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慈禧太后為什麼要勾結列強來鎮壓義和團運動?

騎蝸牛走高速


歷史上,凡是當權者,大多是極其英明的“超智商”人士,近來讀史,發現歷史上此類人物頗值得玩味,“老佛爺”慈禧太后便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一個,堪稱當權者中“英明”的代言人。光緒皇帝主持的“維新變法”遭到慈禧的鎮壓後,朝中的守舊派大臣對用來維新改良西方的先進技術和“西學”表現出極大的反感,甚至是痛恨,加之洋人的入侵,清政府很想將其痛擊,但由於當時國力衰弱,能力有限,只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這時候,一個“好消息”傳來了,那就是義和團的興起。因為義和團興起源於“反洋教”,其口號是“扶清滅洋”。在慈禧太后看來,這正是大清的“民心所在”。但是義和團畢竟是農民運動的一種形式,到底是扶持還是剿滅,朝中大臣各持己見,對於這種處理不當,將會影響國運的決策,慈禧太后自然也不好獨斷。

慈禧太后的主意不定,地方政府採取的態度自然也不一,有的支持,有的反對。1900年,義和團逼近京、津地區,對於眼下的迫在眉睫的形勢,慈禧太后必須儘快決斷,拿出明確的意見來。

於是,慈禧太后便讓軍機大臣趙舒翹調查,看看義和團到底是否為我所用。趙舒翹是個“明白人”,領導讓你去查,不過是一種形式而已,當不得真。 當時,朝中的實力派大臣剛毅、載漪等人與慈禧主張利用義和團來對抗洋人的想法是一致的,趙舒翹想到這裡,便順著領導的意思,不顧事實,得出了“義和團神功可靠,可為我用”的結論。

慈禧太后順理成章,提出用義和團來對抗擁有現代先進武器的洋人的主張。為了得到群臣的支持,慈禧太后還決定作一回秀,她特地召開了“戰前動員大會”。 大會上,慈禧太后和顏悅色地說:“事關國家前途大事,諸位有何意見,不妨陳奏。

”在她的啟發下,一些聰明的大臣便大力稱讚慈禧決定之英明,洞察時勢之深邃,分析問題之深刻,令慈禧太后龍顏大悅。這時,一向正直的翰林院侍讀學士朱祖謀反對道:“普天之下,哪有什麼神功,所謂神功,根本不可信啊!”內閣學士聯元則也說道:“如果開戰,到時候洋人攻入京城,如何是好呢?”當時,表示反對的還有光緒皇帝、總理衙門大臣許景澄等人。

這些逆耳之言,無疑是“大不吉利之言”,實在大煞風景。慈禧大怒,一番怒斥後,繼續按照自己“英明”的原計劃執行,宣佈對“萬國”開戰,為了顯示自己的決心,慈禧太后開戰後,便將先前表示反對的許景澄等人處斬。

然而天不遂人願,義和團節節敗退,剛開戰不久,洋人便攻破北京城,慈禧太后見大勢不妙,趕緊攜帶光緒皇帝,倉皇西逃。 隨後,洋人洗劫北京,殘殺國民,慈禧太后不得不趕緊派人議和。

談判中,洋人提出要“查辦禍首”,慈禧為了自保,給洋人一個交代,再一次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她由先前力主開戰的堅決執行者,變成了斥責開戰禍端的“發言人”,她說道:“這次招致的災禍,究其原因,實在不是朝廷的本意,一切都源於那些王公大臣,他們不顧事實,胡亂調查。

應該根據情節輕重,將他們加以懲處。”隨後,慈禧下令,對先前支持她開戰的大臣下達處罰決定:剛毅等多人被判斬立決。趙舒翹、禮親王載勳等多人被賜自盡。載漪等多人被髮配新疆……一切“禍首”懲辦後,慈禧太后嘆道:“剛毅等人誤國,死有餘辜!”我猛然發現,慈禧太后果然英明、果然深邃:朱祖謀、許景澄等人直言相諫,卻惹怒領導,被認為是妨礙領導既定的方針、大局,從而招致殺身之禍,而剛毅、趙舒翹曲意逢迎,卻要承擔領導錯誤決策招致的後果,同樣難以擺脫殺身之禍。




清水隱士


▂ ▄ ▅ ▆ ▇ █ 精彩分享 █ ▇ ▆ ▅ ▄ ▂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義和團的興起應該說有一定的社會因素影響。晚清時期,從太平天國開始,民眾結社成為常態,無論是反對清王朝的天理教、拜上帝教、捻匪等最早都是以這種形式聚集在了一起。義和團主要最早是練拳習武的民間組織,當中也夾雜了一些白蓮教、大刀會的早期架構。

應該說是一種聚合體,它最早並不具備政治性,而是一種鄉會民社。真正使它發生變化的是愈演愈烈的民教衝突。眾所周知,在鴉片戰爭之後,西方傳教士成為了有特權的階級,基本上不受到中國法律的約束,所以很多信奉基督教的刁民惡棍開始狐假虎威欺凌普通民眾。尤其在山東地區,民教衝突非常劇烈。比如同治元年的教案事件,負責調查的名臣曾國藩提出:

“凡教中犯案,教士不問是非,曲庇教民;領事亦不問是非,曲庇教士。遇有民教爭鬥,平民恆屈,教民恆勝。教民勢焰愈橫,平民憤鬱愈甚。鬱極必發,則聚眾而群思一逞。”

所以,在這一時期國家對於民眾結社自保是默許狀態,因為他們不敢直接針對教士和教民,但是又憐憫平民。默許也就是無言的支持。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 ▄ ▅ ▆ ▇ █ 謝謝關注█ ▇ ▆ ▅ ▄ ▂



馴鹿歷史


▂ ▄ ▅ ▆ ▇ █ 精彩分享 █ ▇ ▆ ▅ ▄ ▂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義和團的興起應該說有一定的社會因素影響。晚清時期,從太平天國開始,民眾結社成為常態,無論是反對清王朝的天理教、拜上帝教、捻匪等最早都是以這種形式聚集在了一起。

義和團主要最早是練拳習武的民間組織,當中也夾雜了一些白蓮教、大刀會的早期架構。應該說是一種聚合體,它最早並不具備政治性,而是一種鄉會民社。

真正使它發生變化的是愈演愈烈的民教衝突。眾所周知,在鴉片戰爭之後,西方傳教士成為了有特權的階級,基本上不受到中國法律的約束,所以很多信奉基督教的刁民惡棍開始狐假虎威欺凌普通民眾。尤其在山東地區,民教衝突非常劇烈。比如同治元年的教案事件,負責調查的名臣曾國藩提出:

“凡教中犯案,教士不問是非,曲庇教民;領事亦不問是非,曲庇教士。遇有民教爭鬥,平民恆屈,教民恆勝。教民勢焰愈橫,平民憤鬱愈甚。鬱極必發,則聚眾而群思一逞。”

所以,在這一時期國家對於民眾結社自保是默許狀態,因為他們不敢直接針對教士和教民,但是又憐憫平民。默許也就是無言的支持。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 ▄ ▅ ▆ ▇ █ 謝謝關注█ ▇ ▆ ▅ ▄ ▂



清風說史


慈禧太后聽聞洋人慾逼其還政於光緒,故借扶清滅洋的義和團之手教訓洋人,但是沒有想到事情鬧大了,八國聯軍以此為藉口派兵進京保護僑民,慈禧被迫對十一國宣戰。

宣戰後,京師失守,慈禧西狩西安。在亡國的危機下,慈禧默認東南互保,並將責任推卸給義和團,同時命令清軍剿殺義和團。於是,義和團在八國聯軍與清軍的剿殺下滅亡。

然後就是李鴻章北上善後背鍋。

因此,慈禧鎮壓義和團是有,但是說她勾結列強,這個真沒有!當然,義和團也都是些禍國殃民之輩。




當代曹植


反對維新的慈禧雖然獲勝,但比她年輕得多的光緒皇帝的存在,對她和支持她的守舊大臣是潛在的巨大威脅,因此,只有廢之而後安。但由於列強明確反對廢帝,最後,慈禧相信義和團具有刀槍不入的神功,利用義和團反對列強。

最終,敗於"八國聯軍"。一九OO年八月十五日清晨,北京城被功破,慈禧攜光緒等倉皇出逃西安,好不狼狽。面對滅頂之災,慈禧不能不對自己基本的執政方針作重大調整。

九月七日,停留太原的朝廷在奕劻,李鴻章等與列強議和的上諭中,將責任完全推給義和團並下令剿殺義和團,此案初起,義和團實為肇禍之由,今欲撥本賽源,非痛加剷除不可。

直隸地方,義和團蔓延尤甚,李鴻章未到任以前,廷雍責無旁貸,即著該護督飭地方文武,嚴行查辦,務淨根株。儻仍有結黨橫行,目無官長,甚至抗拒官兵者,即責成帶兵官實力剿辦,以清亂源而安氓庶。

清廷政策從此前向只是"保護教民“的轉變進一步急轉為鎮壓義和團。不久前還稱義和團為"義民“,此時則成必須剿殺的"肇禍之由"。理由何在,並未解釋,慈禧急於求和,政策只能急轉彎,顧不得更多了。

義和團運動的失敗,導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中國人民對清廷的態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可知義和團運動失敗,使中國人民認清了請政府專制賣國的本來面目,擁護,支持清廷的態度變成反對,推翻清廷的態度,即有利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發展。


徐國華


義和團是晚清時期由山東一帶發展起來的秘密結社和練拳習武民間組織。義和團最初有反清復明的思想,後隨著列強對中國侵略的加劇,中華民族與列強的矛盾超越了中國內部的階級矛盾,義和團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

隨著義和團勢力的不斷髮展,各地義和團不斷衝擊西方教會的教堂,一些傳教士和進行教民在衝突中被殺,事件被稱為“教案”。清政府也命令地方政府或派員進行鎮壓 ,但義和團勢力仍不斷壯大,並發展到河北、直隸一帶。

而此時,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囚禁了光緒皇帝、捕殺維新人士,再度垂簾聽政。西方國家紛紛對慈禧的政變提出批評並向慈禧施加壓力,這令慈禧非常生氣。為對抗西方列強,慈禧決定利用義和團。

清政府宣佈義和團為合法組織,使義和團迅速發展到北京、天津等地並控制部分城區。隨後,慈禧命令清軍和義和團一起進攻北京的列強使館。引發列強組織了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

八國聯軍從天津登陸,很快擊敗了清軍和義和團攻入北京。慈禧太后挾持光緒帝倉皇西逃。慈禧西逃過程中發佈上諭,將列強侵華的戰爭責任推到義和團頭上,命令各地清軍予以剿殺義和團。

義和團最終在清軍和八國聯軍的聯合剿殺下失敗。義和團運動有反帝的性質,但義和團也有破壞鐵路、電線設施等行為,是盲目排外的表現。義和團運動以封建迷信來團結會眾相信刀槍不入,也表現了當時中國農民的愚昧無知。


林城布衣10001


因為當時慈禧利用義和團來地址洋人,然後義和團打著扶清滅洋的口號,大肆在國內屠殺洋人,和破壞教會,最後洋人揚言八國聯軍攻打清庭,然後發起八國聯軍,慈禧驚慌失措,慌忙逃跑,然後留下一位親王跟外國人周旋談判並且鎮壓義和團來討好洋人,最後順便把珍妃扔到井裡


小鵬雜談歷史


總體上看,慈禧太后沒有勾結列強鎮壓義和團運動,相反,慈禧太后還讚賞義和團的“扶清滅洋”口號,並允許義和團與清軍並肩作戰,以合法的身份抗擊八國聯軍。當然,戰敗後慈禧太后在列強的逼迫下開始壓制義和團發展,但是她也並沒有像對待太平天國運動那樣以最極端的手段對待義和團運動。如同任何一個人都是立體的,我們也無需把慈禧太后全盤否定,在晚清的最後數十年中,也只有慈禧太后能夠有手段通過跟列強的鬥而不破、和而有度從而維持國祚的“死而不僵”,換做當時的別的滿族統治者比如唯滿族化的奕欣、軟弱無能的光緒皇帝等或漢族統治者比如鼓吹“東南自保”的李鴻章、“全盤西化”的維新派等,未必強於慈禧太后。


董元奔古典情懷


義和團的問題我們應該首先先了解下義和團的興起原因。

義和團的起事是因在“甲午戰爭”後,清廷戰敗,帝國主義列強開始大肆瓜分中國,加強了對中國的政治經濟的侵略,使廣大中國百姓深受其害。這成為了義和團興起的主要原因。

義和團的最初口號是“反清復明”,因為當時清廷的一些列做法,使得當時的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便由山東和直隸一帶的民間社團和一些習武練拳的組織共同成立了“義和團”。

義和團的成立直接對當時清廷構成了威脅,同時義和團大肆殺害洋人、傳教士,燒燬教堂。雖然慈禧太后命袁世凱等一干大臣前去鎮壓,但是義和團的依舊以洪水之勢迅猛發展。

義和團的發展讓西方列強大為不滿,在督促清廷圍剿不利的前提下。於1900年5月28日西方列強提出要派“使館衛隊”進去北京,開始清廷拒絕了,後被迫在31日同意了。但是列強違背了“每使館二三十人為率”的要求。陸續派進400多人進京,後又以西摩爾為首進駐2000餘人。這一舉動對於清朝形成了嚴重的威脅。清廷一面要派兵鎮壓義和團,又調以董福祥領導的武后衛軍(甘軍)進入北京以防不測。

列強的強行進軍和義和團的抵禦外國軍隊的行為,讓當時的清廷對於義和團的態度有了改變,最終決定要招撫義和團,讓義和團去對付洋人,以保住清廷的利益。

*義和團士兵

得到朝廷支持的義和團發展更為迅速壯大,並改變“反清復明”的口號,換做“扶清滅洋”。朝廷這是也因為西方列強的一再過分行為決定以武力阻止並開始對外宣戰。

對於同西方列強的戰鬥中也取得幾次勝利比如“廊坊大捷”。可是最終還是因為武器裝備同西方軍隊的懸殊較大,開始了敗退。最終八國聯軍打進了北京,慈禧太后帶領了皇帝皇后逃往了西安。北京的失守意味著義和團運動的失敗,而且在慈禧太后西逃時將戰爭的原因推卸到了義和團的頭上。並命清兵繼續圍剿。好給西方列強一個交代,最終又簽訂了《辛丑條約》,才平息了這場戰爭。

義和團在得到清廷支持後發展迅速,但在清廷的態度改變後加上西方列強的打擊下,各地區力量迅速的消亡。最終整個義和團運動徹底失敗!

究其原因義和團的失敗是因為以慈禧為首的清廷要保護自己得利益,不管是招撫還是圍剿,都是為了減少自己得利益損失。而義和團在得到招撫後一直排外,喪失了對清廷的警惕。使清廷在為了保護自己利益的前提下消滅了整個義和團運動!


小房談史


大家好,我是歷史的影子!義和團是晚清時期一個民間自發反對外國侵略的組織,當時中華民族與西方列強之間矛盾越來越尖銳,救亡圖存成為了那個時代的口號。為了打擊外國侵略者,一些愛國人士運用宗教迷信號召廣大的勞苦群眾聚集起來反抗帝國主義的侵略。

義和團的組成力量非常廣泛,上到大官貴族,下至平民百姓,凡是反對洋人的中國人都可以進入義和團。義和團的指導思想主要是封建迷信思想,他們利用迷信來吸引更多的群眾參與,這些人大多都是飽受洋人欺負的人,再加上義和團到處宣揚中國的苦難都是洋人造成的,洋人醫院會用人的眼睛做迷藥,會用器具吸走中國孩童的陽精等等,這一系列的謠言讓中國人人人自危,所以為了抵抗洋人選擇了加入義和團。

義和團的基層組織是壇,一般稱為“壇口”,這是義和團召集百姓,發號施令的地方,屬於領導機關。每個壇有多少領導人完全看當地的規模而定,壇與壇之間沒有上下級關係,完全是平等的,這也就導致了義和團分佈散亂,沒有統一的指揮,不過他們在聚眾鬧事的時候一般會相互聯繫和支援。

義和團最初的口號是“扶清滅洋”,他們忠於慈禧太后,是朝廷對外的一股重要力量。當時很多義和團成員都接受了朝廷的招安,掛上了朝廷的官牌,當然也有一些義和團成員是不接受朝廷的招安的,對於這些不聽朝廷派遣的以及一些不良分子利用義和團的名義欺壓良善的,清朝一般都會派兵剿滅。

在1889年,大規模的義和團起義爆發,到1900年年初的時候,規模已經由原來的四萬人發展到了十萬人,他們從直隸向北京和天津地區推進,沿途破壞了許多的教堂和電話線等基本通訊設備,由於清軍對其鎮壓不利,導致了西方列強的不滿,八國聯軍開始了武裝干涉,在同年6月21日,清廷被迫向西方列強宣戰,結果八國聯軍一路打到了北京城,即使是義和團和清軍配合也無法阻止武裝到牙齒的八國聯軍。

在簽訂《辛丑條約》之後,為了轉移清廷與列強的矛盾,慈禧將罪責全部推給了義和團,下令全國各地鎮壓義和團,一場轟轟烈烈的義和團運動就這樣遭到了清廷和八國聯軍的聯合絞殺,原本是自己同盟者的清廷已經將槍口轉向了自己,大部分的義和團都被鎮壓了,只有少數一些人仍然堅持義和團運動,並且提出了“掃清滅洋振興中華”的口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