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73歲的李鴻章訪問德國後,為何會仰天長嘆?

_Terrific


李鴻章作為晚清的重臣,在我們回看歷史時對李鴻章的評價是譭譽參半。有人認為他在中國近代史上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促進了中國工業、軍事的發展,但是也有人說李鴻章是“賣國賊”,畢竟中國近代史的好幾個不平等條約,都是以李鴻章為代表簽訂的,割讓了大批的土地流失了大量的財寶。那麼,已年歲過百的李鴻章訪問德國後,為何會仰天長嘆呢?

晚清時間,中國這個遠方的沉睡的巨龍一直在沉睡。被西方列強敲開了大門,晚清政府是毫無應對之策。從開始的高高居上、不屑一顧到後來的割地求和、領土被侵佔。李鴻章作為晚清的重臣,想挽救已經垂落的清政府,但事以願違雖取得一些進展,在軍事戰場還是節節敗退。那麼,喪權辱國的條約誰來簽訂呢?答案就是李鴻章,不是其本意但又不得不面對,被扣上了“賣國賊”的罪名。筆者認為即使不是李鴻章簽訂的條約,其他人也會簽訂。所以就此認為李鴻章是“賣國賊”有點片面性。

看到國家病入膏肓,已經73歲的李鴻章決定去德國學習其政治、科技以便國家走向富強。因為,當時德國的在世界上軍事力量是相當強大的武器也非常先進,還有重要的是德國是由封建王朝過渡到君主立憲制。李鴻章認為這是有可借鑑之處的。

到了德國,李鴻章受到了最高規格的待遇。但筆者認為“弱國無外交”,李鴻章受到禮遇可能是來採購大量軍事武器的原因。簡單來說你是來送錢的我怎麼好意思不好好招待你呢!參觀了德國的武器製造廠、政治制度、教育等等。

但是李鴻章看完為何會仰天長嘆?筆者認為,人生最大的可悲之處莫過於心死,才會發出感嘆。李鴻章一生致力於,軍事力量的提升、國家的富強。但是,看完德國的發展之後,如果要全面的改善當時晚清的疾病,最低的需要幾十年的時間。而李鴻章已經73歲了。

首先,教育當時清政府採取的仍然的是“八股文”,而西方已經開始學習科學技術並一直在創新。其次,軍事力量晚清的大刀長矛,怎麼能何長槍相比較!最後,政治制度皇權一直集中在上位者的手中,要想削弱皇權談何容易!

無教育無底子,上層建築是無法壘建起來的。教育改變人們的思想再充分發揮人民的積極性,才能進行科技的創新。但是,教育起來人民的思想活躍了,就需要“民主”了,這就需要皇權進行離散,這是上位者的大大忌諱是無法改變的。

筆者認為,最大的嘆息來源於,李鴻章看到了結局。國家一直無法強大,將會被列強分割走向滅亡,甚至民族也會走向滅亡。而這已經是李鴻章無法改變的了,只能仰天長嘆,嗚呼悲哉了!


無筆


處在不同年齡階段,同一個人所思考的問題是有很大不同的,李鴻章也不例外。

年輕時,李鴻章用心讀書,意在考取功名;

中年時,李鴻章平定起義,意在升官進爵;

老年時,李鴻章處心積慮,真正希望自己能夠為國立功、為民謀福。

晚清的半壁江山,李鴻章老年時期,主要思考的問題就是對於自己人生的總結與反思,尤其在甲午戰爭失敗後。

簽訂《馬關條約》後,李鴻章投置閒散

在日本哄嚇詐騙之下,1895年,李鴻章在日本被迫簽訂《馬關條約》。

條約的簽訂,在國內掀起軒然大浪,反對與日議和的百姓聲音一浪高過一浪。

回想簽約過程,李鴻章感覺徹頭徹尾就是奇恥大辱,李鴻章發下毒誓:餘生再也不跨上日本領土一步。

1894年,慈禧太后60大壽,舉行慶典,李鴻章將海軍軍費挪作慶典費用;

《馬關條約》賠款日本2億兩白銀。

全國上上下下、各界民眾都把怒火指向李鴻章,李鴻章成為十足的清政府替罪鬼。

簽完《馬關條約》後,回到國內,清政府解除了李鴻章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務。

李鴻章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務長達25年,說撤職就撤職,李鴻章立即無權無職。

想到李鴻章為了大清王朝兢兢業業幾十年,就這樣閒居家中,慈禧太后覺得有點過意不去。

慈禧太后希望李鴻章能夠做點事情,以解除心中的煩悶。恰好這時候,俄國送來請帖。

祝賀沙皇加冕,帶著棺材訪歐

1896年春天,俄皇尼古拉二世舉行加冕典禮,邀請清政府派使臣參加。

因為不久之前,沙俄牽頭聯合三國,成功阻止了日本佔領遼東半島。清政府對沙俄感激不盡。

慈禧太后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安排李鴻章作為頭等專使,代表清政府前往俄國,祝賀沙皇尼古拉二世。

李鴻章歐洲之行就從俄國開始,接下來將要訪問英法荷比德等歐洲國家。

這一年李鴻章已經是73歲高齡,當時人到七十古來稀。

擔心自己訪問途中發生不測,李鴻章命人用金絲楠木打造了一口棺材,派人抬著,跟隨自己出訪歐洲。

訪問了俄英法荷比等國家後,1896年6月,李鴻章到達了德國。

德國是這次訪問的最後一站,也是李鴻章最期待、打算最用心考察的一站。

德國所見所聞,李鴻章驚訝不已

德軍司令官親自等候在火車站,迎接李鴻章。

德國皇帝威廉二世親自接見了李鴻章,李鴻章十分感動。

德國外交官陪同李鴻章參觀了德國很多地方、很多廠房以及醫院。

民眾生活

當時的德國已經開始使用電燈照明。

在民眾家中,李鴻章看見了吊在屋頂的電燈。夜晚,德國民眾家中亮如白晝。

李鴻章在民眾家中看見有線電話,並現場與德皇威廉二世進行了通話。

城市交通

德國的城市與城市之間,已經貫通了鐵軌與火車,遠距離交通非常便捷。

醫療科技

令李鴻章感到萬分神奇的事情是,德國醫生能用X射線機器拍攝照片,鑽進人體骨頭縫隙中的子彈,都能夠看得比較清楚。

鋼鐵生產

參觀德國鋼鐵製造廠的時候,遠遠望去,大片大片鋼板從機器中被推出來、一根一根鋼管從機器中被吐出來,李鴻章驚訝不已。

軍工製造

在德國兵工廠,李鴻章親眼目睹了堅硬的鋼鐵被製造成優良的武器。

成品倉庫裡,大炮排列得整整齊齊,令人望而生畏。

威武軍隊

德國在兩處向李鴻章展示了德國軍隊。

一處在火車站,迎接李鴻章的德國軍隊站立在道路兩旁;另一處是德國皇宮前面的廣場上,德皇威廉二世陪同李鴻章檢閱儀仗隊。

李鴻章所看見的德國軍隊威武壯觀、隊列整齊劃一、步伐高度一致,士兵手中的武器鋥明瓦亮,鋼槍前端的尖刀閃著寒光。

從國家領導人的角度看,這樣的軍隊,令人十分羨慕。

李鴻章到德國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拜訪“鐵血宰相”俾斯麥。

會見俾斯麥,心生感慨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曾經評價說:李鴻章是“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德國人讚揚過李鴻章是“東方俾斯麥”。

對於這兩點稱讚,李鴻章記得很牢,所以,到了德國,他一定要拜訪真正的俾斯麥。

與德國俾斯麥相見的時候,雙方重點交流了兩個方面內容。

第一個方面:

李鴻章問俾斯麥:如果有一個人,他的君王無論什麼都聽別人的,朝廷的中樞要員都來挾持這個君王,這個人當如之何?

俾斯麥良久曰:

與婦人孺子共事,無如何矣。

很顯然,李鴻章問題中指的君王就是光緒皇帝。

俾斯麥思考之後回答,與婦女以及懦弱的人共事,是不會有作為的。

俾斯麥的話語中充滿鐵血風味,與他的“鐵血宰相”形象完全吻合。

第二個方面:

李鴻章當面請教俾斯麥:何以強國?

俾斯麥告訴他:

以練兵為基礎,兵貴在精而不在多,五萬足矣。

聽了俾斯麥對兩個問題的回答,李鴻章感慨良多,他覺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有很多值得反省。

接受德國贈禮,帶上一尊大炮回國

與俾斯麥交談後,李鴻章覺得俾斯麥十分友善、十分真誠,於是,開口提出一個要求:能否贈送一尊克虜伯大炮給清朝?

這個要求正合俾斯麥心意,因為德國希望中國認可克虜伯大炮,希望中國從德國購買克虜伯大炮。

帶上德國贈送的一尊克虜伯大炮,李鴻章回國了。

看到國內現狀,李鴻章仰天長嘆

德國的方方面面都給李鴻章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回到國內,看看眼前的現實,李鴻章仰天長嘆。

一嘆:20多年的民用工業收效微乎其微

從1873年興辦“輪船招商局”開始,23年時間內李鴻章創辦了一系列民用工業企業,可是,中國的民眾生活幾乎沒有改善。

老百姓晚上仍然點油燈;

運輸物品仍然以畜力、人力為主,農村獨輪車還是最主要的運輸工具;

紙質信件仍然是中國百姓最主要的通信方式;

無論農村、還是城市,可以看見的工廠實在太少。

與德國相比,中國落後實在太多。

李鴻章一嘆:中國百姓生活何時能夠獲得改善?!

二嘆:30多年的軍用工業毀於一場戰爭

從1865年開始,李鴻章主持了一系列軍事工業的建設,製造了大量的武器裝備、建設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師,培養了一批優秀軍官,如鄧世昌等。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後,中國軍隊雖有英勇戰鬥,但是,最終敗局十分慘淡。

黃海海戰從9月17日12點50分打響,至下午5點半結束。

短短4個多小時,李鴻章苦心經營30年的洋務運動的自強成果,幾乎全部灰飛煙滅。

威海衛之戰,日軍對清朝海軍斬草除根。

李鴻章將剩餘的海軍4個營、步兵40個營、騎兵8個營、水雷兵2個營,以及148顆水雷和26艘艦艇,全部部署在威海衛軍港重要位置。

1895年3月17日,日軍在劉公島登陸,攻佔了威海衛海軍基地,將北洋艦隊徹底摧毀。

小小日本竟然能夠將龐大的清朝打得體無完膚。

李鴻章十分傷感地說:“我辦了一輩子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

李鴻章二嘆:30年的軍事建設徹底消失,清朝還用什麼守衛國門?!

三嘆:已經73,想要挽回以前的損失,真是難上加難!

回想自己走過的歷程,幾十年來,嘔心瀝血、夜以繼日,為的就是改善百姓生活,提高國防力量。

事實上,創建新式學堂、興辦軍事工業、創辦民用工業,所有的努力,既沒有改善百姓生活,也沒有固守國門。

僅僅經過一次戰爭,所有的成果全部化為灰燼。

李鴻章心酸難過,免不了仰天長嘆。

自己親自簽訂的《馬關條約》賠得傾國蕩產,餘生只能看著條約興嘆。

德國俾斯麥不但沒有對外賠款,還能讓德國強大無敵。

李鴻章心有不甘,渴望挽回自己簽訂《馬關條約》造成的損失。

可是,自己已經73歲,更要命的是現在已經無職無權,憑什麼去掙回損失呢?

欲哭無淚、求天不應的李鴻章只能仰天長嘆!

李鴻章三嘆:想用自己的力量為國家、為蒼生做點貢獻,實在太難!

李鴻章仰天長嘆之後不久,清政府再次重用李鴻章。這是機會呢?還是厄運呢?

簽訂《辛丑條約》,李鴻章吐血而死

八國聯軍的進攻,迫使清政府又想起來李鴻章。

1900年6月,清廷再次任命李鴻章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這是清朝封疆大臣中的最高職位。

慈禧特別發了一道詔令:“著李鴻章為全權大臣。”

吸取了甲午戰爭之後的教訓,李鴻章乘輪船到達上海,以身體不適為理由,拖延時間,駐足觀望。

李鴻章以前車為鑑,不想再次成為替罪羊。

逃亡途中的慈禧太后不停催促李鴻章,儘快北上與八國聯軍交涉。

《馬關條約》的恥辱還沒有洗雪,又要擬定新的賣國條約,李鴻章心結難解,終於大病加身,咳血不止。

為了國家,帶著病體的李鴻章,強忍著身心兩個方面的疼痛,再次與洋人艱難談判。

即使睡到病床上,李鴻章還在絞盡腦汁,指揮手下官員與八國聯軍討價還價,將賠款從10億兩白銀,降到4億5千萬兩白銀。

擺脫不掉“人均一兩、以示侮辱”,李鴻章咬緊牙關、強忍淚水簽訂了《辛丑條約》。

簽完條約,回到家中,李鴻章大口大塊吐血。

帶著自責、愧疚、遺恨,李鴻章離開了人間,享年78歲。

慈禧太后用“再造玄黃之人”給李鴻章蓋棺定論。

1896年,73歲的李鴻章訪問德國後,仰天長嘆!

李鴻章一嘆:禪精竭慮發展民用工業20多年,最後收效微乎其微!

李鴻章二嘆:嘔心瀝血打造軍用工業30多年,一場戰爭將所有成果化為灰燼!

李鴻章三嘆:想要為國立功、為民造福,實在是難上加難!

(圖片選自網絡)


岳飛的飛


1896年,73歲高齡的李鴻章帶著自己的棺材,進行了長達190天的訪問之旅,期間訪問俄國、德國、荷蘭等八個國家,橫跨三大洋,行程9萬多里,尤其是在德國,李鴻章憑藉自己高大的身軀、雍容的氣質、坦率的談吐,受到了比俄國更為隆重的禮遇,規格之高,絕對不亞於國家元首級別,就連李鴻章喜歡抽的雪茄盒喜歡聽的畫眉鳥,德國都事先安排妥當。

這次出訪德國,李鴻章按理來說應該是春風得意,可是在使團離開德國時,李鴻章卻是一臉惆悵,幾度唉聲嘆氣,這又是為何?

還原當時的場景……

1986年6月14日,李鴻章見到了德皇威廉二世,並遞上頌詞,裡面寫的大致就是對德國幫助中國訓練軍隊、購械鑄船的感激之語,15日參加了德國在行宮的國宴,之後就開始進入正題。

威廉二世邀請李鴻章參觀自己的軍隊,並前往漢堡拜訪了前首相俾斯麥,這次與俾斯麥的談話也被記錄下來。

李鴻章:“久仰您的大名,看到您本人,覺得您更偉大。”

俾斯麥:“我也很高興能招待一個建立偉大功勳的總督。”

李鴻章:“哪裡能和閣下相比。”

隨後李鴻章談到30年前的普魯士戰勝奧地利,但是俾斯麥聲稱自己已經老了,不談這個(心想看武器去吧!這才是威廉二世交代的任務)

兩人隨後也是一邊走一邊寒暄,畢竟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直到李鴻章說了一個讓俾斯麥感興趣的話題。

李鴻章:“怎樣才能在中國(大清)進行改革?我們那裡改革,政府和國家每次都給我製造困難和障礙,實在不知如何是好。”

俾斯麥一針見血道:“反朝廷自然不行,如果決策者和您站在一邊,你自然可以放手去幹!如果不是,那您就別折騰了。”隨後說到我們國家也是一樣。

隨後李鴻章又提到自己國家人多,但是缺少訓練有素的軍隊,俾斯麥說軍隊不需要多,有5萬精兵足夠,但是不能分化,必須全部掌握在自己手裡,這樣才能調動。

李鴻章參觀德國軍隊、兵工廠

一番話下來李鴻章似乎得到了自己需要尋找(甲午戰爭失敗)的答案,二人之後終於來到德國的兵工廠,李鴻章走進大門的那一刻,發現俾斯麥之前說的那些其實都是che犢子,李鴻章看見德國強大的工業基礎和武器製造,當時跟隨的官員介紹德國的鋼鐵產量已經達到400多萬噸,可憐大清連德國的皮毛都挨不上,自己精心打理的製造局連清兵的子彈都供應不足。

一眼望去,全是大炮,數十個車間,分工明確,各式各樣的先進武器,李鴻章笑著稱道:“如果能給我這樣的武器裝備,甲午戰爭日本人連岸都上不了!”確實,德國在當時軍事實力在世界是數一數二的。

除此之外,李鴻章還參觀了德國的軍隊,還被德國的高科技X射線照出臉頰上的一顆子彈,李鴻章清晰的看見自己的骨頭,簡直不敢相信,這要是回去說給慈禧太后聽,怕是如何也不會相信。

李鴻章感慨頗多

最後使團離開德國,李鴻章想起滿清的閉關鎖國,想想乾隆當年拒絕西方國家的先進武器,還要求人家叩首跪拜,李鴻章心裡也不知是何種感慨。

因為德國的刻意安排(當時多個國家知道李鴻章要訪問自己國家時,都希望這個亞洲大國能夠大量購買自己國家的軍火,尤其是當時的英國和德國),讓李鴻章這次看見幾乎是世界最先進的武器,不由得感慨萬千。


貓眼觀史


在1896年,李鴻章不僅僅訪問了德國,還訪問了俄、德、荷、比、法、英、美、加 8 個國家。1896年3月28日,李鴻章從上海出發,歷時190天,直到10月3日才回到天津,整整半年多的時間。可以說李鴻章在這一年進行了一次環球旅行,見的市面比當時清政府任何一個人都要廣。所以,經過這次環球旅行,回國後的李鴻章,再看到清政府與歐美列強之間的差距,忍不住一聲長嘆!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北洋艦隊在戰鬥中全軍覆滅。1895年,當時的李鴻章作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去日本談判,與日本簽訂了喪國辱權的《馬關條約》,遭到全國人民的強烈抗議和譴責。清政府於是革去了李鴻章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之職,留了一個文華殿大學士的虛名頭銜,一直閒居在家,感覺無所事事。由於“甲午戰爭”中國的慘敗,日本在東北的勢力日益膨脹,這讓沙俄感到不安。1896年5月26日,沙皇尼古拉二世趁加冕典禮的機會向清政府發出邀請,希望清政府能派官員參加此次盛會。其實他們的主要目的不是讓清政府參加加冕典禮,而是討論如何限制日本在中國東北的勢力範圍。李鴻章當時在家裡閒著沒事幹,加上他是親俄派,當沙俄發出邀請,李鴻章順理成章的成為出使沙俄的最佳人選。所以,清政府決定派使團赴俄,順便訪問英、法、德、美等國家。1896年,李鴻章74歲已經到了垂暮之年,家人擔心他這一去就回不來了,於是準備了一副楠木棺材與其進行了一次環球旅行。

李鴻章的第一站是俄國,1896年6月3日在訪問期間與俄國秘密簽訂了《禦敵互相援助條約》史稱《中俄密約》。李鴻章結束了俄國的訪問,開始了德國之行。1896年6月13日,從他進入德國國境的那一刻起,就受到了比俄國更為隆重的接待,李鴻章享受到了國王級待遇,皇家衛隊護送,規格之高,前所未有。由於當時的德國是歐洲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李鴻章在德國訪問期間,真正見識到了什麼叫工業強國。在德國訪問時他不僅僅訪問了德國皇宮,還見到了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並與其合影,兩人會面被國際新聞大肆報道。

此外,李鴻章當時還參觀了世界聞名的克虜伯鑄鋼廠。逗留期間李鴻章在比頓夫人莊園德國人展示了馬克沁機槍,這種機槍最快射速達600發/分,讓李鴻章目瞪口呆,接連感嘆:“太快了,太快了!”當時李鴻章也希望清政府能擁有這樣威力巨大的武器,在得知其造價高達30英鎊以後,李鴻章又感嘆:“太貴了,太貴了!”1896年的英鎊與白銀比價為1英鎊:6.25兩白銀。馬克沁機槍每分鐘大約會花掉1.5鎊,對於捉衿見肘的清政府來說,這種武器的確很燒錢。至於李鴻章後來買了多少挺馬克沁機槍,不清楚。

不過,李鴻章訪問這麼多國家,收穫最大的就是德國。在他訪問德國以後,就見識到了德國的強大。再看看當時的清政府,國家貧窮落後,總是被外國欺負,想到這裡,李鴻章忍不住仰天長嘆!所以,在訪問德國以後,李鴻章就主張清政府效仿德國,建立一支新式軍。後來,李鴻章等人推舉袁世凱建立了新式軍,李鴻章功不可沒。雖然,新式軍創建時間有些晚,沒有為清朝續命,但是卻影響了歷史的走向。後來,袁世凱掌握新軍,兵不血刃逼迫清朝皇帝退位,這也是李鴻章的功勞啊!


謀士說


李鴻章在甲午戰爭後去了一趟德國,他獲得了德國上下的隆重接待。可是李鴻章回國後,德國就後悔了,以至於最終在“八國聯軍入侵”的時候,帶頭攻打中國。這是怎麼回事呢?

(李鴻章畫像)

甲午戰爭結束,李鴻章代表清朝,和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以後,出了一次國。他先是去了俄國,接著又去了德國,最後去了英法美等國家。

李鴻章當時已經70多歲的高齡,他在出訪這些國家的時候,傳出了很多故事。比如說,李鴻章在出使過程中,由於用不慣西餐的刀叉,就用手抓。西方國家配餐的人看見了,也不好意思用刀叉,也跟著李鴻章用守抓。

再比如,李鴻章因為年紀大了,在美國的時候,實在吃不下西餐了,於是,他就讓廚師把西餐的原料和蔬菜一起,煮了一鍋。一時間香氣撲鼻,引得美國人胃口大開。美國人忙問是什麼菜?李鴻章說這叫“雜碎”。於是,一道叫“李鴻章雜碎”的菜,就在美國流行了。

這裡講的這些故事,實際上是中國餐飲文化的魅力,征服了西方國家。這也表明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不過,這些故事,就當時來說,不過是清朝人的一種意淫而已。實際上,李鴻章當時去西方“周遊列國”,他的心情絕沒有這麼好。

李鴻章第一站去的是俄國。他是去參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禮。不過,這只是他表面的目的,真實的目的是因為當時清朝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的時候,日本把遼東半島割去了。這件事遭到了俄國、德國和法國的干涉,日本不得不把遼東半島還給清朝。

因為俄國等國家的干涉,使得李鴻章、翁同龢、張之洞等朝中重臣都傾向於聯合俄國,對抗步步緊逼的日本。李鴻章此次俄國之行的目的,就是想聯合俄國。

(沙皇尼古拉二世)

不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只是清朝的一廂情願。俄國與德國、法國聯合,阻止日本獲得遼東半島,其實是為了俄國自己在遠東的利益,為了他們在清朝的勢力範圍不受影響。

也就是在李鴻章的這一次俄國之行中,李鴻章與俄國簽訂了《中俄密約》。在這個條約裡,清朝同意俄國把西伯利亞的鐵路修到清朝的黑龍江、吉林,一直到達海參崴。同時,東北的口岸對俄國兵船開放。

這個條約,實際上把清朝整個東北地區,都變成了俄國的勢力範圍。也就是說,為了對付群狼,把老虎引進來了。想想沙皇俄國在那時候,已經先後割佔了清朝數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李鴻章為了抵抗日本這個更兇惡的敵人,也只能吃這樣的啞巴虧。

接著,李鴻章離開俄國,去了德國。

李鴻章在德國,得到了異乎尋常的超規格接待。德皇夫婦擺設國宴,隆重接待李鴻章,德國首相、外交大臣,也對他輪番給予隆重接待,稱呼李鴻章為“副王”。而且德國還專門讓李鴻章參觀了軍事操演等等。

李鴻章在德國獲得的隆重接待,遭到了英法等國報紙的嘲笑,說德國對清朝過於熱情。英法報紙的嘲笑,實際上也點出了德國的真實目的。畢竟當時西方各國紛紛在清朝獲得了利益,劃定了勢力範圍。尤其是英國、法國、俄國,早已獲得了不少好處,而德國作為歐洲新崛起的國家,在清朝還沒有得到足夠的利益。德國對李鴻章一行如此重視,顯然想達到兩個目的:一是希望清朝能大量採購德國軍火,二是希望德國能夠在清朝謀取更多的利益。

(俾斯麥畫像)

德國為此,還專門安排了為德國的統一建立了不朽功勳的“鐵血宰相”俾斯麥與李鴻章會面。李鴻章當時也有一個綽號,叫做“東方俾斯麥”。但真正的俾斯麥實現了德意志帝國的統一,而李鴻章卻被迫和西方列強簽訂一個又一個不平等條約,不斷地割地賠款。不過,德國人為了實現他們的目的,因此對李鴻章有了這樣超規格的接待。

只是,德國的目的似乎並沒有達到,李鴻章並沒有和德國簽訂任何條約,也沒有采購德國的軍火。

李鴻章德國之行結束,後來回國後,他本人也遭到了慈禧太后的猜忌。慈禧讓他去遙遠的兩廣地區擔任總督,似乎已經遠離了權力中心。德國也對這一次對李鴻章的隆重接待和過分親熱感到後悔。於是採取了和英法等國一樣的做法,用炮火打開清朝的國門。

四年後,德國組織了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城,逼迫清朝簽訂了《辛丑條約》,在清朝獲得不小的利益。

(參考資料:《李鴻章的德國之行》《李鴻章傳》)


張生全精彩歷史


當時德皇還給李鴻章發了一個大獎章

一直被李鴻章的子孫珍藏保留

但是到後來文革的時候,

李鴻章的子孫擔心這個東西,

偷偷的把它夜裡扔到北京的什剎海里。

很簡單。

李鴻章自己說過一句話

說青年進士及第

壯年戎馬。

中年洋務

晚年封疆。

首先李鴻章是一個非常有建樹的人。

當年李鴻章主動請纓去防守上海。

聘請英國人的輪船,

載著自己練成的淮勇,

穿過太平軍佔領區直達上海。

在李鴻章到達之前,

從來上海的地方官從來不和外國人直接接觸,

往往是通過自己的師爺秘書來轉達。

但是李鴻章到這上海之後就直接和外國人接觸,

外國人有什麼事兒都可以直接登門拜訪他。

同時聘請了外國的軍事人員

組織洋槍隊。

當洋槍隊解散之後,

這些教官和軍事人員又直接編入了李鴻章的淮軍。

首先李鴻章不管是從外交還是軍事

遠遠高於他同時代的官員們對世界的認識

其次李鴻章又推動了一系列洋務的發展。

當甲午戰爭失敗,李鴻章出洋之時。

收到了各國隆重的款待和接待。

李鴻章去德國的是名義上是德皇的客人,

實則是克虜伯家族的座上客。

因為克魯勃家族從幾百年前就開始生產火槍武裝德意志地區。

那麼知道此時的時候,德國的統一基本上有賴於克魯伯家族。

克魯博家族曾經接到了德國和法國的火炮的訂單,

這個家族你出於愛國之心並沒有把火炮賣給法國,

導致日後德國統一的普法戰爭,

德軍的大炮,遠遠高於法軍的預期。

有人說就是因為德國的火炮比法國的火炮強,

所以德國戰勝了法國。

李鴻章就像克虜伯家族買了前前後後2000門克虜伯大炮。

這些大炮不但當時在用,

在日後的抗日戰爭時期還在使用。

同時發揮了巨大作用,比如說淞滬會戰,松就指的是裝有克虜伯大炮的無鬆口炮臺

所以德國希望李鴻章再買更多的德國軍事用品,去以雪甲午戰爭的失敗

但是當李鴻章真的到德國之後,看到了德國當時的發展,不由得震驚

比如說當時德國已經有了全民保險,

早已經實現義務教育全民接受教育

城市化率已經超過了50%

這是大清不敢想象的,

現在我國城市化率剛剛超過50%。

所以感慨如果自己有這樣的裝備軍隊

那麼日軍根本不可能答應。

同時也感慨德國和大清之間的差距。

李鴻章在訪問德國

與克虜伯家族的合影,

李鴻章與其子在克虜伯家族別墅的留影。

當時德皇還給李鴻章發了一個大獎章

一直被李鴻章的子孫珍藏保留

但是到後來文革的時候,

李鴻章的子孫擔心這個東西,

偷偷的把它夜裡扔到北京的什剎海里。







慧靈123


甲午中日戰爭後不久,李鴻章就開始反思為何“清朝軍隊不如人”這個問題。1896年,李鴻章就奉命出使歐、美、俄等國家,想要見識一下他們的軍隊武器到底比清朝強在哪裡。

李鴻章每到一個國家就受到他們的熱情款待,尤其是德國:他們以為李鴻章此去就是來購買武器,給他們送錢的,結果沒想到李鴻章兩手空空地就走了,讓列強們大失所望。

李之歷聘也,各國待之有佳禮,德人尤甚,世以為此行必將大購炮船槍彈,與夫種種通商之大利,皆於是乎在。及李之去,一無所購,歐人蓋大失望雲。—《李鴻章傳》

俾斯麥在帶領李鴻章參觀完德國的軍隊、武器之後,年過7旬的李鴻章就仰天長嘆一聲:哎!

首先他是被德國先進的武器設備、軍人的精神風貌給深深地震撼了

德國的槍炮比自稱“天朝上國”的大清鳥槍、弓箭無論是威力、還是射擊效率來說都不知道強了多少倍。士兵那更加不可同日而語,清軍裡吸食大煙的都不在少數,站不了一會兒就全身顫抖,雙目無神,如何能與眼前意氣風發、精神抖擻的德軍相比呢?看到這裡,李鴻章明白了,大清朝自鴉片戰爭以來的一系列失敗不能歸咎於某一個人,而是整個國家軍隊的弊病。

更加嘲諷的是,德國建國至今日不足百年,相比數千年中華古國來說簡直是個“襁褓嬰兒”,但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卻打得我們屢戰屢敗,甚至到了望風即潰的地步。

因此李鴻章也就只能仰天,發出一聲震驚萬分的感嘆了。

其次李鴻章是無可奈何

李鴻章面對著德國的堅船利炮,他也夢想著能夠買幾百條槍、幾十門炮回去,要是能夠建造出一隻這樣兵強馬壯的軍隊,列強怎麼敢來犯我中華?這一點,剛剛代表清政府簽署萬空前的賣國條約《馬關條約》的李鴻章自然深有感觸。


但是無奈沒錢,且不說兩億兩的天花賠款就已經讓清政府不堪重負了,再者“老佛爺”又會准許花這樣一大筆銀子在軍備上嗎?

想到這裡,李鴻章也就只能萬般無奈地長嘆一聲罷了。

如何評價

拋開李鴻章的功過不論,他的外交能力和在海軍軍事方面的遠見卓識還是值得肯定的。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看法了,有不同意見歡迎留言交流。


曉史才能明事


李鴻章出訪德國,按理來說應該是春風得意,可是在使團離開德國時,李鴻章卻是一臉惆悵,幾度唉聲嘆氣,這又是為何?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一起探討一下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李鴻章到了德國之後,參觀了德國的很多工廠。滿清在洋務運動中採購軍事武器裝備的時候,從德國購買了不少的軍火,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北洋海軍中的定遠和鎮遠兩艘鉅艦。所以德國人在接待李鴻章的時候,也給了李鴻章很高的規格,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和首相俾斯麥都親切接見了李鴻章。李鴻章參觀了不少現代化的兵工廠,還有其他各種科技成就。當然德國人在友好接待李鴻章的時候,也應該是想讓李鴻章多買一些德國的軍火。



當時德國是歐洲科技方面最先進的國家,他的科技水平事實上已經超過了當時的英國。所以基本上李鴻章在德國看到的東西,代表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水平。看到了這些先進的科技成就之後,李鴻章大概在心裡和自己所搞的洋務運動的成就進行了對比,但私下比較之後只能悄悄感慨一句,人比人氣死人。中國當時的工業水平比起德國來說實在是差得太遠了,李鴻章要是有德國這些裝備在手的話,在甲午戰爭中肯定可以打輕易打敗日本人,不可能讓中國受此大辱。


當時的德國,城市化率超過了50%,工業和服務性行業的產值已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80%以上。德國擁有漂亮的城市、整潔的街道、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四通八達的路網。當時德國的交通非常發達,特別是鐵路網遍佈全國,鐵路里程接近5萬公里,位居歐洲第一。此外,德國還擁有完善的金融和社會保障體系,他們促進了德國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德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已實現了免費義務初等教育,德國初等教育入學率達到100%,文盲率不到1%。這一年,德國維爾茨堡大學物理學教授倫琴宣佈他發現了X射線,並獲得了諾貝爾首次物理學獎。當時訪問德國的李鴻章成為第一個拍X光片的中國人。當李鴻章在一張膠片上看到了自己左顴骨內的彈頭“纖毫畢現”,連連稱奇,稱之為“照骨術”。可以說,當時的德國科技已經發展到了讓人驚歎的程度。



而在後來和俾斯麥的談話中,俾斯麥告訴李鴻章和自己同族的人鬥爭是可恥的事情,還告訴李鴻章想要變法縱然群臣反對,但是隻要君王支持就可以了。李鴻章聽完俾斯麥所說的話之後才仰天長嘆的。 而他仰天長嘆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李鴻章算是當時的明白人,他能力再強,這個國家的統治者有自己的算盤,就算李鴻章再強勢,也不希望自己所在的政權動盪,因為內憂外患,政權再動盪,大廈將傾,所以不要把所有罪責強加給李鴻章,畢竟他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形勢逼人。李鴻章當時己經知道不學習西方工業及科學技術,必捱打。所以李鴻章仰天長嘆,可悲可嘆。


大老二爺


作為一位頑強扛起晚清“洋務運動”大業,亦為一堆不平等條約“扛鍋”的近代“紅人”,晚清重臣李鴻章晚年一樁出名的風光大事,就是1896年出使歐美列國:從是年3月28日自上海出發起,73歲的李鴻章先赴俄國參加新沙皇的加冕典禮,而後又陸續訪問德法英美各國,幾乎把西方列強“串”了一遍。

特別在此行的重要一站:德國,對李鴻章的熱情接待,更到了極度認真細緻的程度:德國人提前通過各種渠道,獲知李鴻章的各種喜好,甚至連李鴻章喜歡抽的雪茄煙牌子與玩鳥的嗜好,都弄得一清二楚。然後一一週到安排。李鴻章的住處,也被安排到柏林最豪華的凱撒酒店,衣食住行“供張華美”。歐洲工業強國招待大清李中堂,那是真“給面兒”。

但在相關的史料裡,享盡禮遇的李鴻章,真實的心情卻沒想象中好,甚至還有“仰天長嘆”的形容。為何會這樣?

就得先從他一次突然“失態”說起:閱兵秋操。

閱兵秋操,即1896年6月20日,李鴻章出席的檢閱德國皇家衛隊的儀式。這場隆重閱兵典禮上,李鴻章被安排坐在緊挨德皇威廉二世的“虎皮座”上,為讓李鴻章看得清楚,德皇還特意下令軍隊拉近表演距離,虎皮椅上的李鴻章,也把兇悍德軍各種嫻熟的戰術動作看了個滿眼,接著突然衝著德皇一句“失聲長嘆”:苟使臣有此軍十營,餘願足矣——中國如果有十營這樣的精兵,我這輩子值了!

以外交場合來說,李鴻章的這一通長嘆,著實有些失態。可眼前德國兵彪悍善戰的一幕,卻實實在在戳他的心窩子:李鴻章也是帶兵出身,心肝寶貝似的淮軍,放在之前的甲午戰場上,卻被日本人用刺刀活活攆過鴨綠江,一路給人當運輸大隊長。
哪怕有眼前德軍一半的戰鬥力,《馬關條約》又怎會籤成這熊樣?瞧見“別人家的兵”,李鴻章又怎能不嘆?

其實,德國這一行,如此“刺激”到李鴻章的,當然不止幾個德國皇家衛兵。期間的李鴻章,不但成了第一個接受X光射線檢查的中國人,還參觀了德國各大軍工企業,哪怕時間有限,也要拼命把人家的生產管理看清楚。德國絕對的工業優勢,也被他看得清楚,聯想到彼時清王朝的慘淡現狀,又怎能不心中長嘆?

而他此行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拜會親手締造德國統一的“鐵血宰相”俾斯麥。常以“東方俾斯麥”自居的李鴻章,這次終於見到年長自己八歲的真俾斯麥。在俾斯麥的居所裡,兩位老人互相問候身體狀況,熟悉熱情得彷彿老友。甚至李鴻章還吐出了一句百感交集的心裡話:“僕於三十年來,務欲警醒敝國之人,俾克同於貴國,乃仍弱不可支,赧顏滋甚”——強國無望,我慚愧啊!

當然,好不容易見著一次俾斯麥,李鴻章不能只訴衷腸,也得討辦法——詢問中國自強的辦法。俾斯麥的回答,也十分簡單粗暴:“以練兵為立國之基”。而且不用多練,就練精兵,“一國之兵,不必逾五萬,特年必以少為貴,技擊必以精為貴”。
有四五萬這樣的兵,中國就能強大了。

但對於大清當時來說,別說練四五萬,就算練一個營,那都是談何容易?何況,大清的毛病,又何止是練兵甚至軍工的事兒?俾斯麥的話擲地有聲,可對於李鴻章來說,那真是做不到啊!

比起這巨大的差距,同樣讓李鴻章嘆息的,應該還有談判桌上,“熱情”的德國人,露出的兇狠獠牙。

李鴻章在德國得到的熱情接待,常被近代史好些專家大書特書,用以形容這位“東方俾斯麥”強大的國際威望。但事實是,人家夾帶著私貨呢。比如李鴻章參觀德國軍工企業時,德國人眼巴巴盼著李鴻章多下些訂單,做成些大買賣。誰知李鴻章看了一圈,鏰子沒掏就飄然離開。好些德國人也就幡然變臉,甚至還在報紙上把李鴻章奚落一頓。

而且李鴻章此行,更重要的外交使命,就是要和德國達成一系列合作:此時大清剛被日本胖揍,也得到了德國“干涉還遼”的支持,急需發展和德國的關係。在李鴻章看來,比起英法列強來,德國是“德無所圖”的好夥伴,更該親近親近。可熱情招待李鴻章的德國人,到了談判桌上就胃口大開,
不但一口拒絕了李鴻章調整關稅的正當要求,甚至還提出了在中國沿海“建海軍基地”的無理條件,結結實實給李鴻章一盆冷水。

當時的李鴻章,除了在談判桌上含糊其辭,用“將近一切力量將這個諒解達成”之類的言語拖延,又能怎麼辦呢?多年奔走洋務的他顯然已感受到,1896年,也是德國對外政策的分水嶺,兵強馬壯的他們,正加入到瘋搶殖民地的行列。繼日本之後,又一條新的惡狼正向中國撲來。

而李鴻章,就是知道,又能做什麼呢?唯一能做的,就是拖著老邁之軀,繼續“出訪”之路。接下來能做的,就是在幾年後的庚子國難裡,再度忍辱北上。辛丑條約的談判桌上,他面前磨刀霍霍的“列強”們,好些都是1896年時,曾熱情接待他的“熟人”。這,又會是什麼心情?

這一切,縱是李鴻章不嘆,多少後人看過,又是一聲嘆息:那個積貧積弱的時代,那一代中國人的自強探索,那弱國無外交的憤懣,都在李鴻章“出洋”的鮮花掌聲背後,投下濃濃的陰影,一百多年後,依然值得已站起來的中國人,警鐘長鳴!

參考資料:《李傅相歷聘歐美記》、胡凱《十九世紀中國人眼中的德國形象》、董叢林《刀鋒下的外交》


我們愛歷史


一嘆——世界格局日新月異;二嘆——中德差距不可逾越;三嘆——改革之路步履維艱

;四嘆——年老體衰力不從心。

1896年,73歲的李鴻章拖著年邁身軀,吩咐僕人準備好自己的棺材,乘飛機掠過波瀾起伏的三大洋、跨越9萬里長空趕赴歐洲各國進行了一場為期190天的學習考察。

俄國強大的軍事實力、荷蘭和諧的民族氣氛、英國強大的工業能力、法國先進的治國方針…無不在李鴻章的大腦中留下了深刻、震撼的印象。

李鴻章在感嘆歐洲文明日新月異的同時,還感受到了一種令人背脊發涼的恐懼,在歐洲各國的眼中,落後、封建的中國就像是一個年邁、衰弱的守財奴,幾乎每個歐洲國家都想動用武力敲開中國這座擁有無限資源和財富的金庫。

李鴻章深刻的意識到,只有“改革”才能拯救在毀滅邊緣徘徊的大清朝。 李鴻章訪問德國期間,禮貌友善的德國官員們,以國家元首級別的規格,十分隆重的接待了李鴻章這位身軀高大、舉止雍容的“東方俾斯麥”。

在李鴻章十分恭敬的拜會過德國帝王威廉二世之後,負責接待李鴻章的德國官員,攙扶著步履蹣跚的李鴻章,前往參觀德國軍工廠以及訓練有素的德國衛隊。

當李鴻章邁入規模巨大的德國軍工廠的那一刻,映入眼簾的是技藝精湛,井然有序的德國工人、上百門製作精良,威力無比的鋼鐵巨炮、一眼望不到邊的軍械製造車間、無時無刻不在運作著的德國鑄鋼廠……

一生歷經無數次風雨洗禮的李鴻章,被德國的工業水平所震驚的久久不能言語!

李鴻章意識到,大清國與德國之間的差距,甚至數十年、數百年也無法完全的彌補,德國的鋼材產量每年達到450萬噸之多。

而大清朝連德國的零頭都挨不到,面對如此巨大的差距,李鴻章望天興嘆!

慈禧太后愚昧無知、昏庸不堪,清朝官員腐敗成性、不圖自強,清朝軍隊裝備落後、不堪一擊,百姓苦不堪言、食不果腹。

縱然李鴻章極力主張改革,但國內政局動盪,慈禧太后思想落後,無知愚昧。國外強敵林立,危機四伏,李鴻章主張的改革之路步履維艱,況且李鴻章已經年逾古稀,早已經沒有了方當力挽狂瀾的心氣。

面對如此艱難的困境,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李鴻章除了無可奈何、望天興嘆,又有什麼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