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春的“米袋子”

導讀: “蘇區幹部好作風,自帶乾糧去辦公;日穿草鞋幹革命,夜打燈籠訪貧農。為了解蘇區革命生產情況,1931年底,李富春來到興國,他腳穿草鞋,身背雨笠,走鄉串村調查研究。李富春等老一輩革命家的節儉務實、艱苦奮鬥的精神,凝聚成了中央蘇區幹部的良好作風,播灑在贛南這片紅土地上。

“蘇區幹部好作風,自帶乾糧去辦公;日穿草鞋幹革命,夜打燈籠訪貧農。”這首膾炙人口的興國山歌,是中央蘇區幹部優良作風的真實寫照。人們說起這首山歌,就會提及時任江西省委書記李富春的“米袋子”。

1931年,李富春任中共江西省委書記。當時,中央蘇區反對貪汙浪費和增產節約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興國縣是先進典型。

為了解蘇區革命生產情況,1931年底,李富春來到興國,他腳穿草鞋,身背雨笠,走鄉串村調查研究。他得知興國的區鄉幹部不僅不拿工資,本地幹部連伙食費都不領,全都回家裡吃飯。如果要下基層瞭解情況,就自帶乾糧,不給政府和群眾增加負擔。為此,他就讓愛人蔡暢依照當地外出裝乾糧的袋子縫了個米袋子。

這個米袋子實際上是個馬褡,一袋多用,中間主袋裝米,兩旁各一個小袋,一個裝著紙筆文件,一個裝著一個草編“飯筲子”和醃菜幹、辣椒乾等。李富春每到一個鄉村,就立刻沉下去調研,有幹部告訴他安排去某地方吃飯,他就連忙擺手制止,笑著掏出“飯筲子”,裝上一些米,讓他們拿去請村民煮飯時捎帶煮熟。有的當地幹部很不安,覺得怎麼也得招待一下,說:“李書記,我們再窮也管得起你一餐飯呀。”可李富春就是不同意。有的幹部也趁機勸道,“米你是有了,出來這麼些天,也不能沒有菜下飯。”李富春拍拍米袋子說:“菜我也帶了。”大家一看,袋子裡果然有一包辣椒乾和幾根醃菜幹。

就這樣,李富春在一年多時間裡,揹著米袋子走遍了興國的山山水水。他的米袋子也為興國幹部所效法,大家都縫個米袋子,揹著去基層調查研究,解決群眾疾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李富春等老一輩革命家的節儉務實、艱苦奮鬥的精神,凝聚成了中央蘇區幹部的良好作風,播灑在贛南這片紅土地上。如今,走進贛南所有的紅色蘇區革命展覽館,都能聽到這首《蘇區幹部好作風》,也能看到當年蘇區幹部自帶乾糧辦公的米袋子。

(摘編自9月28日《中國紀檢監察報》 彭華明/文)

李富春的“米袋子”

李富春夫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