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相鄰國家之間解決有爭議領土問題,如果談判無效,用武力解決可行嗎?

寧遠號


國家之間的領土爭端屬於傳統安全因素,起也是導致國家之間的衝突和戰爭最為常見的因素。其產生往往跟殖民體系和地緣政治板塊解體有關,這兩者都會產生很多新的國家,而國家之間也就會因為劃界問題發生糾紛。不過自二戰以來隨著現代國家關係的發展,聯合國的建立,因為領土爭端而引發的情況越來越少。

(1903世界地圖)

目前國家之間在處置領土爭端的方式往往會採用談判協商或者交給第三方仲裁的方式解決。比如2017年埃及向沙特轉移阿卡巴灣灣口兩座無人島蒂朗島和塞納菲爾島的主權,就是經過協商談判來解決的,作為交換沙特許諾會向加大對埃及的投資力度,還比如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圍繞著白礁島的主權紛爭,就是通過交給國家法院定奪,最終在2008年判給了新加坡,領土爭端得以解決。

(白礁島爭端)

通過武力來解決領土主權紛爭的方式當然也是存在的,不過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在非對等條件,另外一種就是在對等條件下,這裡需要用具體事例來說明。

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關於克里米亞主權爭議,就屬於非對等條件下,畢竟兩者之間的勢力差距太大。2014年俄羅斯趁烏克蘭政局動盪,直接出兵佔領克里米亞,然後策動“入俄公投”強行進行兼併。然而採用武力解決領土爭端的手段是未必國際法和國際準則的,其後果是非常嚴重的,其不但會給地區的安全格局帶來系統性地衝擊,而且涉事國家也會受到相應制裁和報復。俄羅斯在佔領克里米亞後,其領土主張並未取得國際社會的廣泛承認,而且還使得自身陷入到了空前孤立之中。美國、歐盟等西方國家紛紛對俄羅斯採取了相應制裁措施。這使得俄羅斯的經濟一蹶不振,而且安全環境也越發惡劣,烏克蘭、格魯吉亞等國加快了加入了北約的步伐。

(俄軍特種兵佔領克里米亞)

由於國家之間的實力不可能完全對等,但是差距並不是太大,單一一方無法也沒有能力改變現狀,所以往往會陷入一種緊張長期對峙當中。比如印巴克什米爾衝突,印度和巴基斯坦先後爆發了3次大規模的戰爭,印度憑藉自身的國力優勢,均取得優勢。不過在國際壓力和調停之下,自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以來就沒有發生大規模戰爭,但是邊境衝突卻經常發生,最嚴重的一次是1999年卡吉爾衝突。1998年印巴之間相繼試爆原子彈後,雙方彼此大體維持一種均是狀態,但是由於印巴之間克什米爾問題出現新的情況。宗教矛盾、民族衝突、恐怖主義等非傳統因素開始成為引爆非傳統因素的導火索,比如今年上半年2月開始的印巴衝突,就因為恐怖襲擊所引發的。

(印巴衝突)

結語

國際社會目前而言仍然還是一個無政府社會,其缺少一個最高權威的國際政府來管理和約束國家之間的行為。雖然存在一個聯合國這樣的政府間國際組織存在,但是其本質仍然還是大國主導國際政治工具,其只會對一般國家有用,對於大國沒有約束力。就比如說在克里米亞問題上,由於俄羅斯本身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身份的原因,在這個層面根本就沒辦法去阻止俄羅斯對於克里米亞的佔領。國際法原則也就更不會適用。當然也需要考慮到採用武力所面臨的風險問題,薩達姆當初入侵科威特時,就高估了自身的實力和能力,誤判了國際形勢。從國內層面來看,一般而言從決策層來看,通過武力解決國際紛爭也會面臨巨大的風險,如果成功那麼可能會成為民族英雄,然而若失敗則萬劫不復,會導致自身的政治生命立即終結,比如阿根廷的前總統,加爾鐵裡。

(聯合國安理會)

本文圖片來自谷歌圖片,感謝提供,歡迎大家批評指正留言點贊!


古姿


國際社會,支持和平。鄰國之間因領土爭議,在談判無效的情況下,應申請聯合國仲裁。如仲裁出入較大,雙方不服,可以用武力解決問題。但要注意國際影響,保持距離,理性預防事態發展,提防第三國幹於。不管雙方處於正義或非正義,不要接受第三方武裝力量,否則引狼入室,因小失大,得不償失。


劉坤忠120


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不使用武力和武力威協是國際社會的通則,極少有國家會赤裸裸地這麼說,這麼做,

然而現實卻是:

不使用武力,相對而言,做的比較好,

不以武力相威脅則是一句純粹的空話。

艦空母艦,戰略導彈,氫弾原子彈髒弾中子弾,隱形飛機,新型坦克,無人機矩陣,,武器不斷地說更新換代,耗費了鉅額的資金,,這是一切是為了什麼呢?就是為了武力威脅!換個略顯隱晦的詞,"保持威懾力",震懾潛在的對手,不敢動歪心思,在鄰國和世界上,捍衛自己的利益,並謀取潛在的利益,否則,誰會這麼傻,花寶貴的資金,弄這些無用的破銅爛鐵呢?

當然,這一切都是心照不宣的。

像普京那樣毫不掩飾地放言:"如果俄羅斯不會存在了,世界怎麼還有存在的意義?,,則是特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