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家就沒有敗筆嗎?

玉林書畫


書法家寫字時當然也有敗筆。

敗筆的概念,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寫字的過程中,某個字的某個筆畫寫得不滿意,可能是筆畫的起筆行筆或收筆等形態沒處理好,可能是筆畫的粗細、角度、高低位置沒處理好,或筆畫間的穿插避讓沒處理好,或者是出現了其他一些不如意的情況,這樣的一些沒有處理好的筆畫就稱其為敗筆。客觀地說,敗筆的發生是不可避免的。

寫字的過程中,書寫者需要全神貫注凝神聚氣,才有可能筆隨心意,寫出自己滿意的作品。這除了要求書寫者本身有深厚的書寫功力和高超的運筆技巧,還對紙、筆、墨及周邊環境和書寫者當時心境等都有一定要求。

王羲之的蘭亭序裡,“惠風和暢”的“和”字,右邊寫成了一個“日”字(如下圖),這種寫法與蘭亭序裡另外的和字不同,在其他相關的資料中也找不到這樣的寫法,可推定這是右軍的一個“敗筆”,寫錯了,懶得改,就那樣放著吧。

蘭亭序是右軍在醉酒後作的一個草稿,酒醒後提筆正式書寫時,寫了多遍卻感覺都不如草稿寫得好。也就是說,按照草稿為基準,後寫的“正稿”敗筆太多,怎麼看都比不上草稿。於是就乾脆讓“草稿”轉正,變成“正稿”流傳下來。可見,即便如書聖,寫字也難免出現敗筆,何況是其他人?

我們知道,有很多名家的硬筆字帖很受歡迎。字帖上的字,大都是書法家字庫裡的字。字庫裡的字是怎麼來的?是同一個字寫幾遍,挑一個寫得好的,選到字庫裡。那些沒有選中的,都存在著這樣或那樣一些問題,也就是有敗筆在裡面。這是很正常的。你會發現,硬筆書法家現場寫一副完整的作品,往往達不到他字帖裡的字的水平,就是這樣的原因。

網上有很多當代名家的書法創作視頻,他們也經常出現敗筆。對待敗筆,書家的處理方式也各不相同。田老師嚴謹,會當場毀掉,重新來過;蘇主席率真,會描描改改,以求完美。大家覺得哪種情況更好呢?




寫字峰法


很巧,前一段時間,剛剛抄了下圖這一段文字,大家重點看圖中的內容:

臨貼時,常常感覺有些字,書家好像也沒有深究,個別字會寫得很隨意,還有的就是單純的沒有寫好!

這些字我就不會學,沒寫好就是沒寫好,練字,我只尊重自己的審美!

偶爾看到一本老字貼上,作者有這麼一段話(如上圖), 非常贊同,於是抄了下來,書法家作品中有敗筆,是很正常的事情!

既然是書法家,其字一定有出彩的地方,書法家的字亮點一定足夠多,其字的的神采足以打動你,所以你才去學!

但不意味著,你學字的時候要照單全收,你要尋找最有特點的字,最美的字,然後再分析其筆勢,用筆,整段佈局、通篇的神采!

練字,是要一個手感的,作為我個人而言,有手感時和沒有手感時,寫出來的字,有時候差別很大!

有手感時,寫一段文章,很流暢,速度也快,敗筆比較少。

而沒有手感時往往前幾個字就不行,甚至是第一個字就爛,毀掉重寫!本人如此,想必書法家們也有手感好時,手感差時!

所以,學字,不要照單全收,多看字的優點,所謂動手動眼動腦,就是這個道理――別信邪,人和人都差不多!

關注我,我和你一起練字!


行書一點通


在真正的書法家的筆下,是沒有敗筆的,所有的筆畫都是為整體作品服務的,敗筆都是意外效果,有的敗筆還帶來了意外收穫。

敗筆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書法家常說敗筆二字,這一筆一般並不是壞的筆畫,二者這一筆沒有按照書法家的預期出現,比如本來我想在這寫一個圓筆,但是由於工具、紙張和書寫狀態的變化,出現了一個方筆,按照這個預期來說,這是一個敗筆,但是按照書法的規則來說,它又不是一個敗筆。

王鐸的漲墨

有很多書法家甚至把敗筆當成一種意外的收穫,比如明代書法大師王鐸,就把“漲墨”筆法發揮的淋漓盡致,所謂漲墨筆法就是把筆畫寫的太洇了,筆畫粘連到了一起,寫成了一團,這本來就是一個敗筆,被王鐸發展成了一個筆法。在草書作品中運用這種筆法,還真有點線面組合的意外效果。

在以中鋒為主導的篆隸筆法體系下,王羲之的行草書大膽的運用側鋒,剛開始出現的側鋒,相對於正統的中鋒來說,就是一種敗筆,現在成了中鋒的輔助,也成為了書法裡一種不可或缺的筆法,在歷代書法經典作品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孫過庭書譜中的側鋒和枯筆

書法作品以墨汁飽滿為美,書法筆法中的枯筆其實就是一種敗筆,這種意外的敗筆也成為一種筆法,像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了。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總之,敗筆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真正的書法家筆下是沒有敗筆的,所有的筆畫都為整體服務,都是整體的一部分。

但是對於書法初學者,是有敗筆之說的,因為對於初學者來說,每一個筆畫都有嚴格的規定,你必須要這樣寫,才能訓練出好的用筆能力,不按照規則寫就是敗筆。

書法家的隨心所欲

而書法家大多是在大的規則下隨心所欲的書寫,不會在乎每一筆的得失,也不會在乎字體的大小、斜正、方圓、乾溼,是在符合基本筆法條件下自由的揮灑,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所以我們看很多書法家寫的並不好,但依然成為了名家打腕。

請在評論區寫出你的看法:


不二齋


書法家就沒有敗筆嗎?

敗筆的發生是隨著你的書寫經驗的積累而

逐漸減少的,也就是說敗筆的出現與你書寫成熟

是一種正比關係,在書法學習的初期,敗筆出現的機率

較高,而隨著你的書寫經驗越來越豐富,心和筆的協調

能力越來越強,對書寫總體的把控能力越來越好,你的

敗筆機率就會變得越來越少,如果能進入到書法家的

能力層次,敗筆的現象幾乎就不會發生,即使是有敗筆

或者有瑕疵的瞬間,他們都會化險為夷由拙變巧,在高手

的世界,每次揮筆都是他大顯身手的時候,大師手中的毛

筆就像寒光四射的寶劍,斬鐵成泥,劈山為石,沒有

任何力量能阻擋其作品橫空出世,百倍的自信,堅實的基礎

已經完全支持書法大家的自由馳騁。

他的內心是奔放的,他的激情是四射的,

在天馬行空不可阻擋的氣勢下,

作為一個書法高手怎麼會出現敗筆呢?

書法家的藝術創作與歌唱家的表演以敗筆一事並論很相似。

我們拿歌唱家唱歌來對比一下,作為一些大牌的歌星,

他們在現場的表演會出現敗筆嗎?這個敗筆即指如,跑調,

忘詞,嘶啞等,因為大家對這方面的信息比較多,很容易

得出結論,實際上對大牌歌唱家來說,

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幾乎沒有,即便有問題,憑他們豐富

的經驗處理你也不會發覺,所以說,敗筆只是初學者的產物,

對書法家而言,敗筆正是他們手中的一次機會。他們會

反敗為勝,在不利的情況下演繹出一次精彩的作品以奉獻

給眾人。

附圖照片:明代書法家劉重慶【臨王羲之瞻近貼】臨摹作品

選自楊半撰書【中國書法臨摹創作全集】明代卷



素里布衣楊半


經常河邊站,哪有不溼鞋。

書法家敗筆現象在平常不過了,書法家作品中不但有敗筆影響美觀,而且更重要的是還出現錯字,別字,形似字現象也時有發生,此如:《沁園春.雪》句子“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中的裡字,書者為兩個裡字不重複竟然寫出另一個同音(裡)。還有“歡度春節”中度字,寫成(渡),這種情況就不一一例舉了,我想大家都是見到過的。

書法作品,首先要端正使用漢字的態度,充分理解每個漢字的用意,且不可寫錯字、別字,重則會失去句子的意義,輕則會造成寫者的笑話。


瀚墨無極



怎麼可能?書法家也是人,而不是神。

凡是經過人為模式進行的操作,任何時候都不可能完美無瑕,都會留下或多或少的瑕疵或槽點,也可以看成是敗筆。

史上如王羲之一般泰山北斗級的書法人物,哪怕他的名望和地位令人高山仰止,嵯峨萬仞般的巍然存在,同樣也會在書寫的過程中出現人為的失誤或者缺欠。這不是他本人不願意寫好,而是隻要是人為書寫,就不可能存在完美,這是事物的一般性客觀規律所決定的,也是完全符合一分為二的辯證法則的。起碼在外人看來,即是如此。

任何一個書寫者,都希望自己所寫的字跡臻於化境,達到爐火純青的登峰造極之境。但這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更不會因為個人名望和地位的原因而完全擺脫失誤的尷尬,哪怕他是王羲之,哪怕他是顏真卿,概莫能外,無不如此。

不信我們可以翻檢幾位書法史上的名家聖人,從其留下的墨跡中,都會發現若干失誤之處,起碼是不盡人意的地方。不過是大師們的失誤相較於常人要少得多一些罷了。

就拿王羲之最著名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舉例,這幅被李世民愛如珍寶的曠世名篇,連死後都被裹挾進棺材裡去的國寶級法書作品,同樣也存在敗筆和失誤的地方,甚而由於過於出名,那幾處微小的失誤被無限放大了,成為了書聖書寫記錄上令人印象尤為深刻的印記。比如書聖因為酒力的作用,書寫的不那麼嚴密,雖然看起來飄逸超拔,但未免也流於浮華和毛躁,還有一些過多的勾絲牽帶,都不是書聖最好的書寫狀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可以視為敗筆。

有人會說,要是書寫者謹慎從之,一定會沒有缺漏和失誤。這話其實太偏頗,也不切合實際。一個書家,哪怕他就是王羲之,也會存在對於書法理解的死角,而這個死角絕對就是書法家的書寫死穴,進而表現為書寫過程中的敗筆和失誤。



龍吟148119260


再有名的、再歷害的書法法都有敗筆,就算古人中王羲之、趙孟頫之流的大師級人物也有敗筆,更不要說所為書法大家了。

其始寫字和創作之中出現敗筆很正常,並不可怕,書法家不是神仙,不可能筆筆精到,我們應理解這一點。

但是,當下卻有一個怪現象,當代書法家在盲目的崇拜古人、崇拜名人,只要是他們寫的都是好的、都是精典,本來人家是無意為之的、或根本就是酒後亂弄的,現在的人卻奉為精典,也就是古人、名人放個屁都是香的!沒有任何分辯能力,其實就是在機械模仿,沒有一定的欣賞水準!








聊齋有緣


書法是人為手寫的,隨情緒性尤其是書寫字數較多,偶爾出現敗筆和漏字是難免的。世上人無完人!




怒筆狂花


書法家有敗筆是常有的事。

只舉一個例子就可以知道,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上面有很多塗的塗塗改改。

這些塗塗改改,就是王羲之的敗筆或錯字。但是人家才不在乎什麼整潔不整潔,大大方方的塗塗抹抹,一樣是千古名作。

反而是那些謹慎的謄抄了好幾遍,力求完美的,很難和王羲之這種大家相提並論。


廣西常言道


以上多位先生的評論合情合理,我完全贊成。書法名家大家作品中偶有敗筆,也是很正常的,和“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一個道理。名家作品中的些許瑕疵,一則會被名家書名所掩,二則即使欣賞者看出來了,也會原諒,因為畢竟暇不掩瑜。我非常佩服幾位先生獨到的見解和實話實說的勇氣,不怕諸如“看來你比王羲之強”之類的嘲諷和挖苦。君不見,往往一句實話,會招來劈頭蓋臉的口誅筆伐,令人們對說實話心存顧慮和畏懼。看了各位先生的評論,也增加了我說實話的勇氣,多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