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縣長辭官記:收租、寫墓誌和擺攤教書,活出每個人想要的境界

文|鹿鳴寒

七年縣長辭官記:收租、寫墓誌和擺攤教書,活出每個人想要的境界

01、0.000048%,最佳男子三項全能選手!

袁枚,浙江錢塘人。生於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

這一年,大部頭的中國字典——《康熙字典》出版;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和牛頓同為微積分學的創建人,卒於德國的漢諾威。

袁枚這個人從小就是學霸,英才早發,說的粗淺一點,早熟。

中國古代科舉制:秀才、舉人、進士。千軍萬馬獨木橋,天下才子如過江紙之鯉,想要實現三項全能跨越進階,難如登天。那麼我們來列舉另外清朝幾位仁兄中秀才時的年紀,那你就知道其中奧妙了:

七年縣長辭官記:收租、寫墓誌和擺攤教書,活出每個人想要的境界

袁枚,12歲,秀才;23歲,舉人。

24歲,中進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大學士史貽直見他所寫策論後,稱讚他是賈誼再世。

大清朝全國的讀書人有幾百萬,進士一般每三年考一次,一次錄取三四百人,也就是說,全國平均每年不過才出100多個進士。根據學者何炳棣的研究,在清代,進士佔總人口的比例是0.000048%。百萬分之零點四八,比我們說的“萬一”這個概率還要小。

正當仕途摩拳擦掌之際,一般人會俯下身子做老牛, 老謀深算少犯錯,步履維艱勤墾田。

按著外放知縣,順風順水;貴人賞識,提拔重用;登四攀三,快跑進步的路徑致仕,青史上說不定還會留下賢臣的美譽,一如前朝千古名相張居正12歲中秀才時的意氣風發,絢爛而濃厚。

但自乾隆七年(1742年)外調做官,至乾隆十四年(1749)辭官南下,大概是仕途七年之癢,袁枚突然辭官不做了。

其實這一切都有跡可循。

七年縣長辭官記:收租、寫墓誌和擺攤教書,活出每個人想要的境界

袁枚

我們一起溯游遠上,透過零星的時光碎片,重建袁枚生平軌跡和精神世界。

1、袁枚出身微賤,“只緣少也賤,歷嘗考試艱”。知識改變命運,仕途成就人生。

2、縣官時,勤於政事,“頗思有所樹立”,善於工作總結,寫成《州縣心書》,妥妥的學風格。

3、功利化心態,“追求功名,更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擺脫貧窮卑賤,獲得更多的人生享受”。

4、放縱不羈愛自由,縣令瑣碎繁忙的工作,使得袁枚過早生髮出對於官場的厭惡之情,“不過臺參耳、迎送耳,為大官做奴耳。”

5、父親亡故,辭官養母。

說白了,辭官養母是真;是是非非,迎來送往,老袁不想伺候了,也是真。

所以,享樂安逸,是老袁人生追求的底色。

這也就不難理解,以後人生,這些獨特的人生行為和選擇了。

1、業務能力水平一級棒。

袁枚曾任職沭陽、江寧、上元等地知縣,轉戰蘇北、蘇南,為官政聲好,很得當時總督尹繼善的賞識,可以看出老袁業務能力水平極強,更重要的是頂頭上司的欣賞!

2、仕宦10年,辭官買園,安享其樂,營造“山環水抱,樓閣參差,處處有圖畫之妙”的隨園;

3、遊歷山水,“盡其才以為文辭詩歌,足跡造東南山水佳處”;

4、喜愛美食,留下膾炙人口的《隨園食單》。

不務正業,好逸、好玩、好吃,這就一典型頑主,老北京的話裡頭,頑主最重要的是把玩兒當成正經事,得玩出花兒,得玩的兢兢業業,當然這得有個前提,比較富裕的人家的孩子才能搞得定。

但是,在老袁那裡,這是一種精神狀態和生存狀態,跟家庭出身沒有必然關係。

七年縣長辭官記:收租、寫墓誌和擺攤教書,活出每個人想要的境界

乾隆十三年(1748),“隨園”

(乾隆十三年-1748年,袁枚收購原江寧織造隋赫德的"隋園”,改名“隨園”)


02、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生財有道的理財達人

袁枚少有才名,擅長詩文,乾隆、嘉慶時期代表詩人之一。

成名較早,生長於富庶的江浙地區,耳濡目染,格外注重自我的物質需求與精神體驗。環境因素,助長了其離開官場的慾望。

在父親亡故後,辭官歸家照顧母親,購置隋氏廢園,改名“隨園”,築室定居,世稱隨園先生。

七年縣長辭官記:收租、寫墓誌和擺攤教書,活出每個人想要的境界

南京 隨園

隨園位於南京五臺山餘脈小倉山一帶,原為曹雪芹祖上林園,是著名的私家江南園林,清代江南的三大名園之一。自此,袁枚就在這裡過了近50年的閒適生活。

為官清廉,但生活奢侈,宴遊消費極大,注重物質享受。那麼,辭官後,袁枚如何生活?

袁枚的“致富之路”有三:

一、農田佃租,是將南京隨園中田地、山池分佃給十三戶承領種植,種植糧菜蔬果,豢養家禽,並且悉數由其供應。另有在滁州的田產收入,任何時代,投資不動產,坐收地租都是捷徑與路數。

二、賣文出書,《隨園老人遺囑》稱“賣文潤筆,竟有一篇墓誌送至千金者”,說明老袁文筆了得,開源有道。揚州有安姓的鉅富,刻了一部書,以兩千金的代價請袁枚題跋。

而且老袁自刻其著作出售,神話志怪小說《子不語》,山精狐仙、殭屍鬼怪,盡在筆端,成為暢銷書作家。

據統計,袁枚所著《隨園集》有三十餘種,上自公卿貴族王侯,下至街市巷尾小販,皆知其文采高名,乃至外洋也有慕名來求其書者。高麗使團來中國時,偶然讀到袁枚的詩集,無不為之傾倒,便採辦了數十部返國贈人。後購書者,川流不息,一時洛陽紙貴。

三、設帳教學,開設書院,廣收弟子,收取束脩費用。袁枚交際能力很強,人脈很廣,33歲辭官後,與江南官員、鹽商仍保持著良好的關係,盛名於江南,故而膏火頗高,送子弟隨袁枚唸書者川流不息。

所以,到晚年積有“田產萬金餘,銀二萬”,可以說是相當富裕的。

七年縣長辭官記:收租、寫墓誌和擺攤教書,活出每個人想要的境界

初名《子不語》,後名《新齊諧》

乾隆初年,捐一個道臺需一萬三千一百二十兩銀子=花270萬,就可以換個廳級幹部噹噹,明碼標價。所以,辭官對於袁枚來說,擺脫繁雜俗務一身輕鬆。

明清文人不僅從理論上突破了逐利的道德義理的束縛,也在實踐上實際邁出了更廣泛的治生道路。他們不僅通過傳統的務農、做官謀生,更多的參加到教書、遊幕、刻書、售賣字畫謀生,也通過醫卜、經商,清末時更是通過投資實業來治生,這些都與富庶的江浙地區發達的經濟緊密聯繫。


03、一代食神,旅遊達人,寫詩高手,活出每個人想要的樣子

在乾隆時代的文壇上,袁枚是一個思想比較敏感的作家。尊重個性,反抗封建傳統的束縛,創建的“性靈派”,追求抒發個人真情實感。

一首小詩,“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曾經沉寂了300年,也在互聯網時代一夜爆紅。

作為“執詩壇牛耳五十載”的“詩壇盟主”,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曾評價說:“其文屏去雕飾,反近自然。然過於率意,亦多蕪穢。”

1、他收了很多女弟子,反對綱常名教對於女子的壓迫,鼓勵女子詩文創造,開女子教育之先河。

2、他遍集天下美食名點,書寫成冊,成為《隨園食單》,記述的菜餚、飯點和茶酒共326種,堪稱提升吃貨自我修養的百科全書。

《隨園食單》流傳到後世,有許多人照著裡面的菜譜,真的做出很好吃的菜出來,香港的大才子蔡瀾,就曾叫自己的好友鏞記的老闆甘建成,照著《隨園食單》,做出了“燻煨肉”,被食客們吃得精光,人人叫好。

七年縣長辭官記:收租、寫墓誌和擺攤教書,活出每個人想要的境界

3、“父母在,不遠遊”,陪伴母親享受天倫之樂。母親逝世後,他已64歲高齡。守孝三年後,他開始了壯遊。足跡所至,登天台、遊雁蕩,渡錢塘、過蘭溪,且吟且行,一路風塵,不亦樂乎。

洪亮吉說他是“通天老狐”,一個能把一生過得如此通透瀟灑的,確實不像凡人。

正如特別會吃的人,《舌尖上的中國》的總導演陳曉卿先生,北京人就會管他叫“吃主”,又如收藏家王世襄先生,橫跨民國和新中國,玩了一輩子,卻玩成了多個領域的專家。

“我自幼及壯,從小學到大學,始終是玩物喪志,業荒於嬉。秋鬥蟋蟀,冬懷鳴蟲,鉤鷹逐兔,挈狗捉獾,皆樂之不疲。而養鴿飛放,更是不受節令限制的常年癖好。”

玩的東西五花八門,粗算就有蟋蟀、鴿子、大鷹、獾狗、摜跤、烹飪、火繪、漆器、竹刻、明式傢俱等。不為消遣,而是真心喜愛,諸般玩技靡不精通。“家”者就有詩詞家、書法家、火繪家、馴鷹家、烹飪家、美食家、美術史家、中國古典音樂史家、文物鑑定家、民俗學家等。

正如《明朝那些事兒》結尾詮釋徐霞客的人生: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