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哈雷彗星再次迴歸時,人類剛好技術達到,可不可以將探測器裝在哈雷彗星上?

HH幻想


完全可以。

哈雷彗星是太陽系內一顆短週期彗星,週期大約在76年,它的名字主要來源於英國物理學家愛德蒙·哈雷,就是他首先測定出哈雷彗星的軌道數據,並準確的預言了哈雷彗星的迴歸。


哈雷彗星是人類瞭解最多的彗星,是一顆巨大的“髒雪球”,每次來到近日點在太陽的照射下都會留下一些微顆粒,這些顆粒就是地球上看到的流行來源,每年地球通過固定的區域就會撞擊到這些微粒上,在和大氣層高速摩擦下發光發熱最終燃燒殆盡,顆粒稍微大一些的就會產生火流星。

彗星是太陽系內很重要的一類天體,根據它們的軌道可以分為三種:橢圓、雙曲線、拋物線,只有橢圓軌道的彗星是週期性衛星,另外兩種是非週期的。在週期衛星之下又可以分為長週期彗星和短週期彗星,而哈雷彗星週期大約76年,就屬於比較短的那一類。而長週期彗星週期在數千年之久,很多人一生中都是看不到的。而哈雷彗星有幸的話,一生中可以看到兩次。

長週期彗星的家園被認為是奧爾特雲,直徑大約兩光年,也被認為是太陽系的範圍。而短週期彗星遠日點會超過海王星的軌道,可能達到科伊伯帶的位置。

哈雷彗星的近日點0.5天文單位,在地球軌道之內,遠日點35天文單位,在海王星軌道之外,平均直徑在11公里,因為質量較小逃逸速度就比較小,僅僅為0.002公里每秒,比百米飛人再快一點就直接可以從哈雷彗星上起飛了。哈雷彗星上一次迴歸時間是1986年,這個時機正好。美國和前蘇聯等國家正是太空競賽白熱化階段,都提前設計了探測器,對哈雷彗星進行了觀測,但是並沒有進行著陸,當然當時是技術上無法實現。進入21世紀後人類也曾發射過彗星探測器,歐空局在2004年3月發射由“羅塞塔”號的彗星探測器,經過11年的飛行,在2015年著陸在彗星67P。工作了大約60個小時陷入沉睡。


下一次哈雷彗星迴歸大約是2061年7月28日,在地球上肉眼就可以看到哈雷彗星。那個時候就可以設計探測器著陸在哈雷彗星上,必須要通過特殊的方式來“釘”在它的表面。現在的技術就已經實現了在小行星上短時間著陸採集樣本,例如正在返航的隼鳥二號,已經NASA正在本努小行星執行任務的探測器,都將把樣本帶回地球。


之後讓哈雷彗星帶著探測器去旅行76年,看看能經歷什麼樣的風景,但大概率都是被凍成冰坨了。



科學黑洞


哈雷彗星是太陽系中諸多彗星中最著名的一顆。哈雷彗星每隔76年就會環繞太陽一週。也就是說,我們在地球上每隔76年就會看到哈雷彗星。上次哈雷彗星出現是在1986年的2月9日,因此在等到2061年的7月28日我們就能再次一睹哈雷彗星的風采。

圖示:哈雷彗星

哈雷彗星在2061年再次迴歸,可是科學家研究哈雷彗星的最佳時機。我想人類是不會錯過這麼好的機會的,應該會發射探測器到哈雷彗星進行探索的。那時候人類的技術是絕對沒有問題的。因為在1986年那次迴歸的的時候,人類就已經發射探測器探索哈雷彗星了。

哈雷彗星是人類最早記錄的彗星,大約在公元前240年就有記錄了。哈雷彗星是唯一一顆能夠用肉眼看到的短週期彗星。其它的彗星雖然也能看到,但是它們都是數千年才會出現一次。人的一生甚至可以看到兩次哈雷彗星。

圖示:彗星彗核

哈雷彗星是人類第一次通過太空探測器進行詳細觀測的彗星。1986年,哈雷彗星迴歸的時候,前蘇聯就發射了韋加1號和韋加2號探測器靠近哈雷彗星進行了探索。這次探索讓我們瞭解了會彗星的基本組成。彗星是由水、二氧化碳、氨、塵埃組成的混合物。不過韋加1號和韋加2號探測器並沒有直接著陸哈雷彗星,它只是靠近哈雷彗星彗星飛行拍攝了大量的照片。

此外美國發射的星辰號探測器在2004年的時候飛越“維爾特二號彗星”,並從彗星慧尾中帶回彗星物質成功返回地球。

圖示:星辰號探測器飛越維爾特二號彗星

現在距離哈雷彗星再次迴歸還有41年的時間,那時候人類研發的探測器要著陸哈雷彗星在技術上應該完全沒有問題的。在人類好奇心的驅使下,只要有足夠的經費,相信科學家一定會這麼做的。


兔斯基聊科學


古代東西方文明的天文學界都不止一次的記錄過同一顆“彗星”,後來英國物理學家哈雷通過牛頓萬有引力定律計算出了該彗星的迴歸週期是76.1年


因為哈雷彗星上次光臨地球是1986年2月9日,所以下一次光臨地球的時間就是2061年7月28日,所以說一個人一生中最多隻能看見兩次哈雷彗星,不過也有可能一生連一次都看不見,只能說人生苦短,相比宇宙天體動輒幾十年的迴歸週期和數千萬年的壽命,平均壽命連100年都達不到的人類遠遠來不及欣賞和記錄宇宙之美。

1986年時人類文明的科學技術水平已經有了相當程度的提高,對哈雷彗星的詳細觀測驗證了此前天文學家的“髒雪球”假說,而且這種“髒雪球”還被認為是早期地球海洋的誕生原因之一,有趣的是哈雷彗星來臨期間同樣大火的“未解之謎”雜誌們還炮製出了“彗星蛋”這種東西。

可以肯定的是2061年時人類文明的科技水平和1986年相比肯定還會有更大的提升,屆時完全有可能實現對哈雷彗星的“抵近偵查”甚至是軟著陸,唯一的難點在於哈雷彗星質量太小引力有限,探測器可能需要“釘”在哈雷彗星上才能保證不被甩出去。

目前的日本就曾將自家探測器送到小行星上取樣並返回地球,雖然它們藉助了美國深空網絡系統來定位目標,但自身的航天實力在國際上也是排得上號的。

2061年的人類世界很可能已經完成了火星以及月球殖民地的建設,但也可能還侷限在近地軌道上,總而言之用現在的思維去想象未來世界是很不真實的,因為上世紀60年代的人們想象中的2020年也是一個“火星月球殖民地和太空城”的世界。


宇宙觀察記錄


根據哈雷彗星的迴歸週期以及人類科技發展的速度,我相信在哈雷彗星再次迴歸時,是有可能在上面裝上探測器的。

哈雷彗星是人類觀測最早的一顆短週期彗星,早在公元前2世紀,我國秦朝、古巴比倫等古代國家就有哈雷彗星出現的相關記載。它之所以叫哈雷彗星,並不是由哈雷這個人首次發現,而是由英國天文學家哈雷首次計算出了這顆彗星的運行軌道,並同時計算出了它的迴歸週期,也就是每75年多一點繞太陽一圈。


在1986年哈雷彗星迴歸時,前蘇聯宇宙飛船“維加一號”成功對其進行了“近距離”的觀測,當時飛船飛到距離彗星約1萬公里之處,提供了大量關於彗星形態、彗核結構的照片,印證了長期以來關於彗星是“髒雪球”形態的猜測。哈雷彗星的核由揮發性冰所組成,平均直徑大約8公里以上,主要成份是水、二氧化碳、氨以及塵埃的混合物,在太陽輻射下,冰核融化這些物質被釋放出來,形成一條長達上億公里的彗尾,而且距離太陽越近,彗尾長度越長。

哈雷彗星的軌道是個橢圓形,近日點距離太陽0.5個天文單位,遠日點在海王星軌道之外。下一次哈雷彗星到達近日點的時間是2061年,而在十年前的2004年,我們已經研製成功彗星探測器,並實現了在小彗星上著陸的實驗(由於彗星體積很小,在上面著陸的難度並不大)。相信再過40來年,我們一定能研製出功能更加強大的彗星探測器,只要有這個計劃,著陸在哈雷彗星上會相當輕鬆,屆時將會給我們帶來這顆彗星上“身臨其境”的第一手資料!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你一定是3月14號圓周率那天出生的,愛因斯坦是3.14號來的,太多的物理學家,科學家,偉人都是3.14日離開的,並且,來到地球和離開地球,都是76年,與哈雷彗星週期相同。

扯遠了,但是,我覺得這個想法很好,這也許是讓我們人造飛行器飛得更遠的一個方法,君子善假於物也,我們為什麼不搭乘哈雷彗星這個宇宙之“車”呢?

這個想法很好,別讓美國人知道了,我們偷偷去實現,還有估計40多年,我們的時間夠了。



紅色微平臺


當然可以,不過要考慮一方面在近日點彗星會在太陽風和溫度的作用下向外噴灑彗星物質,探測器如何固定。另一方面就是彗星是不斷轉動的,怎麼保證探測器在彗星上能把信息準確的發送給地球。


高斌1975


哈雷彗星是冰塊,探測器放一代哈雷彗星上行不通,靠近太陽蒸發厲害,遠離太陽又要被凍住


6213627735962


那是肯定可以的啊,技術達到了你甚至可以在太陽表面生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