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算不算奸臣?

悠然見圓山


對於85後一代來說,翁同龢是一個謎一樣的人物。

因為85後中學時候,歷史課會說翁同龢向光緒皇帝推薦了戊戌變法的操盤者康有為,從這個表述來說,翁同龢是一個進步人物,但是,近年來,很多晚清題材的書籍則又透露這樣的一個現實:翁同龢為了壓制李鴻章,惡意剋扣北洋水師的經費,這種行為成為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之一,從這一點來看,翁同龢似乎又是一個奸臣,那麼,翁同龢到底算不算奸臣?

個人認為,這個問題要從深度來探討:

帝制時代的忠君愛國

在帝制時代,既家天下時代,忠君和愛國,是很難統一的。

因為在帝制時代,朝廷不過是天子的私產而已,因此,如果將維護天下人的利益視為愛國的話,那麼,忠君和愛國並不能劃等號。

當代人提起五代後晉皇帝石敬瑭,認為石敬瑭無恥之處在於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導致後世王朝深受其害。但其實對於石敬瑭來說,最大的屈辱並不是割幾塊地給外人,而是要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稱臣。不過想起自己畢竟能當皇帝,給契丹人當乾兒子也著實算不得什麼。

同樣,對於翁同龢這種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來說最大的價值觀,就是忠於大清皇帝。至於這種忠是否對得起天下,這不是翁同龢所考慮的。

其實,大清滅亡後,很多清朝的遺老遺少,至死表示願意為宣統帝效忠,甚至很多遺老遺少在溥儀擔任偽滿皇帝期間,依舊為偽滿朝廷效勞,歸根結底,就是因為這種思想的毒害。

翁同龢一生的所作所為,沒有一絲一毫對不起光緒帝的地方,因此從這點說,翁同龢是光緒帝的忠臣,也是大清國的忠臣。

清流誤國

但是,翁同龢對光緒帝忠,對大清國忠,卻不代表翁同龢對得起天下人。

翁同龢的一生,受其見識、眼界的侷限,翁同龢意識不到天下人的利益,甚至對於翁同龢來說,自己的首要任務,是防止大清朝廷內部存在任何一方能威脅朝廷地位的勢力,而李鴻章,則是翁同龢首要遏制的人選。因此,翁同龢在得勢期間,竭盡全力打壓李鴻章及李鴻章背後的北洋水師。

但是,當光緒帝打算變法的時候,翁同龢在深知會得罪慈禧太后的前提下,積極為光緒帝變法而奔走——倘若翁同龢奸詐,那麼翁同龢絕對不會犯傻得罪慈禧太后。

因此可以得出結論:翁同龢是一個迂腐的士大夫,是清流誤國的典型代表——迂腐的士大夫,其忠貞精神可佳,其文章也可圈可點,代唯獨對國家建設,毫無積極作用。


藤樹先生


說翁同龢是奸臣,未免也太高估了他。充其量,翁同龢也就是個書呆子。

常有人說,甲午戰敗,敗在北洋艦隊;而北洋艦隊,又敗了翁同龢之手。

此話怎講呢?早在清朝還沒滅亡時,就有個段子是這樣說的:

大東溝海戰失敗後,慈禧太后令翁同龢赴天津面見李鴻章詢問對策,後者李鴻章見了死對頭後怒目相視,半晌才質問道:

“翁師傅總理度支,平時請款動輒駁回,現在事急才問兵艦之事,試問兵艦果可恃乎?”

翁同龢只好陪著笑說:“我等主管戶部,總節約為盡職,如事誠急,何不復請?”

李鴻章恨恨地說:“爾等平日疑我跋扈,那些清流們又動輒參我貪婪,我若是再嘵嘵不已,還能活到今天嗎?”



從這個意義上說,戶部下達的禁止外購軍械令對北洋艦隊大概是最為致命的。

從1889年開始,北洋艦隊即停止購買新軍艦,而日本卻以每年至少增加一條新軍艦的速度快速擴張,至甲午年時,日本艦隊已經全面超越了北洋艦隊,勝敗已分矣。

也有人說,翁同龢阻擾北洋艦隊的發展其實是與李鴻章有著私人恩怨有關。

原來,在剿滅太平軍時,翁同龢長兄、安徽巡撫翁同書被曾國藩彈劾“縱賊、失城”等大罪,結果翁同書褫職戍邊,其父翁心存一氣身亡。

事實上,曾國藩的這一彈章,不是別人,而正出自李鴻章的手筆。

由此,無論李鴻章搞海軍還是修鐵路,處處都受到翁同龢的掣肘,“李公困疆畿二十年,疑謗紛紛,終不獲行其志。”



當然,僅以甲午之事評價翁同龢當然並不公道,畢竟翁同龢為兩朝帝師,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但翁同龢的毛病在於,他這輩子沒有經歷過事,尤其致命的缺陷是:

他沒有在基層做過官(哪怕做上兩年知縣),而是一直浮於上層,對民風政情實無親身經歷,所以其認知、眼界、實務都有很大的缺陷。

如此,在他的影響下,光緒皇帝親政之後,在甲午和戊戌問題上一錯再錯,這不能不說和他有莫大的關係。

老實說,翁同龢學問人品尚可,如果做個太平宰相倒也馬馬虎虎,但碰到晚清這種時期,他這樣的書呆子可就要栽跟斗了。


坑爹史冊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號松禪,是晚清政壇舉足輕重的人物之一。自咸豐六年(1856年)中進士起,翁同龢的仕途一直都走的很順利,曾任同治、光緒兩代帝師,到光緒八年(1882年),又擔任軍機大臣,成為名副其實的朝廷重臣。

而關於翁同龢最廣為人知的事蹟,卻並非什麼光彩之事,而是翁同龢因與李鴻章有隙,故藉機剋扣北洋水師軍費,不斷拖延軍費事宜,導致本該購入的快船被日本買去,才有了甲午海戰大清的敗局。翁、李二人的矛盾起因在何處,有人認為是由於翁同龢之父翁心存的去世與李鴻章有關,故而翁同龢因公徇私,刻意打擊報復李鴻章及其所主持的水師。這當然不能算作問題的全部原因,學界觀點大多認為翁李二人的矛盾不僅僅是因公徇私這麼簡單,而也與翁李二人派別不同有關,翁同龢為晚清請流派代表,主張厲以風節,揭露弊政,在對日戰爭上一般採取強硬態度,與李鴻章前期主和的主張相對立,這種政見上的差異應當是二人矛盾更主要的原因。

至於翁同龢是否是奸臣,筆者認為,每一個歷史人物都是立體且豐滿的,不能簡單用忠奸這兩字把歷史人物歸類。正如茅海建先生在《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一書的緒論中闡述的那樣,過度放大對人物的褒貶、把某一歷史事件的成敗完全歸因到某一人物身上是忽視歷史真相的行為,翁同龢對於洋務派的刁難的確可能影響到了甲午海戰,但卻沒有作用大到改變戰爭最後的成敗,甲午海戰的失敗,是中國在經濟、政治乃至軍事等多個維度落後於世界的結果,不能也不應該完全歸咎到一個“奸臣”身上。


國家人文歷史


這問題問得好。

筆者自詡對歷史比較瞭解,對晚清政局也略知一二,但對這位常熟的翁師傅如何定位,還是再三思索。

說翁師傅是賢臣,那叫吹牛;

說翁師傅是奸臣,那良心過不去;

平心而論,翁師傅是一個人品道德高尚,政治操守低下的庸臣。

翁同龢自幼稟性好學,通讀四書五經。咸豐六年(1856年),他殿試一甲一名,考中狀元,授修撰,任實錄館協修。因其學識過人,故成為同治和光緒兩代皇帝的老師。

翁同龢為官清廉,不貪財,不好色,在晚清的政治舞臺上,算是一個比較另類的奇葩。因此,剛才說他是一個人品道德高尚的人。當時的英國駐華大使竇納樂評價翁說:翁同龢喜歡以不變應萬變。他的思想略顯保守和落伍,但是在個人修養方面,頗有學者風度,令人尊敬,是一位守舊的中國政治家的最完美典型。

個人私德上不錯,但在政治舞臺上,翁師傅就不那麼完美了。當年剿滅太平軍時,李鴻章身為曾國藩的幕僚,曾為曾國藩寫奏章,彈劾翁同書,導致後者被罷官免職。翁同書是誰?翁同龢的哥哥。哥哥被人撂倒,當弟弟的總要找機會為老哥出氣。此後,翁同龢一直與李鴻章作對,甚至在國家的大是大非上,依然執迷不悟。所以,翁同龢把個人恩怨置於國家利益至上,政治操守可以說非常低下。

翁同龢主管戶部(相當於今天的財政部),主管錢袋子、李鴻章因為北洋水師的軍費問題,曾和翁同龢有過幾次談話。李鴻章為了要到軍費,不惜低三下四討好翁同龢,希望翁可以撥付足夠的軍費給北洋水師。

翁:你們已經花了那麼多錢了,就不能省點嗎?

李:只有保持足夠多的軍艦,才能以猛虎之勢,威懾住日本,形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優勢。

翁:猛虎既然不戰,那還要什麼錢,給老虎省點飯錢不是很好嗎?

於是,北洋艦隊10年未添一艦。

大東溝海戰後,北洋艦隊慘敗。慈禧派翁同龢去質問李鴻章,結果一見面,李鴻章先質問翁同龢:翁師傅平時管著戶部,我來要錢都被你駁回,現在弄成這個局面你才來問我軍艦的事,早幹嘛去了。

很明顯,翁同龢理虧,但他當然不會承認,會如何回應呢?

“我管錢,當然要事事節儉,如果真的很要緊的撥款,你可以多上報幾次。”

李鴻章被翁同龢的厚臉皮氣到了,憤憤道:平時,你們都說我跋扈,說我貪婪,如果我繼續要錢,還能活到今天嗎?”

甲午戰敗有多方面的原因:有朝廷的原因,有李鴻章的原因,有太后和皇帝的原因,但兩朝帝師翁同龢私心太重,損公濟私也絕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綜上所述,筆者給翁師傅的評價是——“個人品德高尚,政治操守低下”的庸臣。也許翁同龢與李鴻章都沒想到,兩門斗了一輩子,若干年以後被編成了一幅對聯打包一塊兒罵了:宰相合肥天下瘦(李鴻章是合肥人),司農常熟世間荒。(戶部尚書在以前,就是大司農,管錢糧的,翁師傅也正好是常熟人)。兩個人吵了半天,最後被後人一起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梁啟超:《李鴻章傳》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筆


腦洞大開的歷史


不算

他最多算庸臣,他的水平和見識都很差,根本沒有能力,輪不到奸臣的稱號;

縱觀歷史,能稱為奸臣的都是能力很強,品德很壞的人,這些人才不愧為奸的稱號;

反觀翁能力不足,見識短淺,品德低下,最多是庸庸碌碌之人,逢迎拍馬之流。


財經解讀者


借用恭親王奕訢評價翁同龢一句話:此人居心叵測,怙勢弄權,聚九州之鐵,難鑄此大錯!此人雖有正氣,滿腹經綸,不貪不賄,但過於迂腐,兩任帝師結果如何,是文人誤國的典型,根本無法理解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真理,李鴻章再不濟,也能弄點洋務,建個北洋水師,出事了能擦屁股,而翁同龢滿,嘴大義說漂亮話誰都會,但真正做了什麼實事?

圖為常熟翁同龢故居,綵衣堂。

舉幾個例子,光緒13年,李鴻章倡議修建從天津到通州的鐵路,醇親王奕譞支持,以翁同龢為首的大臣反對,理由是李鴻章有資敵擾民之嫌,其實真正理由是戶部錢款緊張,不可再興事,同年鄭州黃河決口,禮部尚書李鴻藻督辦河務要錢,翁同龢不給,結果李鴻藻因日久無功被革職,翁同龢把錢揣著幹嘛呢,給光緒大婚,給老佛爺修園子,當時的光緒大婚僅預算達400萬。

戊戌政變後,翁同龢被慈禧革職,並不敘用,圖為翁同龢蠟像。

清廷本就入不敷出,翁同龢跟李鴻章的私仇直接上升到國家層面,處處剋扣北洋水師的軍費,裝備更新換代的錢硬是被拿去修了園子,丁汝昌申請換幾個炮,翁同龢都不批。甲午一戰,李鴻章非常清楚根本不堪一擊,只能主和,而海軍經費移修頤和園的慈禧和翁同龢,不想留下昆明湖換了渤海的詬病,堅持主戰,結果全軍覆沒,北洋軍打到日本吉野號上的都是空炮,大清不亡誰亡。

1904年翁同龢死了,活75歲,圖為翁同龢墓。

再說戊戌變法,維新是他支持的,康有為那貨是他推薦的,《明定國是詔》是他草擬的,但是空變法實保守是他,反對康有為是他,滿腹猜忌的是他,變法開始就被罷免的官員也是他。翁同龢一生在皇帝邊上雖兢兢業業,但空有其位,碌碌而無為,是文人誤國的典型。


圖文繪歷史


大奸似忠。用內部人評價就是“聚九州之鐵,難鑄此奸人”。

如果要比較的話,就是明末東林黨的影子。

1.打造清廉作風形象,卻沒少貪。

2.拉幫結派,搞鄉黨,舞弊弄權,敢科舉作弊,只為壯大自己派系力量,跟當年和坤乾的一樣。

3.站在道德制高點,利用派系力量,四處攻伐,不論對錯,沒有國家利益前途,黎民百姓生死。

4.夾私利報私仇,那管國家生死,北洋艦隊十數年沒有批一分採購軍費,有船居然沒子彈,借管戶部之權,卻以私權凌駕國家利益之上。

5.一切行事,只管道德文章,只管賺取自己名聲,不顧全局,楊乃武小白菜案件平反,清算,導致官場全面震盪,收疆軍費無從籌集的,左宗棠收復疆土險些無功而返。

6.國家存亡之計,依然不忘內鬥攻伐,全無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卻如攪屎棍,內鬥不息。

完完全全就是明末東林黨的影子。真是大奸似忠。


花門酒家翁


翁同龢當然算奸臣!

自從明朝開始,就有越來越多的所謂忠臣,就是通過所謂的滿口仁義道德,來標榜自己的忠義。同時,還以維護祖制的名義,來阻止任何有利於國家民族的改革。比如明朝時候,明明張居正提出的一條鞭法有利於明朝統治。有利於減輕普通老百姓的稅賦。但是,這些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的所謂清流,卻打著為了維護祖宗理法的名義,進行阻礙。尤其是當張居正去世以後,他們甚至拿張居正的私生活等來進行強力的抹黑,扼殺了他所做的改革。最終,也導致了明朝的覆滅!

而翁同龢的所作所為,比他明朝的前輩和同行更加令人所不齒。他面對我國從來沒有經歷過的“三千年之大變局”。仍然抱殘守缺,試圖通過道德來解決,被列強將國家變為殖民地的嚴重問題。面對李鴻章積極的變革,出於私怨來進行全盤的否定和攻擊,甚至不斷抹黑李鴻章的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但是,最後翁同龢在一再宣稱,要堅持祖宗之法來救國的口號背後,卻是偷偷讓自己的子孫利用自己非法所得,去美國等國家安家。因而翁同龢其本質上和滿口說為了大明可以犧牲自己,最後卻在跳河殉國的關鍵時刻,嫌水太涼而放棄,轉而投靠滿清的南明大儒錢謙益,是一丘之貉!


地震博士


毫無疑問,奸臣。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顯而易見的壞人,壞的流膿的那種。比如逮著美女就流涎的,碰到孩子就搶棒棒糖的,不扶老太太過馬路的。這種壞人其實不可怕,只不過看起來咋咋呼呼罷了。

可怕的是那種以正道示人的“君子”。

這種正人君子害人,害國,其禍害之烈,遠勝小人為霍。

翁同龢正是這樣的君子,也是為禍最烈的奸臣之一,足可與秦檜並肩。

其實你說秦檜私德就很糟糕?就和京劇、戲曲裡面龐太師之類的白鼻子奸臣一樣,壞得徹底?不。秦檜私德其實蠻過得去,而且非常有才。比如,你今天用的最多的字體,“宋體”,其實就是秦檜所創。他治國十九年,雖然黨同伐異,但總體而言,南宋政局穩定下來了,要不南宋能撐150餘年呢?南明只撐了二十多年。這其中,不能說秦檜無功。

但秦檜還是奸臣,而且是千古奸臣的代表。奸臣不奸臣,絕不僅僅是私德。而是看你所為符不符合國之大義,民之生計。

秦檜的罪是在南宋局面並不壞,甚至開始佔上風的時候,他生生將之扼殺。紹興十年,當時南宋的局面非常好:

《宋史》:(六月)時張俊克亳州,王勝克海州,岳飛克郾城,幾獲兀朮。張浚戰勝於長安,韓世忠勝於泇口鎮,諸將所向皆奏捷,而檜力主班師

紹興十一年十月,殺岳飛。

至此,南宋的反攻勢頭戛然而止,惟有偏安一隅,混吃等死了。但南宋好歹平安度過了一百多年。

而翁同龢的所作所為可以說是直接葬送了清朝。

儘管甲午戰爭的後果不能全歸咎於翁同龢,但他的責任絕不在小。

因為個人私怨(其兄翁同書守土不力,參翁同書的奏摺是李鴻章所擬,就此與李鴻章結下深仇)而對李鴻章百般刁難。這個也許還可以理解,畢竟其兄雖然不是李鴻章所殺,但間接喪於李鴻章之手。

囿於狹隘的權力之爭,掐死了北洋水師的軍費供應,由此,從1888年,這一大吉大利的年份開始,7年之久,北洋海軍的軍費是能扣則扣,導致北洋水師7年未更新任何一艘艦隻,而本應該為北洋還是所有的高速先進艦艇,吉野號,倒頭來葬送了北洋水師。

這一切,只為了替帝黨奪回後黨手中的軍權。

所以,才有了翁同龢齷齪的想法,敗則廢掉北洋水師,廢掉李鴻章的軍權,以此為契機重建大清海軍;勝則順勢搶班奪權,佔據要津,同樣可以廢掉後黨的軍權。

這些,我本來想多說一點,但事實上是沒有必要了。因為其他答案已經說的夠多了。

我想說的是什麼呢?

所謂的正人君子,做起惡來,害人更甚。為什麼?因為他們佔據著道德制高點。秦檜是要保半壁江山的和平;而翁同龢是要救濟天下百姓,要讓慈禧太后,光緒皇帝維持皇家體面。這些都是他們完美的藉口。

既然他們打著這麼崇高的旗號,你是不能指責他們的。指責他們,你就是與道德為敵,與公俗為敵。

恰恰在這方面,翁清李貪,翁同龢本人是清末有名的狀元、清流。所以他可以打著道德的旗幟去幹那些齷齪的事情,即所謂的陽謀。

只不過現在滿清名聲不好,否則,翁同龢的罪過比秦檜大多了。秦檜至少真的幫助完顏構保住了半壁江山,而且延續了150餘年;而翁同龢同樣是葬送清的罪魁禍首之一。如果他能放下私怨,幫助李鴻章提升北洋水師實力,幹掉日本海軍,那也許就沒有馬光條約、辛丑條約,也許就沒有九一八,沒有日軍侵華。

縱使你不願幫助李鴻章,你能不能再建一支朝廷直屬海軍?這樣既能保障國家安全,同樣也能協助帝黨從後黨那裡奪權。

但翁同龢都沒做。他能做的,就是鬥,為私慾鬥,為權力鬥。 最終就是葬送了一個國家。

大家看看,他是不是還不如秦檜?華夏之後五十年的痛苦,你說沒有翁同龢的責任?

你再清官,又有何用處?


江上一峰青


我覺得這個問題上很多人都冤枉翁同龢了,他肯定不是奸臣,而且也說不上“故意攔截北洋水師的軍費”。


翁同龢在晚清亂局中不算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對於政爭也很熱衷,但是翁同龢實在說不上奸臣。


說翁同龢故意“故意攔截北洋水師的軍費”,其實是指的光緒十六年(1890年),戶部上奏,以海軍規模已具和國家度支艱難為由,請求暫停海軍向國外購買軍火。


然而這絕對不能簡單的和“故意攔截北洋水師的軍費”劃等號。


戶部所謂暫停“購買軍火”是指的新的外購項目,並沒有剋扣北洋海軍經費,北洋海軍軍費也不歸戶部劃撥。


北洋海軍主要經費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日常開支,從海防協餉內支用。1887年至1894年,北洋方面共獲得1000餘萬兩協餉款,平均每年130萬兩;第二部分海軍衙門直接撥款。提供“北洋八大遠”(定遠、鎮遠、濟遠、致遠、靖遠、經遠、來遠、平遠艦)的薪糧公費、燃料、維修費用。這筆款項為北洋獨得。從1886年至1894年,共約400萬兩庫平銀。


這是北洋海軍主要經費來源,這兩筆主要收入並不歸戶部調撥,所以不存在“故意攔截北洋水師的軍費”這件事情。


其次,儘管每年會固定調撥給北洋海軍固定軍費,但是由於清朝並不是一個近代化國家,還屬於中古國家,別說國家預算,就連銀行都還沒有成立,財政上還是沿用“量入為出”的老久財政原則,一旦有突發事件就會到處挪用經費。事實上在翁同龢執掌戶部以前,北洋海軍軍費就經常性被挪用,當然,絕大多數挪用是因為國家突發災害,比如僅光緒元年就有“滇案恤款”20.3萬餘兩、“借撥河南買米銀”4萬兩、“山西河南兩省賑款”20萬兩、“京師平糶不敷價銀”7.4萬餘兩、“河間等處井工”4萬兩、“惠陵工程”4萬兩……類似這種挪用,我們今天很難說是出於私心,比如河南災荒,戶部確實沒有這筆錢,總不能眼看著河南災民餓死,那怎麼辦?只能從其他地方挪用,北洋海軍每年預算好幾百萬兩,當然從北洋挪用是最方便的。


最為關鍵的是戶部挪用北洋海軍軍費並不是翁同龢執掌戶部以後的事,早在北洋海軍成立之日就開始了,所以這也怪不到翁同龢頭上。


最後一點,翁同龢執掌戶部後為什麼要“暫停海軍向國外購買軍火”?


一方面是因為李鴻章天天吹噓北洋海軍世界第八海軍,那麼在沒有近代國家和近代國際政治概念的翁同龢看來已經如此厲害了,又何必繼續購買外國軍火呢?更何況李鴻章辦洋務、搞北洋海軍,自身真的不乾淨,就連李鴻章自己的女婿張佩綸在甲午戰爭爆發前都吐槽李鴻章老用一些貪汙腐敗的官員,在這種情況下翁同龢擔心李鴻章也外購軍火名義撈錢,我覺得是無可厚非的一件事。


另一方面就是當時戶部真沒錢,晚清清政府一直到1900年後才開始試圖建立近代化金融體系,在此之前,朝野上下沒有人覺得清朝金融體系和稅收體系有多落後,加上兩次鴉片戰爭使得清朝關稅被外國人把持,這使得清朝從太平天國運動以後一直沒有擺脫財政困境,一直依靠各種捐釐稅金來維持朝廷的多餘開銷;再加上慈禧的頤和園工程,戶部確實是沒有錢,所以“暫停海軍向國外購買軍火”真不能算翁同龢公報私仇,我覺得任何一個不怕得罪李鴻章,又沒有國際眼光的戶部尚書都會做這個決定。


這裡再說一下頤和園工程,頤和園工程表面上是慈禧貪圖享樂要修園子,實際是關乎中國古代政治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傳統:皇帝親政。說白了,真正傳統意義上的中國古代忠臣都應該無條件支持慈禧修頤和園,因為這標誌著慈禧準備把權力還給皇帝,所以頤和園越早修好,光緒帝就能越快親政,所以只要是認可中國傳統政治倫理的大臣都無條件支持和擁護給慈禧修這個頤和園,因為這代表著清朝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垂簾聽政”不正常政治生態後終於要回歸正常政治生態了。


綜上所述,翁同龢放在古代王朝政治倫理下審視,他絕對不是奸臣,相反,還是一個忠臣,當然,他有他的時代侷限性,沒有看到日本實際威脅以及當時清朝險惡的國際環境,但是話又說回來,當時清朝上下又有人能有這樣的眼光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