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區為什麼常常被人們以行政區域去劃分?

我真的不叫大頭


潮汕地區為什麼常常被人們以行政區域去劃分?其實原因很簡單

所謂的潮汕地區,其實就是廣東自古就形成的一大塊區域,即海內外潮人認同的潮州八邑,包括海陽(湘橋區、潮安縣、楓溪區),潮陽(潮陽區、潮南區、濠江區),揭陽(榕城區、揭東縣、揭西縣),澄海(澄海區、金平區、龍湖區),饒平(饒平縣、南澳縣),普寧(普寧市),惠來(惠來縣),豐順(豐順縣)等地,

至於為何這幾塊地成了天然的集體,其實這和文化有關

除豐順外,汕尾市陸豐以東包括竭石、甲子等城鎮語言及文明習俗與潮汕區域的普寧、惠來等地幾乎一致,所以才有了不按行政區劃而在潮汕中心區域基礎上一北一南散佈加上豐順南部及陸豐東部形成潮汕區域,說白了,這一塊地方與廣東其他地方相差的很大,外人插不進手,所以才形成了一塊獨立的文化窪地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我是揭陽揭西客家人,揭西是一個潮客混居的縣,一半人說客家話,一半人說潮州話,說潮州話的住的基本都是平原,工業較發達,說客家話的基本都是住在山窩裡邊。我們村山的那邊住的就是說潮州話的,幾十年前兩邊村子的人多有來往,現在我們村的外姓人就是學佬人的後代。

我們家老一輩人因為謀生的需要,都會說一點潮州話,我奶奶本來就是學佬人(說潮汕話),我有兩次差點娶了學佬麻(說潮州話的女性)做老婆。)我爸的潮州話相當地道,但到我這一代人,則只會說客家話和廣州話,我的潮州話水平和我的英語一樣差。我兒子這一代人,已經沒多少人會說客家話了,其實語言劃分是哪裡人可能真的不行了,難道我侄子和我兒子不會說客家話,就說不是客家人嗎?

把我們歸類為潮汕地區的人,我們其實是欣然接受的,因為我們就是住在潮汕地區呀!但說我們是潮汕人,我一般會這樣糾正;我是潮汕人,但是我是說客家話的。所以,在我的理解上,潮汕人=學佬人+客家人。畢竟在潮汕地區,除了揭西,揭東和普寧都是有很多客家人的,而且他們的客家話是一樣的,有別於梅州客家話的。所以有學者把我們歸類為半山客。

我們這些半山客很多風俗習慣其實是和學佬人是一樣的,這應該是長期居住在一個地方,在相互交流中受到了影響。

總之,我們客家人和學佬人生活在潮汕地區,是非常融洽的,沒有誰輕視誰的意思,大家只是語言不同而已嘛!


深圳輝哥


古揭陽在東晉(331年)已分拆為四縣,海陽(潮安),潮陽,海寧(惠來),綏安(漳浦),四是均屬東官郡,揭陽縣不復存在。東晉(413年)設義安郡(潮州前稱)轄海陽,潮陽,綏安,海寧,義招(大埔)五縣,郡治設在海陽縣。

隋(591年)義安郡改稱潮州,領六縣,義安(海陽改名),潮陽,海寧,義招,程鄉(梅縣),綏安。(無揭陽,其地域已歸於海陽)。

唐(618年)撤海寧(惠來)併入潮陽。唐(621年)撤萬川(義招)併入海陽,潮州轄三縣:海陽,潮陽,程鄉,州治在海陽。(無揭陽縣建制)。唐(650年)撤潮陽併入海陽,潮州轄二縣:海陽,程鄉,(無揭陽建制)。唐(712年)從海陽拆地設潮陽,潮州轄三縣:海陽,潮陽,程鄉。(無揭陽縣)。北宋末(1121年)始從海陽縣拆地設揭陽縣,也就是現在的揭陽(榕城區,揭東區,揭西縣的一部分),與秦,漢的揭陽毫無一點關聯。@小強,你讀史了嗎?揭陽此後還有幾次併入海陽,在這不再說。公元331年到公元1121年這八百年在右,原揭陽地域已為海陽繼承,即古揭陽一海陽一義安郡一潮州(郡)一潮州路(元代)一潮州府一潮汕臨時專署一潮汕專署一粵東行政(區)公署。這歷史是海陽縣的,與現揭陽無承接關係!揭陽縣歷史從北宋末(1121年)開始,共九百多年,一千年不到,別再妄稱二千多年了!潮汕揭地的歷史,以潮州為根本!


用戶6563738661



根據考古發現及史料記載,潮汕乃至粵東地區是有原著民的,他們並非是單一個土著部落的(他們的歷史與中原文明是一致的,並非蠻荒之地)。他們由俚、僚、畲、壯、侗、疍等族人組成,而非今天的潮、客兩大民系組成。根據入潮移民遷徙數量和潮汕地區歷代人口變化情況推斷,潮汕地區歷史上第一次移民潮時間可能在秦末漢初,他們的構成主體是秦軍或楚降兵;第二批大規模移民潮的湧入時間在東漢末年至西晉末年間,這段歷史與"衣冠南渡、八姓入閩"有關,這也是當今漢語各大方言中數潮州話最近魏晉官話之主因(其方言及民系的形成與閩南民系的形成密不可分) 。往後的三次移民潮分別發生在唐末、宋末、元明,其中又以南宋末年和元末明初這兩個時期的入潮數量為巨,其直接促成了潮州府的行政區劃變革,對往後潮汕民系的形成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另外,北宋之後的南遷移民由於多經福建莆田入潮 。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當今潮汕人多數為莆田人後代,故有"潮汕人,莆田祖"一說 。廣東人一致認為,古代潮汕移民其祖先是福建移民或為其祖是中原人經閩入粵之人。也不可否認,他們是與當地人同化而來,由其民俗的構成可以得知一二(包括民居宗教與文化飲食等等)。


客家的發源地在閩粵贛三省交界。在秦前的古代,這個地區屬多部落族人的混居地,也可說是邊界或三不管之地。那麼居住在山區的人口也顯然比平原少,其人口的組成也十分之雜亂。基本上是百越人與中原及北方地區都有過混居的歷史。根據一些史料記載,客家的形成史要比潮汕雜。當然有一部分祖先和廣府、潮汕是一樣的人,不過他們都被同化為客家人了。原因是:古代的客家其源頭就是畲、侗、壯、黎、苗等族人,由於中原南下的人侵佔他們的家園,趕他們上山(例如一部分畲、苗、黎等族人便以客混居)。並且歷朝各代都有一些犯人、軍人以及逃難之人落戶在嘉應、汀州二州。這樣,本地人也是客,外來也是客,逐漸同化為客家。其文化傳承也說明了這一點,它就是百越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合體。而且與廣府文化有些近似,方言上的音調也近似。由於客家在明清時人口不斷同化與增多(其鄭成功的遺部就發落到贛州及海南以及海南的黎、苗族人便是從此趕往的),在太平天國前後達到鼎盛期。於是南下廣東各地與其爭地,便發生了“土客鬥械”運動。最終客家以失利告終,卻得到了土地。惠州、汕尾及潮汕、雷州、海南等部分地區成了客居地或潮客混居地。也有部分客家或苗、黎等族人被迫趕往雷州半島及海南。因此潮汕地區也是有客家的,不過在古代他們是有界線為分的。面山為客,面海為潮。以古代文獻看,元前無客家,宋後無越族(基本上認定客家是在宋末元初才形成的。客家是統稱,明清時才大量出現在文獻中,而越族文獻宋後基本沒有出現。其原因不說大家便懂了)。加上平原為廣府、潮汕為據。許多研究歷史的人也一致認為客家南下潮汕比閩人入粵還晚,因此潮汕地區其形成史是由先來後到說起的,潮汕地區是有兩大民系,先潮後客的。因此客家只是客,主是潮汕民系。人口的寡與眾的分佈與地方方言的形成,也說明其形成的歷史成因。那麼廣東為平衡這兩大民系的關係,在行政劃分上有做了些調整,例如劃出梅州地區,並把大埔、豐順劃為梅州客家地區所管轄(原為潮州府管轄)。


嚁月


這又是一個尖銳的問題。-關於潮汕這兩個字就不想再深究了。以前汕頭未出名前廣東三大民系是廣府人、潮州人、客家人。客家人喜歡叫做廣府人,學老人(或者福老人)、客家人、廣府人喜歡叫廣府人、大隻佬、客家佬。後來汕頭經濟發展後逐漸人家就改口廣府人、潮汕人、客家人。三大民系中廣府人是比較有優越感的,畢竟佔據廣東最富庶的珠三角地區嗎?一般人生活也能過得去。潮州人雖說也跟廣府人同一時間到達廣東,但畢竟地方還是比較偏僻。地方經濟還是比廣府人要落後些。但再怎麼說在當時也是有官府保護的,於是通常就居住在比較靠近官府的潮汕平原,因為其實秦人剛開始來廣東這邊戍邊的時候百越人數還是比秦軍要多好多的。誰敢自己到山村裡創鄉,簡直是找死。百越人不把你埋了才怪。客家人來得就比較晚了,傳說是大多數是南宋的時候被迫逃難到這裡的。但到這邊後發現比較適合人類居住的平原都已經名花有主了,沒辦法就在各個山裡創鄉。由於交通不便,經濟算是廣東三大民系中最落後的。畢竟受地方限制嗎,沒辦法。其他兩個民系還是先別說了吧,還是先說說潮汕人。

潮汕人其實不少老一輩或者海外潮人還是喜歡叫潮州人,習慣了。這個民系是以母語為潮語做為劃分的。客家人說我們是學老話是認為潮州話太難學了,學到老也學不會。當然這是不會是指學了能正常溝通那種。說我們是福佬人是指我們說潮州話的多數祖先是福建那邊過來的。這個確實不少姓氏的祖先也確實是福建那邊過來的。歷史上潮州府曾經管轄的地方挺廣的。畢竟那時候人數比較少,雖然地方大,但估計也沒多少事。最大的時候聽說福建漳州的一些地方也曾經歸潮州府管,現在漳州詔安人也還是講潮州話,也有潮劇團。梅州的豐順縣,大埔縣也曾經被潮州府管轄。這些地方也有部分地方的人講潮州話,只是講客家話的人還是比較多。當然這些地方現在也不可能說自己是潮州人,但也許會說自己是學老人,或者福佬人。在汕頭地區時期曾經管轄過汕尾地區,但汕尾原來是惠州府的。以前經常聽到人說說潮汕四市的時候就有提到汕尾。但現在經常聽到的是潮汕三市就沒包括汕尾。

現代人很多都以行政區域(潮汕揭三市)去定義潮汕地區也很好理解。這三個城市的潮語基本可以相通,而且這三市大部分人說潮語的,雖然也有部分地方是講客家話的。就像梅州也沒有因為豐順縣一部分講潮語就不能認定梅州是客都。潮汕地區客家人確實不少人心裡上不認為自己是潮汕人,只認為自己是客家人。這部分人的理解是潮汕人是指說學老話(福佬話)的人。這個外人估計比較難以理解。在不少潮客交界的地區,雖然大家兩種語言都會可就是彼此都同化不了彼此。而且聽說客家人相比潮汕人要團結。說是如果雙方打架的話客家人趕來幫忙的人會越來越多,而潮汕人打著打著人會越來越少。這個我只是聽說,沒見多。

潮汕地區的客家人我也接觸過一些。潮州地區的客家人居住的比較靠近梅州那邊。幾乎大部分客家村落是山村。以前不少人是潮客兩種話都會講。現在不少村落除了上了年紀的會講客家話估計沒幾個會講了。生活需要嗎,接觸的人大部分講潮語,沒多少需要講客家話的。給我的感覺就是比較節省,不管對人對己都省。

揭西的客家人也接觸一些。總體上感覺還是跟其他地方的客家人差不多,就是他們的客家話跟梅州的有點不一樣。哦,還有就是喜歡喝擂茶。比較是嗜鹹,吃菜口味比較重。總體上還是比較注重親情。還有就是客家人出外謀生的比例應該要不潮汕人多。特別是在一孩化後不少潮汕人不希望自己的兒子在外流浪。怕祭拜祖先祖先找不到自己孩子居住的地方。而客家人在這塊有點奇怪,雖然注重親情但可以幾年甚至幾十年不回家。家裡房子倒塌了也不去管。甚至出現像封門村那樣的村莊。人家的解釋是,房子修了也沒怎麼去住啊,浪費那個錢幹什麼?而潮汕人賺到錢後即使是自己連一個晚上都沒去住過的宗祠什麼的只要有需要一般都會去修。無論在外面多發達,不少家族還是會留一兩個兒子在家裡算是奉香爐水碗,而不是全族都棄村而去。甚至一些村落在日本戰亂年代被全村滅絕了那些村的華僑知道後還組織一些會村裡繁衍生息。給我的感覺,潮汕人重土難遷,客家人喜歡遷徙。

所以以三市定義現在的潮汕地區我認為沒多大異議,但也不代表潮汕地區的原住民就全部都是說潮語的。潮汕地區的客家人還是認同自己是客家人,不是潮汕人。這個也無可厚非。畢竟行政規劃是政府說了算。自我認知不是別人說了算,天王老子算了也不算。所謂“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瓷間道


潮汕地帶位於廣東省東南面叫粵東,古代叫潮州府講潮州話,到了現代人口爆炸為了便於管理整為汕頭地區,剛開放經濟發展迅猛整個汕頭地區又兄弟分家變為汕尾市,揭陽市.汕頭市和潮州市四地級市,雖然都是潮州話系,但發音很多不相同,潮州市境內金石.彩塘.庵埠和沙溪鎮話音同浮洋.楓溪.古巷.意溪等市區都有區別,揭陽話音和潮州話音也有區別,潮州鳳凰鎮和饒平三饒鎮與揭陽市普寧話語有點相似,汕頭市又與揭陽和潮州市有很大區別,特別是潮陽區語音,潮陽區語音和揭陽惠來縣語音倒相似,汕頭市澄海區語音與潮州市語音差不多,總之雖都是潮州話但差別可不是一點半點哦。口語全球更復雜!


林裕廣linyg


相比“潮汕”一詞還有地域名詞這個背景作為依託,“廣府”一詞顯得比“潮汕”更加不倫不類。

“廣府”一詞一直在追求上升為和“客家”一詞一樣的族群名稱的地位。然而二者的學術身份前後相差了整整100年!不可否認,“客家”一詞的出現一開始就是對一個族群的定義,“潮汕”一詞的出現一開始就是對一個區域的定義,“廣府”一詞的出現一開始就是為了附庸風雅,為了配襯。雖然後來出現的“潮汕”、“廣府”二詞,都有可能逐漸演化成方言與族群的標誌,然而不忘初心,才能看清來時的路,才能不自我催眠、自我欺騙、自我迷亂、無法自拔,二詞在作為族群名稱與“客家”一詞對等時,仍不免讓人憶起它們誕生之初的原寓!

儘管“廣府”一詞可以通過論證論證再論證,將它附會到最早的廣州府,甚至將西漢時期的廣信縣歪曲成廣信府(真正的廣信府在江西省),然而以“客家”、“潮汕”、“廣府”三詞作為對等概述廣東三個方言族群文化始於改革開放之後,並不早於改革開放之後。起初廣東省官方通過媒體的宣傳,推出廣東三大文化概念的時候,“潮汕”仍然是兼指地域,“廣府”同樣是兼指地域,“客家”也特指粵東粵北,其時“廣府”一詞專指珠三角區域範圍內的粵語文化,不能泛指珠三角區域以外如粵西的粵語文化。而今天,“廣府”一詞被氾濫化,氾濫到連專業的學者都“無法馴服”、無法控制、無法準確定位的程度,一切能往它“肚子”裡裝的都儘量往裡裝,從一隻兔子開始養成一頭大象。今天的“廣府”概念已經不單指珠三角區域的粵語文化,包括粵西,更包括廣西,成為涵蓋近一億人口的名詞。這樣一個族群,甚至是民族,被硬生生地製造出來,而且他們比客家人更加聚居,他們的標準口音得到國家默認並推廣,他們的經濟比客家更發達,他們還被學術上強制與中國其他族群構結對立地位,這,是可怕的伏線!

由於潮汕地區的民眾具有自我反省的意識,所以“潮汕”一詞在作為族群名稱的同時,一直也不會“走得太遠”,能夠明確自己最初作為地域名稱的本來身份。但是“廣府”卻越走越遠了,因為港澳、粵西、廣府(廣佛)、桂東、桂南等地各因為自己的目的將“廣府”概念一點一點的擴大。比如港澳出於拉攏更多內地粵語同胞支持港澳的目的,粵西桂東桂南等地出於抱大腿搭快車的目的,甚至連原來不純粹屬於粵語方言區的清遠市、惠州市、韶關市,甚至是江西省都因為經濟原因想方設法和“廣府”概念搭上關係。總歸一句話,利益是使“廣府”概念膨脹的真正原因!

利益是使“廣府”概念膨脹的真正原因!事實上從最初時候的面目來看,“粵語”最初是包括今天的廣府和客家兩大族群的。比如珠三角和粵西茂名區域的廣府方言最初是粵中語;以韶關清遠惠州河源梅州龍巖為基地的客家話最初的身份是從屬於粵語系統裡面的粵東語;韶關清遠賀州郴州永州的粵北土話原來是粵北語;廣西平話原來叫粵西語。然而現在的“粵語”概念已經不能包括粵東語、粵北語、粵西語,客家話、粵北土話、廣西平話現在都不屬於粵語範疇,這是因為“廣府”概念一邊在膨脹的過程中,也在一邊豎立起隔牆,將與其曾經存在矛盾衝突的人群隔離開來,逐步構建一個帶有強大凝聚力和一定政治經濟實力的團體。這種結果繼續發展下去,只能埋下中華民族分裂的因子。民族應該追求不斷融合,而不該突出地方差異性,人為地構造分裂團隊!


平治東方


我就想知道是不是隻有我那地方一直更換管轄市,以前屬於陸豐市後來屬於汕尾市,現在變成汕尾市陸豐市


就看到7593740


從歷史上講,潮州府管轄的地方是以原住民為主,其語言是百越族語言,到了唐代,大量的客家人往南遷徙,到了潮州地區,所以此時的潮州主要以客家話為主,如潮州府城幾乎都是客家人,到了宋代,因戍邊需要,從福建莆田等地就調集了大量的官軍到潮汕地區沿海各地,這樣講福佬話的人也逐漸增多,同時,因大量的福佬人的到來,使客家人的生活大受影響,所以大量的客家人遷往山裡。這樣,潮汕地區逐漸形成了潮州方言。潮州方言除了含有莆田方言外,更多的包括以中原古漢語。把潮州方言說成是閩南語的分支也是在胡扯,潮州方言的很多詞語的語音是閩南語所沒有的,但跟日語、韓語的某些詞語卻很接近。


炫輝潮海


一切說潮州話都是潮州人,以前那裡有潮汕這個詞。包括汕尾和豐順都是,不要排外了你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