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基因是否遺傳祖輩的記憶?

李鋼10003388


這得看你如何定義記憶。如果把記憶定義為一種信息的再現機制或者形式,那麼顯然人類的基因包括整個DNA都是人類作為一種生物對於過往幾十億年的生存歷史的記憶。


一些心理學家,最著名的是卡爾·榮格(Carl Jung),提出了這樣詭異的理論:我們天生就具有印在我們DNA上的祖先的記憶和經驗,這個概念被他稱為“集體無意識”。雖然我們不一定會解鎖這些“記憶”,但我們最基本的生存本能就可能源自我們的老祖宗在很久以前遭受的創傷。

上圖:集體無意識位於心理的最深層。


顯然我們不可能擁有父母甚至祖父母以及以往祖先生活細節的記憶,但他們的生活經歷,尤其是在數萬年到數百萬年的時間尺度上,則可能形成深刻地遺傳印記遺傳給了我們——饑荒、瘟疫、寒冷所有那些威脅種族生存的因素都會刻在我們的DNA裡面,以各種形式。

那麼,我們祖先的記憶被嵌入到我們的DNA中的可能性有多少,並如何以我們幾乎不瞭解的方式影響著我們呢?


祖先為我們留下的遺傳記憶是通過何種方式實現的呢?研究者認為,記憶必須以可以遺傳給後代的方式塑造遺傳物質。因此,:

  • 首先,一個人必須在擁有孩子之前擁有的那些經歷才可能形成遺傳性的“記憶”;

  • 其次,這些經歷必須能夠以某種方式影響這個人的遺傳物質,這樣才能將這種信息通過遺傳物質體現在子女的遺傳物質中。

如果上述兩個情況都沒有發生,那麼就不會有什麼可遺傳的記憶。


齧齒動物中有證據表明,習得的走迷宮的技巧可以遺傳給下一代。也就是說,如果一隻小小的齧齒動物發現自己處於某種迷宮中,而它的父母曾學到有關迷宮的一些知識,那麼這隻小齧齒動物可能會在遺傳上先天受益於其父母過往的經驗,而且並非通過觀察其父母的行為後天習得。這表明動物有可能在遺傳物質中保留一些記憶。

另有一些研究者將電線連接到雄鼠所在房間的地板上。週期性地接通電流,顯然這些小鼠會受電擊四處逃竄。但實驗配置在電擊時還會同時噴灑一種具有特別氣味的化學物質——苯乙酮。經過一系列重複的實驗,研究者停止了用電對來折磨這些小動物,但繼續噴灑苯乙酮。在聞到氣味後,按照條件反射理論,老鼠仍然會“抱頭鼠竄”,事實也的確如此。

但最有趣的事情發生在實驗的下半階段。

參與實驗的小鼠的後代從未受到過電擊,也從未聞過苯乙酮的氣味。它們長大後,研究者向它們噴灑苯乙酮的時候。這些第二代小鼠的反應居然和它們的父親一樣!那個氣味會嚇它們一跳,結果當然還是“抱頭鼠竄”!研究者們對這些第三代小鼠也進行了同樣的試驗,居然也能重複相同的結果!這似乎表明,即使是孫輩也保留著祖先的記憶。

你可能會懷疑這些被折磨的親代小鼠與幼鼠通過某種交流分享了經驗。但實驗對此進行了嚴格的控制,例如第二代小鼠是體外受孕的,從未見過其生物學父親。

此現象尚未得到解釋。唯一的解釋只能先作為假設存在,即經驗轉移涉及到表觀遺傳機制,該機制取決於DNA片段的甲基化方式。反過來,這會導致大腦特定區域的神經元結構發生變化。DNA甲基化的新配置會迅速對生活事件形成反應並可遺傳。

此實驗至少暗示了,DNA上的甲基化配置會通過精子在雄性系中傳播。並因此遺傳了親代的經驗,並在子代創建了應對祖先經驗所必需的大腦結構。

`上圖:子代及孫代的嗅覺感覺神經都比親代更發達,對苯乙酮更敏感。


那記憶與本能之間又是什麼關係呢?我們的生存本能是否有可能就是祖先的某種記憶呢?

從某種意義上說,本能可以被我們視為一種祖先記憶的形式。本能被編碼在基因當中,它是遺傳而來的,並且以某種方式塑造著我們的大腦和身體。在某種程度上,它非常類似於記憶,因為它也是以某種方式傳遞了信息,甚至將信息直接傳入了我們的神經系統或者大腦。因此我們可以將本能視為一種簡單的遺傳記憶形式,儘管通常當人們談論遺傳記憶時,本能並不包含在內。本能更多地是一種若干代祖先的經驗積累而成的信息。

不過,但似乎我們的DNA絕對有可能包含有比我們意識到的更多的記憶,我們的環境經歷有可能在我們的DNA上留下了遠超我們想象的更多的印記。例如:精神狀態的遺傳,諸如焦慮和抑鬱,雖然還沒有定論,如果你母親在你出生之前曾患有某種非遺傳性的焦慮和抑鬱症,那這種經歷很可能會以某種方式存儲在你的DNA中。這就涉及到表觀遺傳的內容了。

類似的例子還有代際創傷之類的經歷,例如,大屠殺、大饑荒或者大瘟疫倖存者或被征服的原住民從基因上有可能會傳承他們的“苦難記憶”。如果如已經證實的那樣齧齒動物有可能在迷宮中傳遞某種學習經驗,那麼從生物學上講上述情況就是完全可以發生的。如果創傷足夠嚴重,就可能會影響到人的遺傳物質,當然具體取決於身體狀況,這將通過表觀遺傳的機制來實現。因此,當生育孩子時,你可能要關心你正在經歷什麼樣的體驗,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是否有重大的生活變故等等。目前沒有確切的科學研究的證據表明這種情況發生在人類兒童身上,但是從動物研究的例子來看,這種記憶是完全有可能的.

跨代創傷,或代際創傷是一種表明創傷可以在世代之間轉移的心理理論,該理論認為創傷可以被從第一代的創傷倖存者經由複雜的創傷後應激障礙機制轉移到倖存者的第二代甚至之後的世代。

什麼是表觀遺傳?

表觀遺傳學是研究的是不涉及基礎DNA序列改變的基因表達的可遺傳變化,也就是說表型改變但基因型不變的情況。這種情況主要涉及影響細胞讀取基因的方式的機制。表觀遺傳的變化是正常的自然現象,但也受到年齡、環境、生活方式和疾病狀態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表觀遺傳修飾通常表現為細胞最終分化為皮膚細胞、肝細胞、腦細胞等最終分化的方式。或者,表觀遺傳改變可能具有更大的破壞作用,可能導致諸如癌症等疾病。表觀遺傳至少包括三個系統,包括:

  • DNA甲基化

  • 組蛋白修飾

  • 非編碼RNA(ncRNA)相關的基因沉默

這三者目前被認為可以引發和維持表觀遺傳變化。

目前,DNA甲基化是最廣泛研究和表徵最充分的表觀遺傳修飾之一,其起源可追溯到1969年Griffith和Mahler進行的研究,該研究表明DNA甲基化在長期遺傳記憶功能中可能很重要。


生活方式如何影響一代到下一代的表觀遺傳變化

表觀遺傳學的領域正在迅速發展,並且形成了這樣一種認識,即

環境和個人生活方式也可以直接與基因組相互作用來影響表觀遺傳學的變化。這些變化可能反映在一個人一生甚至以後的各個階段。例如,人類流行病學研究提供了證據,表明產前和產後早期環境因素會影響個體成年後各種慢性疾病和行為障礙的風險。

研究表明,1944-1945年在荷蘭饑荒期間出生的孩子與未遭受饑荒的母親相比,在孕早期孕婦遭受饑荒的母親所生的孩子,成年後所患的冠心病和肥胖症的發病率增加。

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I(IGF2)基因(一個特徵明確的表觀遺傳基因座)的DNA甲基化較少與這種壓力事件有關。同樣,也有報道說,在產前暴露於饑荒的成年人中,精神分裂症的發病率明顯更高。

研究還表明,母親受到汙染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哮喘病易感性,而維生素D的攝入量會改變DNA甲基化影響到胎盤功能。然而,這並不僅限於母親,因為進一步的研究支持父親也對孩子的健康和表觀遺傳有影響,諸如父親的飲食習慣可能會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


總結

DNA的改變,這往往需要若干代的遺傳積累,而表觀遺傳的改變則可能只需要一代人,這兩種遺傳機制都可以被認為是某種生物性質的可以由祖輩遺傳給後代的“記憶”。


小宇堂


人類基因都與上一代的遺傳基因有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類基因由祖輩遺傳基因傳下來,生活在八百多年前的成吉思汗,由於其子孫眾多,由於其子孫曾征服過亞洲和歐洲眾多國家,有人從遺傳基因入手作調查,得出成吉思汗有1200萬後代的結論。

成吉思汗懂得彎弓射大雕,那麼這些數目眾多的人是否都會射大雕呢,是否有射大雕的記憶呢,懂得射大雕的操作要領呢,筆者認為是沒有這種可能的,筆者的上幾代曾經有四代單傳的情況,但是如果沒有長輩對此情況告知一聲,筆者也不知道有這一回事。有時候筆者也會問一下晚一輩的人,你爺爺的一些往日趣事,你是否曾經知悉,實際上他們都一臉茫然。

筆者就此斷定:人類基因不會遺傳祖輩的記憶。


大偉140797056


對於人類基因是否遺傳祖輩的記憶呢之話題,我個人的觀點認為,人類基因具有逐代繼承的能力,是能遺傳祖輩基因源之記憶複製的情況。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因為,人類基因是一種遺傳的形質因子物質,是以男性精子和女性卵子結合的方式來體現,不管是男性精子或是女性卵子,都記憶著前輩的生態模式、生理功能和性別表現,並能通過精子和卵子的有機結合,形成受精卵之新生命的後代,受精卵受前輩基因遺傳的記憶,進行著生態模式、生理功能和選擇性別的複製過程,從而,能使受精卵(後代)不斷髮育成長壯大,能複製出一個與前輩生態模式和生理功能基本相同但還有變異現象的後代。

這是一種逐代基因基礎變異再變異的記憶複製之持續繼承過程,這個過程就是人類代代相傳之基因遺傳逐代記憶複製的體現。由此可見,人類基因具有逐代繼承的能力,是能遺傳前輩基因源之記憶複製的情況。

不知這樣的回答是否準確?!如讀者閱後覺得我說的對或有道理,希給個點贊並點擊關注我,可閱讀到我相關生命科學領域前沿近二道的原創答題,歡迎大家加入相關討論和學習。宇明於東莞市。(注:原創作品,抄襲可恥。歡迎轉發。)


地外天使


首先說記憶,目前沒科學依據說不遺傳。但有的基本生活本能,生物進化,甚至生活方式是可以通過基因,或表觀遺傳來傳給後代的。


1,記憶暫時沒證據。

首先關於記憶:可能有人聽過,或者體驗過,腦海會出現古代的事,但誰能保證是不是看小說,影視劇,自己做夢想的呢。

但不能肯定記憶不遺傳,因為科學研究發展,基因(DNA)是可以儲存數據的,記憶的東西也屬於數據。

2,生活本能遺傳

說到生活本能,比如寶寶生出來就會自己吃奶,稍微不舒服就會哭,還有老鼠生下來就怕貓等等。

關於生活本能,最普遍的說法是祖祖輩輩寫在基因裡了。還有就是說沒遺傳基本生活本能的,不是餓死,就是不被重視,或者被天敵吃了,所以剩下的都是有點技能,或者優勢的。

3,表觀遺傳的方式

還有一個表觀遺傳學,主要的特點是基因沒變,可能每個人表現出來不同,還會遺傳。比如目前公認的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免疫疾病等都和表觀遺傳有關。


總的來說,人類的基因確實能存數據。但暫時沒有研究說明基因能不能遺傳,未來有可能發現。最後一個就是表觀遺傳學。


90後聊基因


人類基因是否遺傳祖輩的記憶?

應該有祖輩的記憶,人們不管在那裡生活工作回到村裡,有種念頭朦朦對老宅依戀,路過老宅不由自主的向老宅瞅兩眼或停一下腳步,身在他鄉晚上做夢情景再現一切盡在老宅。還有媽媽抱著不懂事的小孩路過老宅時,不知何故孩子要哼哼幾聲。


詩詞奴隸


很高興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以下我為大家分享,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想法,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我認為


目前沒科學依據說不遺傳。但有的基本生活本能,生物進化,甚至生活方式是可以通過基因,或表觀遺傳來傳給後代的。

對於人類基因是否遺傳祖輩的記憶呢之話題,我個人的觀點認為,人類基因具有逐代繼承的能力,是能遺傳祖輩基因源之記憶複製的情況。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因為,人類基因是一種遺傳的形質因子物質,是以男性精子和女性卵子結合的方式來體現,不管是男性精子或是女性卵子,都記憶著前輩的生態模式、生理功能和性別表現,並能通過精子和卵子的有機結合,形成受精卵之新生命的後代,受精卵受前輩基因遺傳的記憶,進行著生態模式、生理功能和選擇性別的複製過程,從而,能使受精卵(後代)不斷髮育成長壯大,能複製出一個與前輩生態模式和生理功能基本相同但還有變異現象的後代。

這是一種逐代基因基礎變異再變異的記憶複製之持續繼承過程,這個過程就是人類代代相傳之基因遺傳逐代記憶複製的體現。由此可見,人類基因具有逐代繼承的能力,是能遺傳前輩基因源之記憶複製的情況。

不知這樣的回答是否準確?!如讀者閱後覺得我說的對或有道理,希給個點贊並點擊關注我,可閱讀到我相關生命科學領域前沿近二道的原創答題,歡迎大家加入相關討論和學習。宇明於東莞市。(注:原創作品,抄襲可恥。歡迎轉發。)


1,記憶暫時沒證據。

首先關於記憶:可能有人聽過,或者體驗過,腦海會出現古代的事,但誰能保證是不是看小說,影視劇,自己做夢想的呢。

但不能肯定記憶不遺傳,因為科學研究發展,基因(DNA)是可以儲存數據的,記憶的東西也屬於數據。

2,生活本能遺傳

說到生活本能,比如寶寶生出來就會自己吃奶,稍微不舒服就會哭,還有老鼠生下來就怕貓等等。

關於生活本能,最普遍的說法是祖祖輩輩寫在基因裡了。還有就是說沒遺傳基本生活本能的,不是餓死,就是不被重視,或者被天敵吃了,所以剩下的都是有點技能,或者優勢的。

3,表觀遺傳的方式

還有一個表觀遺傳學,主要的特點是基因沒變,可能每個人表現出來不同,還會遺傳。比如目前公認的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免疫疾病等都和表觀遺傳有關。

總的來說,人類的基因確實能存數據。但暫時沒有研究說明基因能不能遺傳,未來有可能發現。最後一個就是表觀遺傳學。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雅楠和易開


記憶就是生物的性狀,那它一定受基因🧬的控制。人類基因組計劃已經破譯了人類23對染色體上的所有基因🧬,人類記憶具體與那幾對基因🧬有關還不是很清楚,基因如何在人體自己中發揮作用也有待研究,但人的記憶一定與基因🧬有關。





歐陽紅樹


記憶是大腦特有的功能,它不是儲存於基因中的信息。所以記憶即對某一事物經歷後仍然記在腦中並能回憶起來,是不可能遺傳的。人的感官及四肢運動是可以遺傳的,這類功能本來就是正常人生來具有的功能。不是靠大腦記憶而來,與記憶無關。


秦浚川


人類基因遺祖傳,小兒知識先後天,先天祖上德識重,後天聽見有可關,成長只中初立智,祖因協調即可忌可關,此人成才長大後,順景逆景兩家傳:有的立天造民福,有的敗近黃祖先。


興龍易學堂範老


人類遺傳中有大量的暫時認為無用的基因,而他有能力攜帶幾十代人的經歷,而這些又在改變看每個人的基因,一旦打開這個通道,幾代人的記憶可能會以某種方式與活人聯結而顯示出來,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會有天才。同時,它們也在影響著人類進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