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鏡先生司馬徽把徐庶、臥龍、鳳雛介紹給劉備,為什麼不把自己的侄子司馬懿介紹給劉備?

歷史熱點縱橫


水鏡先生司馬徽,三國時期的名士,中國道家的代表人物,他曾經把徐庶徐元直、鳳雛龐統、臥龍諸葛先生介紹給劉備: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說劉備如果能得到這些人物,必成大事。

結果這幾個人劉備都得到了,到最後也沒有成大事。有人認為這一句話後面還有一句:“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如果結合後一句話來看,也就很好地理解劉備沒有成功復興漢室的原因了。徐庶死在曹營,龐統死在落鳳坡,而諸葛亮隕落在五丈原。

有人要問,司馬徽為什麼不直接把侄子司馬懿介紹給劉備呢?難道他有私心?

這裡有一種說法,說是司馬徽眼光極為長遠,看出司馬懿未來可成大事,司馬家必奪天下,但是當時司馬懿成氣候需要時間,所以他雪藏了司馬懿,期待有一天司馬懿一飛沖天。

這種說法實在是無稽之談,且不說司馬徽和司馬懿之間到底是不是叔侄親戚關係,還沒有定論,就算是叔侄,司馬徽的眼光看得也太遠了吧,簡直是超越時空。要知道,司馬懿的爆發幾乎是在他的晚年,司馬徽的眼光真的有這麼犀利?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不是真的。

那麼回過頭來再看,司馬徽不介紹司馬懿給劉備,到底為什麼呢?司馬徽介紹徐庶等人給劉備是發生在三顧茅廬之前,躍馬檀溪之後,也就是大約公元207年左右,當時的司馬懿在幹什麼呢?

當時的司馬懿還是文學掾,說白了就是個門客,無職無權。和當時的徐庶、龐統、諸葛亮等人比起來,根本就是毫無名氣。司馬徽再傻,也不會傻到把一個沒有任何名氣的人介紹給劉備吧。

況且從地圖上來看,司馬徽久居河南,而司馬懿的活動範圍基本上是在北方一帶,這完全是兩個圈子裡的人,沒有任何的交集。司馬徽也根本不瞭解司馬懿的為人,他當然不可能隨便亂介紹。

前面說過,司馬懿年輕的時候根本沒有奪天下的想法,是後來曹氏家族步步走向沒落,才讓他看到了希望,晚年大爆發。

還有一點,當時的司馬家族在北方那是世家大族,司馬懿的父親叫司馬防,在東漢末年的時候當過洛陽令、京兆尹,官做的比曹操還要大。而劉備呢,當時就像一個流浪漢一樣四處奔走。

退一萬步講,司馬徽把司馬懿介紹給劉備,司馬懿願意嗎?放著世家大族不做,偏偏跟著劉備到處跑,以司馬懿的性格,不可能做得出這樣的事情。他不可能為了所謂的“義”而放棄自己現有的富貴生活。

此外,歷史上對於司馬徽過於神話了,其實他也是一個有弱點的人,有一句成語您一定知道,叫“好好先生”,講的就是這位天天只會說別人好話的司馬徽。他不會堅持原則,也不敢得罪人,見誰都說好,遇到什麼事都說很好。

建安十三年,曹操在兵佔荊州後,想把他請出來重用,但是過了沒多久,這位好好先生就病死了。因此,綜合來看,司馬徽不介紹司馬懿是有原因的,並非他有私心,想為司馬家日後的發達留下火種,他還沒有那種神一般的預測力。


小小嬴政


  水鏡先生司馬徽,字德操,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為人清高拔俗,學識廣博,以知人論世、鑑別人才的智慧聞名於世,受人敬重。

  東漢末年各地紛爭,但當時荊州一帶因為州牧劉表坐守多年、勢力尚且深厚,地方不易奪取,加上劉表本人無紛爭之心,所以成為了流民乃至名士投奔隱遁的去處。當時身處荊州、隱遁蟄世的名士就有尚且躬耕隴畝的諸葛亮、徐庶、還有采藥的龐德公、龐統等人;又所謂人以群分,這些人都身懷才能,並非池中之物,所以相互往來頻繁,幾乎是形成了一個“名士圈”,龐統當時能以“鳳雛”揚名,也正是因為當時在這個名士圈裡有聲望的水鏡與之相談以後,認證了其才能可嘉,這才聲名鵲起。

  司馬徽的評價歸結起來,可以稱“清雅”。此人平時與人為善,從不說別人短處,也不追求利祿,始終未出山做官,敷衍過劉表,然而學問上卻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學;種種而言,司馬徽是一個秉持道家冷眼熱腸、眼界廣博、淡泊寧靜的為人原則的人。這種不參與政治權謀、不角逐天下,甚至不為自己謀名利的名士,首先在舉薦人才這件事情上,恐怕是不多考慮血緣親疏的。

  另說,司馬徽和司馬懿,雖然同姓司馬,但未必是叔侄,更可能素未謀面。

兩人或許同出幾百年前的一個家族,畢竟司馬一氏來源特殊,並不常見。司馬懿字仲達,生於179年,河內郡溫(今河南焦作)人,正好與龐統同歲,而龐統的叔叔確實是龐德公,司馬徽又小龐德公十歲,與龐德公兄弟相稱,兩司馬確實差一輩。但兩人在劉備舉薦時相距兩百里以外,古時已經是相當遠的距離,所以很可能之前並無來往。唯一可能的是,司馬懿在208年才被曹操召入府中當文學掾,而那年司馬徽被曹操收攬任用,但也是在那一年病逝,時間很短,這是唯一有可能的交集。

  自然,人雖然未謀面,但那個時代也還有神交的可能。如果司馬懿當時聲名遠揚到荊州也許水鏡還可能瞭解一下,但不巧的是司馬懿不是這樣的類型。208年是赤壁之戰發生的時間,當時出山也才一兩年的諸葛亮早已聞名四方,然而司馬懿被曹操闢入府中就低調太多了。出山之前,司馬懿“伏膺儒教”,還由此藉口是因曹操出身“贅閹遺醜”,一度拒絕曹操授予的官職,儼然一副不變通識時的酸儒模樣,但看後來就能知道此人是最懂變通,也是最會演的。

若非眼見三足鼎立,魏國大勢所趨,他還能繼續裝病裝酸腐;若非眼見蜀軍北伐時最怕堅守不戰、耗損糧草,諸葛亮唯經不起一個“拖”字,他還能再讓諸葛亮送幾套女裝過來;若非眼見魏文、魏明帝相繼駕崩,司馬氏資歷、信任度都越發穩固、不可撼動,他還能跟曹爽裝病、裝瘋再裝幾年。這人最無所謂的就是摸不著的所謂聲名,即便外人成群地譏諷他什麼畏蜀如畏虎、著婦人衣云云,能獲實效就行。

  實效為何?功業利祿。

司馬懿為曹魏重臣中第一高位,還是西晉高祖,將其人生追求完美落實,但無疑這和司馬徽是完全沾不上邊的。不論是視角、追求,兩人都並非一路人,更何況劉備求才的時候,司馬懿還在蟄伏之中,何來能讓司馬徽舉薦的美名。司馬懿真正的美名,出現在把一生大棋下完以後供人觀瞻的千秋後世裡。

  劉備管司馬徽要匡扶漢室,成就大業的人才,以水鏡的識人之能,恐怕也能看出來劉備是名聲最光輝,但實際未必能成行的一主,跟著這樣的人可以千秋流芳,但未必能成全自己。所以話說回來,其實即便延後一千多年來看,孔明可行,仲達不可。


歷來現實


水鏡先生推薦徐庶、臥龍、鳳雛是因為他對他們有所瞭解,都說這三人是司馬徽的徒弟,司馬徽善於結交好友,在劉備馬躍檀溪後,遇到司馬徽,司馬徽便向劉備舉薦諸葛亮和龐統,說二人得其一便可得天下。

之所沒有推薦司馬懿,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不是一個圈子

司馬懿和司馬徽不是一個圈子的人,司馬徽可謂是遠近聞名,他的身邊有龐德公、諸葛亮、徐庶、龐統、韓嵩等人;而司馬懿是河內溫縣人,一直都在北方,和這些荊州的名流,自然是少有交集。

其二:不瞭解司馬懿

司馬懿能忍,他的才能,都是在後期才逐漸展現出來的。司馬徽對他並不瞭解,推薦一個自己不瞭解的人給劉備,司馬徽應該是做不出來。此外,司馬懿隱忍,主要是司馬懿那時也沒有出仕的想法,就連曹操請他,他都沒同意。

其三:司馬懿的家族是大家族

司馬防是潁川名門司馬一族的代表人物,當時官職比曹操還高,一開始,劉備的處境並不好,可以說落魄,寄人籬下,四處奔走,這樣一個人,就算司馬徽推薦了司馬懿,司馬懿也不一定能看上劉備。


廣東阿俊


導語:說起三國,給我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個時期各國的謀士了,三國之爭,不如說是謀士之爭,哪一方的謀士厲害,那就代表著這一方勢力的厲害。

曹操帳下的謀士多,所以他的勢力就最大,不同的時期,曹操身邊有不同的謀士,先是荀彧和郭嘉,後來是司馬懿和楊修等人,沒有這些人的幫助,曹操他也完不成自己的大業。

劉備得到了諸葛亮的幫助,因此建立了自己的蜀漢江山。

東吳那邊的謀士也不少,保江東基業百年安穩。

要說三國時期最優秀的謀士,那絕對是司馬徽,是道家人士,他是一個十分有能力的人,精通各種學派知識,懂兵法,善謀略,若說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那他司馬徽比諸葛亮只強不弱。他的謀略更是三國之最,他下面的弟子個個都是那個時期最為優秀的人才,就比如諸葛亮和龐統以及徐庶三人,他們都是那個時代最頂級的謀士。

水鏡先生把臥龍、鳳雛等介紹給劉備,為什麼不推薦自己侄子司馬懿?

回答問題之前,糾正兩個問題的錯誤

其一:司馬懿與司馬徽是不是叔侄關係。

司馬懿是河內郡溫縣人,司馬徽是潁川郡陽翟人,三國時期,譙沛出武將,潁川出名士,除了剛剛說的司馬徽,還有荀彧、荀攸叔侄,鍾繇鍾會父子,徐庶,郭嘉,陳群等人。也就是說司馬懿與司馬徽兩人的籍貫都不一樣,那麼兩人肯定不同宗,連族子族叔的關係都不是,更不用說是叔侄關係了。


  

雖然司馬懿跟司馬徽都是姓司馬,但是司馬懿跟司馬徽不光沒有意思的血緣關係,而且以上都不曾見面,他們兩人根本就不可能叔侄相稱,如果見了面套近乎最多也就是“五百年前是一家了。

但說兩個人完全沒有關係也不對,司馬懿的父親叫司馬防,祖父叫司馬儁,是潁川太守,也就是說兩家人可能存在一些交集,比如司馬徽的親戚拜訪過同為司馬家的司馬儁,不過,這個也僅僅是一種可能性。

徐庶他並不是司馬徽推薦給劉備的,徐庶在司馬徽向劉備推薦人才之前,就自己投靠了劉備,並且給劉備效力出謀劃策,很是受劉備的重視,曹操為了得到徐庶,扣留了徐庶的老母親,徐庶迫不得已辭別劉備,投奔了曹操,離開劉備時,徐庶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和龐統,而且徐庶發誓不為曹操出一謀劃一策,徐庶身在曹營心在漢這也就是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所以後來劉備跟司馬徽請教襄陽地區的謀士時,司馬徽就把自己特別賞識的後生諸葛亮和龐統,司馬徽之所以推薦這兩個人的原因是因為水鏡先生司馬徽和諸葛亮龐統的關係很好,而那時候劉備正好在襄陽一代,把他們兩個推薦給劉備再合適不過了。

其二:徐庶他並不是司馬徽推薦給劉備的

徐庶在司馬徽向劉備推薦人才之前,就自己投靠了劉備,並且給劉備效力出謀劃策,很是受劉備的重視,曹操為了得到徐庶,扣留了徐庶的老母親,徐庶迫不得已辭別劉備,投奔了曹操,離開劉備時,徐庶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和龐統,而且徐庶發誓不為曹操出一謀劃一策,徐庶身在曹營心在漢這也就是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所以後來劉備跟司馬徽請教襄陽地區的謀士時,司馬徽就把自己特別賞識的後生諸葛亮和龐統。

司馬徽之所以推薦這兩個人的原因是因為水鏡先生司馬徽和諸葛亮龐統的關係很好,而那時候劉備正好在襄陽一代,把他們兩個推薦給劉備再合適不過了。

假設司馬懿和司馬徽有親戚關係,司馬徽也不會推薦給劉備,原因有三:

第一,司馬懿當時不想出山

司馬懿生於公元179年,諸葛亮生於公元181年,司馬懿比諸葛亮大兩歲,但是諸葛亮出山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8年,而司馬懿出山是在建安十三年,而其實在建安六年的時候曹操就徵召司馬懿,但是司馬懿裝病拒絕出山,也就是說司馬懿這個時候是不想出山的。

  

第二,司馬懿根本不需要司馬徽推薦

諸葛亮的父親死得早,是由他的叔叔諸葛玄帶大的,但是諸葛玄帶他們到荊州之後,不久就死去了,而諸葛家稱不上士族,所以需要司馬徽的介紹,而司馬懿則不同,河內望族,他的父親就是京兆尹,曹操還是司馬防推薦入仕的,司馬懿根本不需要司馬徽介紹。

第三,司馬懿住在曹操的地盤

最根本的原因是,河內郡是在曹操的地盤裡,即使司馬徽向劉備介紹了司馬懿,劉備顯然也沒那個膽子到河內郡去請賢,另外,即使劉備不管幾顧司馬家,司馬懿也不會幫他的,畢竟劉備實在沒有什麼實力。

總結:大家被《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影響了對當時各方勢力和實力的判斷,其實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才是正統的存在,天底下的文臣武將做官時,第一選擇就是曹操手下的朝廷,並非是劉備孫權等偏僻的地方官員,而且此時的劉備地位這是非常尷尬,連諸侯割據一方都算不上。這其實是高端局和低端局的一個問題,劉備在襄陽尋士的一幕,在當時的年代是其實是很普通的一件事。因此,恐怕名滿天下的名門望族之後司馬懿從來沒有考慮過自己要跟隨劉皇叔劉備去創立根基和天下吧。


路之意


這個問題還能扯淡。

第一,司馬懿在河內溫縣,處於曹操控制區。司馬徽當時住在襄陽, 處於劉表控制區。司馬徽就近推薦荊州襄陽附近的諸葛亮等人還行,如何去推薦遠在司州河內郡的司馬懿?

第二,司馬懿是世家大族,父親司馬防又是曹操的“伯樂”與好友,當年推薦曹操擔任洛陽北部尉。司馬懿的哥哥司馬朗與弟弟司馬孚都是曹操幕僚,可以說司馬懿家族都是曹操支持者。不要說司馬徽這種“隱士”有沒有機會認識司馬懿這種豪門世家子弟,就是認識司馬懿,又如何讓司馬懿千里迢迢投奔劉備?

諸葛亮寄居荊州襄陽,如喪家之犬,需要有人引薦。司馬懿是本地豪強地主,司馬徽何德何能去高攀司馬懿家族?至於說司馬懿是司馬徽侄子,更是扯淡。不要說兩人一個司州一個豫州,而且司馬懿家族家大業大,如何是司馬徽這樣的隱士可比?

第三,當時曹操如日中天,與司馬懿父兄關係密切,司馬懿即使出來做官順理成章也是跟隨曹操,豈能跟隨曹操的敵人劉備?司馬懿肯拿家族事業冒險?司馬懿看得起落魄的劉備?


一梭煙雨江湖行


根據史書記載:司馬徽為潁川人,司馬懿為河內溫人,兩人並無交集。司馬徽非士族出身,清雅善知人。劉備訪司馬徽,司馬徽向其推薦諸葛亮龐統。時龐德公稱其為水鏡先生。後來司馬徽為曹操所得,不久病故。

司馬懿出身士族,博學洽聞,少時即被名士楊俊,崔琰讚許,以為非常之器。建安中為曹操主簿。

當時龐統,諸葛亮皆在荊州居住,歸劉表統轄,不屬於曹操統治區,司馬徽可以向劉備推薦。司馬懿世代在中原核心區居住,早年就追隨曹操,可謂是名分已定,根本無法推薦給他人。


魯廟之器


先說說司馬懿和水鏡先生司馬徽的關係吧,準確來說他們只是同姓而已,並無親屬關係,司馬姓是上古時期的大姓。

司馬懿的祖先是出汗時期的司馬昂,趙國將領,後來與諸侯攻打秦國,秦國滅亡之後司馬昂被立為殷王,都河內(也就是司馬懿的出生地點)。司馬昂的後代有司馬鈞、司馬雋、司馬防(司馬懿的父親),到司馬懿時已經是司馬昂的第十三世孫。

水鏡先生司馬徽則是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和司馬懿的出生地相隔150多公里,是東漢時期的一名隱士,根據《重修太史廟記》記載,司馬徽是司馬遷的後代,司馬遷有兩個兒子(長臨、次觀),司馬徽是司馬遷長子的後代,所以司馬懿並非司馬徽的侄子。

不過雖非侄子,但是在東漢時期,司馬家族並不龐大,所以二人的家族應該也有來往,司馬懿的祖父司馬儁曾是潁川太守,潁川正是司馬徽的家鄉,所以我認為司馬徽是見過司馬懿的。

那麼司馬徽為何沒有推薦司馬懿給劉備呢?

其實水鏡先生推薦徐庶、臥龍、鳳雛是因為他對他們有所瞭解,都說這三人是司馬徽的徒弟,司馬徽善於結交好友,在劉備馬躍檀溪後,遇到司馬徽,司馬徽便向劉備舉薦諸葛亮和龐統,說二人得其一便可得天下。

之所沒有推薦司馬懿,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物以類聚

司馬懿和司馬徽不是一個圈子的人,司馬徽可謂是遠近聞名,他的身邊有龐德公、諸葛亮、徐庶、龐統、韓嵩等人,而司馬懿時河內溫縣人,一直都在北方,和這些荊州的名流自然是少有交集。

其二:不瞭解司馬懿

司馬懿能忍,他的才能都是在後期才逐漸展現出來,司馬徽對他並不瞭解,推薦一個自己不瞭解的人給劉備,司馬徽應該是做不出來。此外,司馬懿隱忍,主要是司馬懿那時也沒有出仕的想法,就連曹操請他他都沒同意。

其三:司馬懿的家族是大家族

司馬防是潁川名門司馬一族的代表人物,當時官職比曹操還高,一開始劉備的處境並不好,可以說落魄,寄人籬下,四處奔走,這樣一個人,就算司馬徽推薦了司馬懿,司馬懿也不一定能看上劉備。


貓眼觀史


對於這個問題我無話可說,實在是這個問題本身就是滿滿的槽點。

一 、叔侄關係存疑

水鏡先生司馬徽和司馬懿有沒有叔侄關係還存疑。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沒有史料明確記載了兩人的關係,如果這兩個人是明確的叔侄關係肯定會有所記載。大家千萬不要忘了三國志這本書成書的時候已經進入了晉朝,司馬懿就是晉朝的實際開國君主。

如果真的有關係,作為晉朝的狗尾系統,肯定不會忘記這位司馬懿的親叔叔的,更何況在晉武帝登基之後對宗室成員大肆加封,司馬懿的叔叔也有封王的,就算關係差點,沒有王位一個侯爵也是逃不掉的。可是司馬徽的後人並沒有!

所以說這倆人不是近枝叔侄關係,就算他們有血緣關係,我估計也就像劉備和漢獻帝這樣已經十分遙遠了。所以也就不存在司馬徽不向劉備推薦自己的侄子這件事情了。

二、活動區域不同,叔叔可能都不認識這個侄子

司馬徽主要活動荊州地區,而司馬懿一開始住在老家溫縣,後來追隨曹操南征北戰,或者和曹丕遊處,應該說這兩個人的生活圈子根本沒有交集,彼此互相不認識,在那個通訊基本靠口口相傳的年代裡,隔了一座山就恍如隔世,更何況這兩個人之間的距離可是隔著大江大河呢。所以說司馬徽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可能根本不知道世間有司馬懿此人,那又怎麼向劉備進行推薦呢?

三、司馬懿已經出仕當官

司馬徽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徐庶等人的時候,司馬懿他老人家在幹什麼呢?此時的司馬懿早已離開了老家溫縣,在曹操的再三徵辟之下出來當官了。在劉備接受了司馬徽的建議三顧茅廬的時候,司馬懿已經成為了曹操的文學掾,他的地位相當於曹操的幕僚,怎麼說也算是丞相府的人。

大家都知道,領導身邊的人是很有前途的,而且他和曹丕很早就開始了交往。在當時的情形下和曹操這條粗腿相比,劉備什麼也不是!他只是寄居在荊州牧劉表之下的一個小軍閥而已,而劉表自己都朝不保夕,曹操的兵鋒已經直指荊州,荊襄九郡旦夕可下。

所以我們假設司馬徽知道司馬懿這個人並且非常欣賞他的才能,但是他明知道司馬懿絕不可能放棄曹操而轉投劉備,像司馬徽這個智商你說他會向就被推薦這樣一個不靠譜的人嗎?

總結

所以綜上所述,司馬徽根本就不是司馬懿的親戚,兩個人根本沒有交集,而且司馬懿當時已經和曹丕開始交往,他是絕不會投靠劉備這個朝不保夕的小軍閥的。所以水鏡先生無論從哪個角度都不會也不能推薦司馬懿。


歷史評說


先回答問題:水鏡先生司馬徽與司馬懿關係並不密切,司馬徽也看不上司馬懿。

三國時期流傳最廣的一句話就是:臥龍鳳雛得其一便可得天下。劉備兩者都得到了,甚至還得到了另外一個名士:徐庶。但是劉備也沒能得到天下。而這三個人都是水鏡先生司馬徽推薦給劉備的,那麼為什麼司馬徽不推薦司馬懿呢?

司馬懿和司馬徽沒有血緣關係。

在一些小說中描寫司馬懿與司馬徽的關係,都是說這兩者是叔侄關係。其實這兩個人沒有血緣關係,之所以出現這種言論無非是因為兩人都姓司馬,年齡上司馬徽要比司馬懿大一些,就像是叔侄一般。這兩個人不僅沒有血緣關係,甚至司馬徽在向劉備推薦人選的時候,很可能壓根不知道司馬懿這號人物。

因為劉備與司馬徽的談話是在東漢末年,並沒有形成三足鼎立。劉備是160年出生的,諸葛亮是181年,司馬懿是179年。所以司馬懿要比劉備小了整整19歲,將近20歲。三國是220年才形成的,劉備是在207年拜訪的水鏡先生司馬徽。此時的劉備47歲,司馬懿只有26歲。我們都知道,司馬懿主要功績和榮譽都是在三國時期才得到的,也就是他的才能是220年之後才得到發揮的。

水鏡先生司馬徽看不上司馬懿。

公元207年,劉備拜訪水鏡先生,希望水鏡先生給他指點一下,介紹幾個名士給他。水鏡先生上來的第一句就是: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於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水鏡先生司馬徽的意思就是儒生是俗人,腦子也很迂腐,不是什麼識時務的俊傑。

也就是說司馬徽先生是很看不起儒生的,而恰巧司馬懿就是一位儒生,史書中有關司馬懿的描述是這樣的: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伏膺的伏字通服,服從,傾心於的意思。所謂伏膺的意思就是信服,歸信。也就是說司馬懿是很迷戀儒學的,是很相信儒學的。

所以司馬懿肯定學了很多儒學內容,也是很喜歡大家認為他是一個儒生的。也就是說在東漢末年。三國未形成的時候,司馬懿在世間的名聲中,很大一部分是儒生。所以水鏡先生司馬徽看不上司馬懿,覺得司馬懿是一個俗士,並不是識時務的人。

實際情況也是如此。早些年間,曹操就請過司馬懿出山幫助自己。但是呢,曹操在儒生中的名聲是很差的,司馬懿也也因為此並沒有答應曹操,至於後來,那是後來的事情。

司馬懿不在荊州,在河內郡,在曹操的地盤上。

而且水鏡先生司馬徽在告訴劉備的第一句話中就說明了:此間有名士,我介紹幾個給你認識。此間就是荊州啊,也就說司馬徽向劉備推薦的是荊州的名士,並不是天下的名士。司馬懿是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這不是荊州啊。

雖說兩者挨著,但是就算是挨著那也不是同一個地方。況且當時的河內郡是曹操的地盤,不是劉表劉備的地盤。當時的司馬懿是有一定名氣的,河內郡的郡守也向曹操推薦過司馬懿,而且曹操的謀士告訴曹操:你要麼得到司馬懿為己用,要麼就殺了他,不能讓別人奪走。所以曹操對司馬懿還是比較重視的。劉備想在曹操的地界上拜訪司馬懿不太容易。

司馬懿不太可能答應劉備。

筆者認為司馬懿不太可能答應劉備。其實司馬懿並不是水鏡先生口中的儒學俗士,不識時務。相反,司馬懿很識時務。一開始司馬懿不肯幫助曹操,不只是因為曹操的名聲不好,更多的是因為,局勢並不明朗。一開始還未形成三國鼎立的局勢之前,司馬懿也看不清局勢。

等到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自己做了丞相之後,司馬懿才看清楚局勢,那就是:曹操必勝。司馬懿也跟曹操做過局勢的分析,他認為曹操不如殺了天子稱帝。曹操雖然拒絕了,但是從此以後曹操越來越喜歡司馬懿了。從這裡我們能看出,司馬懿絕對是一個識時務的,不是一個腐儒。

試問單純的一個儒生,能堅定的支持曹操稱帝?既然如此,司馬懿這種聰明人是不會答應劉備的,因為他只許自己成功,不許失敗。不出山則已,出山必定幫助能夠勝出的人。很明顯,司馬懿不認為劉備是能夠勝出的人。

綜上所述:水鏡先生司馬徽和司馬懿沒什麼很大的關係;而且司馬徽看不上司馬懿;還有就是水鏡先生推薦的是荊州的名士,司馬懿不是荊州名士。所以水鏡先生司馬徽並沒有向劉備推薦司馬懿。

大家要是有什麼想法可以在評論區留言


無筆


都不要搶,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正史記載,水鏡先生曾與徐庶、諸葛亮、龐統、崔州平等人交往密切,這幾人也是亦師亦友的關係,水鏡先生善於識人和舉薦人才,得到當世人的敬重。那麼司馬徽為何不把侄子司馬懿介紹給劉備?古語說,同姓的五百年前是一家,難道就因為都是姓司馬,司馬懿就是司馬徽的侄子,這也未必腦洞大開了,至少沒有任何記載說司馬懿是司馬徽的侄子,更別提司馬徽去舉薦司馬懿介紹給劉備,因為各種條件不允許,且慢慢道來。

先來說說司馬徽與司馬懿的關係 他倆沒啥關係

司馬徽,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名士,喜歡與名士交往,善識人傑,舉薦人才,人稱“水鏡先生”,臥龍、鳳雛便是出自司馬徽對諸葛亮、龐統的評價,不得不說此人看人還是非常準的。



司馬懿,司州河內郡溫縣孝敬裡舞陽村(今河南省溫縣招賢鎮)人,出身於河內名門望族,司馬家、荀家、陳家、鍾家等都是當世的世家大族。


作為名門望族之後的司馬懿,是不愁沒有門路出仕的,公元201年,曹操曾徵召司馬懿出仕,但司馬懿瞧不起曹操乃是宦官之後,加上漢室衰微,所以裝病不出,曹操派人去探查,結果被司馬懿矇混過關。

兩人在歷史上並沒有過任何交集,司馬懿出身於潁川,但那時潁川多戰亂,於是客居到荊州襄陽,並在那裡結識了當地的一些名士,劉表曾拜訪求其出仕,司馬徽看出劉表胸無大志,不願做官,只願做個隱士。



司馬懿世居在河內,當時河內是屬於曹操的管轄範圍內,司馬懿也不會跑到襄陽去找尋明主,這時候的司馬懿沒事在家看看書,喝喝茶,關注著天下形勢,等待著合適的時機再出仕。

所以這兩人根本就沒啥關係,司馬懿不愁沒有路子,在沒遇到合適的明主前,他還不想出來。司馬徽也不可能跑到河內去舉薦一個自己根本不熟的人,哪怕當時司馬懿已有名氣。

司馬徽舉薦諸葛亮與龐統 看清天下形勢

司馬徽與諸葛亮、龐統、徐庶等人交往,知道這些人有大才,這些人能影響天下大勢的變化。司馬徽是聰明人,在客居襄陽之時,已能知曉天下日後三分的形勢。


在遇到劉備後,知道劉備素有仁義,劉備早晚能成一方霸業,只是缺少能為之出謀劃策、安邦定國的謀士,所以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和龐統兩人,一句“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令劉備對其兩人神往,想要招兩人為已用。




司馬徽的做法,很符合自己身份的。其一,對劉備的考察,成功舉薦了自己的徒弟,使他們不會被埋沒,讓他們能得遇明主,一展才華與抱負。其二,助力劉備,天下早晚都會三分,劉備不是池中物,得到臥龍鳳雛後必能一飛沖天。其三,作為當世高人隱士,司馬徽雖然不出仕,但一樣獲得了世人的稱讚與敬重,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為。

結語:司馬懿在公元208年被曹操強制徵召出仕,如果還不出來做官,就殺了,司馬懿無奈只能前往,做了曹操的丞相府的屬官。

同樣在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荊州劉表,劉表之子劉琮投降曹操,而後不久司馬徽就病死了,又何來去推薦司馬懿這個這個人?

感謝您的閱讀,我是紫氣東來,歡迎大家點贊、留言、評論 如果關注我想必是極好的,期待您的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