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批堅持豎寫漢字的中國人

中國10多億人,當前只有極少數人還在豎寫漢字,那就是一群書法人。而在70多年前,中國的豎版美學早已上演了數千年。

中國漢字是世上唯一既能豎寫又能橫寫的文字,漢字橫式印刷在當代閱讀習慣上可能比豎式更合理。但是放棄豎寫規範,也割捨了太多中式美學和漢字與生俱來的美好。

最後一批堅持豎寫漢字的中國人

眾所周知,漢字從出現開始一直到民國都是豎排的。這至少是從3400年前甲骨文出現就開始的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和規範。即時是蒙古滿清統治時期,也未能磨滅漢字和與生俱來的豎式規範(包括書籍豎版裝幀)。

民國開始出現了效仿西方橫排的出版物,但仍以豎排為主。解放後郭沫若、陳嘉庚等人倡導橫排,1955年全國13家報紙開始橫式排版,直到1956年1月1日《人民日報》開始橫排,標誌著中國漢字走向橫排,數千年的傳統規範被替代。

實行這個改變,西方文化與生活方式的主導因素起了很大影響。最早提出漢字豎改橫的是《新青年》雜誌編輯錢玄同。在《新青年》1917年3卷3期上,錢玄同說:“人目橫視左右,甚為省力,若縱視上下,則一仰一俯,頗為費力。若從西方寫法,自左至右橫迤而出,則無一不便。”

錢玄同倡導豎改橫的建議,對於近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寫字工具而言,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這種更合乎表象的合理,本質上是一種高節奏對慢生活的改變,是能效優先對中式含蓄謙遜文明的替代。

漢字豎寫被橫式替代,丟失了什麼?我們能從最後一批豎寫漢字的人群中,找到一些答案。這批人,簡言之;書法人。

豎寫,成就世界唯一文字藝術—書法

我們要感到慶幸,中國還有千百萬的書法人群。漢字比西方文字很大優勢在於可橫可豎,而西方文字只能橫寫。這就是中國書法為什麼會成為世上唯一的文字藝術。尤其是草書的左右擺動的勢態、搖曳生姿的意象,都源自於漢字豎寫的傳統。如今橫排書寫,無論單字多漂亮,都與漢字擺動、顧盼與貫氣無關,更別談行氣,字字之間的藝術關聯被徹底割斷。

最後一批堅持豎寫漢字的中國人

豎版書籍,中國古人的智慧延伸

文字的最大應用是書籍。從最早的竹簡到帛書、漆書和活字排版,中國漢字的排版、閱讀、收納都非常之方便。漢字橫式書寫從來就沒有合理過,即使漢字在使用竹簡以前是用橫3排的,而到竹簡時代也會改為豎排。現在有些人認為我們古人與文化不合理、不科學。這種想法何等淺薄、愚昧。

豎式,中國文化的隱形價值觀

中國文化素來注重傳承與有序,祖祖輩輩延綿不絕,為人處世講究含蓄與承讓。中國人的族譜上下傳承,中國人的楹聯與題跋、字款呼應有序,甚至連排位座次都充滿著禮讓謙遜。當漢字橫排後,這些隱形價值觀開始淡化。

豎寫效率不比橫寫更低

錢玄同認為漢字豎寫費力,筆者也做過一個小測試:以豎排和橫排,硬筆行書抄寫同樣一段文字,豎式竟然要比橫式書寫更快(大家也可試試)。豎寫漢字為什麼很快?這是因為漢字的間架結構決定了豎排的合理性,重點是可以連筆書寫。甚至隱隱感到思維也更加流暢。

漢字豎寫,更有益身體健康

眾所周知,人的身體就怕長久固定姿勢,這就是長久開車、坐辦公室或持久盯著手機屏幕等容易導致亞健康的原因之一。漢字橫寫,哪怕是橫著寫毛筆字,無論是坐姿還是用眼,都是相對固定的,身體只需小範圍的左右移動即可。

最後一批堅持豎寫漢字的中國人

但是!漢字豎寫不一樣了,尤其是書法創作,需要前後來回屈伸腰部脊椎,眼部視線也需遠近左右地進行調整。漢字豎寫要比橫寫更有益身體健康,我們建議孩子們把硬筆字和豎寫毛筆字一起練習,對促進孩子健康發育,和預防近視眼有些幫助。

書法創作身體前後屈伸擺動幅度大

可見,漢字豎寫在現代化進程中,輸給了西式的橫寫規範。但卻丟棄了很多豎式美學,也抑制了多數中國人骨子裡的書法基因,這也是硬筆書法橫排難成氣候的根因,尤其是毛筆橫寫,更是不倫不類。

如今,橫排早已深入人心,恢復豎排已無可能,現代年輕人更是對古典範式幾無概念,不會再有人去倡議什麼。豎排書寫的美妙,恐怕只有書法人知道了。

最後一批堅持豎寫漢字的中國人

漢字豎寫的美妙

只有書法人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