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米到奶,探析古人是如何美容的?解讀“美容”發展演變史

“美容”一詞,最早出現於明代《

普濟方》一書中,其有“美容膏”一方,但是中國的美容史遠遠早於這個時間。隨著社會的迅速運轉,傳統的護膚方式早已不合時宜。現如今,市場中出現了眾多的醫美護膚新模式,未來,也將是科學護膚髮展的黃金時期。

今天,讓我們通過了解不同朝代來認識一下古代人們對於美容的見解吧。

從米到奶,探析古人是如何美容的?解讀“美容”發展演變史

一.漢

史書上曾記載,漢桓帝元嘉時期京城長安的女子曾風靡於“啼妝”,即指在眼睛下方薄施一些胭脂和香粉,有點類似於現在的眼影,只是當時的女子只將其運用於下眼圈,其妝容讓人看上去有點像哭過的樣子,因此便被人稱之為“啼妝”。

漢朝時的女子還將上等的好米磨製成細細的粉,用水浸泡後,待水變得澄清後,將其光潤的那部分乾燥後收藏,過後便可將此直接敷於臉上。除此之外,米粉還分為紅與白兩類,其中,紅米粉常用於臉頰兩側,白米粉則可直接用於臉上

從米到奶,探析古人是如何美容的?解讀“美容”發展演變史

在漢朝時候,女人還喜歡在耳朵上打洞穿孔,然後將珠玉佩戴於耳上,這樣也能展現出她們的一種美。原本,在漢朝以前,女人在耳朵上打孔佩戴珠玉是部分民族對於不守婦道的女人的一種懲罰手段,而到了漢朝變成了一種顯示美的一種方式。《諸葛恪別傳》曾記載到有母親為親生女兒穿耳戴珠來用此美容的示例。除此之外,在漢朝的時候,穿耳戴物還分為戴玉做的飾物和戴珠寶兩類。

漢朝還出現了假髮髻,類似於現在的假髮,當時的假髮髻用的都是犯人的頭髮。

畫眉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美容方式,漢宣帝之時,京兆尹張敞常常為其妻子畫眉,也因此,便有官員向皇帝到了報告,說張敞的行為是不務正業的。於是,皇帝便向張敞詢問這是怎麼回事,張敞回答道:“這是我們夫妻倆在臥室裡的私底下的事,皇上就不必追究了吧!”

從此也流傳下了“張敞畫眉”的佳話。

從米到奶,探析古人是如何美容的?解讀“美容”發展演變史

二.南北朝

南北朝的時候,女人較為喜歡面飾,當時流行一種落梅妝,面飾是貼在女人臉上的一種美容飾物,還被稱為花鈿和麵花。

關於落梅妝有個流傳,宋武帝的女兒壽陽公主喜歡面飾,有一日,壽陽公主在含章殿外的梅樹下睡著了,凋落下的梅花落在了壽陽公主的臉頰上,香氣襲人,十分美豔,壽陽公主的妝容烙印在了人們的腦海中。過了不久,宮女們都紛紛的效仿,將多彩的綢緞抑或是金銀箔片修剪成梅花的形狀,貼印在額頭和臉上,此妝容便稱之為“落梅妝”

據北朝的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古代女子為了防止嘴裂口子,於是便在嘴唇上塗抹口脂。口脂是如從何而來的呢?人們利用牛骨髓,將其倒入鍋中煎煮,待牛骨髓化開後,把浸過丁香藿香的酒倒入鍋裡一起繼續煎制,然後往裡面加入青蒿的草以此改變其顏色。煎好之後再用經棉布過濾,最後得到的油脂放入瓷碗裡冷凝,待完全凝固後所得到的便稱之為口脂,類似於現在的唇膜。口脂是純天然的護膚品,其作用不僅能用於防凍防裂,還能有效的淡化唇紋。

從米到奶,探析古人是如何美容的?解讀“美容”發展演變史

即用豆粉配合其他藥物製成“澡豆”以此來清潔皮膚。

三.唐朝

唐代的時候,人們發現蠟質的口脂顏色更好看,於是便改換成用蠟熬製口脂,並在其中加入一些紫草,使得熬出來的口脂變成了

紅色

血暈妝流行於唐朝的時候,即將眉毛剃光後塗畫紅紫色,用手指將其抹化開來,看上去血肉模糊,但在當時卻十分流行

從米到奶,探析古人是如何美容的?解讀“美容”發展演變史

唐玄宗李隆基曾命畫工做一幅

”十眉圖”,讓宮女仿照。十眉圖上畫的有鴛鴦眉、小山眉、五嶽眉、三峰眉、垂珠眉、月梭眉、分梢眉、涵煙眉、拂雲眉、倒暈眉。後來,這些畫眉的方法逐漸流傳進入了民間女子中,許多人為之效仿,也增添了一份美麗

唐玄宗的女兒永樂公主喜於茶飲美容。永樂公主從小便是體弱多病,面容蒼白黯淡,後來,永樂公主用沙苑蒺藜泡茶飲用,幾年過後,竟換了一副模樣,光彩鮮麗,身體也日益好轉。後來熱門人們發現,沙苑蒺藜泡茶飲用有著良好的美容功效。唐朝的本草書上對沙苑蒺藜注寫道“老者復少,少者益美”,可見,沙苑蒺藜的美容功效不可小覷。

從米到奶,探析古人是如何美容的?解讀“美容”發展演變史

四.宋

宋代軍人的社會地位較為低下,文人式的隱約也成為了時代的主流,柳眉、杏眼、櫻桃小嘴、略施薄粉、淡塗胭脂成為了女性修飾的標準,唐人喜愛牡丹等較為熱烈嬌豔的花,而送人則喜於梅花等優雅精緻的小花,也因此出現了女性的纏足。

從米到奶,探析古人是如何美容的?解讀“美容”發展演變史

可見中原文化由此而自豔轉媚。

宋朝真宗時期,有一名女戲子名為龐三娘。年輕時相貌俊俏,曾紅於一時。隨著歲月的漸進,人的面容終會憔悴,龐三孃的眼角、額頭也出現了不少皺紋。於是,龐三娘用輕紗負面,將雲母研製成細粉末,與蜂蜜一同攪拌均勻,敷於臉上。一段時間後,皮膚竟如同於妙齡少女那樣細膩光澤。

從米到奶,探析古人是如何美容的?解讀“美容”發展演變史

五.清

曾記載清朝的慈禧太后有著“喝人奶”的習慣,“喝牛奶”來維持皮膚的良好且慈禧太后所御用的奶孃也是需要通過精調所成,並且每季都需要更換一批新人。除此之外,慈禧太后還有自己獨特的美容秘方。再《慈禧光緒醫方選議》一書中,有著這樣的記載:“光緒三十六年六月二十三日,壽藥房傳出皇太后(慈禧太后)用祛風潤面藥房:綠豆粉六分,山奈四分,白附子四分,白姜蠶四分,冰片二分,麝香一分,共研極細面,再過重籮,兌胰照四兩攪勻”據說慈禧太后通過這個方法年老了皮膚依舊光澤美嫩。

美麗這件事情,古往今來都有著不一樣的簡介,追求美麗卻是恆古不變,每個人也都有著適合自己的美容方式。

參考文獻:

【1】 《文史月刊》

【2】 《齊民要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