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人的諜戰片:我不是針對誰,我是說美蘇兩國都是傻X

法國人的諜戰片:我不是針對誰,我是說美蘇兩國都是傻X

20世紀後半頁,當冷戰結束後,世界格局重新發生了變化,原本劍拔弩張的氛圍開始冰雪消融。再也沒有世界範圍內的混戰對峙,人類社會奇蹟般地迎來了和平。可能就連美國自己也沒有料到,能在不費一槍一彈的情況下,就能使得自己的心腹大患土崩瓦解。但是時代就是這樣前進了,不管我們願不願意。

法國人的諜戰片:我不是針對誰,我是說美蘇兩國都是傻X

因此,這樣的情況下,造就了一種結果,勝利者邏輯。當然,古往今來都是這麼個規律,基本上沒有人能逃得出去。勝利者邏輯造就的一個重要的事實,反映在電影世界裡,顯而易見的就是美歐西方價值觀開始四溢。

法國人的諜戰片:我不是針對誰,我是說美蘇兩國都是傻X

在這期間,我們看到的大多都是關於蘇聯時期的各種秘密檔案被揭露出來,而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則是扮演一個和平自由民主的聖人形象。典型的電影莫過於曾經風靡一時,現在也頗具影響力的《竊聽風暴》。很多人在看完後都痛斥冷戰時期,東德的慘無人道的統治,但是很神奇的是,期間並沒有任何的關於西德的爆料展現給大眾,這就很說明問題。難道西德就真的是一片自由民主的新氣象?不見的吧。

法國人的諜戰片:我不是針對誰,我是說美蘇兩國都是傻X

冷戰結束後,我們少有看到對於冷戰期間的美國國內或者是整個資本主義國家中,他們真實的國民生存報告,大多數時間看到的是蘇聯時期的慘無人道,這確實是一種現象,如果公平起見的話,應該有相當一部分的蘇聯陣營的諜戰片來與美國的電影形成對比,但是遺憾的是,這一理想永遠不可能實現了。

法國人的諜戰片:我不是針對誰,我是說美蘇兩國都是傻X

俄羅斯雖然強硬,但是在電影世界裡卻掀不起來任何的波浪,否則的話,我們就能看到很多俄羅斯電影中的美國人到底有多麼的傻X。事實上,很多美國電影中的俄羅斯人都有著蘇聯時期的烙印,因此,大多數時候,他們的面孔也是負面的。我們看到那些黑蘇聯時期的諜戰片的時候自然會被帶節奏。就比如大表姐的《紅雀》。在這樣有失公允的前提下,觀眾們是不能真實地看到雙方的真面目的,因此,市場迫切的呼喚第三方站出來,於是,本片誕生了。

法國人的諜戰片:我不是針對誰,我是說美蘇兩國都是傻X

《安娜》是一部法國諜戰電影,講述的是一個俄羅斯女特工的故事,法國導演呂克貝松在片中既沒有偏向蘇聯,也沒有對美國特別青睞,我們姑且認為這部電影中,導演想要表達的是個人,個人在兩方勢力的博弈中勝出了,這起碼說明了一個問題。“美國人的諜戰片中,蘇聯人是傻X,蘇聯人的諜戰片中,美國人是傻X,但是在法國人的諜戰片中,美國人和蘇聯人都是傻X”。讓我們為呂克貝松的反抗精神鼓掌,同時為他始終如一的審美表示疲勞。

法國人的諜戰片:我不是針對誰,我是說美蘇兩國都是傻X

本片的女主角是一個俄羅斯廢柴,她首先被蘇聯人發掘,然後被培養成為了一個冷麵殺手和熱血模特。曾經發掘她的人用欺騙的方式許諾她自由,但是隨著任務的不斷臨近,這種自由越來越遠。後來在一次執行任務的過程中,他被美國CIA策反了。於是,這個姑娘就成了雙面間諜。

法國人的諜戰片:我不是針對誰,我是說美蘇兩國都是傻X

隨著任務的不斷加劇,最終他成功的刺殺了美國情報局長,此後失蹤了好幾年,當她約了兩方勢力在一次見面後,最終幫自己洗清了身份,從此變成自由人。在此期間,他雖然與雙方的男性有所牽扯,但是卻沒有相信任何人,這印證了發掘她的男人說的那句話,不要相信男人。

法國人的諜戰片:我不是針對誰,我是說美蘇兩國都是傻X

呂克貝松獨特的審美在《這個殺手不太冷》後並無明顯變化,他喜歡的一直都是短髮,瘦臉,高挑瘦弱的女性,但是這些女性,大都有著男人一般的果敢。本片在諜戰部分所涉及的元素並不多,而在動作方面卻有一種暴力美學的風範。當年吳宇森開創了這個流派之後,大家漸漸的對於這種呈現方式幾近痴迷。近的來說有基努主演的《疾速復仇》系列,當然《王牌特工》系列也算。

法國人的諜戰片:我不是針對誰,我是說美蘇兩國都是傻X

那些諜戰片們已經不需要鬥智鬥勇來體現獲取情報的困難,觀眾們的品味逐漸的開始向快餐方式蔓延,這也就造就了本片在諜戰片中出色的動作場景,而在動作片中卻出人意料地進行了多次反轉。這樣做的好處就是讓本片的商業性質顯著提升。最終可以使得本片在短時間內滿足各種人群的觀影消費,但是在這之後,人們會記住片中的反轉嗎?可能沒過幾周,就連主演的臉也會變淡。

法國人的諜戰片:我不是針對誰,我是說美蘇兩國都是傻X

法國人好好的黑了美國人和蘇聯人之後,並沒有什麼大的改觀,我們看到的依舊是融匯了一大鍋大家喜聞樂見的元素的商業片。這種簡單粗暴的刺激已經距離曾經的《這個殺手不太冷》越來越遠,只不過在緩慢的消亡中,所有人都選擇了視而不見。

……

你好,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