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走倉山老洋房——師大音樂學院

福州倉山區位於城區南部,古稱藤山,明洪武年間北麓始建鹽倉,又俗稱鹽倉前,藤山遂稱倉前山,簡稱倉山。鴉片戰爭後,17個國家曾在倉山設立領事館,建有教堂、洋行、教會學校等,因此,倉山區便有著“萬國建築博覽會”的美譽。當時福州被闢為通商口岸,倉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而為外國勢力所盤踞,逐步形成福州的領事區、外貿基地和航運中心。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英國在倉山首設領事館,至20世紀初,境內共有英美法德俄荷等17個國家的領事館(或代辦處)。而現在福建師範大學音樂學院舊址——陶淑女校,也成為倉山老洋房中一段歷史文化剪影。

遊走倉山老洋房——師大音樂學院

陶淑女校禮拜堂,後為師大音樂學院使用

當年,陶淑、文山、華南女中譽稱福州“三鼎甲”女校。陶淑女中是1890年英國聖公會在中國福州創辦的一所女子中學,1951年陶淑女子學校與鶴齡英華中學、華南女子文理學院附屬高級中學合併,1878年(光緒四年),由於福州的儒生強烈反對傳教士進城(烏石山教案),聖公會將傳教基地轉移到閩江南岸的倉山,女學堂也在1878年移設倉山東窯街,租用原中國電報局舊址作校舍,因此俗稱為“舊電線書齋”。1903年,女學堂遷至倉山嶺後路11號,改稱陶淑女中,有初、高中部,並附設小學,陶淑女中的校舍現為福建師範大學音樂系的老教學樓。

遊走倉山老洋房——師大音樂學院

尋著長安北路踏上清幽小徑,呈現在眼前的教學樓早已悽靜荒涼。

中國自古以來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福州陶淑女子學校打破了這種傳統。從當時的校訓“懲惡揚善,多行善事”可以看出,學校招收貧苦人家的女孩免費上學,從此讓她們改變自身命運。學校同時還救助當時生活痛苦的所有女性——寡婦、離婚、殘廢或與丈夫不和、兒女遇難死亡以及輕生自殺的婦女,他們的舉措,是值得所有人銘記的。

遊走倉山老洋房——師大音樂學院

舊址內濃蔭散綠,鬱鬱蔥蔥生長的樹木在時光的鐫刻下,讓眼前的這番景象變得更附有生氣。

遊走倉山老洋房——師大音樂學院

與華南女中相比,陶淑女校的學費較低,在辦學初期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學生入學免收學費並供給膳食。由於當時社會封建保守,凡家境殷實之家大都是延師在家授課,不願讓女兒拋頭露面去學校讀書,因此陶淑早期主要招收羅源、長樂、福清一帶貧寒人家的女兒,其中還有一部分是因家境貧困而由女傳教士收留撫養兼作家庭雜工的被稱為“姑娘妹”的學生。

遊走倉山老洋房——師大音樂學院

來到這片區域,我的第一感覺就是綠。鋪天蓋地的綠,大的綠,小的綠,深的綠,淺的綠,暗的綠,亮的綠,香的綠,臭的綠,整齊劃一的綠和雜亂無章的綠,生機勃勃的綠和荒蕪的綠。

遊走倉山老洋房——師大音樂學院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說的就是這種意境吧。

遊走倉山老洋房——師大音樂學院

如今的陶淑女校(福建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恩格斯說:“在每一個社會中,婦女解放的程度是一般解放的天然尺度”。西方教會辦學初衷是“乃欲以學校為一種補助之物,以助其宣傳福音之業”,同時也出於宗教“天下人皆兄弟姐妹”的男女平等觀,女子也享有學校教育的權利。在教會女校影響下,女性們認識到只有自身的解放才能贏得社會的尊重,享有贏得的權利,她們開始通過學習知識,向命運抗爭,想傳統陋習抗爭。福州陶淑女子學校在解放婦女思想、挖掘婦女潛能、培養婦女成才進而推進婦女解放運動的開展方面是有很大的貢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