法實現時,崇禎帝竟然輕易相信後金反間計,誅殺袁崇煥,自毀長城。

五缺乏帝王魄力,不敢承擔責任,乾坤獨攬。

崇禎朝後期,朱由檢在和與戰之間兩難,他亦知不能兩面作戰,私底下同意議和。但明朝士大夫鑑於南宋滅亡教訓,皆以和談為恥。因此朱由檢對於和議之事,始終左右為難,他暗中同意楊嗣昌的議和主張,但當盧象升等大臣反對時,卻辯稱根本就沒有議和之事。崇禎十五年(1642年),松山、錦州失守,朱由檢又想議和,還是不想擔責,最後兵部尚書陳新甲因洩漏議和之事被處死,與滿清最後議和的機會也隨之破滅。

在遷都上也是如此。面對農民軍和清軍的雙重壓力,朱由檢想遷都南京,但在陳演、光時亨等反對之下未能下決心遷都南京。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臨滅頂之災時,朱由檢悲嘆道:“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無一人相從?”


老袁侃歷史


南明大臣把崇禎帝抬舉到千古聖主的地步,如禮部郎餘煜在議改思宗廟號時說:“先帝(崇禎)英明神武,人所共欽,而內無聲色狗馬之好,外無神仙土木之營,臨難慷慨,合國君死社稷之義。千古未有之聖主,宜尊以千古未有之徽稱。”

清初張岱:“古來亡國之君,有以酒亡者,以色亡者,以暴虐亡者,以奢侈亡者,以窮兵黷武亡者,嗟我先帝,焦慮心求治,旰食宵衣,恭儉辛勤,萬幾無曠,即古之中興令主,無以過之”。“先帝焦於求治,刻於理財;渴於用人,驟於行法”。

清人蕭徵模詠崇禎皇帝的詩歌寫道:心匪不仁計則窮,減夫派餉事重重。可憐三百年夭下,斷送憂勤惕勵中。[8]

順治帝:諭工部曰:“‘朕念明崇禎帝孜孜求治,身殉社稷。若不急為闡揚,恐千載之下,意與失德亡國者同類並觀。朕用(因)是特製碑文一道,以昭憫惻。爾部即遵諭勒碑,立崇禎帝陵前,以垂不朽。又於所諡懷宗端皇帝加諡數字,以揚盛美。’又嘗登上陵,失聲而泣,呼曰:‘大哥大哥,我與若皆有君無臣。’上為後代所惓懷如此,況其臣民乎!”

康熙帝:總由生於深宮、長於阿保之手、不知人情物理故也。

鎖綠山人《明亡述略》:莊烈帝勇於求治,自異此前亡國之君。然承神宗、熹宗之失德,又好自用,無知人之識。君子修身齊家,宜防好惡之癖,而況平天下乎?雖當時無流賊之蹂躪海內,而明之亡也決矣。

全祖望《明莊烈帝論》:“莊烈(朱由檢)之明察濟以憂勤,其不可以謂之亡國之君固也,而性愎而自用,怙前一往,則亦有不能辭亡國之咎者。”

乾隆帝認為,明之所以亡國,是因為萬曆、天啟皇帝不理朝政,以致法度廢弛。崇禎繼位時,“國事已不可為”,他雖然辛苦經營17年,仍不能“補救傾危”,最後以身殉國。

孟森:“熹宗,亡國之君也,而不遽亡,祖澤猶未盡也。思宗而在萬曆之前,非亡國之君也,在天啟之後,則必亡而已矣。”[7]“思宗而在萬曆以前,非亡國之君;在天啟之後,則必亡而已矣!”。思宗雖有心為治,卻無治國良方,以致釀成亡國悲劇,未必無過。“苛察自用,無知人之明”、“不知恤民”。思宗用人不彰、疑心過重、馭下太嚴,史稱“崇禎五十相”(在位十七年,更換五十位內閣大學士、首輔),卻加速了明王朝的覆亡。

郭沫若寫《甲申三百年祭》,認為崇禎皇帝“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為政“刻薄寡恩”,“急劇失措”;“對於軍國大事的處理,樞要人物的升降,時常是朝四暮三,輕信妄斷”;看上去儘管像是想要有所作為的“明君”,會做些表面的仁義功夫,實際上卻是“十分‘汲汲’的‘要譽’專家”,對種種積弊並不真心設法去解決。

姚雪垠:明朝當時的情況,處處限制著崇禎皇帝的行動,正有種種使他不能施展自己“中興”抱負的約束。

樊樹志:崇禎皇帝朱由檢在位十七年,以身殉國時年僅三十五歲。他受命於危難之際,力挽狂瀾,清查魏忠賢閹黨逆案,撥亂反正,營造新政,令人耳目一新。但是,從萬曆到天啟,幾十年積累下來的弊政,壓垮了明朝的統治架構,內憂與外患同時襲來。

張德信:特殊的宮廷生活環境、坎坷多事的命運,造就朱由檢的畸形性格。在皇權遞爭之中,在朝野黨爭之際.在抵禦後金、對付農民起義之時,表現出聰穎自信而又猜忌多疑、形似謙恭而又剛愎自恃、勤心圖治而又急躁專斷等複雜情性.最終導致悲劇結局







歷史回放機999


是的,今天我不談崇禎剛愎自用,刻薄寡恩,也不談他有多勤勉。我就先從崇禎自殺前留下的61個字的的遺言來加以分析。

他最後總結了他的一干缺點,唯獨沒有承認他的主要錯誤──缺乏管理能力。當時內閣官員能力也確實不行,跟木匠皇帝比較,木匠皇帝可以幾十年不上朝,因為內閣因為有幾個政治鬥爭經驗和治國理念實操性比較強的大牛人物的存在,國家照樣可以正常運轉。可話又說回來,內閣官員不行你可以調整嘛,剷除閹黨以後用東林黨就是他的大失誤。當時那種情況雖然孫承宗年齡大了,但我感覺崇禎如果能起用他還是可以很好的過渡一下的嘛!不能知人善任,你能說有能力麼,治國光憑你一個人勤勉,無用的。所以說大明亡固然有天災人禍等等,主要還在於崇禎不是一個好的管理者。

你們說對麼?


阿杜帶你品歷史


朱由檢是一個非常奇怪的皇帝,他的的所作所為,是一想讓明朝重新振興,自己也擺出了一副中興之主的架勢,但是最終卻只能到煤山去上吊,來陪伴他上吊的只有一個叫做王承恩的太監,也就是說他被整個大明的文官集團給拋棄了。

歷史上和他有點相似的皇帝也有不少,比如說新朝的王莽。王莽是一個想有所作為的人。他之所以能夠上位,就是因為他的道德非常的高,因為一系列作秀行為終於讓自己爬上了皇帝的寶座,他的一切有德的行為,只是為了自己當皇帝做鋪墊。而往往當了皇帝之後,他的所作所為卻背離了當時的社會正常的現實需要。

最終被劉秀和農民起義軍聯合給推翻了。朱由檢也是一樣,雖然他非常的勤奮,但是最終卻在歷史的答卷上得了一個0分,起到的作用簡直就是可以忽略不計的,甚至是反方向的,他一生所做的最大的成績就是扳倒了魏忠賢。最終在煤山上吊了,也讓人們記住了這個非常忠烈的皇帝。

相比而言,明朝的天啟皇帝就非常的聰明的,他在臨死之前就對崇禎說魏忠賢是可以重用的人才。然而崇禎繼位之後對魏忠賢是非常的警惕的,他手持佩劍,將一個餅藏在自己的袖子裡,不敢吃宮中的食物,防止了一些人暗害他。

而崇禎皇帝能夠扳倒魏忠賢,說明他還是有手段的。說崇禎皇帝是一個勤政狂魔,一點都不為過,他在位17年,不喜好聲色犬馬,鍾情於政務,殫精竭慮。

他並不是一個有治國能力的人,他越努力就越背離了正確的方向。明朝還是有很多的人才的,但是崇禎皇帝缺乏任人唯賢的本事,反而重用的一些昏庸無能的人,將一些可堪重用的大將。消滅的乾乾淨淨。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崇禎皇帝是一個好面子的人,他推卸責任是一把好手。還有一系列文臣武將,就因為他的後面的推卸責任,最終走向了死亡。甚至在崇禎上吊的時候還在推卸責任。他是他認為他的臣子讓他這個皇帝遭了殃。還希望不要傷害任何一個百姓。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還將責任推卸給了他手底下的大臣,最終保留了自己一個好明顯。他的皇帝顯然是沒有人敢於和他共患難的。他的失敗也不可避免。


歷史寫作者


首先肯定的說,崇禎皇帝是明朝皇帝中少有的,勤政的人,很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國家富強起來,他除掉了魏忠賢,說明崇禎皇帝還是很有能力的。

非常可惜的是,他接手的大明王朝,大廈將傾,他是獨木難支。外有後金的崛起,不停襲擾明朝的邊境,又有天災不斷,赤地千里。

李自成,張獻忠率領的農民軍形成燎原之勢,勢不可擋。明軍一敗塗地,潰不成軍。

崇禎皇帝的確在性格上存在很大的缺陷,疑心過重,殺了很多有才能又忠心於他的人,像袁崇煥。

最後,吊死煤山,自感在地下,無顏面對列祖列宗,以發遮面,可悲,可嘆。


知無為而有益


崇禎帝作為漢家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是一位一生短暫又富有傳奇色彩的皇帝,同時也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負的悲情君王。雖有一生勵精圖治,但難逃抱憾一死之宿命。是天災?

是人禍?是君不明?還是臣不賢?還是滿清狼子野心?應該是都有吧,否則諾大的一個王朝也不會轉瞬灰飛煙滅。而這其中君不明是最主觀最主要的因素。

一. 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

“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這是崇禎帝最後的吶喊。我能想象到他撕心裂肺的表情和肝腸寸斷之痛。一生勵精圖治,一心光復大明,勵志做一箇中興之主!奈何難逃亡國之君之名。不可否認的一點,他在他能力範圍內已經做到了最好,他也付出了他所有的努力,所以能有此言也是情理之中。但也不能掩蓋這句話是一個笑話的本質。

因為這天下只有亡國之君,並無亡國之臣!對於臣來說無非就是換一個領導吧!在往深了說,往大義上說,臣乃終於萬民,而非一個君主,臣應忠於一個民心所向者,而不是單單忠於一人,不顧民心而忠於一人的不是臣而是奴才。

一個國家就像一架在飛奔馳騁的馬車,臣就是發力的駿馬,君王乃執韁揚鞭的車伕,萬民乃乘客,國土如車體。駿馬真正的服務對象乃是乘客而不是車伕。所以就沒有所謂亡國之臣之一說。當天災人禍發生的時候車伕應收緊韁繩管理好馬匹,安撫好乘客,指引好未來的方向。

歷史沒有如果,所以指引方向的一點我們並不好評說,雖然明亡了但並不代表他的方向是錯的。但從安撫乘客和管理馬匹他就顯得太政治小白了。因為他只用一個方法——殺人,而且還是殘殺,一個分屍一個凌遲。這種方式看似一箭雙鵰,一解了萬民之恨,二震懾群臣。但結果只能解一時之恨,讓群臣感覺兔死狗烹。

更何況明臣之中還有一群不怕死的存在。與此同時大明王朝已是風雨飄搖,封建王朝的臣子更是關係複雜,姻親,師徒,同門。雖然有利益糾紛,政見不一。但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如此殘殺確實會震懾到群臣,但更多的是激發了他們自保的慾望。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大明王朝的最後時期只有崇禎帝自己在支撐其餘大臣不僅不幫忙反而落井下石,簡單的說是怕死,想換一個主子了。同時如此的手段,看似雷厲風行,實際是崇禎帝內心的無力和自卑甚至恐懼。需要用殘忍來掩蓋一切。最起碼亂世不用重典的道理都不懂,說他是政治小白一點不為過。

二. 初帝位,斬九千,除閹黨,壯哉少年時

崇禎帝1611年出生,1627年10月2日即帝位,1627年12月18日,貶魏忠賢鳳陽守陵,旋之下令逮治,四日後魏忠賢自縊而亡,崇禎帝下令磔其屍於河間。此後,閹黨二百六十餘人,或處死,或遣戍,或禁錮終身。從此一代權臣,一個龐大的閹黨集團覆滅。

此時的崇禎不過年方17,看古今如此手段又有幾人,真可謂壯哉少年時。但這其中又有多少水分呢?一代權臣僅僅兩個月的時間就被人殺了,一個政治集團兩個月時間就被顛覆?這魏忠賢真的有點有辱權臣二字。

我不禁想問魏忠賢之罪又有多少是東林黨抹黑的?這種事情文人最拿手了!我在此無意為魏忠賢洗白,我也承認魏忠賢所犯之罪該殺。但是從朝局政治平衡上他不能殺,準確的說時機不到。真正的時機是天下大定,天下權利收於手中,在殺魏忠賢以證聲譽,以解民憤。很多人都有一問一個太監怎麼能起到壓制文臣集團的作用?確實能而且原因很簡單。

太監有下線沒底線,文臣有底線沒下線。太監的下線是依附皇權而文臣的底線是家人家族,文臣和太監就像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沒有十足的把握,文臣大多退避三舍,否則一個不慎就禍及九族,而太監相反只有一具殘缺的身體大有不服就乾的精神,所以閹黨當年一度壓制住各大文臣家族!

而當閹黨覆滅,重啟東林黨又被東林黨的豪言壯語懵逼雙眼,導致大部分權利並未收回,反而被瓜分。久違享受過權力的東林黨,拿到權力的第一時間就開始橫徵暴斂,曾經的口號不過是難看的吃相的遮羞布。

所以當小冰河時代來臨,並未很好的賑濟災民。大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景象。所以說崇禎滅閹黨看似壯哉少年時,實則給自己留下無限的禍患。而之前的豪言壯語在我看來更像亡國之音。

三. 是無力迴天還是志大才疏

對於崇禎帝真的不好用太多的諷刺言辭,他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亡國之君。他不貪圖享樂,不昏庸反而有夢想,勤儉,甚至也愛民!但即使這樣國還是亡了!所以就難免有很多聲音說:大明王朝到他手裡已經千穿百孔他已經無力迴天了。

但是我感覺他不是無力迴天而是火上澆油!除閹黨扶東林就已經在朝局瞞下後患而之後自毀長城殺袁崇煥乃徹底斷送大明之希望。袁崇煥該不該殺兩說,其中有很好的說明:“三年八月,遂磔崇煥於市。

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煥無子,家亦無餘貲,天下冤之。崇煥既縛,大壽潰而去。武經略滿桂以趣戰急,與大清兵戰,竟死,去縛崇煥時甫半月初,崇煥妄殺文龍,至是帝誤殺崇煥。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徵決矣。”

而我認為只是在那個時間點上還不能殺。本身他曾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在軍中已有威望,更何況他剛剛救駕有功。不僅被殺還被凌遲,此一舉寒了多少天下將士的心?所以說不能殺袁崇煥不是袁崇煥多優秀,而是要注意影響。

更何況還是凌遲,最後抄家還沒抄出錢糧,和橫徵暴斂的文官形成鮮明對比,天下百姓怎麼想?橫徵暴斂的是好官?一貧如洗的是賣?就算是真的?但天下萬民會信麼?百姓只會想到黨爭只會想到殘害忠良!

因為這是芸芸眾生的認知方式!也只會導致對朝廷喪失信心!而小冰河時代就是壓死這個王朝最後的稻草。所以那些看似大刀闊斧雷厲風行不過是猜忌多疑而導致的志大才疏。

崇禎帝不是一個壞皇帝也絕不是好皇帝,他缺少一個優秀皇帝的最重要的本質——權謀。他不會用人導致他不會御下,只能被大臣牽著鼻子走!他殘殺袁崇煥卻放任袁死命推舉的祖大壽,他屠殺閹黨最後是一個太監陪他赴死,他逼得魏忠賢自縊而死,最後他自掛煤山。若果你信因果輪迴這不是一種諷刺?

用史學家的話總結應該是:莊烈(朱由檢)之明察濟以憂勤,其不可以謂亡國之君也,而性愎而自用,怙前一往,則亦有不能辭亡國之咎者。如果真讓我給崇禎帝下一個定義:他就是一個努力但缺少運氣而又志大才疏的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