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堪稱人生贏家的讀書人有哪些?

阿帥140540931


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人生四大喜,中榜的讀書人被捉婿,已佔其二。

不管事實上這些中榜的讀書人最後有沒有出將入相,相對於寒窗苦讀的歲月,他們已經是人生贏家。


若非要找個顯眼的,那也是相當的多,畢竟那些將相之才,幾乎沒有不讀書的。

說說張廷玉。

張廷玉,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入值南書房,進入權力中樞。


在康熙朝,他官至刑部左侍郎,整飭吏治。雍正帝即位後,歷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拜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完善了軍機處制度。

乾隆帝即位後,君臣漸生嫌疑,晚景淒涼,致仕歸家。乾隆二十年(1755年),卒於家中,年八十四,諡號“文和”,配享太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

雖然說張廷玉晚景一般,但最終他還是得以配享太廟,這可是漢臣中獨一份。


政治待遇好,基本上是文臣的頂峰,其他生活待遇就不用說了,自是錦衣繡食,妻妾子孫成群。且他福壽也長,享年八十有四,可謂人生贏家。


錢多多讀文史


大家好,我是歷史太傅。我認為比較成功的讀書人要屬張居正了。

張居正其人,絕對是超一流的權術高手,挨諸歷史,能夠與之比肩的,似乎還找不出第二人。從一個出身低微的寒門之後,躍上國家權力巔峰。不是皇帝卻行使皇權,連皇帝都敬他三分怕他七分。但是這一切都披著合法性外衣,皇家心甘情願,臣民俯首帖耳。不像曹操,身前死後還落下奸臣、謀逆的惡名。或許有人比張居正更毒辣,但是他沒有張居正隱藏得深;或許有人 比張居正更專橫,但是他沒有張居正巧妙。張居正出身低微,卻仕途順遂。在相互激烈傾軋的官場,張居正縱橫牌闔,左右逢源,幾乎沒有捱過整。而他整倒大在獲得和行使權力上,制度、體制上所有有利條件,張居正都能夠發揮到極致;所有不利條件,張居正都能夠轉化為有利條件,為我用。無論是超一流的政治家還是文壇領袖,無論是多嘴的言官還是強悍的將帥,無論是政敵還是師友,張居正都玩於股掌之上,收放自如。

但行事毒辣,隱藏又深,他實乃空前絕後。比張居正更專橫的當權者,也有。但他卻又能籠絡人心,翻遍歷史,只此一人。他在官場中縱橫掉闔,左右逢源,堪稱古代政壇第一人。在獲取權力、利用制度、轉化劣勢方面,他更是當之無愧的大師級人物。 無論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無論是著名的持不同政見者還是無名小卒,無論是親信還是遊離分子,無論是善意還是居心回測,只要惹張居正不高興,必遭無情打擊,絲毫沒有餘地。而這一切,又都是在不動聲色間進行的,表面上,他沒有任何責任。謀略、陰險、膽量,還有自身的俊朗外表,都被張居正充分運用於奪取、維繫和行使權力。張居正是成功的男人!男人的成功,如同張居正這樣的,實在罕見!張居正的成功,成功的張居正,秘密只有一個,那就是權術!

總而言之,張居正是數一數二的成功讀書人了。以上是我個人見解,歡迎大家留言。





歷史太傅


其它我就不說了 這邊科普一下王安石王safe stone他真的是妥妥的人生贏家 讓我就算體彩中大樂透和他比我也覺得毫無意義

那是一個浪漫的元宵佳節

話說我們的這位主人公年滿20進京趕考路過一個大戶人家 什麼叫大戶人家?就是獨棟別墅加庭院 花園假山連成片的那種 看到這戶人家懸燈出題招女婿 我們的小王同學也是好玩 路過就記下了 …… 走馬燈 燈走馬 燈息馬停步…一走走到了考場做題答題 做完題他第一個交卷就出去嗨皮去了 那考官是個嚴謹的老教授 看他那樣子就覺得不靠譜 這麼早交卷影響考場紀律 想難他一下 也出了個聯 ……飛虎旗 旗飛虎 旗卷虎藏身 …這你們說還需要想的嗎??小王提筆作答 最後得中進士 衣錦還鄉時居然這戶大戶人家還沒找到對的出對聯的人,我真的很納悶當地的教育程度難道都停留在胎教階段嗎?小王就把考官難他的聯給對上了 結果就是密碼正確請自提您的娘子…通過這件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沒事就多出去走走

不行就戴口罩還能遮醜


曹丞相


如果說歷代讀書人中,讓我挑選一個人生贏家,那我覺得非馮道莫屬。我們不論後世對他的評價如何,有很多的評價都是道德君子的純粹書生之論,他們忽略了五代十國時期的背景,而在道德上一味的貶低馮道,這一點對馮道來說是不客觀的。歷仕四十一帝的馮道,無論任何人來了,他都可以身居高位,從來沒有因為朝代的更迭而受到影響,如此之人,要不能算人生贏家,那恐怕就沒有人算的上是人生贏家了。

宋朝的吳處厚對馮道有過這麼一句評價:世譏道依阿詭隨,事四朝十一帝,不能死節。而餘嘗採道所言與其所行,參相考質,則道未嘗依阿詭隨。其所以免於亂世,蓋天幸耳。這句話對於馮道來說是比較客觀的,馮道雖然在朝代更迭之時沒有能夠死節,但無論是面對哪個皇帝,馮道也沒有過阿諛奉承。僅僅從馮道不能為前朝盡忠而去貶低他,那對於他是不公平的。在五代十國這個動亂的年代,馮道雖說不能盡忠,但他卻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而去保護自己能夠保護的人,這是大善,大仁。

從《舊五代史》對馮道的描述來看:

馮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其先為農為儒,不恆其業。道少純厚,好學善屬文,不恥惡衣食,負米奉親之外,惟以披誦吟諷為事,雖大雪擁戶,凝塵滿席,湛如也。

這是一個出身於耕讀世家的讀書人,在朝廷中並沒有任何的背景,自己也是手無縛雞之力,而他所擅長的也並非五代十國的君主所需要的謀略,他只是一個最為平凡的讀書人,無論從哪個角度上看,他都很難在那個年代脫穎而出,可事實上卻是,馮道是中國歷史上,歷仕朝代最多的讀書人。

在《舊五代史》最後對他的人生有過這樣一個評價:

道之履行,鬱有古人之風;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禮。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為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況於再三者哉!所以飾終之典,不得諡為文貞、文忠者,蓋謂此也。

這裡面對他既有讚揚,同時也有貶低。所贊者,有古人之風,知君臣大禮,所貶者,無非是他事四朝,不忠貞,但在我看來,馮道並非不忠,他是大忠,只不過他所忠者,不是一國一君,而是天下之百姓。但無論他忠貞與否,相六帝這一事實,歷史記錄那是任誰都無法超越的。

我為什麼說馮道是大忠呢?這自然跟他的所作所為分不開,但凡不忠者,必然不敢向君主諫言,也不敢去身處險境而坦然自若,但這兩點與馮道沒有任何的關係。馮道敢於諫言,敢於諷刺自己的君主:

天成、長興中,天下屢稔,朝廷無事。明宗每御延英,留道訪以外事,道曰:“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更在日慎一日,以答天心。臣每記在先皇霸府日,曾奉使中山,徑井陘之險,憂馬有蹶失,不敢怠於銜轡;及至平地,則無復持控,果為馬所顛仆,幾至於損。臣所陳雖小,可以喻大。陛下勿以清晏豐熟,便縱逸樂,兢兢業業,臣之望也。”明宗深然之。

這是馮道與唐明宗李嗣源的一段對話,當時天下太平,可馮道卻有著自己的擔憂,他並不管李嗣源是否愛聽,在天下太平之時,不合時宜的提醒李嗣源不要驕奢淫逸,而要勤政,這種所做所為絕非不忠之人所能為。馮道其人,不僅能夠做到敢於諫言,他自己也敢身處險地:

及晉祖入洛,以道為首相。二年,契丹遣使加徽號於晉祖,晉祖亦獻徽號於契丹,謂道曰:“此行非卿不可。”道無難色。晉祖又曰:“卿官崇德重,不可深入沙漠。”道曰:“陛下受北朝恩,臣受陛下恩,何有不可!”

當時石敬瑭剛剛稱帝,需要有人去和契丹獻徽號。其實,所有的人都明白,這個時候去契丹都有可能會面臨危險,但馮道還是毅然決然的去了,毫無畏懼。馮道與契丹所打交道並不是一次:

歲餘,移鎮南陽,加中書令。契丹入汴,道自襄、鄧召入,契丹主從容問曰:“天下百姓,如何可救?”道曰:“此時百姓,佛再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其後衣冠不至傷夷,皆道與趙延壽陰護之所至也。

在這件事中,馮道可以說是憑藉自己而維護了中原百姓的安危,而在這之後馮道依然能夠做到,不居功自傲,那就更是實屬可貴:

道率同列四出按撫,因事從宜,各安其所。人或推其功,道曰:“儒臣何能為,皆諸將之力也。”

僅僅從這幾件事中,其實我們可以看出來,馮道雖然對一國一君不忠,但他絕非貪生怕死,貪戀權貴之人,他所做的,無非是想在這亂世之中,為天下百姓尋一安寧之法。

雖然在一些道德君子的筆下,馮道是一個朝梁暮晉的不忠之人,但他以耕讀世家出身,而高居相位,事四朝,相六帝,無論是哪一個皇帝來了,都對馮道加以重用,即便是契丹都對馮道尊敬有加,不僅如此,當時的百姓也感念馮道之恩德,不僅如此,在那個動亂的年代,馮道所主持刻印的《九經》在他的努力下,得以保存,也是他對文化的一種保護。這樣的馮道在我看來,足可以稱的上人生贏家。


再言春秋


你好,我是老俊雜談

他年少的時候不讀書,遊山玩水看世界;

他一旦發奮起來,連自己都害怕;

他有一個無比賢惠的妻子;

他是兩個大文豪的爹;

他和他的兒子們佔了“唐宋八大家”的三個位置。

這個吊炸天的男人就是蘇洵蘇老泉。

何為人生贏家?就是處處都比別人強,就是喜歡你什麼都比不上我只能羨慕我的樣子!

蘇洵就是一個十足的人生贏家。

蘇洵的爸爸蘇序,不是什麼文化人,也不是什麼粗人,更像是個豪俠。雖然沒有打打殺殺,卻到處行俠仗義。兒子讀不讀書他是不在乎的,反正自己也不讀書。

於是年少的蘇洵就到處野,到處浪。

在當時,像蘇洵這種在最好的年齡卻不讀書的孩子,多半是廢了。

可是這樣一個野小子,卻娶了當地土豪程老爺的漂亮閨女。

最氣人的是:程老爺的這個寶貝女兒,雖然是富家千金,卻知書達禮,絕不是什麼拜金女,更不是磨人的小妖精!

程夫人說了:老蘇,儘管出去浪,我在家等你!不過要記得,早點回家!

蘇洵說:遵命!

就這樣,蘇洵一直浪到臨近高考,心想:臨陣磨槍,不快也光!

讀書什麼的再簡單不過了!

草率的發奮幾天之後,蘇洵去京城參加了人生中第一次高考。

按照人生贏家的設定,本應該一考就中狀元的,但老天可能也覺得這樣對別人太不公平。算了,給他一個高考註定不中的人設吧!

人生第一次稍微認真一下就落榜了,這無疑對蘇洵的打擊很大。

他的暴脾氣上來了:不就是讀書嗎?老子好好讀一回書給你們看看!

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

真正發奮讀書的時候,蘇洵已經二十七歲!

二十七歲在古代早是兒女成群的年齡了,不過蘇洵也沒閒著。

遺憾的是,他與程夫人所生的一男半女大都早夭,這讓夫妻二人很難過。

直到二十八歲,蘇洵又有了一個兒子。

當時的蘇洵絕對不知道,自己的這個兒子,日後將在中國歷史中掀起多大風浪!

這就是蘇洵的次子:蘇軾蘇東坡。

在開始發奮讀書的十餘年時間裡,蘇洵參加了N次高考,都名落孫山。

蘇洵雖然感覺心好累,卻仍然繼續刻苦讀書。

儘管高考一直考不過,可是這段時間內,蘇洵的策論詩文寫了一大堆,早已經名聲在外,考取功名什麼的對他來說已然是浮雲!

可蘇洵終究不是個宅男,他對程夫人說:孩子們讀書的事就交給你了,我想出去浪幾天。

就這樣,心情好了出去浪,浪夠了就回家“相婦教子”。日子一天天過去,蘇洵的兩個兒子都到了高考的年紀。

四十八歲那一年,蘇洵又一次來到京城。這一次,他陪兩個兒子來參加高考。

高考大榜出來那一天,京城所有人都驚呆了。千軍萬馬來擠獨木橋,老蘇家卻有兩個人中榜!

而蘇軾更是排在大榜第二名。

只有主考官歐陽修知道,得第一名的曾鞏是弄巧成拙才排在了蘇軾前面。

自己的倆兒子都這麼給自己長臉,蘇洵牛逼哄哄的做了首詩:

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難,小兒如拾芥。

兒子們學有所成,老婆端莊賢惠,自己又名滿天下。蘇洵享受著作為一個人生贏家的全部榮耀。

可是有大喜,就有大悲。

兒子們金榜題名的同時,老家卻傳來程夫人病逝的噩耗!

這對蘇洵無疑是沉重的打擊。

程夫人是蘇洵的妻子,更是蘇洵的良師和知己,同時又是兩個兒子的啟蒙老師。

蘇洵的喪妻之痛無以言表,他曾寫下著名的《祭亡妻文》,哀悼自己深愛的妻子。

自子之逝,內失良朋。孤居終日,有過誰箴?

然而廝人已逝,生活仍要繼續。

程夫人死後,蘇洵更加珍惜和兩個兒子在一起的時光。

他們父子三人一起遊歷了兩年,一路觀遍山川大河,留下一路名篇佳句。父子三人途中的詩文先後整理成《南行集》和《南行後集》,無一不是當時的暢銷作品。

短暫的相聚之後,父子三人終究要各奔東西。蘇軾即將迎來自己大起大落的一生,而蘇洵也將邁入自己的老年學術生涯。

因為自身“高考註定不中”的人設,蘇洵的命運似乎已經註定。

然而由於名氣實在太大,他最後還是做了官。

作為人生贏家,蘇洵用實力證明:高考不是人生的唯一出路!

晚年的蘇洵,替國家編纂典籍,用數年時間參與編纂《太常因革禮》。這是宋代重要的禮儀法典,也是時人所遵從的重要的行為規範。

蘇洵幾乎是無償參與《太常因革禮》的編纂。歐陽修沒來得及給蘇洵申請工資,蘇洵就已經病逝了。

書成方奏未報,而君以疾卒。

北宋志平三年(公元1066年),58歲的蘇洵走完了自己令人羨慕嫉妒恨的一生。

蘇洵的一生,簡直可以用完美來形容。

他不像自己的兒子蘇軾一樣,一生歷經宦海沉浮跌跌撞撞。

蘇洵的一生波瀾不驚卻絢爛異常。他一生自由自在、榮辱不驚、隨遇而安。

他的政治抱負一生都沒有機會實現,卻在兒子蘇軾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延續,所以也算死而無憾。

他很有福氣,使他擁有賢妻良子;他也很有天賦,中年發奮不耽誤老有所成。

逍遙卻不放縱,得意卻不忘形,至死都在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

蘇洵死後,按照遺願,蘇軾和蘇轍將父母和葬在一起。

蘇洵完成了他最後的心願:

鑿為二室,期於子同。骨肉歸土,魂無不之。


老俊雜談


這樣的人很多,不一一列舉,我只尊敬這幾個人。

姜子牙,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號飛熊,河內郡汲縣人。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韜略家,周朝開國元勳,商末周初兵學奠基人。

垂釣於渭水之濱,遇見西伯侯姬昌,拜為“太師”(武官名),尊稱太公望,成為首席智囊,輔佐姬昌建立霸業。周武王即位後,尊為“師尚父”,成為周國軍事統帥,人稱姜尚。輔佐武王消滅商紂,建立周朝,[封為齊侯,定都於營丘,成為姜氏齊國的締造者、齊文化的創始人。輔佐執政周公旦,平定內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祖籍陝西保安(今陝西志丹)。[1]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洪武三年(1370年)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正德九年贈太師,諡號文成。[2]

元至順年間舉進士。博通經史,尤精象緯之學,時人比之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聞劉基及宋濂等名,禮聘而至。他上書陳述時務十八策,倍受寵信。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吳元年(1367年)為太史令,進《戊申大統歷》。奏請立法定製,以止濫殺。

朱元璋即皇帝位後,他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紀綱。嘗諫止建都於鳳陽。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封誠意伯,歲祿240石。四年,賜歸。劉基居鄉隱形韜跡,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尋以舊憾為左丞相胡惟庸所訐而奪祿。入京謝罪,留京不敢歸,以憂憤疾作,胡惟庸曾派醫生探視。八年,遣使護歸,居一月而卒。劉基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尤以詩文見長。詩文古樸雄放,不乏抨擊統治者腐朽、同情民間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誠意伯文集》。

劉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亂,開疆擴土,建立成康之治。周康王六年,卒於鎬京,長子姜伋嗣位。

後世推崇備至,歷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為兵家鼻祖、武聖、百家宗師。唐肅宗時期,追封為武成王,設立武廟祭祀。宋真宗時期,追諡昭烈。

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扶風郡平陵縣(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時期著名軍事家、外交家,史學家班彪的幼子,其長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學家。

班超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但內心孝敬恭謹,審察事理。他口齒辯給,博覽群書。不甘於為官府抄寫文書,投筆從戎,隨竇固出擊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時間裡,收復了西域五十多個國家,為西域迴歸,做出了巨大貢獻。官至西域都護,封定遠侯,世稱“班定遠”。

永元十二年(100年),班超因年邁請求回國。永元十四年(102年),抵達洛陽,被拜為射聲校尉。不久後便病逝,年七十一。死後葬於洛陽邙山之上。

一分鐘瞭解王守仁01:18

生活中怎樣處理人際關係?懂得這三點,就可以遊刃有餘03:11

王守仁

明代思想家、軍事家,心學集大成者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個義項

特色詞條 | 本詞條為特色詞條,由科友壹統華夏主要貢獻並維護 詳情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餘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等軍功而封爵新建伯,隆慶時追贈侯爵。

王守仁是明代心學集大成者,明代心學發展的基本歷程,可以歸結為:陳獻章開啟,湛若水完善,王陽明集大成。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的直接源頭是陳獻章與湛若水的“陳湛心學”,陽明心學和與陳獻章的學說堪相一致,已是學界的共識。

萬曆十二年(1584年),在王守仁逝世後五十四年,王守仁從祀孔廟,他與薛瑄、胡居仁、陳獻章一起成為明朝從祀孔廟的四位學者。王守仁的從祀,表明王陽明心學最終得到了官方的認可。王陽明心學後來還傳入了日本、朝鮮等國。其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