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樁與三角支撐結構

我們站樁,要建立上、下兩個支撐結構,以此來承接外力,行話叫間架。

上面一個,是頸椎與兩個肘關節的三角支撐;下面一個,是腰椎與兩膝蓋的三角支撐。

為什麼要手位高一點呢?

手的高低之所以設立在約於齊眉的位置,一個是鍛鍊肩膀三角肌,另一個目的就是讓兩邊肘部大約與肩部齊高,以求明確頸椎與左右兩肘的三點支撐關係。

鑑於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原理,不能僅有上肢的,還要有下肢的,如腰椎與兩膝之間的三點支撐。

推手、斷手,人的小臂難免要承接面前敵手的外力,我們不能單純用身上或手臂的力量,或者說只用腿部的力也不全面。

要用結構的力量。

培養上、下肢的三角支撐結構,這是古傳站樁的重中之重。

發力打拳,不能把結構打沒了,當然拳術動作不管是緩速、疾速,其內在結構還是存在的,只不過動作出現變形,看不出來罷了。

為什麼要肩撐肘橫?

為什麼要頂膝坐胯?

兩個字,結構。

結構,是樁法的內在框架,整體如鑄指的就是它。

除上述結構之外,站樁另有上、下肢的局部三角支撐。

比如肩、肘、腕和胯、膝、足。

一拳打出去,力量必有回震,沒有結構的支撐是不行的。

我們站樁,起碼要培養兩種力,一種叫梢節力,也就是拳腳的力量,此為主動攻擊之力。

梢節力講究的是離心力,梢重根輕,身上是松的,拳如重錘,要有穿透感,所以站樁開始練梢緊身松。

與之相對應的,就是頸椎與兩肘、腰椎與兩膝的三點結構。

後期得練這個,與梢節力同等重要的:結構之力。

不管上、下哪種結構,三點之間均要既存在支撐又要保持互為牽拉。

主動出擊的時候,身體內在結構是松的,只有在身受外力反震才發揮作用。

平時練平行步站樁時,周身放鬆,要拿意念去找,先求兩邊肩部、肘部的橫撐(橫撐不能丟了墜肘的勁兒),橫撐之中問問自己兩肩、兩肘互相有沒有往裡拉的意思,然後再按同樣的要求建立頸椎與兩肘之間的關係。

體驗上面的有基礎後,再體驗下肢。

胸空腹實,松腰坐胯頂膝,尾椎斜向下後方約15度產生下坐之意,身形微微有點前傾,不注意看不出來。

這時,要放鬆蓄意,意在腰椎與兩個膝蓋之間的支撐與牽拉關係。

只可存意,不在形上求,讓形體不知不覺的服從於意念。

結構的培養,必須出自正確的樁架,先求意,最後讓意和形和力統一起來。

重申一下,站樁的手位有高、中、低多種,不要這裡說到手位高,就認這一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