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名揚古今的交通事故,當事人一撞成名,併為古今學子效仿!

一起名揚古今的交通事故,當事人一撞成名,併為古今學子效仿!這個人就是賈島,唐代詩人,文壇人送綽號:詩囚。

一起名揚古今的交通事故,當事人一撞成名,併為古今學子效仿!


一、初識賈島:上山尋舊知,雲深不知處。

大多數人最初認識賈島,相信都是從小學課本上的《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行至深山,尋友而只見門童,嫋嫋雲霧環繞的山中,不知何處會傳來老友的悠悠歌聲。本就隨意淡泊,朗朗上口的四句詩,經過語文老師的一番解讀,大概下課鈴聲響起前就能記在腦中:一個上山尋友的詩人形象,大概就是年少的我們對於賈島的第一印象。

一起名揚古今的交通事故,當事人一撞成名,併為古今學子效仿!


隨後賈島便慢慢的淡出了我們的視野,課本中詩歌的席位已然被那些盛唐的文豪們一一佔據,諸如李白杜甫白居易之類的。而對於賈島,大家對他的認識幾乎不再深入,再次見到他,竟然緣於一次交通事故。

一起名揚古今的交通事故,當事人一撞成名,併為古今學子效仿!


二、嘮叨和尚苦吟詩, “推敲”文字倆文痴。

賈島是個半俗半僧半仙的詩人,他文場失意後,便去當和尚,法號無本。無本者,即無根無蒂、空虛寂滅之謂也。看來他要一輩子唸佛了。但後來與韓愈相識,執弟子之禮。在韓愈的勸說下,還俗應舉,中了進士。為僧難免思俗,入俗難棄禪心。“發狂吟如哭,愁來坐似禪。”由其詩文我們可以看出賈島身上的俗味很濃,僧味也不淡。他正是在這雙重性中度過得自己的一生。

一起名揚古今的交通事故,當事人一撞成名,併為古今學子效仿!


賈島因帶著一肚皮牢騷出家,所以雖身在釋門,卻未能忘卻塵世的煩惱。他在洛陽為僧時,當局規定午後不得出寺。若換個出家人,不許出就不出。佛法無邊,何處不可修心養性?然而他卻覺得自由受縛,不能忍受。於是嘆道:“不如牛與羊,猶得日暮歸。”他為人非常執著,一旦向前,就不易回頭。無論是為僧,還是還俗,都屬於那種極不安定的群體。

一起名揚古今的交通事故,當事人一撞成名,併為古今學子效仿!


他是苦吟詩人,行坐寢食,都不忘作詩。而且,他做事特別投入,經常因為寫詩走神而惹出麻煩,這裡我們就要簡單說說他的倆次交通事故了。其中一次是他騎驢過街,沒注意行人。當時秋風蕭瑟,黃葉飄零,賈島見其美景便信口吟出“落葉滿長安”之句。尋思上聯,忽以“秋風吹渭水”作對,喜不自勝。可是這時,他卻忘了自己是一名正在大街上騎驢而行的駕駛員。結果,賈島撞上官方的車馬,被處以拘留一日的處罰。

一起名揚古今的交通事故,當事人一撞成名,併為古今學子效仿!


第二次事發起因是他去訪問李凝幽居,由於詩興大發,又在驢背上走起了神。據說當時他在驢背上得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之句。當時他覺得“鳥宿池邊樹, 僧推月下門”中的“推”字用得不夠妥帖,或許改用"敲”更恰當些。賈島騎著毛驢,一邊吟哦,一邊做著敲門、推門的動作,不知不覺進了長安城。大街上的人看到他這個樣子,都感到十分好笑。這時,正在京城做官的韓愈,在儀仗隊的簇擁下迎面而來。行人、車輛都紛紛避讓,賈島騎在毛驢上,比比劃劃,竟然闖進了儀仗隊中。於是,差人又把他帶到韓愈的面前。

一起名揚古今的交通事故,當事人一撞成名,併為古今學子效仿!


題李凝幽居

唐代:賈島

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韓愈問賈島為什麼亂闖?賈島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韓愈聽了,很有興致地思索起來。過了一會兒,他對賈島說:“還是敲字好些。月夜訪友,即使友人家沒有閂,也不能魯莽撞門,敲門代表你是一個有禮貌的人!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靜中有動,豈不活潑?”賈島聽了連連點頭。他這回不但沒受處罰,還和韓愈交上了朋友。

一起名揚古今的交通事故,當事人一撞成名,併為古今學子效仿!


唉,一下撞出倆詩痴!而推敲從此也就成為膾炙人口的常用詞,用來比喻做文章寫詩或做事時,反覆琢磨,反覆斟酌,才能得到最佳。

一起名揚古今的交通事故,當事人一撞成名,併為古今學子效仿!


秉性剛直,仕途奔波苦未果;詩句求精,四言八韻一詩囚。

還俗之後,本欲在仕途中有一番作為的賈島,卻屢舉不第,20多年中困守舉場,雖四處求薦,可這些名人們要麼並非權貴,要麼就是像張籍、李益這樣位卑權微之人。

最初賞識賈島的韓愈,也飽經宦海沉浮,職位屢有升降,也並不能夠在仕途上給予他足夠的幫助。可嘆當時朝廷風氣不正,請託成風,“上頭沒人”的賈島在這樣的環境中,終究未得一第。

一起名揚古今的交通事故,當事人一撞成名,併為古今學子效仿!


劍客 / 述劍

唐代:賈島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難以接受現實的賈島便在儒釋兩家間徘徊,與貧窮和飢寒作伴,將自己的價值全部寄託在對五言律詩一字一句的精雕細琢中。他對於字雕句琢的追求幾乎達到走火入魔的境界,《唐才子傳》稱他遣詞造句非同凡人。他惟喜作詩苦吟,在字句上狠下工夫,幾乎病態的追求著五言律詩的形式美和意境美,描寫賈島苦吟最廣為人知的詩句便是他自己作的《題詩後》:

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


一起名揚古今的交通事故,當事人一撞成名,併為古今學子效仿!

這首《題詩後》是在賈島寫出《送無可上人》中“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句後所注,為寫成兩句詩而用盡三年心血,著實讓人唏噓,但也讓我們看到賈島對於詩歌創作的偏執和堅持。正是因為賈島困守於對於詩中字句的雕琢,像是被五言律詩戴上鐐銬的囚徒,故而被後人稱為“詩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