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造成的時空扭曲為什麼只有一個方向?

太帥不敢抬頭


這個問題有點顛三倒四,說明中也敘述的不清不楚。

何為時空扭曲只有一個方向?此公又是怎麼看到行星時空扭曲的只有一個方向?又是怎麼看到其他方向沒有時空扭曲?

此公大概認為行星的自轉或者說公轉就是時空扭曲的方向了。

事實上,太陽系各行星天體整體向著一個方向運行,而且運行在黃道面上下一個扁平盤狀,是因為這些天體都繼承了太陽系形成時恆星吸積盤的角動量。

何謂恆星吸積盤?就是任何恆星形成都是由一坨巨大的分子云聚集壓縮而成。

分子云的主要成分是氫和氮,其中氫佔有90%體積,氮佔有9%,其餘元素只有1%。當然這種星雲不是宇宙大爆炸的原始星雲,而是經歷過超新星大爆炸散佈在太空的次生星雲。否則裡面就連1%的其他元素也沒有。

星雲在自身引力作用下,會收縮得越來越緊密,在收縮過程中會導致旋轉,隨著旋轉的越來越快,就會被離心力甩成一個盤狀。

隨著中心收縮的越來越緊,中心壓力和溫度越來越高,到了一個臨界點就會激發核聚變,就是4個氫核聚變成1個氦核,巨大的輻射壓會抵消收縮壓,這樣一顆恆星就誕生了。

恆星誕生後,會吸積這坨星雲中的絕大部分質量。比如太陽就吸收了太陽系整個質量的99.86%,剩下的0.14%就形成了八大行星和矮行星、衛星、小行星等無數天體。

這些形成的行星和天體都還是像原來吸積盤一樣的轉動著,一直轉到了今天。

所以這個轉動方向與時空扭曲沒有任何毛關係,而是一種繼承關係。

那麼時空扭曲是什麼呢?

實際上這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引力場論對時空的解釋,也是對牛頓萬有引力的深層次根源揭示。

愛因斯坦認為,任何有質量的物體,都無法避免的對時空造成擾動,這種擾動的結果就是時空扭曲或者叫時空彎曲。

時空扭曲根本看不到也摸不著,但可以觀察得到。

早在廣義相對論剛問世不久,英國天文學會就組織了兩支遠征隊分別奔赴兩個全日食經過的地區,驗證時空彎曲理論。

其中著名天文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愛丁頓帶領一支隊伍到非洲,成功的觀測到了星光經過因日食變暗的太陽附近時,位置發生了位移。

兩支遠征隊得到的結果,精準的驗證了愛因斯坦的的預測,光線通過大質量天體時會被引力導致偏轉,說時空彎曲的存在。

人們還通過時空彎曲理論,解決了幾百年水星軌道進動的問題,真實了時空彎曲理論的正確。

經過100多年的驗證,時空彎曲已經經歷了無處次的驗證,非常正確。

這些驗證轟動了世界,奠定了相對論在物理學界的里程碑級地位。

但在我們現實中,是看不到時空彎曲的樣子的。

有些民科認為,光線經過彎曲的時空看到的就是彎的,誰看到光線走過來是彎的了?並大言不慚的由此來否定時空理論。

這完全是無知的瞎扯,企圖僅憑一點點吃飯拉屎的邏輯就否定一個高深的理論。

殊不知,正因為我們看到的光線永遠是直的,所以幾千年來人們無法知曉這個道理。如果時空彎曲是眼睛能夠看出來的,還會輪到今天這些人發表高見?孔子、老子、張衡哪一位沒這幾個人聰明?即便是紅樓夢的傻大姐,恐怕也能夠看出來吧。

時空彎曲實際上是空間的彎曲,時間的膨脹。質量越大對空間導致得扭曲就也厲害,時間也就是膨脹得越厲害。

把這種時空彎曲形容為時空漩渦或者時空陷阱,還是比較形象的。

有人用繃緊的床單做了一個形象實驗,把質量不同的球放在這個繃緊的床單上,就會出現一個個凹坑,質量大的凹坑就大,質量小的凹坑就小,兩個球靠近時就有相互掉進對方坑裡的趨勢,小質量球靠近大質量球時,就有掉入大質量球的凹坑趨勢。

這在日常觀測中表現出來的就是萬有引力,因此時空彎曲是萬有引力的根源。

但時空彎曲不會像床單這樣在一個平面上,而是在物體周圍全方位形成,這種狀態是無法完全用形象描述出來的。

要抗衡或逃脫時空彎曲的陷阱,只有速度。

這一點我們可以想象自行車場地賽,在鍋型賽場,選手騎到一定速度,就可以在斜坡上跑,掉不到下面,也上不到邊沿,這就是環繞速度。

環繞速度就是小質量物體對抗大質量物體引力形成的平衡狀態,既不會被引力拽下去,也逃不出引力範圍。

如果再快,達到一個速度值,騎車人就可以到達這個鍋型場地的邊緣,最終飛出邊緣,逃離這個賽場。這就是逃逸速度,達到這個逃逸速度,就可以逃出大天體的引力範圍。

在田徑賽場,騎車方向是有規矩的,採用反時針方向。但時空彎曲可是沒有方向的,被大天體引力捕獲的小天體,要逃脫時空彎曲的陷阱,你既可以順時針,也可以反時針,這就要看這顆天體從什麼方向來的,沒有什麼定規。

而且在太空中,如果你不設定一個座標,是沒有哪邊是哪邊這個方向感的,也不存在順時針反時針的。

比如我們的地球自傳,如果從北極的上空看,地球自轉是逆時針方向,如果從南極上空看,就是順時針了。

所以,時空彎曲沒有方向。


時空通訊


這或許就是所謂的“示意圖”給我們造成的錯覺!

網絡上有很多示意圖,很多時候並不是某種事件的真實表現形式,主要目的是方便我們理解,能夠比較直觀地表達出來。比如說問題中所說的時空扭曲方向就是這樣。

在地球上我們會有上下左右的概念,但在太空中並沒有這種概念,無所謂“上下”,如果你在太空中,周圍的一切方向都是平等的。但在描述時空彎曲時,網絡上的示意圖通常會是這樣的:

但實際上這種描述方式是不嚴謹的,因為太空中沒有上下,大質量天體對時空的彎曲不可能只有一個方向,而應該是所有方向,更加貼切的描述應該是這樣的:

彎曲的方向應該指向天體的質量中心,而不是隻是“向下”。網絡上的時空彎曲示意圖目的是為了方便我們理解,就像生活中我們在一塊彈性布料上放一個重物,布料就會向下凹陷,這種現象就是時空彎曲形象的表現形式,能夠更加直觀地讓我們理解時空彎曲。

所以,我們不要被某些示意圖迷惑了,也不要太較真。很多示意圖都有這種特點,比如說在描述太陽系中小行星帶分佈時,示意圖經常會出現密密麻麻的小行星,但事實上小行星帶的隕石分佈是非常稀疏的,如果真的按照比例描述,一張圖片上幾乎不會出現哪怕一顆小行星,這樣我們又該如何理解小行星帶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