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都說在地下,要挖多深才會出現?

衰默


挖翡翠原石完全石靠運氣的一個事業!運氣好石層就在腳底泥巴一掀開就是,再好者會再出極品翡翠品質的貨,運氣差的老闆挖幾十米也不見這翡翠原石礦成也正常。但一般情況下翡翠原石都還是埋在比較深的礦場中,越往下挖品質會越好,最深的現在已經幾百米大有存在





翡翠玉石鑑賞師


翡翠的礦層很淺,路邊可能都會撿到。有些老緬扛上鋤頭就可以挖了😄😄😄正常的礦脈30-50米,深點的100米左右就見底了,不過翡翠的好壞和開挖深度無關。不是挖的越深質量越高的,挖的越深只是產量越大了,出產高質量翡翠的幾率才變大。我記得幾十年前,設備還不先進,大馬坎的料子都是在船上然後身上綁根繩子跳水裡去撈的。


翡翠小小班


翡翠礦床有原生礦床和次生礦床兩大類型。 1、原生翡翠礦床 (1)分佈:圖所示烏尤江流域的翡翠原生礦床中,質量最優者屬度冒礦床。度冒礦床位於蛇紋岩化的橄欖岩體內,靠近巖體與藍閃石片岩和鉀鈉長石片岩的接觸帶屬氣成熱液雙交代型礦床。度冒翡翠礦體呈脈狀、透鏡狀和巖株狀產出。沿走向長270米,礦體具環帶狀構造,由中心向外分別為:中心部位-硬玉巖帶(厚2.5-3米),由白色硬玉礦物組成,產祖母綠色優質翡翠;向脈壁方向漸變為鈉長石-硬玉巖帶和細粒鈉長石巖帶,產塊狀、角礫狀豔綠色硬鈉玉(含鉻大於3%),俗稱“不倒翁”。鈉長石帶的兩側又各有一個鹼性角閃巖帶。 (2)成因:關於翡翠礦床的成因,尚無人作過深入系統的研究,但已有人提出過不同的認識,如熱成因說(M. 拉克魯瓦,1930),變質成因說(W.P.羅弗,1955)和熱液交代說(Ⅱ.C 柯爾仁斯基,1953)等,這些認識都是在沒有經過廣泛深入研究的前提下得出的,因而其認識是不符合客觀實際的。我們通過對緬甸翡翠礦床的研究有如下認識: A、翡翠礦床一般分佈於板塊俯衝碰撞帶上,而且常分佈於雙變質帶的高壓低溫變質帶中。 B、翡翠礦床的圍巖原巖主要是一套基性-超基性岩,其次是少量含鹽高的軟泥。這些軟泥實際上可能是封閉海灣的沉積物,由於板塊俯衝,它們相互混雜形成混雜堆積。 C、礦床一般分佈於斷裂作用最發育的部位。實際上,許多硬玉巖就是構造巖。 鑑於上述幾方面的特徵,作者初步把翡翠的成因歸納為以下幾點: 首先,是大洋板塊向大陸板塊俯衝,使得洋殼殘塊與大陸邊緣的含鹽軟泥相混雜,形成混雜堆積,這種混雜堆積物即成了形成硬玉巖的物質基礎。 第二,大洋板塊強烈的俯衝作用造成的高壓、低溫物化條件使得混雜堆積物混熔並結晶,形成硬玉巖、蘭閃石片岩、鈉長巖等礦物和岩石。 第三,強烈的構造作用(主要是斷裂作用)使原來形成的岩石強烈破碎,形成構造角礫岩、糜稜巖、千糜巖,與此同時,超基性岩受熱液淋濾,使其中的Cr,Fe,Mn等致色元素進入溶液而形成“染色劑”,染色劑沿構造裂縫上升並與強烈磨細的硬玉巖相混合。 第四,被磨細的硬玉巖重新膠結、結晶形成了各種顏色的翡翠。 因此,翡翠形成的條件十分苛刻,因而全世界分佈甚少,高質量的翡翠更少。 2、次生礦床 (1)產於沖積砂層的翡翠礦床:由翡翠原生礦床風化剝蝕搬運到烏尤江流域沉積而成。主要分佈在烏尤江上游度冒之東南的坎底、蒙冒、潘冒、卡傑冒、桑卡等村莊附近的河谷中,其中蒙冒是最大的翡翠沖積砂礦床,並以坎底玉和蒙冒玉較為有名,共同特點是以黑皮者居多。 (2)產於礫岩層的翡翠礦床:巨厚的第三紀-早第四紀礫岩層分佈在緬甸北部,這些礫岩層是片岩、蛇紋岩、輝長岩等岩石的渾圓形的碎屑,經砂-粘土或鈣質膠結而成。礫岩層組成烏尤江高層階地,覆蓋著山區平原。礫岩露頭可長達數十公里,厚約300米,有些層位富含翡翠漂礫和卵石。含翡翠的礫岩主要集中在烏尤江河谷的鞋帕等地及烏尤江支流的馬蒙、潘馬等地。烏尤江流域礫岩層是玉雕翡翠的主要來源。

希望我的答案你能幫助到你 望採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