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園•人文燕趙|模擬逼真的四股弦

老一輩觀眾興許還記得,在1954年第一屆河北省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原邢臺地區四股弦劇團演出的《賀后罵殿》和《劉金定灌藥》頗受好評並分別榮獲表演二等獎和演員獎。自此,這個劇團遍演山西、山東、河南、陝西等地城鄉,備受歡迎。20世紀50年代的四股弦演出,紅紅火火,大放異彩。

2008年,冀南四股弦(鉅鹿、館陶、魏縣、肥鄉區)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再次引起廣大觀眾對四股弦戲的關注。

第一個四股弦子弟班創辦於清道光二十一年

青園•人文燕趙|模擬逼真的四股弦

股弦源於山東省菏澤(曹州)一帶,是在民間花鼓丁香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山東省一位叫齊大牙的民間藝人,由山東臨清過衛運河到河北威縣討飯,因會拉四股弦,便與秧歌藝人王不當、劉開慶(鼓師)一起於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在威縣梨園屯(一說章臺村),創辦了河北省第一個四股弦子弟班。但在當時,四股弦演出只是民間花會性質的演藝活動,只有會友,沒有職業藝人。遇有婚喪或會期,互用請帖相邀,前往演出。

當年四股弦演出用的服裝、道具也很簡單,只有一身褶子、一件官衣、一頂紗帽、兩件布衣。演員因陋就簡,在臉上塗點兒粉,點上點兒胭脂,束個圍裙即可上場。演出時,演員們圍桌而唱,伴以簡單的動作,俗稱“羅圈戲”或“坐板凳頭”。演出的劇目,多是反映農村家庭生活的小戲,如《轉柳樹》《拴娃娃》《城門洞》《王小趕腳》等,尚無唱“廟會戲”和“青苗戲”的資格。

後來,王不當的徒弟王玉堂繼承師業,與羅九、夏大水(盲藝人,琴師)於清同治九年(1870年)在鉅鹿縣王虎寨辦四股弦童子班,班主即是王玉堂。他們的童子班吸收河北梆子、亂彈、京劇等的藝術元素和表演程式,並聘請河北梆子名藝人吳永順(藝名小茶壺,老生)與亂彈藝人一聲雷(架子花臉,本名不詳),傳授了《楊金花奪印》《西洋國》《西岐州》《清查府》等劇目,使四股弦藝人不僅能演生活小戲,而且開始演出袍帶大戲,且日趨成熟。嗣後,該班便在鉅鹿、邢臺、沙河、永年等地的農村演出。但這時仍是秧歌、四股弦兩開腔。

清末民初四股弦藝術進一步發展

青園•人文燕趙|模擬逼真的四股弦

光緒三十年(1904年)藝人張平欣帶一班四股弦藝人,由順德府(邢臺)進入河南彰德府(安陽)、林縣(今林州)、清豐、南樂等城鎮,並在河南省一些鄉間授藝。從此,四股弦分成南北兩支,並開始由農村逐漸向城市轉移,上演劇目日漸增多,不少藝人在唱功上也出了名。

民國初年,四股弦進一步發展。至民國十二年(1923年),女演員郭素娥在河南省開州(濮陽)加入萊新清四股弦班。她18歲學藝,一年後上臺演出,以《探地穴》中女花臉鍾春花聞名於永年、南和一帶。約7年後,尹秀珍、董小苓、王海棠、馬鳳仙等先後加入馬鳳雲四股弦班。至今,邢臺、沙河、永年、雞澤一帶還流傳著“不鋤地,不澆園,也要去看四股弦”的民謠,可見四股弦在冀南影響之深。

七七事變後,日寇全面侵華,民不聊生,大批四股弦班社紛紛解體,藝人大多數棄業改行,僅存有馬鳳雲班。

在黨的領導下為革命和建設服務

青園•人文燕趙|模擬逼真的四股弦

解放戰爭時期的1947年8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冀南四分區宣傳部在南宮接管了馬鳳雲四股弦班,馬鳳雲、馬鳳仙任副團長,人民政府派一名指導員主管思想政治工作,並將該團命名為“冀南行署利群劇團”。而尹秀珍、董朝鳳等,則另成立一個班社,歸平鄉縣人民政府領導,取名為“平鄉縣利民劇團”。這兩個劇團,在黨的領導下,經常在邢臺、沙河、平鄉、雞澤、肥鄉、廣平、邯鄲、石家莊等地活動,以戲曲藝術為武器,直接為解放戰爭服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四股弦在表演、音樂唱腔、服裝、道具,以及培育青年演員等方面,均有很大發展和提高。1954年河北省第一屆戲曲觀摩大會演出時,利群四股弦劇團整理改編的《賀后罵殿》和《劉金定灌藥》,之所以分別獲表演獎和演員獎,與他們在繼承中努力創新是分不開的。

1958年4月,河北省文化局戲曲研究室集中人力物力,挖掘記錄四股弦劇目200餘出(後從中篩選出優秀劇目60餘出,由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同年,邢臺地區文化局還為四股弦開辦戲校,招收學員30餘人,培養新一代,著力解決後繼乏人的問題。

1967年8月,在特殊的歷史時期,所有職業性的四股弦劇團,皆被遣散。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傳統戲曲劇目重新開放時,邢臺地區部分縣(市)才有了業餘四股弦劇團活動。其演出劇目,緊貼現實生活,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

四股弦劇目多達200多出,主要是反映家庭生活的小戲,如《王定保借當》《呂蒙正趕齋》《三孃教子》《雙頭驢》《端花》等。解放戰爭時期演過《範小丑參軍》等直接為解放戰爭服務的現代戲。新中國成立後,還演出過《白毛女》《紅燈記》《節振國》《天上人間齊歌唱》等現代戲大型劇目。戲劇界稱道:四股弦劇種雖不大,但劇目卻很全,袍帶大戲、生活小戲,應有盡有。

表演上模擬性極強 一如現實生活再現

青園•人文燕趙|模擬逼真的四股弦

冀南四股弦以邢臺“鉅鹿四股弦”著稱,它是一種獨特的傳統戲曲劇種。因其主要伴奏樂器“四胡”有四根弦,所以起名為“四股弦”。“鉅鹿四股弦”,流佈於河北邢臺鉅鹿、邯鄲魏縣,河南安陽清豐、南樂等城鎮和魯西北部分地區。由於它產生髮展於邢臺鉅鹿,從事“四股弦”藝術的藝人又多為邢臺鉅鹿人,加之它的唸白和唱腔都是邢臺鉅鹿方言,所以,人們謂之邢臺“鉅鹿四股弦”。

四股弦又名四根弦、二夾弦、五腔弦、五調絃,是河北省稀有傳統戲曲劇種之一。這個劇種在俚曲的基礎上,不斷取長補短,並吸收亂彈、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的營養,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四股弦,誕生至今已有近200年曆史。鉅鹿四股弦在劇情上,起初大多是反映民間家庭生活的小戲,後逐漸演變為新編歷史劇和連臺本大戲。其唱腔悠長、流暢、委婉,語言含蓄、幽默、通俗。唱詞多為七字句,傳統伴奏主樂器為四股絃琴胡,其他文武場樂器與河北梆子樂器相同。

尤其令觀眾耳目一新的是,四股弦的風格淳樸細膩、粗狂渾厚,洋溢著冀南、豫東北一帶的鄉土氣息。與其他劇種不同的是,四股弦劇中的動作表情,模擬性極強,哭起來像真哭,笑起來像真笑。舞臺上旦角做鞋,從穿針、紉線到納鞋底的動作,就如生活中農婦做鞋,相當逼真,一如現實生活再現。演出中還直接運用邢臺的方言土語,非常有趣。這也是四股弦受當地群眾歡迎的主要原因。

(王禮人/文 刊於《燕趙都市報》2019年12月20日14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