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背後:一個落魄貴公子的孤獨與奮起

文|米瑞君

《湖心亭看雪》背後:一個落魄貴公子的孤獨與奮起

初中語文課本里,有一篇明朝文學家張岱的文言文《湖心亭看雪》,文辭優美,意境開闊,我非常喜歡這篇美文。

每當嚴冬來臨,一個人在暗夜裡偶或眺望蒼茫窗外,聽著外面北風呼嘯,想象一場大雪鋪天蓋地而來,就會情不自禁地在心裡吟誦起“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大雪封湖,天地間白茫茫一片。寒氣逼人,冰天雪窖,一般人都會守著暖爐,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覺,誰會在無邊黑夜孤身前往西湖的湖心亭看雪呢?張岱,大概是一個孤獨的“痴人”

他如此與眾不同、標新立異,我很是好奇,《湖心亭看雪》背後的張岱,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張岱本是官宦世家的貴公子,將近天命之年,他的人生軌跡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國破家亡,前塵往事忽如一場舊夢。此後,他隱居深山,專心著書立說,過起了閒雲野鶴般的生活。

孤獨不僅僅是張岱生存方式上的形隻影單,更是心靈和精神上的惘然若失。

張岱,前半生錦衣玉食,後半生落魄潦倒。

闊綽時,他在喧譁熱鬧中享受世間萬事萬物的美妙,繁華過後,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榮華富貴皆變成鏡花水月。

窮困時,他安身立命,在與世隔絕的環境裡奮筆疾書,縱然孤獨無依,他卻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模樣:快意又充實,高貴且自在。

01、猶記昨日繁華,一響貪歡

張岱出生於“鐘鳴鼎食之家,詩書簪纓之族”,自他的高祖父開始,祖上皆通過科舉入仕途,四代為官,家世顯赫。

《湖心亭看雪》背後:一個落魄貴公子的孤獨與奮起

書香門第,家學深厚,仕宦家庭,富足安逸,顯貴的張家為張岱的成長提供了優渥的條件。

  • 聰慧過人

張岱幼時聰慧過人,6歲時就有了“神童”的美名。關於他天資聰穎的小故事廣為流傳。

某天,張岱的舅舅陶虎溪指著牆上的一幅畫說道:“畫裡仙桃摘不下”,張岱略一思索,對曰:“筆中花朵夢將來”,陶虎溪喜不自勝,稱張岱為“今之江淹”。

又一日,明代著名文學獎兼畫家陳繼儒指著堂前的《李白騎鯨圖》出了上聯:“太白騎鯨,採石江邊撈夜月”。張岱不緊不慢,從容地對出下聯:“眉公跨鹿,錢塘縣裡打秋風”。

陳繼儒聽後大為讚賞,不僅誇讚張岱聰敏,還稱他為“小友”。

“今之江淹”、“繼儒小友”,足以看出張岱的才學卓著。出身已是高貴,天賦更是驚人,這樣的張岱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是名副其實的天之驕子。

  • 聲色犬馬

張岱生活於明朝晚期,那時市井文化異常繁盛。處於江南富庶地區的張岱結識了眾多名士高才,他充分享受著市民文化的熱鬧和有趣,悠遊自得。

真正富有生活情趣、熱衷聲色犬馬的人過著怎樣的生活?看看張岱就明白了:

他琴藝精湛,曾拜名師學琴,熟習數十種曲子,還成立了“絲社”,每月聚會多次,集中練琴。

他是個製茶高手,反覆試驗後,自制了一款“蘭雪茶”,一時間成為飲茶界的“網紅”。

《湖心亭看雪》背後:一個落魄貴公子的孤獨與奮起

他精通戲劇,看戲、演戲、編戲、寫戲,評戲,樣樣拿手,張岱自稱“嗣後曲中戲,必以餘為導師”。

鬥雞、制燈、造園、烹飪、寫詩、著書……張岱興趣廣泛,玩什麼都能玩出花樣。而像他這樣的富家公子流連煙花柳巷,舞榭歌臺,也屬稀鬆平常。

期間,張岱還四處遊歷,盡享自然景觀,心儀名勝古蹟,感慨良多,寫下許多山水詩和遊記散文。

物質充裕,精神富足,既能隨心所欲,又可特立獨行。苟且從未降臨,張岱的世界中只有詩和遠方,這是多少人羨慕的生活。

  • 夢幻半生

人生就像一場夢,煙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終如南柯一夢,消失地無影無蹤。

張岱在《自為墓誌銘》的表述更為全面而妥帖地總結了他燈紅酒綠、歌舞昇平的前半生:

“少為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勞碌半生,皆成夢幻。”

張岱痴愛生活,在他眼裡,萬物皆有靈性,萬事皆可成趣。不必為生計憂煩,他又無心科舉功名,沉迷於綺麗堂皇的世界中,他我行我素,恣意狂歡。

可是,日月互消長,富貴難久長。繁華落盡,燈火闌珊,張岱驀然回首才發現,聲色犬馬和悠遊自得只是一響貪歡。

《湖心亭看雪》背後:一個落魄貴公子的孤獨與奮起

02、怎堪山河破碎,踽踽獨行

張岱48歲那年,安富尊榮戛然而止。

先是,闖王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進駐北京,崇禎皇帝在絕望中自縊。40多天後,吳三桂引清兵踏入山海關。

大明王朝在搖搖欲墜幾十年後,終於轟然倒塌了。歷史被翻到嶄新的一頁。

  • 國破家亡

作為一名享受了將近50年貴族特權的公子,得知王朝覆滅的消息,張岱的內心定然是千瘡百孔,肝腸寸斷。

他不甘心,甚至不願意面對國家已亡的事實。之後,張岱曾在臺州追隨魯王建立的南明小朝廷,被任命為兵部職方司主事。

然而,這個在風雨中飄搖的小朝廷,內部混亂,爭權奪利,終究不成氣候。不久方安國“挾制魯王,斥逐張岱”,作為一介書生,張岱對政治鬥爭束手無策,無力招架。

對小朝廷深感絕望,張岱已深知中興無望,惆悵之情無法消解。而等到浙東失守、清軍攻陷南京的那一刻,張岱終於承認,自己已經徹底淪為一個前朝遺民。

山河破碎風飄絮,已是痛不欲生,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張岱的數位親人也相繼離世,更增添了他不盡的慼慼與哀怨。

  • 痛失知己

明亡之後,很多忠義節烈的文人雅士拒絕明珠暗投,而是與選擇國共亡:張岱的知己王思任殉節而死,摯友祁彪佳投水自殺以身殉國。


《湖心亭看雪》背後:一個落魄貴公子的孤獨與奮起

往昔同遊,把酒言歡,論書述志,談笑風生,一時陰陽兩隔,怎不悲從中來。

至親不再,知己難尋,張岱的思想和心境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頓。

宇宙廣袤,天地遼闊,誰來安慰一顆從由雲端跌落到塵土的孤老之心?

張岱也曾想過隨好友而去,可是,他還有許多的事沒有做,幾十年琳琅滿目的生活,五十載學思文辭的累積,心願未了,夢想未圓,他不能絕塵追隨。

  • 踽踽獨行

不願做清廷子民,又不能撒手人寰,於是,張岱躲到剡溪山中隱居,過起了貧苦單調的生活。

張岱在《陶庵夢憶》有言:

“陶庵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髮入山,駭駭為野人。”

“年至五十,國破家亡,避跡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幾,折鼎病琴,與殘書數帙,缺硯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斷炊。”

早年養尊處優,老來卻頹唐落魄,張岱備嘗生存的艱辛與困苦。

他學習舂米,學會擔糞,甚至“乞食亦厚顏”。他精於茶道,去集市見到曾經極喜愛的茶,卻只能聞聞作罷。

《湖心亭看雪》背後:一個落魄貴公子的孤獨與奮起

親友遠去,財富散失殆盡,聲名成為附庸之物。年老的張岱,揹著自己的殘書缺硯踽踽獨行,只留下一個沒落而悽楚的背影。

路不是隻有窮途末路一條。如果他願意,只需轉身低頭,向清政府俯首稱臣,就可以繼續做風流瀟灑的張大公子,名利雙收,奢侈華美,應有盡有。

但他選擇了歸隱,對前塵舊夢毫不留戀;選擇了孤獨,獨自消化國破家亡、親友盡失的一切痛苦。

踽踽獨行,遺世獨立,喪失了明朝時的權貴身份,張岱憑藉一名布衣的氣節,傲然挺立。

03、終歸詩酒田園,驚才絕豔

張岱選擇了活下來,深山老林成為他後半生的歸宿。

他在《自為墓誌銘》中曾寫下頹敗的文字:

“學書不成,學劍不成,學節義不成,學文章不成,學仙學佛,學農學圃,俱不成。任世人呼之為敗子,為廢物,為頑民,為鈍秀才,為瞌睡漢,為死老魅也已矣。”

殊不知,深山的靜謐孤寂中,這位孤獨老人的創作之路蒸蒸日上:史學、散文、詩歌,張岱多方面的才華於困境中被髮掘出來,他的思想熠熠生輝,他的作品璀璨奪目。

自此,張岱在孤單中奮起,著書立說,揚名立萬。

  • 曠世才學

張岱用紙筆還原五彩斑斕的昨日,用思索和書寫重塑崩塌的精神世界。

明朝滅亡,他苦心孤詣,歷經二十多年,完成史學鉅著《石匱書》分析明朝滅亡的原因;西湖盡毀,他寫《西湖夢尋》,回憶西湖的美景和趣事。

時過境遷,物是人非,他寫《陶庵夢憶》,展現大明風華的世相百態;他妙筆生花,創造出百科全書式的絕世佳作《夜航船》。

《湖心亭看雪》背後:一個落魄貴公子的孤獨與奮起

曾經的雍容華貴,被殘酷地摧毀,又在他的筆墨之下重生,再現生機與活力。

而張岱也彷彿鳳凰涅槃,曾經自認為一事無成、悠哉遊哉的張宗子,華麗轉身為著作等身的史學大家和散文巨擘,他浴火重生,脫胎換骨。

柔弱書生、前朝遺民張岱,用他的驚才絕豔,緊緊守護著故國明月。

  • 卓越成就

“披髮入山,著書以終”的張岱文史成就非凡,是明朝文史寫作領域的一朵絢爛的奇葩。

在史學研究方面,張岱與談遷、萬斯同、查繼佐並稱為“浙東四大史家”,而在這四人之中,張岱的成就最為突出。

張岱是典型的文人修史,他始終秉承“事必求真”、“寧闕勿書”的治史原則, 加上他文學功底深厚,文筆清新優美,張岱所著史書可讀性強,饒有趣味。

他留下大量極有價值的史學著作,供後人賞析和研讀。

在文學創作上,張岱選題廣泛,敘事富有情趣,自成一格。行文或沉鬱頓挫,或清新雅緻,引人入勝,回味悠長。

張岱的小品文尤其出色,主題多與舊日繁華有關,江南風光、當地民風和生活雅趣都是他描寫的對象。

他的文筆典雅綽約,端麗雋秀,富有詩意,有“晚明小品集大成”和“小品聖手”的美譽。

  • 再讀《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全文僅一百五十九字,字字珠璣。文章筆墨精煉,意蘊深遠,描繪出蒼勁空靈的雪夜之景,表達了人生渺茫的慨嘆,讓人百讀不厭,又常讀常新。

初讀時,“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感慨寂靜之夜,唯有作者興味盎然

,有“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絕世孤獨和悽清靜美

再讀時,“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覺得天地何其遼闊,“一痕”、“一點”、“兩三粒”,人又何其渺小,寒夜空明,一枕黃粱,故國不堪回首夢影中

反覆咀嚼,漫天寂寥之外,巧遇“痴似相公者”,原來,天下還有不少作者這樣的高逸之士。可是,終究是陌路之人,“強飲三大白”,略示欣慰與喜悅,內心的失落卻無以言表。

文章寫盡湖山雪景的潔淨、迷濛,傳盡西湖銀裝素裹的風姿神韻。孤獨者與天地自然感通,曠達與痴情共同釀就純美的意境。

湖心亭看雪,在欣賞幽靜深遠、潔白廣闊的雪景,也在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裡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無盡的滄桑之感。

《湖心亭看雪》背後:一個落魄貴公子的孤獨與奮起

結語

享盡繁華,也閱盡蒼涼,張岱靜觀這世間最單純最質樸的美景,心已坦然,人也淡然。“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現代作家章詒和在其《若生明清,只嫁張岱》文章中慨嘆:

“張岱的文章和他為人一樣,有傲世刺世的鋒芒,又有玩物玩世的謔癖。張岱說自己無一事不敗,偏偏,這個‘一事無成’的張宗子,成了‘明清第一散文大家’。他以書寫的方式,確立了自己的人生終極價值。”

“有人這樣形容:哪裡人聲鼎沸,鑼鼓喧天,哪裡肯定有張岱;曲終人散,風冷月殘,有人吹出一縷悲簫,那聽客肯定是張岱。一個多麼豐富、美好的男人。”

功名利祿終是空,富貴榮華亦是夢,一顆高貴的心靈卻永久綻放,即使他比煙花寂寞。

附:

湖心亭看雪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