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疑問,顧正秋老師究竟算是哪一派的?

紂王在壞終是王


京劇名旦顧正秋老師,臺灣著名京劇旦角。是上海戲曲學院第一屆學生。她的老師有關鴻賓、王燮元(鼓師)、趙大剛(琴師)、吳富琴(程硯秋派青衣)、黃桂秋(自成1派的青衣男演員)、魏蓮芳(梅蘭芳派青衣)、張君秋、趙桐珊(藝名芙蓉草)等等。可以說集眾派為一身。

顧正秋老師技藝精湛、博採眾長,所以關於她屬於那一派一直爭議不斷。最多的兩種派別分別是梅派與程派。

梅派說:

因為在1944年顧正秋在上海拜梅蘭芳先生為師。隨後48年時在臺北的演出更多的也是以梅派正宗《鳳還巢》《百花亭》《貴妃醉酒》《三教浪子》《生死恨》《宇宙鋒》等等一系列的梅派經典。所以一度被視為梅派傳人。而且著名的“顧唱”也是以梅派為基礎的。

程派說:

因為顧正秋老師不但是梅蘭芳先生的弟子,也是程派大家吳富琴學習過程派藝術。其代表作《錦麟囊》雖然唱腔與正宗程派有所區別。她是用亮嗓唱的,非常有感染力,雖然程派風格不明顯但依舊是程派。而且還有《鴛鴦冢》《朱痕記》《六月雪》等等程派風格明顯的程派唱曲。所以很多程派學者認為顧正秋老師屬於程派。

關於程派或者梅派或者其它派別的爭議從未間斷。但是人們好像忘記了顧正秋老師由梅派為基礎結合各派之長創作而出的“顧唱”。為什麼沒有人想到顧正秋老師的獨成一派嗎?還是認為“顧唱”算不了一派呢?

個人覺得顧老師既然集各派之長。又獨創“顧唱”。那顧正秋老師就應該是獨成一派。


歪叔隨筆


顧正秋

1939年,孤島時期的上海戲劇學校有過一代“正”字輩的京劇名伶,“正”字輩人才濟濟,黃正勤、孫正陽、景正飛、陳正薇、王正屏、周正榮、張正芳等都是當初上海戲校的“正”字輩同門,而後名滿寶島的“青衣祭酒”顧正秋正是其中以第一名成績畢業的學生。

顧正秋, 1929年十月五日生於南京城,她本名丁祚華,乳名蘭寶。出生的第二年,因父親病重去世,她隨時年三十四歲的母親和兩個姐姐前往上海,暫居虹口。小蘭寶五歲那年,她認識了有“坤伶才子”之稱的旦角名角吳繼蘭和她的鐵桿戲迷顧劍秋,並被顧劍秋認為乾女兒,因為這層關係,小小年紀的她從此也便有機會向名角吳繼蘭學戲。祖籍河南的吳繼蘭是當時上海灘的京劇名伶,也是因為幼年時期家庭的變故,到上海開始學戲唱戲,因曾拜社會名流浦錦榮先生為義父,所以人皆稱之“浦二小姐”。

由於天資聰穎,小蘭寶五歲向吳繼蘭學習了《金玉奴》、《審頭刺湯》,十歲時適逢上海戲劇學校成立招生,在近千人的報考者中以“顧小秋”為名報考竟脫穎而出、名列前茅,當時的主考座師關鴻賓先生為其按“正”字輩規矩改名“顧正秋”。

上海戲劇學校籌建於1939年,正值抗日戰爭時期。上海工部局華董兼任中法大藥房總經理的許曉初先生聯合當時的上海海派京劇老藝人劉嵩樵、鄭傳鑑等人效仿北京的中華戲曲學校,在上海也欲興辦建立不同於舊式科班教育的新式京劇教育學校。經過策劃磋商,選定名律師陳承蔭先生為校長,袁履登、許曉初先生為名譽校長,關鴻賓先生為教務主任,選定校舍為法租界白萊尼蒙馬浪路41號,1939年12月學校正式成立,首批招生186名,並制定了不同舊式科班的男生一律學男角、女生一律學女角的規矩,且專業課和文化課並舉。1945年7月,因為經濟原因,戲校停辦。全體學員在上海天蟾舞臺會串《八蜡廟》以後,上海戲劇學校正式宣告解散,前後共存在五年的時間。就職於上海戲劇學校的教師皆為京劇名伶,內廷供奉瑞德寶、荀慧生的老師陳桐雲、老搭檔何佩華、梅蘭芳的鼓師王燮元、崑曲傳字輩的鄭傳鑑、朱傳明等。


花開富貴福人居士


提起顧正秋,喜歡京劇的老觀眾,沒有不知道的。扮相美,唱腔美,身段美,人生經歷富有傳奇色彩。 顧正秋(1928-2016)生於南京。她本名顧祚華,原名丁蘭葆,小名蘭寶。


汕尾海陸明珠


講個小故事:

中國戲校有位校長對老師們說誰能教'尚派的《乾坤福壽鏡》,在教師中無人答言,當時程玉菁、王玉蓉等他們還都在世,只是不會尚派福壽鏡,就和他曾經要老師們教梅派《長坂坡》“跑箭”一樣。派、派、派,別叫派把人鬧湖塗了。 說句不好聽的,只有不想成角兒的,才做流派的守墓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