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臨渤海——滄州簡史

城市介紹

滄州市,河北省地級市,地處河北省東南部、河北平原東部的黑龍港流域,位於北緯37°29′~38°57′,東經115°42′~117°50′之間。東部濱臨渤海,北部與天津、廊坊接壤,西部及西南部與保定、衡水毗鄰,南隔漳衛新河與山東省的濱州、德州相望。

滄州市因瀕臨渤海而得名,市中心北距天津市120千米、北京市240千米,西南距省會石家莊220千米。滄州市轄2個市轄區,4個縣級市,10個縣及滄州渤海新區、滄州經濟開發區、滄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總面積1.4萬平方公里。

瀕臨渤海——滄州簡史

風景

2018年,滄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676.4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275.9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580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820.5億元,完成全部財政收入575.8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48562元。

歷史文明

滄州因瀕臨渤海而得名。

上古時期,滄州屬幽州和兗州,西周時屬

環渤海地區核心城市——滄州市青州,春秋戰國時代為燕、齊、晉、趙等國地。秦朝時屬鉅鹿郡和洛北郡,漢代屬冀州和幽州。

三國屬魏國,南北朝時屬北魏的瀛州和冀州。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517年)設立滄州,轄浮陽、樂陵和安德三郡。隋初廢浮陽郡,後分屬河間郡、渤海郡和平原郡;

唐朝貞觀元年(627年)屬河北道,天寶元年(742年)改滄州置景城郡,治清池縣(今河北滄州市東南)。轄境相當天津市海河以南,靜海縣和河北省青縣、泊頭市以東,東光縣及山東省寧津、樂陵、無棣等市縣以北地區。乾元元年(758年)復改為滄州。

北宋又改為景城郡,後廢。宋代屬河北東路河間府,元代屬中書省河間路,明代屬北直隸省河間府,清代屬直隸省河間府,部分縣屬天津府。

瀕臨渤海——滄州簡史

風景

中華民國初屬直隸省渤海道、津海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道府制,改屬河北省。抗日戰爭時期,屬中共晉察冀邊區冀中、津南行署和山東渤海區行署轄。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設滄縣專區,專署駐滄縣鎮,轄11個縣。

1958年6月,天津市歸屬河北省後,滄縣專區與天津專區合併,稱天津專區,專署駐天津市,同年9月,滄縣鎮改設滄州市(縣級),隨後撤消併入滄縣。

1959年初,撤天津專區併入天津市。

1961年6月1日,恢復滄州專區,並恢復滄州市(縣級),專署駐滄州市。

1967年12月,滄州專區改稱滄州地區。

瀕臨渤海——滄州簡史

夜景

1983年12月,滄州市改為河北省轄市,行署和市政府同駐滄州市。

1993年7月,地、市合併為滄州市,市政府駐運河區。

美食文化

金絲小棗

滄州紅棗又稱金絲小棗,滄縣、獻縣、泊頭交界處及其周圍是金絲小棗生產地。其中泊頭市和位於產區中心的滄縣崔爾莊是滄州紅棗的正宗代表。金絲小棗栽植歷史距今已有2300多年,現有百萬畝棗糧間作,其品質、產量居全國之冠,被譽為“中華金絲小棗第一縣”。

滄州棗樹栽培源遠流長。早在春秋戰國時代,農民就獲棗樹之利。大城、滄縣、河間、獻縣、泊頭、鹽山、海興等縣都是小棗盛產之地。

泊頭鴨梨

鴨梨是河北省滄州市的特產,以泊頭栽培面積最大,栽種最早,品質最好而得名,至21世紀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歷史。過去泊頭鴨梨的主要集散地在天津口岸。故對外出口稱“天津鴨梨”。鴨梨含糖一般在10一13%,並含有果酸、蛋白質、脂肪、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和碳水化合物。

著名菜餚

羊腸湯

滄州羊腸湯,過去叫做羊腸子、羊雜。滄州地處華北平原的東部,卻有著轄區內的孟村回族自治縣。回族是此縣的一個主要民族,這裡的小吃多以牛羊肉為主。滄州羊腸子便是其中代表,羊腸子在解放前就是滄州市的早點小吃。

滄州冬菜

滄州冬菜是用本地產的一種幫薄、筋細、含糖多的優質大白菜,

冬菜去掉老幫和綠葉,切成寬約1釐米,長約1.2釐米的小塊,晾曬後拌上適量的精鹽和蒜泥,裝壇壓實,牢固封口,經長時間自然發酵而製成。其色澤金黃,氣味芳香,落口微甜,鹹中略帶辣味,且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誠為滄州之特產。

據《滄州縣誌》記載,清康熙年間,滄州古城內外已有數十家冬菜作坊,買賣興隆,行銷國內外。1936年,滄州冬菜曾在巴黎舉辦的商品博覽會上榮獲優質產品獎。

風景名勝

滄州鐵獅子

滄州鐵獅子,位於河北省滄州市東南郊,距離市區16公里。鑄成於後周廣順三年(953年),民間稱之為“鎮海吼”,相傳為遏海嘯水患而造,是中國現存年代最久、形體最大的鑄鐵獅子。

獻縣漢墓群

獻縣漢墓群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河北省獻縣境內,西距滄州市70公里。獻縣自西漢建立河間國,直至南北朝時,一直是王封之地。

泊頭清真寺

泊頭清真寺規模龐大且配置齊全,除具有清真寺的功能外,還強調了結構和藝術的協調統一,是典型的民族化了的伊斯蘭教建築群。該寺在明萬曆、嘉靖年間進行了擴建,清代康熙、嘉慶、咸豐、光緒,以至民國時期均有不同程度的修繕。

海豐鎮遺址

遺址出土的遺物完整和可復原的較多,形制特殊的器物也屢見不鮮,其中以瓷器為最多。器形以碗、盤為最多,另外有盆、盞、壺、盒、罐、缸、虎形枕、彩繪人傭,以及低溫度彩枕、文字枕等。

瀕臨渤海——滄州簡史

風景

紀曉嵐墓

紀曉嵐墓始建於清代嘉慶年間,面積南北300米,東西100米,墳墓1194座,墓碑136塊。其坐落在滄縣崔爾莊鎮北村村南約300米處。墓地東、南、西南側是茂密的棗林,北、西北側是打穀場。數株高大的椿、榆、槐樹下有一丘封土,即為紀曉嵐墳塋。

獻縣單橋

單橋石橋位於河北省滄州市西的獻縣城南6公里處的南河頭鄉南單橋村與北單橋村之間,2012年3月23日該橋成功創下“世界最長的不對稱石拱橋”的世界紀錄。

聚館古貢棗園

聚館古貢棗園位於河北省黃驊市齊家務鄉娘娘河畔的聚館村,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古老的古冬棗園,2006年5月,聚館古貢棗園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創了中國文物保護的新門類,是迄今為止,唯一一處植物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